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5|回復: 0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10诗解9数战数胜吴骄恣亡申鸣食禄死事忠孝不两全圣人远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1 21: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10诗解9数战数胜吴骄恣亡申鸣食禄死事忠孝不两全圣人远见
题文诗:
魏文侯问,曰吴所以,亡者何也?克曰数,
战而数胜.文侯:数战数胜,国之福其,
独亡何?克对曰:数战民疲,数胜主骄;
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亡犹晚!夫差所以,自丧干遂.
经有;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骄恣失民.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
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王欲用汝,
何为辞之?申鸣:何舍为子,乃为臣乎?
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
不忧矣我,欲汝之仕.申鸣曰诺.遂朝受命,
楚王以之,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
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卫白公,
谓石乞曰;申鸣天下,勇士今将,我也,
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兵.
使人谓之,曰子与我,与子楚国;不与我
则杀乃父.申鸣流涕,应之曰始,则父之子,
今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安得,不为忠臣?
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归赏之,
申鸣: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
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行不两全,
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何以,示天下士!
遂自刎死.经有:进退惟谷.太公望,
周公旦昔,受封而见,太公问之,何以治鲁?
周公: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
周公问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赏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后齐日以,
大至于霸,二十四世,田氏代之.鲁日削三,
十四世亡.犹此观之,圣人能知,微矣:
惟此圣人,瞻言百里.圣人远见,知微见著.
【原文】
魏文侯问里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里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文侯曰: 『〔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独亡,何也?』里克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此夫差所以自丧于干遂。 』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注释】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吴国为什么灭亡?』李克说:『因为屡次得胜。』文侯说:『屡次得胜是国家的幸事,为什么竟会因此而亡国呢?』李克说:『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所以凡是沉溺于发动战争,使军队疲劳的人,没有一个不灭亡的。』
【原文】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诺。』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之卫。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也,劫其父以兵。』使人谓申鸣曰:『子与我,则与子楚国;不与我,则杀乃父。』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则父之子,今则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安得不为忠臣乎?』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焉。王归、赏之。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两全,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遂自刎而死。诗曰:『进退惟谷。』
【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5兰子不助不义申鸣食禄死事忠孝不两全
【原文】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
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子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士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请他做宰相,申鸣辞谢了。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请你做宰相,你为什么不接受?』申鸣答道:『不作父亲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为什么?』他的父亲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没有忧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鸣说:『好的。』于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请他做宰相。
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将去为楚王战死沙场,他的父亲阻止他,说:『丢开父亲,自己去牺牲,可以吗?』申鸣说:『听说作官的人,身体归人主所有,而俸禄送给双亲,现在既然抛开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难道不应该为他牺牲吗?』于是就辞别双亲而去,并用兵去包围白公。
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的勇士,现在用兵包围我,我应该怎样办才好?』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来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了这消息一定要来。』白公说:『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亲,并告诉申鸣说:『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要被杀。』申鸣流下眼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人主的忠臣;我听说,吃那个人的饭要为那个人而牺牲,接受俸禄,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还能不做国君的忠臣吗?』拿起鼓槌来击鼓,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
楚王赏给他一百斤金,申鸣说:『吃人主的饭,又躲避人主的难,不是忠臣;为安定人主的政权,而杀了父亲,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时兼备两种名分,不可能同时保全两种行为。如果这样活着,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于是就自杀了。
【原文】
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赏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犹此观之,圣人能知微矣。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
【注释】出自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原文】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译文】
     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敬尊长,亲爱爱人。』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国。所以【易经】上说:『踩在深秋的薄霜上,便就知道结硬冰的寒冬就快到了。』圣人就是能从开头细微的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   
     由此看来,廉洁也有它所适用的范围,而不可不分场合机械地推行。所以上述讲到圣人行为要齐同当时当地的礼俗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处事更随顺。同样,圣人应按能力将事处理得更缜密一些,这样办事也可更容易些。反过来说,如装出一副矜持、以虚伪的廉耻模样来欺惑世人,行为上又自视清高、违背民俗,这些行为,圣人认为不是一种齐同习俗的行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