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16 15:29
昔者榮方問於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陳子曰:『然。』
榮方曰:『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
陳子曰:『然。此皆算術之所及。子之於算,足以知此矣。若誠累思之。』
白話翻譯
古代的榮方問陳子說:『我聽說先生您的科學知識和方法,能知太陽的遠近大小,還有日光普照所及的範圍,太陽一日運行的遠近度數,人眼睛所能望見的天地極限,以及天上的星宿,天地的廣袤,先生的道術科學知識和方法都能知曉,真是如此嗎?
陳子說:『是的。』
榮方說『榮方雖然愚鈍,卻也希望有幸能夠瞭解這些科學原理和方法,您看象我這樣的人能夠授予我這些科學知識和方法嗎?』
陳子說:『可以的。這只需要基本的數學知識,我看您的數學基礎足以理解這些科學原理和方法了。您先自己去反復思考,或許就可以領悟。』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
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
陳子曰:『思之未熟。此亦望遠起高之術,而子不能得,則子之於數,未能通類。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夫道術,言約而用愽者,智類之明。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今子所學,算數之術,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難,是子之智類單。夫道術所以難通者,既學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習。既習矣,患其不能知。故同術相學,同事相觀。此列士之愚智,賢不肖之所分。是故能類以合類,此賢者業精習智之質也。夫學同業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無智而業不能精習。是故算不能精習,吾豈以道隱子哉?固復熟思之。』
白話翻譯
於是榮方回去反復思索,數日不能得要領。
又去見陳子說:『榮方思索未能領悟,敢請夫子開導講授。』
陳子說:『思考得不夠成熟。其實基礎也就是望遠測高之術,而您不能領悟,而您對數學還不能觸類旁通,或者是智有所不及,還是想的太多太遠了。您所問的那些原理和方法,原則簡約而用途廣泛,特別要求觸類旁通的智慧。瞭解了一類而能通曉萬事,就是參悟了原理和方法。您所學過的數學基礎和方法,本來就需要智慧,而參悟起來尚有困難,說明您的智慧還太單純有限,須知原理和方法之所以難通,就在於學了卻不能廣博,廣博了卻不能熟練,熟練了卻不能參悟精義。因此能否在相似的方法中悟出共同原則,在同類事物中推得普遍規律,這是區別人的智慧和愚鈍,有才能的人和普通人的分水嶺。所以能夠類推演繹,是聖賢者能夠探尋到事物的規律的基本素質,同樣的事情,聖賢者能達到理想境界,普通人就不能如此。我豈會向您隱瞞科學原理和方法呢?您且回去再反復思索吧!』
榮方復歸,思之,數日不能得。
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知不能得。願終請說之。』
陳子曰:『復坐,吾語汝。』於是榮方復坐而請。
陳子說之曰從形式上說,自此以下的所有論述皆為陳子所作。為便於據文義進行分段以清眉目,不再標點作直接引語形式:『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周髀,為垂直立於地上的竿狀物,亦稱為表。其得名之故以及各種用途可見下文長八尺,夏至之日晷晷,指八尺之表在日光下投於地面的影長。趙爽注:『晷,影也。』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在天地為平行平面的假設下,並取天高H=80000里、表高h=8尺這組參數時,『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結論確實可以得到證明。『正南千里……』兩句,是指同一天(故日位置固定不動)在不同地點(自周地向南千里和向北千里)測日影的情形。『日益南,晷益長』則是指同在周地而不同季節(故日南北遠近不同)測日影的情形。候句六尺若已掌握普適的畢氏定理,則日影(勾)為任何長度時皆可施行下文的計算;而此處非要『候勾六尺』不可,足見仍只掌握了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故需湊成其倍數以便套用,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由相似三角形可知,太陽至觀測者距離與太陽直徑之比等於竹筒長度與竹筒孔徑之比。故以句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若求邪邪,此處音、義俱同『斜』至日者,以日下為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旁旁,趙爽注:『旁,此古邪字。』據前一『邪』字的用法,完全可通。錢寶琮據顧觀光之說,謂『旁』及『邪』俱當作『袤』,似乎反而使問題複雜化了至日所十萬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里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里。』
白話翻譯
於是榮方回去又思索數日,仍是不能領悟。於是再去見陳子說道:『榮方確實盡力深思了,實在是智有所不及,思維受到限制,實在是無法自行參悟了,還是請先生開導講授吧!』
陳子說:『請坐,我來告訴您。』於是榮方坐下再次請教,陳子開始講授他的原理。
陳子告訴他說:『我們是在周地建立觀測站,周地在什麼地方呢?是在北半球冬至日正中午太陽到達的極限位置。從周地算起,夏至之日假定水準向南16000里,冬至之日假定水準向南135000里,日中正中午時立竿測影,由於太陽在正上方,立竿的影子垂直於假定的水平面,與立竿重合。這就是太陽運行軌道的規律。那麼怎麼知道這個規律的呢?使用的是一種測量方法,稱為周髀,具體做法是精製一根8尺長的測杆,在周地觀測站垂直于水準地面直立,夏至之日的正中午,可以觀測到立竿在水準地面的影子長度是1.6尺,立竿就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的直立邊,稱為股。立竿的影子的長度構成了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條邊,為勾。假設我們在水平面把這根立竿向正南方向移動1000里,這時立竿水平面的影子應該是1尺5寸。假設我們在水平面把這根立竿向正北方向移動1000里,這時立竿在假定水平面的影子應該是1尺7寸。這就是說太陽越往南,我們在周地測得的立竿的影子越長。按照這個比例關係,也就是說我們立竿影子的1寸,相當於實際尺寸的1000里,1尺相當於10000里。這是一個測量的原理,這樣告訴您,您能理解嗎?實際操作不可能是這樣的,您想一想地球是一個球體,1000里的距離就不是一個水平面了,而是一個曲面了,因此實際求解這個比例關係是在地面上在短距離的範圍內,把地面假定成一個平面,採用下圖所示方法求得。
根據相似三角形原理
L2在地面作為基線邊可以精確丈量,G1、G2為晷影長度,H1=H-H2,L=L1+L2。兩式求解可以求出:
此式表明從測杆頂至太陽的距離H1與H2的比值等於兩個測點之間的距離與兩點測杆晷影之差的比值。這個公式證明太陽影像所處的高度就是距離地面80000里,這個資料就是根據太陽晷影長度在平面的變化規律測算出來的。同樣採用8尺測杆觀看太陽晷影長度正好是6尺的時候測點至太陽的斜距,太陽至測點平面的垂直距離,測點至太陽的垂線與平面交點的距離就構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他們的尺寸關係就是斜距長100000里,高差為80000里,平面距離為60000里。這個就是太陽影像焦點與地平面的關係。這是客觀存在。
有了上述的原理,那麼在周地就可以等候一個時間,那就是當太陽在地面影子長度剛好是6尺時,我們用一根空心的管子,這個管子的內經為1寸,長度為8尺,對著太陽從管子的一端觀看太陽,這時太陽和管子的內徑剛好重合。通過這樣的觀測,太陽與管子的直徑的比例關係是80:1。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太陽的直徑。什麼原理呢?這跟我們選擇的這個時間有關係,我們選擇的這個時間,立竿8尺,影子長6尺,那麼立竿頂點至地面影子的斜長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那麼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長就是10尺(1丈,根據前面介紹的原理,立竿高8尺,說明太陽的高度距我們決定的水準地面為80000里,立竿的影子長6尺,說明太陽距測站的水準距離為60000里,我們就知道此時觀測點至太陽的距離為100000里,根據比例關係我們就可以求得太陽的直徑為100000除以80等於1250里這是太陽在大氣層內影像的直徑,與太陽的實際距離和直徑之比值成正比例關係,因此其方法計算太陽的視直徑是正確的數值。當然這是為了便於您理解而選擇的時間,其實任何時間在觀測站我們都可以通過比例關係測出太陽的直徑,只是資料計算比較複雜,因此我們的觀測站往往就是利用這麼一些比較極限的時間點來觀測,因此對星球的規律容易找到。
日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