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儒家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共通性探赜
引言: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可能性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与作为现代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列主义,看似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实则存在着深层次的相通之处。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政治哲学及实践取向五个维度,系统考察这两种思想体系的共通性,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与价值共鸣。
一、本体论层面的共通:对现实世界的肯定与改造
(一)儒家"入世"哲学与马列实践本体论
儒家思想自孔子始便确立了鲜明的入世取向。《论语·先进》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表明儒家将关注焦点置于现实人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与马列主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虽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超验世界的相对淡漠和对现实生活的重视。
孟子进一步发挥此义,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统摄作用。这与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名论断,在重视现实世界及其改造方面高度契合。
(二)辩证思维传统的相似性
儒家经典《易经》所蕴含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一物两体"(《正蒙·参两》),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朱熹发展出"理一分殊"理论,既承认统一性又肯定多样性。这些思想与马列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方法上遥相呼应。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更明确指出:"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端",这种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与恩格斯"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反杜林论》)的论断异曲同工。
二、认识论层面的共通:知行关系的辩证统一
(一)儒家"知行合一"与马列实践认识论
儒家认识论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特征。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将行为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王阳明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这种强调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思想,与马列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公式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经验理性与实证精神的契合
儒家"格物致知"(《大学》)的方法论与马列主义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路径相通。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主张"由词以通道"的实证方法,反对空谈性理,这与恩格斯"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反杜林论》)的实证精神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既肯定了认识的可能性(可知论),又强调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唯物倾向),这与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高度一致。
三、伦理观层面的共通: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
(一)群体本位与集体主义
儒家伦理以群体价值为本位,强调"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之道。这种将个体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思维方式,与马列主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相互印证。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构想,在重视社会公平与互助方面有着共同的伦理追求。
(二)社会责任与革命道德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的担当意识,与列宁"先锋队"理论中对革命者社会责任的要求相呼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精神境界,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
四、政治哲学层面的共通:民本思想与人民民主
(一)民本传统与群众路线
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民本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著名论断,与马列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精神实质上相通。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二)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
《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在理想层面上相互映照。康有为《大同书》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与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五、实践取向的共通:经世致用与革命实践
(一)实用理性与实践精神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强调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中。顾炎武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道在器中"的实践哲学,这些思想与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怎么办?》)的实践观在重视理论的实际效用方面相互呼应。
(二)改革精神与革命意识
儒家虽常被视为保守,实则蕴含变革思想。《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观,与马列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相通。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的改革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革命意识在变革现实的态度上高度一致。
结语: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儒家思想与马列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政治哲学及实践取向等多个维度存在深层次的共通性。这些共通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基础,也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开辟了路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深入发掘这两种思想体系的共通之处,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肯定共通性并非否认差异性。儒家思想与马列主义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我们应当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促进融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