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1|回復: 6

[中医典籍] 《中基》第三章 第二节 气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的观察,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气在体内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的气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气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概念的形成,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中医学的气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的气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因此,《内经》中多次提到精与气的转化关系,其对精与气的区分较先秦哲学中的概念更为明确。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成为胚胎,人尚未出生之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刺节真邪》称之为“真气”,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称之为“原气” 或“元气”。
    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
    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清气参与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是生成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清气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内,不可间断。
    (二)相关脏腑功能
    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有运动的特性,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一)气的运动
    1. 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所谓升,是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是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例如呼吸,呼出浊气是出,吸入清气是入。而呼气是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气是气流向下经鼻、喉而内入肺脏,既是入,也是降。
    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广泛存在于机体内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只有这样,才有人体之气的正常运动,各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方面,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气的运动才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
    3.气运动的意义
    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和适应,也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人之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食物和水液,排出粪便及尿液、汗液等等都是气运动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脏腑生理活动的特性;也表现了脏腑之气运动的不同趋势。以五脏而分述之,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以六腑而总论之,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也有着吸取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的作用,总体是降,降中寓升。以脏腑之间关系而言,如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等,都说明了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以某一脏腑而言,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的分清别浊等等。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由于人体各脏腑之气的运动调畅,各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出入处于一个协调的对立统一体中,从而保证了机体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并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由于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也有多种表现。例如: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时,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称作“气闭”。掌握这些运动失常的状态和机理,将有利于确立多种“气机失调”病变的治疗法则。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2.气化的形式
    实际上,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的观察,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气在体内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的气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气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概念的形成,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中医学的气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的气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因此,《内经》中多次提到精与气的转化关系,其对精与气的区分较先秦哲学中的概念更为明确。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成为胚胎,人尚未出生之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刺节真邪》称之为“真气”,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称之为“原气” 或“元气”。
    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
    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清气参与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是生成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清气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内,不可间断。
    (二)相关脏腑功能
    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突出说明气的运动及气化过程是密切相联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合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因此,《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又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等等都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例如,元气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果元气不足,推动和激发力量减弱,就会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也能引起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减弱,生命活动处于衰弱无力的状态之中。此外,精的生成与施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生理活动也都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激发功能才得以正常进行。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精的化生不足及其施泄障碍、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及其运行输布迟缓等病理变化。总之,气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气能推动和激发人体所有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表现在气以自身的运动来推动精、血和津液等有形物质的代谢,说明了气的推动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要取得协调平衡,气的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气一方面发挥推动、兴奋、升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宁静、抑制、肃降的作用。前者属气中阳性成分的作用,后者属气中阴性成分的作用。若以“气分阴阳”的观点来看,前者属阳气的作用,后者属阴气的作用。阴阳二气的功能协调则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既无太过,也无不及。《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说:“一气之中而有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医原・阴阳互根论》又说:“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因升降而为二耳。” 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稳定、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有序,既有赖于阳气的推动、激发等促进作用,又离不开阴气的宁静、抑制等调控作用,是阴阳二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的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阳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过亢,脏腑功能虚性亢奋,则可出现精血津液的代谢加快,消耗过多,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症。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发挥温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阳气,《医(石扁)・气》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如《诸病源候论・冷气候》说:“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
    发挥凉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有序的运行输布代谢,虽都与阳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但都离不开阴气的凉润作用,是阴阳二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若阴气的凉润作用减退,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脏腑机能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三)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因此,气的防御作用十分重要。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若气的防御作用低下,势必不能抗邪,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邪气入侵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发挥抗御邪气、驱邪外出的作用。因此,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四)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加排泄。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P>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可以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五)中介作用
    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脏,内脏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脏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以人体内无形之气作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例如脏腑精气盛衰可以通过气的负载和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内部脏腑之间可以通过经络或三焦等通道,以气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维护协调。再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等刺激和信息,也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协调的目的。因此,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的生理功能归结到一点,主要取决于气具有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生理特性。气是人体的基本精微物质,气的几个生理功能之间可分不可离,互相为用,密切配合,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所化之气,加之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经过脾胃、肺、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分布于全身,无处不到。但具体来说,由于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人体之气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虽然气的名称很多,但可以从下面三个层次进行分类。
    (一)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 或“气”,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并运行于全身的极细精微物质。它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之气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合而生成。人身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和调控着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内部的不同部位,则有着各自的运动形式和功能特点,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 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病理性消耗,肾精渐衰,化生元气渐渐减少,形体出现衰老之象,生殖机能也随之衰退,直至元气衰亡,生命终止。因此,元气不足则易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
    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例如,它既能使心神兴奋,又能使心神宁静;既能发挥推动、兴奋、化气、温煦等属于“阳”的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成形、凉润等属于“阴”的功能。因此元气可分为元阴、元阳,而且影响一身之阴阳。元气发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同时,命门之水火、元气之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保持脏腑功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总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元气推动和调控下进行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P>     2.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 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目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由于宗气助心脉之血气的运行,所以宗气不足则往往导致血行瘀滞,凝而留止的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大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胜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3.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 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
   (1)生成与分布: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可见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2)生理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由于营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的营养作用在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如《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关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以及全身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行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G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G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因此,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2)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P>     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漠・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虽然来源相同,但是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G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可见营卫二气在性质、分布、功能上均有一定区别。概而言之,即营属阴,卫属阳。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协调,故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这些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也来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自然界的清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藏于脏腑之中而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所化生。脏腑之气虽与元气、宗气等不处于人体气理论结构的同一层次,但脏腑之气包含有元气、谷气及吸入清气的成分。由于所在脏腑和经络的不同,这些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构成成分和功能发挥也就各具其相对特异性。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活力很强,其不断的运动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动力,并使脏腑经络功能的发挥达到协调有序的状态。
    除以上所述之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中医学中“气”这个名词还有多种含义。例如:将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将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将中药的四种性质称为“四气”,将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称作“六气”等等,这些“气”的含义都与本章所论述的人体之气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

</p>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