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l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足)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