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5|回復: 0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一)先秦壁画

  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秦代的墓室壁画。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二)两汉壁画

  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宫殿壁画逐渐兴盛。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汉初不少同姓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壁画在东汉被广泛应用,除宫廷外衙署、驿站、学校、墓室都有壁画。
  壁画不宜保存,因为年久或历经战乱,建筑不存,宫殿、驿站、学校的壁画也就化为乌有。现存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多指墓室壁画而言。汉代多重厚葬,在贵族坟墓中的壁上也多有壁画。20世纪20年代初,洛阳八里台那组空心砖壁画,是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在洛阳、西安、武威等各地共发现五座西汉晚期的墓室壁画。其中以洛阳发现的三座最为重要,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合构筑而成,卜千秋墓与烧沟61号墓皆座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壁画绘于空心砖构筑的主室脊顶,门楣后壁或隔上,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则是东汉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山西平陆、山东梁山、河北望都、河北安平、河南密县、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地又陆续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其中大型多室墓颇多。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画有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场面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府的形式出现;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以及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历史故事画。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这可能与当时举荐制度、好名成风,以及生时奢侈死后厚葬的时代风俗有关。
  在技法上,西汉壁画的画工能以准确地简练有力的线条,表现不同身份、相貌的人物,已可看出画家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注意,充分体现了汉代绘画的古拙质朴和雄浑奔。以1988年在汉南永城芒砀山发现的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梁王墓和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赵昧墓为代表,两者均属“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梁王墓主室顶部及西、南壁,彩绘着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形象生动、技法娴熟。东汉壁画场面更加宏阔,构图更富有节奏,赋彩更为鲜丽典雅,壁画颜色相当丰富,也很鲜艳。整个壁画着色以黑、红为主色,其他颜色均为衬色,色调典雅古朴。从绘画程序上观察,未发现有起稿的墨线或色线,直接以色墨晕染,分出浓淡层次。同时还保留着西汉平涂色块、单线勾勒的技法,先上色,再以浓淡不同的墨线或色线勾勒,如伍伯衣纹,马的轮廓。笔法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不同,有的粗犷遒劲,求其神韵;有的婉转顿挫,起伏轻重运转自如,求其稳健而富于变化。如河北望都有一号汉墓前室左右两壁绘属吏二十人,布局严谨,形象高大,人物性格鲜明,比例准确,堪称东汉壁画最优秀的代表作。河南师偃园村汉墓壁画车骑出行图,场面宏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百戏图》场面宏阔,人物各有姿态,面部表情清晰可辨,已经能够抓住人的心理变化而极富艺术表现力。两汉壁画为我们考察汉代风俗时尚,贵族的思想生活,提供了最直观也最可靠的史料,也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魏晋南北朝壁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十分迅速。佛教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因素,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流行,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美术创作的发展。保留至今的一些建筑遗址和大量泥塑、铜像、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集中了古代雕塑、绘画作品中的大量艺术珍品。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洛阳龙门被誉为我国四大石窟。遗存的北朝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和克孜尔石窟为最为著名。
  魏晋时期甘肃省嘉峪关一带,均是砖室墓。其中许多墓中的墓砖上绘有砖画,多为一砖一画,多达数百幅,但也有多块画砖组成了的壁画,如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魏晋五号墓的《出巡图》,幅长1.2米、宽0.35米的壁画,就是由画像砖组成。其内容皆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居住的堡坞、军屯、农业、畜牧业、蚕桑、歌舞宴会、驿传、狩猎等,富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基本上是当时河西走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写照。甘肃酒泉丁家闸的墓室壁画,描绘天、地、人间三种境界,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另外,邓县墓以往定为南朝,现在固娄墓的发现,有专家研究应属同期北齐。邓县墓墓门绘画及双龙画像砖近于固娄墓。千秋万岁砖与北齐纪年砖相近。人物乘虎砖与洛阳出土北魏石棺相近,又和固娄墓同类题材壁画同。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墓葬。
  北魏时期壁画墓发现两座,即洛阳北魏元乂墓和洛阳北魏王温墓。江阳王元父墓雨道、甫道顶部、墓室四壁、墓顶均绘壁画。随着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在墓室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东魏很快被北齐所取代,北周则取西魏而代之。表现在墓室壁画的特点上就呈现出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两大系统。东魏北齐墓室特点是以墓室东西两壁鞍马牛车及师从仪卫为左右,以墓道两壁仪仗为前导的一元化空间布局,墓道两壁壁画构图分为上中下三栏,承袭了汉魏墓室流行的分栏构图法。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天象图、四神、十二生肖等宇宙图像较为固定。西魏北周墓室则南朝壁画,多有衣纹线条飘逸华丽的特点;北齐徐显秀和娄墓多收南朝绘画影响,气韵生动。没有北齐壁画墓中繁多的仪仗队、牛车出行场面。主要是仪卫和门吏。北周的李贤墓表现出与中原壁画不同的风格,脸部和衣袍用“龟兹凹凸染法”,有较强的西域画风。侍女和武士均面相方圆、大耳垂肩、与北朝晚期造像相仿,其面相造像源自西域的键陀罗艺术。北周壁画墓中人物画亦相对简单。
(四)唐代壁画

  唐代是中国壁画发展的高峰。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代城镇中的建筑物林立,为绘制壁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绘制壁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代社会普遍珍重壁画,私家、官衙、宫廷、寺观及各处的建筑上都可见到华美艳丽的壁画。在当时,绘制壁画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独特风尚。唐代壁画与秦汉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继承魏晋传统,许多士大夫名家参加了壁画创作,如官员薛稷就在尚书省考功员外郎厅、工部尚书厅等多处官衙墙壁上画上他的鹤和树石的壁画,著名诗人王维也曾“过郢州,画(孟)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曾任将作大匠和工部尚书阎立本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山水壁画,内教博士、“宁王友”吴道子嘉陵江山水壁画和皇宫内殿五龙壁画等。
  寺院是当时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壁画的荟萃之处。唐代举凡名刹大寺必然有许多著名画家绘制的壁画。开元、天宝年间是盛唐时期,唐代佛教寺院壁画也于此步入了它的鼎盛发展阶段。在创作上涌现了大批高造诣的壁画艺术家,体现了成熟的技巧,并形成了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风格样式,“唐风”式的作品开始形成,创作在整体上走向繁荣,作品的数量较之初唐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一阶段也是创作门类最为齐全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佛教壁画已经脱离了南北朝及隋以来的影响,进入了风格突破的创造发展阶段。在这个鼎盛发展期,个人风格与流派一时蔚起,据《历代名画记》,吴道子一生所作的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的寺观就有“三百余间”之多。他所作的《送子天王图》线条飘逸“吴带当风”;,他的“执炉女”能“守其神,专其一”,简直是“窃眸欲语”。据《唐朝名画录》载,他在长安景云寺所画的地域变相壁画,竟然使“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阎立本、李思训、曹霸等也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唐代同汉代一样盛行厚葬。贵族王公的大型墓葬多由长斜坡墓道、多个天井、多个过洞、甬道、墓室组成。壁画绘制在墓葬的各个壁面,内容因具体位置而异。一般来说,墓道多绘制青龙、白虎、出行、狩猎;过洞、天井多绘制列戟、内侍;甬道之内表示进入内室,多绘女侍、女官、伎乐以及装饰性屏风;其题材大致有以下七类:1、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2、狩猎:训狗豹、牵狗、架鹰、骑猎等;3、仪仗、出行:步行仪仗队、骑马仪仗队、仪卫、列戟、备马、驾车、骆驼;4、社会生活:马球、舞乐、杂技、男女侍从、庭院游乐、室内装饰;5、生产:农耕、牧养;6、建筑:佛寺、道观、阙、楼阁、斗拱影作木构等;7、星象:金乌、蟾蜍、银河、星斗等。其题材也随着时代改变不断演进。初唐时期(七世纪初至七世纪末),壁画的题材、风格、技法都存有浓郁的北朝特点,农耕、牧养还有出现,仪仗、狩猎比较突出,间有日常家居之类题材;盛唐(八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壁画仍然突出墓主人生前仪仗出行和狩猎的场面,随后逐渐减少,日常家居之类题材比重加大。中晚唐时期(八世纪中叶至九世纪末)壁画盛行家居生活表现,流行山水、飞禽内容的六屏风。
  唐代墓室壁画的绘制步骤一般是先起稿整体布局,确定轮廓,再钩线定稿,最后着色。唐墓壁画的颜色以红、绿、黄、黑为主。多为赭石、土红、石青石绿等矿物原料。着色方法以平涂为主,也有晕染、随线描彩、涂金、皴法等。色彩运用大胆多变,注重主题图像的表现和明暗变化。既有浓彩重墨的绚丽,又有焦墨薄彩的清淡,还有简洁清晰的白描。线条的运用也很娴熟。早期有铁线描,之后莼菜描、兰叶描较多。有的线条长近一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唐墓壁画以陕西西安最多,如乾县的永泰公主陵,章怀太子、懿德太子陵,西安羊头镇李爽墓,长安郭杜镇一号墓,长安城南里王村韦泂墓,咸阳张湾薛氏墓与张氏墓,三原县李寿墓都有丰富的壁画。此外内有著名壁画的,还有山西太原市郊董菇村的赵澄墓和金胜村的六号墓;广东韶关的张九龄墓;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等。
  唐墓壁画在发展史上基本可分为三期:前期(高祖武德四年—中宗景龙三年 621—709)以李寿墓壁画、懿德太子墓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章怀太子墓壁画为标志,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上承北齐、北周及南朝遗风,下开盛唐画风之先,带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还不具有唐墓壁画自己的全新面貌。表现为:线描风格有两种:一为不甚精密的疏体,一为细密臻丽的密体;赋彩:平涂填色为主部分作品略有晕染;人物造型:趋于写实,仕女形象清秀端庄身材修长;神龙一景龙年间(705—710)出现南北融合的创新倾向。融合疏、密两体画法,向“吴带当风”的盛唐风格过渡。这阶段墓室壁画处于过渡转折阶段还表现在:即同一座墓里壁画风格不完全相同。有的偏疏,但不像李寿墓画法那样板硬;有的偏密,也不像永泰公主墓那样柔细;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新的特点,由疏简、劲健而稍有板滞,向流畅、舒展而又灵动浪漫的方向转变。能够体现这种画风转折特点的还有山西太原金胜村7号墓壁画的《持拂女侍图》,该画女性面容丰满,线描粗细变化自然。
  中期(睿宗景云元年—玄宗天宝十五年 711—756)以万泉县主薛氏墓、苏思勖墓、契芯夫人墓、阿斯塔那216号墓、高元硅墓为代表。这个阶段出土唐墓数量不多,等级与规模虽不如初唐,但也清楚地反映唐代画坛新风。在多样性、变化性及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则则不同与初期画风,如薛氏墓、苏思勖墓壁画的简快豪放、充满生机,与吴道子“磊落”、“遒劲”的风格相近,契芯夫人墓画法简洁,线条光滑、圆转,披帛动态表现上有“吴带当风”的韵致,高元硅墓画法则比较工致平整,人物造型特征明显,均体现出盛唐风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中期唐墓壁画的特点:(1)线描风格有两种:一为疏体,笔法遒劲、充满动感,有“吴带当风”之韵;一为工一体,线描流畅、光滑、圆转。(2)赋色有两种风格:一为墨色勾线、略施微染的“吴装”手法;另一种则是层层晕染,色彩明妍。(3)人物造型:面部丰满,身材有的修长,有的健壮。
  晚期(至德元年—咸通五年 756—864),以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北京王公淑夫人吴氏墓、唐安公主墓、剡国大长公主墓、杨玄略墓、安公主墓、阿斯塔那217号墓为代表。主要特征是独立成幅的花鸟画大量出现。唐代前、中期墓室壁画中也偶有花鸟出现。前期如李贤墓的竹子、李凤墓的花卉,还有部分装饰花纹等;中期冯君衡墓、豆卢氏墓、张去奢墓有花卉、草石等,但均为壁画的点缀、人物画的陪衬,没有独立成幅。晚期如安公主墓一幅较为完整的花鸟画,新疆阿斯塔那217号墓六扇花屏风画,北京王公淑夫人吴氏墓中的牡丹锦鸡图等,均工笔重彩,已完全脱离了人物画陪衬的地位,成为纯粹为人们欣赏而存在的独立审美对象。只是笔法还不甚精细,透视把握亦不够完善。第二是人物体态丰厚,线描华丽,与盛唐仕女形象有所不同。如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宴饮图》,妇女的面部刻划较为夸张,甚为臃肿,已显丰肥之态。用笔简率自然,笔致灵动,近乎于写意。具体特点如下:(1)线描风格:人物画以琴丝描与疏简的铁线描并行;花鸟画为工笔手法。(2)赋色:人物画色彩柔丽,晕染效果强烈;花鸟画勾填重彩。(3)人物造型以“丰厚为体”,体态壮硕;花鸟画较为写实。
  总之,壁画在唐代是空前而绝后。壁画是当时绘画的主要形式,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多是壁画,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绘画也多是壁画。丝帛卷轴及纸画,从属于壁画,多为壁画的摹本或起稿时用,其画风画也自然类同于壁画的画风、画技。这和宋以后有着根本的不同。
(五)宋代壁画

  宋代,以宣纸画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画”成为主流并与壁画脱离,壁画地位迅速衰落,不能像唐代那样代表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和主要成就。从事壁画创作的画家也大大减少,名家大师几乎绝迹,专业绘制壁画者完全沦于工匠地位。因此,自宋代始,壁画主要是用在墓室中。
  宋代墓室壁画解放前已经发现,《白沙宋墓》中引用有一幅日本大阪山中商会藏宋代墓室壁画,安阳林县董家村墓壁画也于解放前发现,不过大规模调查和发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出土宋代壁画墓己经有八十余座,东至山东沿海,西到甘肃、四川,北至陕西河北,南至江西、福建、湖南皆有宋代壁画墓的发现。主要的发现地点有河南的登封、开封、郑州、洛阳、禹州、山东的济南、烟台,湖北省随县等地。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宋代壁画墓分布最密集的一个区域,墓室壁画的质量比较高,数量也比较多。较为著名的宋代墓室壁画有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宋墓壁画,山东宾州北蔺村宋墓壁画,洛阳邝山宋墓壁画,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河南宜阳县韩城镇仁厚村北宋墓二十四孝图壁画等。
  宋代壁画与唐代以及唐以前壁画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创作者几乎皆是民间艺人或工匠,主要是用作墓室装饰,文人名家在宫殿、寺庙、以及官衙府第等建筑物墙壁创作壁画几乎绝迹;第二,宋代墓室壁画的图像配置方式一般采用比较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不同的空间布置不同的内容,其中最常见的两种配置方式就是分栏式配置和类似连环画的长卷式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虽然和汉代嘉祥武氏祠相似,但所强调的主题内容不再是神仙、历史人物、孝行故事等,占据整个墓室大部分面积的是表现宴饮、乐舞、梳妆等现实生活场面和物质享受;第三,由于创作主体是民间艺人和工匠,创作墓室壁画主要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为了谋生,因此为了节省人力和物力,多采用“粉本”这种民间绘画形式。即由某一画家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然后在这一地区的不同墓室大量使用这件作品或者是其摹本。其结果是这一地区的墓室壁画相似雷同,缺乏创造性。很多宋代墓室壁画构图方面给人以雷同感,如墓室的后壁都绘妇人启门图或者是砖筑假门,左右两壁是男女侍者,或者是夫妇对坐宴饮图,这些图像的构图和表现技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墓室题材上也是如此,如新安县石寺一号墓中孝行图和林县宋墓中的孝行图无论构图、人物表现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荣阳司村壁画和荣阳孤伯嘴壁画中的孝行图在构图、色彩、人物表现上基本一致。皆是两墓每壁各有两个人物形象,共12人,都是身穿宽袖红袍,头戴高冠,双手持易拱手而立,形态相似,神情安然,从章法布局到风格面貌二者同出一辙。第四,宋代院体画和墓室壁画之间有交流和互动。一方面官方画院吸收不少工匠、商贩、士兵等出身低微的民间画工来充实力量,这在《画继》、《图画见闻志》、《圣朝名画评》等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另一方面,画院中也有不少的院画家因为自己不愿意受到约束,或者由于得罪皇帝或其他的官僚,因而离开了画院,成为民间画家。使得墓室壁画的题材有了新的变化,技法有所提高。如1960年在河北井阱柿庄发现的宋代墓室壁画《捣练图》,其中的最精彩的熨练和拉练那部分的图像就是出自宋画院的摹本。宋代山水画家效法唐人创造的皴法、线条形式,但手段更加丰富。线的风格趋向严谨、精细。这也传到民间艺人手中,在墓室壁画中被经常运用。
  元代重视吸取书法用笔人画,线条更加丰富,线的风格趋向严谨、精细。元代重视吸取书法用笔人画,线条飘逸、潇洒、凝炼、滞重。明清则循此风格继续发展,线条的程式更加丰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