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7|回復: 0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三):战国秦汉帛画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作为独立意义的中国绘画作品约兴起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西汉发展到高峰。消失于东汉。它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①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现有1幅;②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现有3幅;③西汉初期为帛画的鼎盛期,现有13幅;④汉武帝时期为帛画的扩展期,现有4幅;⑤西汉末至东汉为帛画的衰亡期,现有3幅。现将代表作简介如下:
(一)战国时代帛画

  1、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之间,约公元前340年之后,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之前。与屈原作《招魂》同时或稍早。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墓中帛画残破几成碎片甚且粘在一起,无法识别其绘画内容。该墓同时出土的“夫差矛”,其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2、《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距今约二千三百多年。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发后挽一垂髻,并系有装饰物。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可能是为死者祈求天佑,这是楚人当时一种习俗。头上部左面,画有龙和凤鸟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人物的嘴唇上点有红色,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这幅画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3、《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时间较《人物龙凤帛画》略晚,约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交。为细绢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鸟,圆目长喙,顶上有翰毛,昂首向天。男子头上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的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皆向左,表现行进的方向。其主题是表现死者乘龙升天,比《人物龙凤帛画》更为明确,艺术表现技巧有较大的提高,人物神情刻划生动,线条匀细而挺劲,流利飞舞,较之前者丰富而有韵律感。设色也复杂起来了,在单线勾勒后,平涂与渲染并用,其中一些地方还加用了金、白粉,它也是迄今发现用这种画法作画的一件最早的作品。可以说,我国工笔重彩画在两千多年前已形成雏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绘画所达到的相当高超的水平,它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缯书四周画像: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缯书呈四方形,中间写有墨书,笔画匀整。四周画有图像,以细线描绘,上涂色彩。四角画树木,分青、赤、白、黑四种,以象征四方。另绘有三头、双角、衔蛇、鸟身等神象。这种随葬的缯书,可能是为死者“镇邪”之用。此文物现已流失境外。
  上述三幅帛画,性质相同,皆是先秦绘画史上至今还保留下来的稀世珍品。皆以墨线勾画,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以线条(笔法)为基础的证明。帛画的作者为民间画工。这几幅帛画与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漆器、陶器上的彩绘,都有同时代的艺术特色。
(二)两汉帛画

  两汉帛画作品极多,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所记:“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鸿都门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可以想见当时汉代帛画数量的浩大,经天灾人祸,毁坏极为严重。现在能见到的汉代帛画作品是出自汉墓的“非衣”、“铭旌”(旌幡)等随葬品。
  现存的西汉帛画均出自1972年以后发掘的三个墓葬: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1973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4幅;1976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其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一、三号墓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两幅“T”形帛画和山东金雀山出土的帛画;二是以墓主人生前生活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三号墓中张挂在棺室东西两壁的两幅帛画;三是有关“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即马王堆三号墓中藏于东边箱漆奁内的帛画。这些帛画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为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如马王堆汉墓的一号墓出土帛画长205厘米、宽92厘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233厘米、宽143厘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像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被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视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其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也最精美的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覆盖在女主人彩漆棺椁上的“非衣”。“非衣”呈“T”形,长205厘米,上部横92厘米,下部横47.7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被认为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世界。天上部分,画有日、月、星辰和象征日、月的金乌、玉兔、蟾蜍。日、月之间有一人首蛇身形象,或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帝阍)等。人间部分上层,画一老年妇人,衣着华丽,手扶拐杖,步履蹒跚,而显现出雍容华贵、仪态尊荣,应是死者墓主人肖像。老妇身后有3个侍女,一字并列肃立,身前两个侍女举案跪迎,衬托出老妇的特殊身份地位。下层描绘厨房情景,有厨师及尊罍之属。地下部分画一身材肥短“巨人”,手托一板状物象征大地,名曰禺强。全画从上到下,龙蛇蟠曲,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空隙间还补充画有鱼、龟、猛兽、飞禽及磬、璧、铎等形象。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着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对宇宙的解释。在表现手法上,构图充满匀称,以线描为基,敷以浓重色彩,红白为基调,间以青蓝,璀璨夺目。造型写实和夸张相结合,而又富有装饰特色。墓主人肖像刻画,仍沿袭战国帛画侧影式,简略朴拙,但动作神态生动,较前进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非衣,主像为一男性,身材较胖。红袍佩剑,袖手缓步,气度从容。面像采用四分之三侧面,是人物肖像画的一个突破。
  西汉帛画的发现,弥补了中国绘画史一大空缺,它所表现的高度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显示了古代画工的智慧和才能。因为他们的地位低下,不可能在画上留下姓名。战国和两汉帛画,一直延续到唐代和辽金,如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墓绢画,辽宁法库叶茂台出土的辽墓绢画等。
  参考资料:《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葛路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7;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美出版社,2000年;李永林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谢赫《古画品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王微《叙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陈友冰摘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