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9|回復: 2

[文学研究] 第五讲 诗言志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5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徐有富

  就诗的主题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我们已经在第三讲谈了抒情是诗的主要任务,这一讲再谈谈诗言志问题。
  
  一 “诗言志”是诗论的开山纲领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提到诗言志,人们首先会想到《尚书•舜典》中的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有人怀疑当时不会出现如此深刻的思想。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关诗言志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文子云:“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亦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复云:“《诗》言是其志也。”看来朱自清将“诗言志”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还是恰当的。
  “诗言志”的观点也为文艺理论者所普遍接受,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此观点作了充分肯定:“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萧统《文选序》亦云:“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今人也肯定了“诗言志”的观点,如丁力《和里诗话》说:“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时,曾应一位诗人的请求,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全国解放以后,这幅题字曾在北京出版的《大众诗歌》创刊号上刊出过。”
  可见“诗言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是一个出现最早而又始终坚持的诗学主张。
  
  二 诗言志的内容
  
  “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早在周代,奴隶们就在寻觅自己的乐土了。试读《诗经•魏风•硕鼠》的首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九《取下》篇云:“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税亩”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注云:“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见“初税亩”是为了提高农奴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晋杜预在《春秋集传纂例》卷六《赋税例》云:“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流民确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此诗表现了魏国的农奴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而对那些实行了社会变革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向往之情。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如唐代妓女、著名诗人薛涛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戏莲叶间。
  这首诗连题目只有24个字,却连续用了“双鸟”、“双栖”、“共飞还”、“同戏”等表现成双配对的字眼,可见她求偶与结婚的愿望是何等强烈。从“朝暮”二字可以看出,她对“双栖”、“同戏”、“共飞还”的池上双鸟从早到晚一直在注意观察。从“更忆将雏日”一句可以看出,她对池上双鸟的观察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可见,诗人很长时间一直在渴望着过上正常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诗人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如郑板桥在《怀扬州故居》中就描写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
  偷开绣帐看云鬓,擘开牙签拂蠹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雍正十年1732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任山东范县知县,曾摄朝城县事。十一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十八年罢官回籍,以卖画为生。此诗当是作者在山东当知县时心系故园而作,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即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偷”字下得好,把作者蹑手蹑脚看妻子的睡态的神情写了出来,表现了他对妻子的爱怜以及家庭生活的快乐。郑板桥还有一首题为《细君》的诗,将妻子天真烂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为折桃花屋角技,红裙飘惹绿杨丝。
  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作者不愧为丹青高手,善于取景着色,桃红、柳绿、草青,再加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妇人,一会儿摘花,一会儿捕雀儿,从而表现出了生活的美,生活的快乐。
  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790~816,河南昌谷今宜阳人,系没落的皇室后裔。元和五年810应河南府试,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因父名晋肃,需避嫌名而未被录取,仅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不久辞官归里。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严重的封建割据局面,《资治通鉴•唐纪》元和七年记载了李绛的话:“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馀州;犬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贺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诗好在以两个反问句组成,第一句是说男子汉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削平藩镇,实现国家真正的统一呢?第二句又用反问句加强了这种观点。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都有画功臣像于凌烟阁之事。第二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是,能够在凌烟阁作为功臣而被画像表彰的都是武将而非书生。李贺的理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有代表性的,而他本人的悲剧命运也表明,这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如陆游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此梅花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那种自尊、自强、自傲、自赏、自励的意志、气节、精神、品格、态度都将会给那些处于恶劣生存环境,不断受到挫折的人们以鼓舞。今人王世襄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曾以诗明志,并在《学林春秋》中著文作了介绍,现照录如下:
  “文革”中我肺病复发,且有空洞,发着烧来到咸宁干校。一天来到菜地,望着倒在地上的油菜花,做了一首小诗《畦边偶成》:“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收子。”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出版了几本书,也算结了几颗子。但现在垂垂老矣,自叹目g体衰,再难开花结子了。我不禁想,尊敬的各位,不知您现在认识到了没有,在有人能写有益无害之书,做有益无害之事时,您能高抬贵手,让他们去写去做,那该多好呀!您的功德,也就胜造七级浮屠了!1998年4月于芳草地,时年八十有四
  志向有大有小,但是其强烈程度倒不与志向的大小成正比。作者年老体衰多病还要接受劳动改造,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他还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其志向也可谓坚定而强烈了。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5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些政治家则往往在自己的诗里表现出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写了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故乡。
  刘邦于公元前194年4月25日病逝长乐宫。此诗是他逝世前半年,平定淮南王叛乱,在返长安的途中,顺便回故乡时写的。此时他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西汉政权。首句用伟大而又处于运动中的形象写出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形势。刘邦在同项羽反复斗争中获胜,接着内部斗争又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公元前196年,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前后,诸侯王纷纷谋反,所有这些都应当是诗之首句所包含的内容。次句写高祖衣锦还乡。欧阳修《昼锦堂记》云:“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这句诗表明刘邦在夺取政权、平定叛乱、大局已定后回到故乡,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第三句写刘邦欲巩固政权的强烈愿望。刘邦在夺取政权以后,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巩固政权,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吕后本纪》记载可述者有三事:一是总结夺取政权的经验,五年前202,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这个问题,高祖最后总结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将成功的经验归结于善于用人,可谓说到了关键之处。二是对后事做了安排,高祖病重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尔所知也。”由此可见,刘邦的确知人善任。未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如其所料。三是防止吕氏篡权,惠帝元年前194,号令一出太后,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从这短短的三句诗中,可以看出大政治家刘邦的宏伟抱负与深谋远虑。
  我们在上面对“诗言志”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些介绍,“诗言志”的内容当然不止于此。例如杜甫写过一首《望岳》诗,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单纯就登山而言希望攀登上顶峰,当然也是一种志,至于这两句诗的比喻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于也不必只有一种看法。而且人们的志的内容也可能变化,有首打油诗《解人颐》虽然通俗,但是很能说明问题,今也录之如下:“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三 寓志于形象之中
  
  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曲,都应该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寓志于形象之中。如张祜的《咏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首句说宫内树梢上的月亮在不断地移动着位置,这表明时间已经过了很久。而一位官廷妇女还没有休息,她那双漂亮的眼睛,什么都不看,只盯着双栖的燕窝,这表明她对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三、四两句通过对她拯救飞蛾的细节描写,使我们联想到她的命运同飞蛾一样,被选入宫还以为是进入了令人神往的光明世界,没想到却被送进了黑暗的地狱。飞蛾误扑灯火尚且有自己拯救,又有谁来拯救自己呢。这两句诗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而这些内容全都隐藏在具体的诗歌形象中。
  高明的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志向融化在诗歌形象中,而丝毫不露迹,如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的最后提到“歌以咏志”,关于志的具体内容诗人没有说,但是从诗歌所描绘的可以容纳日月星辰的沧海形象中我们也能体会出来,那就是统一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说明了这一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踏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曹操将征之。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下《封功臣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候,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士之孤,轻重各有差。这就为北伐,续定天下做了准备工作。八月。操登白狼山,杀踏顿,降者二十余万。袁熙、袁尚兄弟奔辽东。九月,曹操引兵还,辽东太守杀袁熙、袁尚,传其首来报。曹操一战而统一了北方,心情当然是高兴的。在班师途中,至渤海边,写下了这首诗。后人对此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颇为赞赏,如清人张玉谷指出:
  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首二,点题直起。“水何”六句,铺写沧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风,便不枯寂。“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像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末二,以志愿至此。醒出歌意,咏叹作收。《古诗赏析》卷八《魏诗》
  近人顾随还对此诗作过专门分析,特别强调:
  到了结尾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一种伟大的景象,就只有像曹操这样英雄诗人才能写得出。这是因为只有具有伟大感情、伟大理想的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伟大的景象。相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操观沧海而胸罗万象。这不仅只是记实、写景,而是结合了伟大的景象而显现出作者的伟大情感和伟大理想。在这里我们就看不出半点悲哀的影子。《顾随全集》第二卷《东临碣石有遗篇》
  诗人用象征手法言志当然也是将志寓于形象之中,前面提到的陆游《梅花绝句》中的“梅花”、王世襄《畦边偶成》中的“菜花”莫不如此。此再举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八为例:
  栖栖失群鸟,日暮优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植孤生松,敛翮谣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诗中的“失群鸟”显然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导致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与其说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倒不如说是因为刘裕滥杀异己。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尚书左仆射王愉,愉子荆州刺史绥等,江左冠族。绥少有重名,以高祖引者按:指刘裕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此事发生在元兴三年404,王愉一家被杀者百余人。陶渊明忠于晋室,政治倾向与王氏一致,难免没有危机之感。如其《感士不遇赋》有云:“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其《与子俨等书》也说得十分明白:“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亻黾)a辞世,使汝等幼尔饥寒。”如果坚持自己忠于晋室的政治倾向就会惹祸,如果违心地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为刘裕服务,自己又不愿意,于是只好找一个借口归隐。那棵“孤生松”显然也是他所隐居的田园的象征。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5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寓志于形象之中,志与形象通常都应当保持着一致性。下面我们就以几首描写妇女渴望爱情与自由的诗为例。一首是杜牧的《秋夕》,宋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分析道:“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组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其一年一度相会。”农历七月七日,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卧看牵牛织女星”,也就意味着为自己独处无郎而遗憾,向往着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再如李建勋的《宫词》:
  宫门长闭舞衣闲,略识君王鬓先斑。
  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
  青春焕发时,无机会见到君王;有机会见到时,青春又消失了。惟有御沟水还能自由地从宫内流到沟外,难怪诗中的女主人要羡慕落花能够无拘无束地流到人间,言下之意女主人的命运连落花都不如。
  由于生活地位、生活经历的不同,各色人等的志向与表现志向的诗歌形象是不同的且各具特色。旧时代的不少妇女长期被禁锢在深宫、后房、幽闺中,她们生活的圈子非常狭窄,生活的内容非常单调,因此渴望自由,爱情与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则是她们共同的理想,她们往往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隋代张碧兰的《寄阮郎》:
  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
  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来,诗人采用生动的比喻向自己的恋人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同妇女们相比,旧社会比较杰出的男子,在社会上的接触面广,生活内容也丰富得多,特别是一些儒家知识分子,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譬如陆游直到去世,都怀抱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理想。由于诗人亲临过前线,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活经验,所以在言志时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雄奇画卷。如《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写军营中的娱乐场面:“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急。”《汉宫春》上阕写诗人自己在前线的形象:“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茄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的男性形象,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看来诗人还是应当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志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