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有富
如果从主题与题材相结合的角度对诗歌作品进行总体把握,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诗的意境问题。
一、什么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
就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包括诗人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说之理。意境则是诗歌作品中融入了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说之理的艺术境界。
作者署名为唐人王昌龄的《诗格》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北宋苏轼已从意境的角度对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慎改窜》指出:“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文中“境与意会”四字,可谓一语道破了意境的本质,因为意境正是诗人“境与意合”的产物。而苏轼也正是从境与意会或者不会的角度去纠正诗中的文字错误的。“见”表明无意,“望”表明有心。正是在“采菊东篱下”的当儿,偶然抬头,无意中见到了南山,才能反映出诗人闲适的心情,而一面“采菊东篱下”,一面还要有意识地去观山景,则不符合诗人的闲适心情,因为有意识东张西望地去观赏风景是旅游者的做法,而不是一个归园田居的隐士的做法。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在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已经常用“意境”这一术语来评价诗人们的诗歌作品了。晚清的王国维则对意境作了较深的研究,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07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谈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这个樊志厚不论是否为王国维,其所论代表了王国维的观点则是不成问题的。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王国维在《国粹学报》上连载了他的《人间词话》。其核心是以“境界”论词,他的所谓“境界”突际上指的就是“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