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3|回復: 0

[文学研究] 第六讲 取影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2-6-9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吴企明

  石涛《芙蓉图》(见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gdia20060613-1-l.jpg
  石涛(1642―1718?),僧人,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湖陈人、苦瓜和尚等,全州(今属广西)人。擅画人物、兰竹、花果,尤擅山水,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画僧”,与梅清、梅庚、戴本孝等人交往甚密,合称“黄山派”。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石涛《山水花卉图册》共八幅,本图为第一幅。这是一幅水墨设色花卉图,芙蓉花用红色晕染,细线勾脉,形象逼真,花叶用泼墨画出,墨线勾出叶脉。以淡墨疏笔横写水波,以浅青、浅褐作竖点,形成水波粼粼的景象,芙蓉临波照影,意趣盎然。为了更深化画幅的艺术效果,石涛在画幅右下侧题写一首六言绝句:
  
  秋水江楼弥洁,
  芙蓉曲岸生文。
  小立坡头如画,
  夕阳影落缤纷。
  石涛的题诗,并没有描绘画面芙蓉形象的形态、色泽、神韵,却着力描绘芙蓉周边的如画美景。首句从画外写来,说芙蓉花丛附近江楼下的秋水,非常洁净。次句点题,扣到画面上花和水的形象,说曲岸边长满芙蓉花,岸下江水微波涟漪,直如“e皱波纹”,故曰生“文”。“文”,通纹。这两句诗,运用“睹影知竿”的技法,从侧面运笔,通过芙蓉周边环境之美,来凸显芙蓉之美。后两句写画上的芙蓉,临水照影,岸上、岸下一派花光绚丽,景色如画,夕阳照在水面的花影上,好像是芙蓉落英缤纷,更加美不胜收。石涛整件艺术品以“影”为契机,画用“取影”法,题诗也用“取影”法,达到诗画艺术的完美交融,洵为运用“取影”技法的代表作品。
  “取影”之法,绘画艺术理论家多所论述,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过一则很有趣的画坛掌故:
  
  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爱,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
  
  宋代画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相似的论述:“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上,则竹之真形出矣。”郑燮《题墨竹》:“雷停雨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豪素写将来。”
  为什么画家都喜画物体之“影”?徐渭说过几句耐人深思的话:“观夏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书夏山水卷》)画家把握住事物生命的本质,在描写对象的“影”中,传达出事物生命里的气韵和精神。欣赏者舍其形而悦其影,这种审美感受,完全符合画家“取影”的艺术规律。金农《冬心先生野梅图册》共八开,藏美国绿韵轩。第三开画墨梅一株,自画幅左上方出枝,向右下侧倒垂斜伸,枝干用浓墨勾描,用笔凝重浑厚,枝头点缀疏花,圈花点芯,清淡秀雅。画家自题古诗一首,除了透露出自己画梅学石门的消息外,还有这样的诗句:“曾闻花光能画影,墨晕含苞偏耐冷。石门画梅兼画月,看去胧胧月如泼。画月之外更画烟,烟笼玉质难为传。”诗句赞扬宋代画梅名家花光、石门善于“取影”的长处,配以月色、烟云,确能摄得梅花的神韵。
  诗歌创作也讲究“取影”,王夫之《姜斋诗话》讲过一个诗歌“取影”的实例:
  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此诗为王昌龄所作,诗人用衬托之法,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妇丈夫的贵宠,又用少妇鸣筝遥望,烘托出少年自矜得意,不正面描写“少年”形象,全用他人来衬托,这便是“取影”。诗歌创作中又有“睹影知竿”之法,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与取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画诗人悟出画家“取影”法之奥妙后,便以之入诗,遂成佳作,历代优秀题画诗中,不乏其例。唐詹敦仁《介庵赠古墨梅酬以一篇》:
  
  开屏展素看梅花,
  淡蕊疏枝蓦蓦斜。
  墨散余香点酥萼,
  月留残影照窗纱。
  
  诗人将色、香、光、影、形、神种种因素组合起来,得墨梅之神韵,摄墨梅绘画美的特质,构成清幽、淡雅的审美境界,极为传神地表现出墨梅的美学特征。最后,他还将月照梅花映窗纱的梅影,来比拟墨梅,深得“取影”之妙。
  元郭珏《题扇》:“柳树晴虹隐画桥,藕花微雨过归桡。波光倒蘸红楼影,照见佳人吹玉箫。”题诗造语精工,纯写画面,描绘了临水红楼及其周边的景象,重点表现出红楼在水中的倒影,也从水中照见佳人吹箫的影子。诗人用优美的诗歌意象,写出画幅长于“取影”的美学特征。
  清杨晋、唐俊的《五清图》是一幅绢本水墨图。画幅下部画湖石两块,一大一小,一在平坡,一在水中,错落有致,淡墨勾轮廓,略加皴擦,浓墨点苔,秀润可爱。墨梅两枝,自右侧挑出,在湖石背后向左侧斜伸;竹两丛,一丛在石前,一丛在石后,婀娜多姿。坡石下有淡淡的水波和月的倒影。全图组合梅、竹、石、水、月五物,布置停匀,极有清韵,故曰“五清图”。汪应铨题绝句一首:
  
  石边修竹拂云长,
  铁干寒梅白玉香,
  最是夜深清寂处,
  月明和影浸沧浪。
  
  题诗首句写竹,次句写寒梅,第三、四句写出《五清图》的美学特征。夜深时分,明月照着梅、竹、石的身影,倒映在沧浪水中,最是清雅。“明月和影”四字,抉出《五清图》的“取影”技法,体现出诗画融通的艺术规律,提升了《五清图》的审美价值。
  文徵明的《溪桥策杖图》及其题诗,正是诗画均用“取影”法的成功之作。画幅中心画一位杖策立于溪桥上的老人,他略倾前身,注视着山涧。画境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呢?画家用题诗为读画人提供了一把赏鉴此画的钥匙:
  
  短策轻衫烂熳游,
  暮春时节水西头。
  日长绿树青帏合,
  雨过远山碧玉浮。
  
  题诗写人兼写景,以写人为主。首两句,自画中人切入,写他身穿轻薄衣衫,携着短杖,在烂熳的春光中漫游,他一边缓步行走,一边观赏山景,直到溪水西边。第三句,转笔写景,春日白昼正长,四周的绿树环合,雨后的树木青翠欲滴,像青色的帏幛一样。结句扣到画面上侧身注视山涧的人物形象身上,说远山经过春雨的洗刷,像翠玉一样,倒映在山涧里,好像在浮动。画中人被春山的影子深深吸引住,凶愎劭矗欣赏不已。经过题画诗的补凑和点逗,读画人才能真正理解用“取影”法画出的“遥山碧玉浮”的画境,领悟出画中人沉迷于画境的审美意趣。                          </p>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