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1|回復: 0

崇祯究竟死在哪儿(图)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6-2 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02491190598891.jpg
; Y1 A6 h0 j0 \7 M* S

' w9 E. S& c3 C- U* Y
崇祯

( m6 U* `1 I8 w. z* z

0 O0 `% I; c: B+ B' B
W020100602491192437005.jpg

  ~9 z: W" P+ p  r
2 U7 p" Q7 T% \) V
熊仔/供图
5 G$ Q+ q, I0 ^5 X, F! Y$ N8 w

5 ?1 ?5 _4 _* u% ^  }2 B
    崇祯自缢于景山,遗址至今犹存,且有石碑为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是常识。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7 X( a# O! a, I( _) B/ j

- x( T# ~" H8 p: b0 W: T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且多为羸弱之卒。明北京内城墙12公里,外城墙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 ( }$ c% p! w( J

1 T: B$ r$ J7 _& G& ~/ p    3月18日夜,农民军攻破外城,崇祯带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转安定门,没想到门闩沉重,太监们无法抬起,正是这根沉重的门闩,彻底改变了明朝历史。 2 ~) g" g+ i: V5 p% |  P" |6 r7 ]
6 H( y6 D. A& {' E( {' q
    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写“天子”二字,经太监辨认,系崇祯无疑。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一直有争议,比如黄云眉先生认为崇祯自缢于北海公园,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 % d4 Z! Z4 m5 ?+ V2 N+ n! H; X8 p
# N; ?3 l- _* x" m, K. j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这是清人哀悼崇祯的诗作,其中透露了两点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遗址,当时的人已经“不知处”。
" _0 a8 i! t& Y: a4 a: F; ^
* E6 r% x' p; I$ V' I# p    至于“找到”自缢遗址,并“指出”究竟是哪棵树,甚至绘声绘色地称这棵树为“罪槐”,这是清政府为笼络人心干的事。清军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当然要做做样子,但并没有勒石立碑。
/ E8 O# N. _5 [. N8 A0 Z6 e' T8 k
    1931年,故宫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宫当井盖,北京少年宫即原景山寿皇殿,也有说法崇祯自缢于此。2003年,此碑回到原地。 ( X/ H& q' k- l" W. t. I- w
" s, W$ Z  w5 G' N' v* Y
    1931年时“罪槐”已非原树,此时距崇祯自杀已280多年,从照片上看,那棵槐树胸径不过一尺,怎可能生长得如此缓慢?60年代中期,“罪槐”枯死,1971年伐去,1981年,栽了一棵小树,1996年,为渲染气氛,公园找了一棵树龄150年的歪脖老树,移栽于此,原本是建国门一带的道边树,就此成了“罪槐”。 2 R; B, ^+ {' w5 o

( ?" k3 {# |% Q2 Q, `    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此处又立一碑,傅增湘撰文。傅是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北洋政府时出任教育总长,在他的维护下,蔡元培得以施展“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蔡元培辞职后,他也辞职了。1938年,傅参加日本人操纵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并任会长等职,为时人所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派陈毅持亲笔函,专程拜访。陈毅未到,傅已抱憾长逝。傅增湘撰文的石碑曾于1955年被移走,后又在原地复立。
6 m3 w% n- e4 Q, g9 e
* G' U0 I3 G# Z3 y    总之,“崇祯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以表达后人对历史的一份敬畏而已,如果信以为真,未免贻笑大方。
) [) c1 j- L5 {1 u: T$ t3 s+ u+ v9 s0 x; K' n. [1 d/ Q# g- v0 m
    本文资料引自《北京志・故宫志》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