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5|回復: 1

[狭义文字学]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自《诗经》起成第一人称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6-16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晚报
“我”,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称代称。其实,“我”的最初含义与人称毫不相关,而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其间,部落、诸侯之间为了地盘、利益和权欲等征战频繁。当时,出于两军对垒、攻城略地的需要,各种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场。这其中,就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手持的短兵利器便是“我”。
《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说明在古代,“我”就是用来战场拼杀的。“我”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重新规划了国家的兵器,长剑成为冷兵器中的“主力”,“我”就逐渐淡出了战场。从现今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我”来看,“我”在当时是战场上通用的一种让人见之胆寒、谈之色变的兵器。而且从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钩、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钩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
商周时期盛行甲骨文,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颇似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它实际上是“戎”的变形,翻译成今天的语言便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后来“我”字又逐渐变化成“禾”与“戈”的合字,意为“以手持戈”,也即手持战戈的勇士。


那么,“我”是如何由兵器而变脸为第一人称的呢?
古代的王室一年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要做:祭祀与戎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是也。所以,古代的王室贵族都习惯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这方的战士”,于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便出现了。《说文》中说:“我,施身自谓也。”《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从那时起,“我”作为第一人称代称便沿用至今。
刘锴
南丘 發表於 2012-6-18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应该是手与戈的合字,而非禾与戈的合字!记者无文化真易误导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