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詩經 略說詩經 文學的創始可說是歌謠,但歌謠最初形式是與音樂跟跳舞混合在一起,直到較為完備的樂器與文字出現後,音樂與詩歌才分開成獨立的藝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為笙詩,有聲無辭,故現存只有三百零五篇。
內容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是各國的民間歌謠,有情思之辭,民心之樂,亦有反應社會現況。由朝廷樂官採集後再配樂,也有部分民間已有樂譜,經樂官審定後再收錄,計有十五國風。
雅是朝廷貴族在饗宴時,為音樂所配上的歌辭,因宴有大小,所以分大小雅。
頌是天子祭祀神明祖先,歌功頌德,為樂舞所配上的文辭,分周商魯三頌。
時間大約是從周初(西元前1122年)至春秋中葉(西元前570年),內容有成康時代的宗教詩,厲平時代的敘事詩與社會詩,有宮廷的宴獵詩,還有民間的抒情詩。在這五百多年長的時代,政治社會有很大的起伏變化,詩經內容也隨之而多樣。
成康兩帝,史稱刑措者不用四十年,天下安定。這時表現的就是宗教詩,當兒孫有所成就時,自然緬懷祖先流下的汗水,人民生活安逸時,自會感謝上蒼的德澤。這種對祖先的贊頌,上天的敬畏,雖然文字簡樸,但虔誠的宗教情感,我們可從詩中窺知。
兒孫做了帝王,對祖先的紀念,除了莊嚴的祭祀外,還有就是把祖先創造家國的事跡寫下來,種種的奮鬥歷程,交織著神話傳說的材料,有意的描繪,一面作為統治者的楷模,一面不忘祖先功德。於是敘事史詩隨宗教詩之後而出現,詩經的功能超越了宗教階段,進而兼具歷史觀念。
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厲王被逐,幽王被殺,而後平王東遷。東遷後,周室威望日弱,諸侯吞併,夷狄侵犯,社會呈現十分紊亂的局面。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起,即進入春秋時代,這一時代的政治社會與思想都起了激烈的動盪,反應這動盪現象的便是詩經中那些社會詩,詩中的社會充滿雜亂與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人民非戰情緒,一一道出。至此,詩經已從神鬼帝王進入社會民眾階段。
抒情詩其實在口頭文學時代便有了,大概男女關係變得較為複雜,這些詩的文字與情感內容便愈加美麗。我們現在來看詩經,宗教詩是最早的產物,實是因為宗教詩充滿了實用功能,有祭司和統治者加以保存與發揮,而抒情詩屬個人,當然保存不易。當抒情詩已從口頭轉為文字時,我們可以說詩經所代表的時代,已從神的世界進入人的世界。
社會詩與抒情詩,是詩經最重要的兩部分。由社會詩可看出當日社會生活的全貌,從抒情詩中,可體會當時的浪漫情懷,與男女心靈的活動。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詩經有了社會文學與個人文學的分野,個人文學的發展漸漸傾向唯美浪漫路線,一步步走向純藝術。
詩經所代表的是五百多年長的時代,由多少人各時代慢慢收集,才變成這樣一本詩集。最早是周頌,其次是大小雅,再來是商魯頌和國風。在這麼長的時間裏,無論政治形態、社會生活、宗教思想的演變,都留下明顯的痕跡。文字藝術的進步更是明顯,時代愈晚的作品,文字愈是美麗,描寫愈細微,形式也愈整齊,音調愈和諧,社會形態跟個人情感更是豐富與複雜。詩經中的文字雖有用著二至九字的文句,但四言卻是詩經的正格,詩經是四言詩的代表,詩經以後,四言詩已失去詩壇的地位。
資料來源:中國文學發達史P23~46(台灣中華書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