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二十四史] 元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銓法上
凡怯薛出身:元初用左右宿衛為心膂爪牙,故四怯薛子孫世為宿衛之長,使得自舉其屬。諸怯薛歲久被遇,常加顯擢,惟長官薦用,則有定制。至元二十年議:「久侍禁闥、門地崇高者,初受朝命散官,減職事一等,否則量減二等。」至大四年,詔蒙古人降一等,色目人降二等,漢人降三等。
凡臺憲選用:大德元年,省議:「臺官舊無選法,俱於民職選取,後互相保選,省、臺各為一選。宜令臺官,幕官聽自選擇,惟廉訪司官,則省、臺共選。若臺官於省部選人,則與省官共議之;省官於臺憲選人,亦與臺官共議之。」至元八年,定監察御史任滿,在職無異政,元係七品以下者例加一等,六品以上者陞擢。其有不顧權勢,彈劾非違,及利國便民者,別議陞除。或有不稱者,斟酌銓注。
凡選舉守令:至元八年,詔以戶口增、田野闢、詞訟簡、盜賊息、賦役均五事備者,為上選。九年,以五事備者為上選,陞一等。四事備者,減一資。三事有成者為中選,依常例遷轉。四事不備者,添一資。五事俱不舉者,黜降一等。二十三年,詔:「勸課農桑,克勤奉職者,以次陞獎。其怠於事者,笞罷之。」二十八年,詔:「府州縣,除達魯花赤外,長官並宜選用漢人素有聲望,及勳臣故家,並儒吏出身,資品相應者,佐貳官遴選色目、漢人參用,庶期於政平訟理,民安盜息,而五事備矣。」
凡進用武官:至元十五年,詔:「軍官有功而陞職者,舊以其子弟襲職,陣亡者許令承襲,若罷去者,以有功者代之。」十七年,詔:「渡江緫把、百戶有功陞遷者,緫把依千戶降等承襲,百戶無遞降職名,則從其本等。」十九年,奏擬:「萬戶、千戶、百戶物故,視其子孫堪承襲者,依例承襲外,都元帥、招討使、緫管、緫把,視其子孫堪承襲者,止令管其元軍。元帥、招討子孫為萬戶,緫管子孫為千戶,緫把子孫為百戶,給元佩金銀符。病故者降等,惟陣亡者本等承襲。」二十一年,詔:「萬戶、千戶、百戶分上中下三等,定立條格,通行遷轉。以三年為滿,理算資考,陞加品級。若年老病故者,令其子弟依例廕敘。」是年,以舊制父子相繼,管領元軍,不設蒙古軍官,故定立資考,三年為滿,通行遷轉。後各翼大小軍官俱設蒙古軍官,又兼調遣征進,俱已離翼,難與民官一體遷轉廕敘,合將萬戶、千戶、鎮撫自奏准日為始,以三年為滿,通行遷轉。百戶以下,不拘此例。凡軍官征戰有功過者,驗實跡陞降。又定蒙古奧魯官,大翼萬戶下設奧魯緫管府,從四品。小翼萬戶下設奧魯官,從五品。各千戶奧魯,亦設奧魯官,受院劄。各千戶奧魯,不及一千戶者,或二百戶、三百戶,以遠就近,以小就大,合併為千戶翼奧魯官,受院劄。若干礙投下,難以合併,宜再議之。又定首領官受敕牒,元帥、招討司經歷、知事,就充萬戶府經歷、知事,換降敕牒,如元翼該革,別與遷除。若王令旨、並行省劄付、樞密院劄付經歷,充中、下萬戶府知事。行省諸司劄付,充提領案牘,並各翼萬戶自設經歷、知事,一例俱作提控案牘,受院劄。又議:「隨朝各衛千戶鎮撫所提控案牘,已擬受院劄,外任千戶鎮撫所提控案牘,合從行省許准,受萬戶府付身。」二十四年,詔:「諸求襲其父兄之職者,宜察其人而用之。凡舊臣勳閥及有戰功者,其子弟當先任以小職,若果有能,則大用之。」二十五年,軍官陣亡者,本等承襲,病故者,降二等。雖陣亡,其子弟無能,勿用。雖病故,其子弟果能,不必降等,於本等用之。大德四年,以上都虎賁司並武衛內萬戶、千戶、百戶達魯花赤亡歿,而無奏准承襲定例,似為偏負。今後各翼達魯花赤亡歿,宜察其子弟有能者用之,無能則止。五年,詔:「軍官有不赴任者,有患病因事不行者,有已赴任、被差委而出、公事已辦為私事稱故不迴者,今後宜限以六月。越限者以他人代之,期年後以他職授之。」十一年,詔:「色目鎮撫已歿,其子有能,依例用之。子幼,則取其兄弟之子有能者用之,俟其子長,即以其職還之。」至大二年,議:「各衛翼首領官,至經歷以上,不得陞除,似與官軍一體,其子孫乃不得承襲。今後年踰七十,而散官至正從四品者,宜正從五品軍官內任用。」四年,詔:「軍官有故,令其嫡長子,亡歿,令嫡長孫為之。嫡長孫亡歿,則令嫡長孫之嫡長子為之。若嫡長俱無,則以其兄弟之子相應者為之。」
太禧院。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而立之,秩正二品。其所轄諸司,則從其擢用。
宣徽院。皇慶二年,省臣奏:「其所轄倉庫、屯田官員,半由都省,半由本院用之。」奉旨,宜俱從省臣用之。
中政院。至大四年言:「諸司錢糧選法,悉令中書省掌之,可更選人任用,移文中書,給降宣敕。」延祐七年,院臣啟:「皇后位下中政院用人,奉懿旨,依樞密院、御史臺等例行之。」
直省舍人,內則侍相臣之興居,外則傳省闥之命令,選宿衛及勳臣子弟為之。又擇其高等二人,專掌奏事。至元二十五年,省臣奏:「其充是職者,俾受宣命。」大德八年,擬歷六十月者,始令從政。
凡禮儀諸職:有太常寺檢討,至元十三年,擬歷一百月,除從八品。有御史臺殿中司知班,十五年,擬歷九十月,除正八品。有通事舍人,二十年,議:「從本司選已入流品職官為之,考滿驗應得資品,陞一等遷用。未入流官人員,擬充侍儀舍人,受中書省劄,一考除從九品。」三十年,議:「於二品、三品官子內選用,不限廕敘,兩考從七品遷敘。」有侍儀舍人,三十年,議:「於四品、五品官子內選用,不限廕敘,一考從九品。」大德三年,議:「有闕,宜令侍儀司於到部正從九品流官內選用,仍受省劄,三十月為滿,依朝官內陞轉,如不敷,於應得府州儒學教授內選用,曆一考,正九品敘。」有禮直管勾,大德三年,省選合用到部人員,俱從太常寺舉保,非常選除充者,任迴止於本衙門敘用。有郊壇庫藏都監二人,至大三年,議:「受省劄者歷一考之上,受部劄者歷兩考之上,再歷本院屬官一任,擬於從九品內敘。」天曆二年,擬在朝文翰衙門,於國子生員內舉充。
至元九年,部議:「巡檢流外職任,擬三十月為一考,任迴於從九品遷敘。」二十年,議:「巡檢六十月,陞從九品。」大德七年,議:「各處所委巡檢,自立格月日為始,已歷兩考之上者,循舊例九十月出職;不及兩考者,須歷一百二十月,方許出職遷轉。」十年,省奏:「奉旨腹里巡檢,任迴及考者,止於巡檢內注授。所歷未及者,於錢穀官內定奪,通理巡檢月日。各處行省所設巡檢,考滿者,咨省定奪;未及考滿者,行省於錢穀官等職內委用,通理月日,依舊陞轉;不及一考,如係告廕並提控案牘例應轉充者,於雜職內委用,考滿各理本等月日,依例陞轉。」
腹裡諸路行用鈔庫,至元十九年,部擬:「州縣民官內選充,係八品、九品人員,三十月為滿,任回驗元資品,減一資歷,通理遷敘。庫使,受都省劄付,任滿從優遷敘。庫副,受本路劄付,二十月為滿,於本處上戶內公選交替。陝西、四川、西夏中興等路提舉司鈔庫,俱係行省管領,合就令依上選擬庫官,移文都省,給降敕牒劄付。」省議:「除鈔庫使副咨各省選擬外,提領省部選注。」腹裡官員,二十六年,定選充倉庫等官,擬於應得資品上陞一等,通理月日陞轉。江南官員,若曾腹裡歷仕,前資相應依例陞轉。遷去江淮歷仕人員,所歷月日一考之上者,除一考準為根腳,餘有月日,後任通理;不及考者,添一資。若選充倉庫等官,擬於應得資品上,例陞一等,任回依上於腹裡陞轉。接連官員選充倉庫等官,應本地面從七品者,准算腹裡從七資品。歷過一考者,為始理算月日,後任通理;一考之上,餘有月日,後任通理;不及考者,添一資陞轉。福建、兩廣官員選充倉庫等官,應得本地面從七品者,准算江南從七資品。歷過一考者,為始理算月日;一考之上,餘有月日,後任通理;不及考者,添一資陞轉。元係流官,任回,止於流官內任用;雜職者,雜職內遷敘。萬億庫、寶鈔緫庫、八作司,以一年滿代,錢物甚多,未易交割,宜以二年為滿,少者以一年為滿。上都稅務官,止依上例遷轉。都省所轄去處,二周歲為滿者:各處都轉運使司官、司屬官、首領官,各處都漕運使司官、首領官,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官,腹裡、江南隨路平準行用庫官,印造寶鈔庫官,鐵冶提舉司官、首領官,採金提舉司官、首領官,銀場提舉司官、首領官,新舊運糧提舉司官、首領官,都提舉萬億庫、八作司、寶鈔緫庫首領官。一周歲為滿者:泉府司所轄富藏庫官,廩給司、四賓庫、薄斂庫官,大都稅課提舉司官、首領官,酒課提舉司官、首領官,提舉太倉官、首領官,提舉醴源倉官、首領官,大都省倉官,河倉官,通州等處倉官、應受省部劄付管錢穀院務雜職等官,大都平準行用庫官,燒鈔四庫官,抄紙坊官,幣源庫官。行省所轄去處,二周歲為滿者:各處都轉運使司官、司屬官、首領官,各處都漕運使司官、首領官,行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官,腹裡、江南隨路平準準行用庫官,甘州、寧夏府等處都轉運使司官,市舶提舉司官、首領官,榷茶提舉司官、首領官。一周歲為滿者:行泉府司所轄阜通庫官,各處行省收支錢帛諸物庫官。三十年,部議:「凡內外平準準行用庫官,提領從七品,大使從八品,副使從九品。若流官內選充者,任迴減一資陞轉。雜職人員,止理本等月日。」元貞二年,部議:「凡倉官有闕,於到選相應職官,並諸衙門有出身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奏差兩考之上人內選用,依驗難易收糧多寡陞等,任回於應去地方遷敘。通州、河西務、李二寺等倉官,於應德資品上陞一等,任滿,交割別無短少,減一資通理。在都並城外倉分,收糧五萬石之上倉官,於應得資品上陞一等,任滿,交割別無短少,依例遷敘;收糧一萬石之上倉官,止依應得品級除授,任滿,交割別無短少,減一資通理。」大德元年,省擬:「大都萬億四庫、富寧庫、寶鈔緫庫、上都萬億庫官,止依合德資品選注,須二周歲滿日,別無短少,擬同隨朝例陞一等。」二年,省議:「上都、應昌倉官,比同萬億庫官例,二周歲為滿,於應得資品上擬陞一等。」六年,部議:「在都平準行用庫官,擬合與外路一體二周歲為滿,元係流官內選充者,任回減一資陞轉。萬億四庫知事例陞一等,提控案牘減資遷轉。和林、昔寶赤八剌哈孫、孔古烈倉改立從五品提舉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周歲為滿,於到選人內選充,應得資品上擬陞二等,任回遷用,所歷月日通理。甘、肅二路,每處設監支納一員,正六品,倉使一員,從六品,倉副一員,正七品,二周歲為滿,於到選人內銓注,入倉先陞一等,任滿交割,別無短少,又陞一等。受給庫提領,從九品,使、副受省劄,攢典、合干人各設二名。」七年,部擬:「大都路永豐庫提領從七,大使從八,副使從九,於到選相應人內銓注。江西省英德路、河西務兩處,設立平準行用庫,擬合設官員,係從七以下人員,依例銓注。英德路平準行用庫,提領一員,從七,大使一員,從八,副使一員,從九品。河西務行用庫,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吏部劄。甘肅行省豐備庫,提領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正八品,於到選迤西資品人內陞等銓注。大同倉官,擬二週歲交代,永盈倉例陞一等,其餘六倉,任回擬減一資陞轉。」八年,部議:「湖廣行省所轄散府司吏充倉官,依河南行省散府司吏充倉官,比緫管府司吏取充者,降等定奪。」至大二年,部呈:「凡平準行用庫設官二員,常平倉設官三員,於流官內銓注,以二年為滿,依例減資。」四年,部議:「上都兩倉,二周歲為滿,於應得資品上陞一等,歷過月日,今後比例通理。」皇慶元年,部議:「上都平盈庫,二周歲為滿,減一資陞轉。」延祐四年,部議:「江浙行省各路見役司吏,已及兩考,選充倉官,五萬石之上,比同考滿出身充典史,一考陞吏目。五萬石之下者,於典史添一考,依例遷敘。湖廣行省倉官,如係路吏及兩考,選充倉官一界,同考滿出身充典史,一考陞吏目,遷敘庫官,周歲準理本等月日,考滿依例陞轉。」
凡稅務官陞轉:至元二十一年,省議:「應敘辦課官分三等:一百錠之上,設提領一員、使一員。五十錠之上,設務使一員。五十錠之下,設都監一員。十錠以下,從各路差人管辦。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提領歷三界,受省劄錢穀官,再歷三界,始於資品錢穀官並雜職任用。各處就差相副官,增及兩酬者,聽各處官司再差。增及三酬以上及後界又增者,申部定奪。」二十九年,省判所辦諸課增虧分數,陞降人員。增六分陞二等,增三分陞一等。其增不及分數,比全無增者,到選量與從優。虧兌一分,降一等。三十年,省擬:「提領二年為滿,省部於流官內銓注,一萬錠之上擬從六品,五千錠之上擬正七品,二千錠之上擬從七品,一千錠之上正八品,五百錠之上從八品。大使、副使俱周歲交代,大使從行省吏部於解由合敘相應人內遷調,副使從各路於本處係籍近上戶內公選。」至大三年,詔定立辦課例。一百錠之下院務官分為三等:五十錠之上為上等,設提領一員,受省劄,大使一員,受部劄;二十錠之上為中等,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二十錠之下為下等,設都監、同監各一員,俱受部劄,並以一年為滿,齊界交代。都監、同監四界陞副使,又四界陞大使,又三界陞提領,又三界入資品錢穀官並雜職內遷用。行省差設人員,各添兩界陞轉,仍自立界以後為始,理算月日,並於有陞轉出身人員內定奪,不許濫用白身。議得例前部劄,提領於大使內銓注,都監、同監本等擬注,止依歷一十二界。至大三年例後,創入錢穀人員,及正從六品七品取廕子孫,亦依先例陞轉,不須添界外,其餘雜進之人,依今次定例遷用,通歷一十四界,依上例陞轉。
至元九年,部議:「凡緫府續置提控案牘,多係入仕年深,似比巡檢例同考滿轉入從九。緣從九係銓注巡檢闕,提領案牘吏員文資出職,難應捕捉,兼從九員多闕少,本等人員不敷銓注。凡陞轉資考,從九三任陞從八,正九兩任陞從八,巡檢提領案牘等考滿轉入從九,從九再歷三考陞從八,通理一百二十月陞。巡檢依已擬,提領案牘權擬六十月正九,再歷兩任,通理一百二十月陞從九,較之陞轉資考,即比巡檢庶員闕易就。都、吏目,擬吏目一考,轉充都目,一考,轉充提領案牘,考滿依上轉入流品。都、吏目應陞無闕,止注本等職名,驗理陞轉。」二十年,部擬:「提控案牘九十月陞九品。」二十五年,部擬:「各路司吏實歷六十月,吏目兩考陞都目,歷一考陞提控案牘,兩考陞正九。若依路司吏九十月,吏目歷一考與都目,餘皆依上陞轉。」省議:「江南提控案牘,除各路司吏比附腹裡路司吏至元二十五年呈準定例遷除,其餘已行直補,並自行踏逐歷案牘兩考者,再添資遷除。」三十年,省准:「提控案牘補注巡檢,陞轉資品,不相爭懸,如已歷提控案牘月日者,任回止於提控案牘內遷敘。」三十一年,省議:「都目、巡檢員闕,雖不相就,若不從宜調用,似涉壅滯,下部先儘到選巡檢,餘闕准告銓注,任回各理本等月日。」大德二年,省準:「京城內外省倉典吏,例於大都路州司吏、縣典史內勾補,二周歲轉陞吏目。除行省所轄外,腹里下州並雜職等衙門,計設吏目一百餘處,其籍記未注者,以次銓注,俱擬三十月為滿,任回本等內不次銓注。」三年,部擬:「提控案牘、都吏目有三周歲、二周歲、一周歲為滿者,俱以三十月為滿。」八年,省准:「和林兵馬司掌管案牘人等,比依下州,合設吏目一員,於籍記吏目外發補,任回從九品遷用,添一資陞轉。司吏量擬四名,從本司選補通吏業者,六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九年,部呈:「都、吏目已於典史內銓注,宜將籍記案牘驗歷仕,以遠就近,於吏目闕內參注,各理本等月日。」十一年,江浙省臣言:「各路提控案牘改受敕牒,不見通例。」部照:「江北提控案牘,皆自府州司縣轉充路吏,請俸九十月方得吏目,一考陞都目,都目一考,陞提控案牘,兩考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入流,其行省所委者,九十月與從九品。今議行省委用例革提控案牘,合於散府諸州案牘、都吏目並職錢穀官內,行省依例銓注,通理月日陞轉。之後行省所設提控案牘、都吏目,合依江北由司縣府州轉充路吏,通理月日,考滿方許入流。」
凡選取宣使奏差:至元十九年,部擬:「六部奏差額設數目,每一十名內,令各部選取四名,九十月與從九品,餘外合設數目,俱於到部巡檢、提領案牘、都吏目內選取,候考滿日,驗下項資品銓注。」省准:「解由到部,關會完備人員內選取。應人吏目,選充奏差,三考與從九品。吏目一考應入都目人員,選充奏差,兩考與從九品。都目一考應入提領案牘人員,選充奏差,一考與從九品。巡檢、提領案牘一考,選充奏差,一考與正九品。」二十六年,省准:「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緫管府典吏出身,歷九十月,比通政院例,合轉補本司宣使,考滿依例定奪。」二十九年,省議:「行省、行院宣使於正從九品有解由職官內選取,如是不敷,於各道宣慰司一考之上奏差、本衙門三考典吏內選取。行臺止於從九品職官內選取不敷,於各道廉訪司三考奏差內並本衙門三考典史內選取,仍須色目、漢人相參選取。自行踏逐者,亦須相應人員,考滿例降一等,須歷九十月,方許出職。內外諸衙門宣使,以色目、漢人相參,九十月為滿,自行踏逐者降一等。凡內外諸衙門宣使、通事、知印、奏差,都省宣使有闕,於臺、院等衙門一考之上宣使、並有解由正從八品職官內選補,如係都省直選人員,不拘此例,仍須色目、漢人相參選取。自行踏逐者,考滿例降一等,須歷九十月,方許出職。樞密院宣使,正從九品職官內選取,仍須色目、漢人相參選用。自行踏逐者,亦須相應人員,考滿例降一等,須歷九十月,方許出職。御史臺宣使,正從九品職官內選取。自行踏逐者,考滿例降一等,須歷九十月,方許出職。宣政院宣使,選補同。宣慰司奏差,於本衙門三考典吏內選取。自行踏逐者,考滿降等敘,須色目、漢人參用,歷九十月,方許出職。山東運司奏差,九十月,於近下錢穀官內任用。大都運司,一體定奪。」七年,省准:「鞏昌等處便宜都緫帥府令史人等,已擬依各道宣慰司令史人等一體出身,自行踏逐者降等敘,有闕於本司三考典吏內選取。」八年,部呈:「各寺監保本處典吏補奏差,若元係請俸典吏、本把人等補充者,考滿同自行踏逐者,降等敘。」九年,擬宣徽院典吏九十月補宣使,並所轄寺監令史。十年,省擬:「中政院宣使於本衙門三考之上典吏及正從九品職官內選用,以色目、漢人相參,自行踏逐者降等。」十一年,省擬:「燕南廉訪司奏差,州吏內選補,考滿於都目內遷用。」延祐三年,省議:「各衙門典吏,須歷九十月,方許轉補奏差。」
凡匠官:至元九年,工部驗各管戶數,二千戶之上至一百戶之上,隨路管匠官品級。省議:「除在都緫提舉司去處,依準所擬。東平雜造提舉司並隨路織染提舉司,二千戶之上,提舉正五品,同提舉從六品,副提舉從七品。一千戶之上,提舉從五品,同提舉正七品,副提舉正八品。五百戶之上至一千戶之下,提舉正六品,同提舉從七品,副提舉從八品。三百戶之上,大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一百戶之上,大使從七品,副使從八品。一百戶之下,院長一員,同院務,例不入流品,量給食錢。凡一百戶之下管匠官資品,受上司劄付者,依已擬充院長。已受宣牌充局使者,比附一百戶之上局使資品遞降,量作正九資品。」二十二年,凡選取陞轉匠官資格,元定品給員數,提舉司二千戶之上者,無之。一千戶之上,提舉從五品,同提舉正七品,副提舉正八品。五百戶之上、一千戶之下,提舉正六品,同提舉從七品,副提舉從八品。使副,三百戶之上,局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一百戶之上,局使從七品,副使從八品。一百戶之下,院長一員,比同務院,例不入流品。工部議:「三百戶之上局副從八,一百戶之上局副正九,遇有闕,於一百戶之下院長內選充。院長一百二十月陞正九,正九兩考陞從八,從八三考、正八兩考,俱陞從七。如正八有闕,別無資品相應人員,於已授從八匠官內選注,通歷九十月,陞從七;從七三考陞正七,正七兩考陞從六;從六三考、正六兩考,俱陞從五。如所轄司屬無從六,名闕,如已歷正七兩考,擬陞加從六散官,止於正七匠官內遷轉,九十月陞從五。如正六匠官有闕,於已授從六散官人員內選注,通歷九十月陞從五。從五三考擬陞正五,別無正五匠官,名闕,陞加正五散官,止於從五匠官內遷轉。如歷仕年深,至日斟酌定奪。至元十二年以前受宣敕省劄人員,依管民官例,擬準已受資品。十三年以後受宣敕省劄人員,若有超陞越等者,驗實歷俸月定擬,合得資品上例存一等遷用。管匠官遇有闕員去處,如無資品相應之人,擬於雜職資品相應到選人內銓用。凡中原、江淮匠官,正從五品子從九品匠官內廕敘,六品、七品子於院長內敘用。以匠官無從九,名闕,擬正從五品子應廕者,於正九匠官內銓注,任回,理算從九月日。」二十三年,詔:「管匠官,其造作有好惡虧少,勿令遷轉。」二十四年,部言:「管匠衙門首領官,宜於本衙門內選委知會造作相應人員區用,勿令遷轉,合依舊例,從本部於常選內選差相應人員掌管案牘,任滿交代遷敘。」元貞元年,准湖廣行省所擬:「三千戶之上提舉司從五品,提舉從五品,同提舉正七品,副提舉正八品。二千戶之上提舉司正六品,提舉正六品,同提舉從七品,副提舉從八品。一千戶之上局,局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五百戶之上局,局使從七品,副使正九品。五百戶之下,院長一員。」
凡諸王分地與所受湯沐邑,得自舉其人,以名聞朝廷,而後授其職。至元二年,詔以各投下緫管府長官不遷外,其所屬州縣長官,於本投下分到城邑內遷轉。四年,省劄:「應給印官員,若受宣命及諸王令旨、或投下官員批劄、省府樞密院制府左右部劄付者,驗戶給印。」五年,詔:「凡投下官,必須有蒙古人員。」六年,以隨路見任並各投下創差達魯花赤內,多女直、契丹、漢人,除回回、畏吾兒、乃蠻、唐兀同蒙古例許敘用,其餘擬合革罷,曾歷仕者,於管民官內敘用。十九年,詔:「各投下長官,宜依例三年一次遷轉。」省臣奏:「江南諸王分地長官,已令如例遷轉,其間若有兼管軍鎮守為達魯花赤者,一體代之,似為不宜。合令於投下長官之上署字,一同蒞事。」二十年,議:「諸王各投下千戶,於江南分地已於長官內委用,其州縣長官,亦令如之,似為相宜。」二十三年,諸王、駙馬並百官保送人員,若曾仕者,驗資歷於州縣內相間用,如無歷仕,從本投下自用。三十年,各投下州縣長官,三年一次給由互相遷轉,如無可遷轉,依例給由申呈省部,仍牒廉訪司體訪。大德元年,諸投下達魯花赤從七以下者,依例類選。十年,議:「各投下官員,非奉省部明文,毋得擅自離職。」皇慶二年,詔:「各投下分地城邑長官,其常選所用者,居眾人之上,投下所委者為添設,其常選內府州及各縣內減一員。」三年,以中下縣主簿、錄事司錄判掌錢糧捕盜等事,不宜減去,並增置副達魯花赤一員。四年,凡投下郡邑,令自置達魯花赤,其為副者罷之。各投下有闕用人,自於其投下內選用,不許冒用常選內人。
凡壕寨官:至元十九年,省部擬:「都水監併入本部,其壕寨官比依各部奏差出身。」大德二年,擬考滿除從九品。
凡入粟補官:天曆三年,河南、陝西等處民饑,省臣議:「江南、陝西、河南等處富實之家願納粟補官者,驗糧數等第,從納粟人運至被災處所,隨即出給勘合朱鈔,實授茶鹽流官,咨申省部除授。凡錢穀官隸行省者行省銓注,腹裡省者吏部注擬,考滿依例陞轉。其願折納價鈔者,並以中統鈔為則。江南三省每石四十兩,陝西省每石八十兩,河南並腹裡每石六十兩。其實授茶鹽流官,如不願仕而讓封父母者聽。陝西省:一千五百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五百石之上,從八品。三百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一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八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五十石之上,下等錢穀官。三十石之上,旌表門閭。河南並腹裡:二千石之上,從七品。一千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石之上,從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從九品。二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一百石之上,下等錢穀官。江南三省:一萬石之上,正七品。五千石之上,從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從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從九品。三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二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二百石之上,下等錢穀官。凡先嘗入粟遙授虛名者,今再入粟,則依驗糧數,照依資品,令實授茶鹽流官。陝西省:一千石之上,從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從八品。二百石之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河南並腹裡: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從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二千石之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九品。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先嘗入粟實授茶鹽流官者,今再入粟,則依驗糧數,加等陞職。陝西省: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並腹裡:一千石之上,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僧道能以自己衣缽濟饑民者,三百石之上,六字師號,都省出給。二百石之上,四字師號;一百石之上,二字師號;俱禮部出給。四川省所轄地分富實民戶,有能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省入粟補官例行之。其糧合用之時,從長處置。江浙、江西、湖廣三省已糶官糧,見在價鈔於此差人赴河南省別與收貯,合用之時,從長處置。」
凡獲盜賞官:大德五年,詔:「獲強盜五人,與一官。捕盜官及應捕人,本境失盜而獲他境盜者,聽功過相補。獲強盜過五人,捕盜官減一資,至十五人陞一等,應捕人與一官,不在論賞之列。」
凡控鶴傘子:至元二十二年,擬:「控鶴受省劄,保充御前傘子者,除充拱衛直都指揮使司鈐轄,官進義副尉。」二十八年,控鶴提控受敕進義副尉,管控鶴百戶,及一考,擬元除散官從八,職事正九,於從八內遷注。元貞元年,控鶴提控奉旨充速古兒赤一年,受省劄充御前傘子,歷三百三十二月,詔於從六品內遷用。大德六年,控鶴百戶,部議於巡檢內任用。其離役百戶人等擬從八品,傘子從七品。延祐三年,控鶴百戶歷兩考之上,擬於正九品遷用。
凡玉典赤:至元二十七年,定擬歷三十月至九十月者,並與縣達魯花赤、進義副尉。一百月以上者,官敦武校尉。至大二年,令玉典赤權於州判、縣丞內銓注。三年,令依舊例,九十月除從七下縣達魯花赤,任回添一資。
凡蠻夷官:議:「播州宣撫司保蠻夷地分副長官,係遠方蠻夷,不拘常調之職,合準所保。其蠻夷地分,雖不拘常調之處,而所保之人,多有氾濫。今後除襲替土官外,急闕久任者,依例以相應人舉用,不許預報,違者罪及所由官司。」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銓法中
至元四年,詔:「諸官品正從分等,職官用廕,各止一名。諸廕官不以居官、去任、致仕、身故,其承廕之人,年及二十五以上者聽。諸用廕者,以嫡長子。若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無,立婢子。如絕嗣者,傍廕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廕伯叔及其子孫。
諸用廕者,孫降子、曾孫降孫、婢生子及傍廕者,皆於合敘品從降一等。諸廕子入品職,循其資考,流轉陞遷。廉慎幹濟者,依格超陞。特恩擢用者,不拘此例。其有不務廉慎,違犯禮法者,依格降罰,重者除名。諸自九品依例遷至正三品,止於本等流轉,二品以上選自特旨。諸職官廕子之後,若有餘子,不得於諸官府自求職事,諸官府亦不許任用。」五年,詔:「諸廕官各具父祖歷仕緣由、去任身故歲月並所受宣敕劄付、彩畫宗支,指實該承廕人姓名年甲,本處官司體勘房親,揭照籍冊,別無詐冒,及無廢疾過犯等事,上司審驗相同,保結申覆,令親齎文解赴部。諸廕敘人員,除蒙古及已當禿魯花人數別行定奪外,三品以下、七品以上、年二十五之上者,當儤使一年,並不支俸。滿日,三品至五品子孫量材敘用外,六品七品子准上銓注監當差使,已後通驗各界增虧定奪。」十六年,部擬:「管匠官止於管匠官內遷用。其身故匠官之子,若依管民官品級承廕,緣匠官至正九品以下,止有院長、同院務,例不入流品,似難一例廕用。比附承廕例,量擬正從五品子於九品匠官內敘,六品、七品子於院長內敘。凡儤直曾當怯薛身役,已經歷仕及止有一子,五十以上者,並免。」二十七年,詔:「凡軍民官陣亡,軍官襲父職,民官陣亡者,其子比父職降二等敘,其孫若弟復降一等。」大德四年,省議:「諸職官子孫廕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正二品子,正六品敘。從二品子,從六品敘。正三品子,正七品敘。從三品子,從七品敘。正四品子,正八品敘。從四品子,從八品敘。正五品子,正九品敘。從五品子,從九品敘。正六品子,(流官於巡檢內用,雜職於省劄錢穀官內用。)從六品子,近上錢穀官。正七品子,酌中錢穀官。從七品子,近下錢穀官。諸色目人比漢人優一等廕敘,達魯花赤子孫與民官子孫一體廕敘,傍廕照例降敘。」至大四年,詔:「諸職官子孫承廕,須試一經一史,能通大義者免儤使,不通者發還習學,蒙古、色目願試者聽,仍量進一階。」延祐六年,部呈:「福建、兩廣、海北、海南、左右兩江、雲南、四川、甘肅等處廕敘之人,如父祖始仕本處,止以本地方敘用。據腹裡、江南歷仕陞等遷往者,其子孫弟姪承廕,又注遠方,誠可憐憫。今將承廕人等量擬敘用,福建、兩廣、八番官員擬江南廕敘,海北、海南、左右兩江官員擬接連廕敘,雲南官員擬四川廕敘,四川、甘肅官員擬陝西廕敘。」
凡遷調閩廣、川蜀、雲南官員:每三歲,遣使與行省銓注,而以監察御史往蒞之。至元十九年,省議:「江淮州郡遠近險易不同,似難一體,今量分為三等,若腹里常調官員遷入兩廣、福建溪洞州郡者,於本等資歷上,例陞二等,其餘州郡,例陞一等。福建、兩廣官員五品以上,照勘員闕,移咨都省銓注,六品以下,就便委用,開具咨省。」二十年,部擬:「遷敘江淮官員,擬定應得資品,若於接連福建、兩廣溪洞州郡任用,陞一等。甘肅、中興行省所轄係西夏邊地,除本處籍貫見任官外,腹里遷去甘肅者,擬陞二等,中興府擬陞一等。」二十二年,詔:「管民官腹裡遷去四川陞一等,接連溪洞陞二等。四川見任官遷往接連溪洞陞一等,若遷去溪洞諸蠻夷,別議定奪。達魯花赤就彼處無軍蒙古軍官內選擬,不為常例。」二十二年,江淮官員遷於龍南、安遠縣地分者,擬陞二等,仍以三十月為滿陞轉。二十八年,詔:「腹裡官員遷雲南近里城邑,擬陞二等,若極邊重地,更陞一等。行省咨保人員,比依定奪。其蒙古、土人及招附百姓有功之人,不拘此例。」省臣奏準:「福建、兩廣官員多闕,都省差人與彼處行省、行臺官,一同以本土周回相應人員委用。」部議:「雲南六品以下任滿官員,依御史臺所擬,選資品相應人,擬定名闕,具歷仕腳色,咨省奏准,敕牒到日,許令之任。若有急闕,依上選取,權令之任,歷過月日,依上準理。」二十九年,詔:「福建、兩廣官員歷兩任滿者,遷於接連去處,一任滿日,歷江南一任,許入腹里通行遷轉,願於兩廣、福建者聽,依例陞等。」至治元年,省臣奏:「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五處行省所轄邊遠地分官員,三年一次差人與行省、行臺官一同遷調。」泰定四年,部擬:「諸職官子孫承廕,已有元定廕敘地方通例,別難議擬,如願於廣海廕敘者,聽其所請,依例陞等遷敘。其已咨到都省,應合本省地分廕敘而未受除者,依例咨行省,令差去遷調官就便銓注。廣海闕官,於任滿得代,有由應得府州縣儒學教授、學正、山長內願充者,借注正九品以下名闕,任迴,止理本等月日。廣海應設巡檢,於本省應得常選上等錢穀官選擬,權設,理本等月日。行省自用並不應之人,不許委用,如受敕巡檢到彼,即聽交代。」
凡遷調循行:各省所轄府州縣諸司,應合遷調官員,先儘急闕,次及滿任。急闕須憑各官在任解由、依驗月日、應得資品、及解由到行省月日,依次就便遷調。若有急闕,委無相應之人,或員闕不能相就者,於應敘職官內選用,驗合得資品上,雖有超越,不過一等。本管地面,若有遐荒煙瘴險惡重地,除土官外,依例公選銓注,其有超用人員,多者不過二等。軍官、匠官、醫官、站官、各投下人等,例不轉入流品者,雖資品相應,不許銓注。都省已除人員,例應到任,若有違限一年者,聽別行補注。應有合就彼遷敘人員,如在前給由已咨都省聽除,未經遷注照會,不曾咨到本省者,即聽就便開咨。無解由人員,不許銓注。諸犯賕經斷應敘人員,照例銓注。令譯史、奏差人等,須驗實歷月日已滿,方許銓注。邊遠重難去處,如委不可闕官,從差去官與本省官公同選注能幹人員,開具歷仕元由,並所注職名,擬咨都省,候回準明文,方許之任。應遷調官員,三品、四品擬定咨呈,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
凡文武散官:多採用金製,建官之初,散官例降職事二等。至元二十年,始陞官職對品,九品無散官,謂之平頭敕。蒙古、色目,初授散官或降職事,再授職,雖不降,必俟官資合轉,然後陞職。漢人初授官,不及職,再授則降職授官。惟封贈廕敘官職,各從一高,必歷官至二品,則官必從職,不復用理算法矣。至治初,稍改之,尋復其舊。此外月日不及者,惟歷繁劇得優,獲功賞則優,由內地入邊遠則優,憲臺舉廉能政跡則優,以選出使絕域則優,然亦各有其格也。
凡保舉職官:大德二年制:「各廉訪司所按治城邑內,有廉慎幹濟者,歲舉二人。」九年,詔:「臺、院、部五品以上官,各舉廉能識治體者三人,行省臺、宣慰司、廉訪司各舉五人。」
凡翰林院、國子學官:大德七年議:「文翰師儒難同常調,翰林院宜選通經史、能文辭者,國子學宜選年高德邵、能文辭者,需求資格相應之人,不得預保布衣之士。若果才德素著,必合不次超擢者,別行具聞。」
凡遷官之法:從七以下屬吏部,正七以上屬中書,三品以上非有司所與奪,由中書取進止。自六品至九品為敕授,則中書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則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寶,二品以上用玉寶,有特旨者,則有告詞。其理算論月日,遷轉憑散官,內任以三十月為滿,外任以三歲為滿,錢穀典守以二歲為滿。而理考通以三十月為則。內任官率一考陞一等,十五月進一階。京官率一考,視外任減一資。外任官或一考進一階,或兩考陞一等,或三考陞二等。四品則內外考通理。此秋毫不可越。然前任少,則後任足之,或前任多,則後任累之。一考者及二十七月,兩考者及五十七月,三考者及八十一月以上,遇陞則借陞,而補以後任。此又其權衡也。
凡選用不拘常格:省參議、都司郎中、員外高第者,拜參預政事、六曹尚書、侍郎,及臺幕官、監察御史出為憲司官。外補官已制授,入朝或用敕除,朝跡秩視六品,外任或為長伯。在朝諸院由判官至使,寺監由丞至卿,館閣由屬官至學士,有遞陞之法,用人重於用法如此。又覃官,或准實授,或普減資陞等,或內陞等,或外減資,或外減內不減,斯則恩數之不常有者,惟四品以下者有之。三品則遞進一階,至正議大夫而止。若夫勳臣世胄、侍中貴人,上命超遷,則不可以選格論。亦有傳敕中書,送部覆奏,或致繳奏者,斯則歷代以來封駁之良法也。
凡吏部月選:至元十九年議:「到部解由即行照勘,合得七品者呈省,從七以下本部注擬,其餘流外人員,不拘多寡,並以一月一次銓注。」
凡官吏遷敘:至元十年,議:「舊以三十月遷轉太速,以六十月遷轉太遲。」二十八年,定隨朝以三十月為滿,在外以三周歲為滿,錢穀官以得代為滿,吏員以九十月日出職,職官轉補,與職官同。
凡覃官:至大二年,詔:「內外官四品以下,普覃散官一等,服色、班次、封廕皆憑散官。三品者遞進一階,至正三品上階而止。其應入流品者,有出身吏員譯史等,考滿加散官一等。」三年,蒙古儒學教授,一體普覃。四年,詔在任官員,普覃散官一等。泰定元年,詔:「內外流官已帶覃官,准理實授。所有軍官及其餘未覃人員,四品以下並覃散官一等,三品遞進一階,至三品上階止,服色、班次、封廕,悉從一高。其有出身應入流品人等,如在恩例之前入役支俸者,考滿亦依上例覃授。」二年,省議:「應覃人員,依例先理月日,後准實授,其正五品任回已歷一百三十五月者,九十月該陞從四,餘有四十五月,既循行舊例,覃官三品,擬合準理實授,月日未及者,依驗散官,止於四品內遷用,所有月日,任回,四品內通行理算。」
凡減資陞等:大德九年,詔:「外任流官,陞轉甚遲,但歷在外兩任,五品以下並減一資。」部議:「外任五品以下職官,若歷過隨朝及在京倉庫官鹽鐵等職,曾經陞等減資外,以後至大德九年格前,歷及在外兩任或一任、六十月之上者,並與優減,未及者不拘此格。」至治二年,太常禮儀院臣奏:「皇帝親祭太廟,恩澤未加。」詔四品以下諸職官,不分內外,普減一資,有出身應入流品者,考滿任回,依上優減。天曆元年,詔:「以兵興,內外官吏供給繁勞,在京者陞一等,至三品止,在外者減一資。」
凡注官守闕:至元八年,議:「已除官員,無問月日遠近,許準守闕外,未奏未注者,許注六月滿闕,六月以上不得預注。」二十二年,詔:「員多闕少,守闕一年,年月滿者照闕注授,餘無闕者令候一年。」大德元年,以員多闕少,宜注二年。
凡注官避籍:至元五年,議:「各路地里闊遠,若更避路,恐員闕有所礙,止宜斟酌避籍銓選。」
凡除官照會:至元十年,議:「受除民官,若有守闕人員,當前官任滿,預期一月檢舉照會。錢穀官候見界官任滿,至日行下合屬照會。」二十四年,議:「受除官員省劄到部照勘,急闕任滿者,比之滿期,預先一月照會。」
凡赴任程限:大德八年,定赴任官在家裝束假限,二千里內三十日,三千里內四十日,遠不過五十日。馬日行七十里,車日行四十里。乘驛者日兩驛,百里以上止一驛。舟行,上水日八十里,下水百二十里。職當急赴者,不拘此例。違限百日外,依例作闕。
凡赴任公參:至元二年,定散府州縣赴任官,去上司百里之內者公參,百里之外者申到任月日,上司官不得非理勾擾,失誤公事。
凡官員給假:中統三年,省議:「職官在任病假及緣親病假滿百日,所在官司勘當申部作闕,仍就任所給據,期年後給由求敘,自願休閒者聽。」至元八年,省准:「在任因病求醫並告假侍親者,擬自離職住俸日為始,限一十二月後聽仕。其之任官果因病患事故,不能赴任,自受除日為始,限一十二月後聽仕。」部擬:「凡外任官日久不行赴任,除行程並裝束假限外,違者計日斷罪。」二十七年,議:「祖父母、父母喪亡並遷葬者,許給假限,其限內俸鈔,擬合支給,違例不到,停俸定罪。」二十八年,部議:「官吏遠離鄉土,不幸患病,難議截日住俸,果有患病官吏,百日內給俸,百日外停俸作闕。」大德元年,議:「雲南官員,如遇祖父母、父母喪葬,其家在中原者,並聽解任奔赴。」二年,詔:「凡值喪,除蒙古、色目人員各從本俗外,管軍官並朝廷職不可曠者,不拘此例。」五年,樞密院臣議:「軍官宜限以六月,越限日以他人代之,期年後,授以他職。」七年,議:「已除官員,若有病故及因事不能赴任者,即牒所在官司,否則親鄰主首,呈報上司,別行銓注。」八年,吏部言:「赴任官即將署事月日飛申,以憑標附,有犯贓事故,並仰申聞。」天曆二年,詔:「官吏丁憂,各依本俗,蒙古、色目倣效漢人者,不用。」部議:「蒙古、色目人願丁父母憂者聽。」
凡官員便養:至大三年,詔:「銓選官員,父母衰老氣力單寒者,得就近遷除,尤為便益。果有親年七十以上,別無以次侍丁,合從元籍官司保勘明白,斟酌定奪。」
凡遠年求敘:元貞元年,部擬:「自至元二十八年三月為限,於本處官司明具實跡保勘,申覆上司遷敘。」大德七年,議:「求敘人員,具由陳告,州縣體覆相同,明白定奪,依例敘用。」
銓法下
凡省部令史、譯史、通事等:至元六年,省議:「舊例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難同舊日,會量作九十月為滿。其通事、譯史繁劇,合與令史一體。近都省未及兩考省令史譯史授宣,注六品職事,部令史已授省劄,注從七品職事。今擬省令譯史、通事,由六部轉充者,中統四年正月已前,合與直補人員一體,擬九十月考滿,注六品職事,回降正七一任,還入六品。中統四年正月已後,將本司歷過月日,三折二,驗省府月日考滿通理,九十月出職,與正七職事,並免回降。職官充省令譯史,舊例文資右職參注,一考滿,合得從七品,注從六品,未合得從七品,注正七品,如更勒留一考,合同隨朝陞一等。一考滿,未得從七注正七品者,回降從七,還入正七。一考滿,合得從七注從六品,合得正七注正六品者,免回降。正從六品人員不合收補省令史、譯史,如有已補人員,合同隨朝一考陞一等注授。中統四年正月已前,收補部令史、譯史、通事,擬九十月為考滿,照依已除部令史例,注從七品,回降正八一任,還入從七。中統四年正月已後,充部令譯史、通事人員,亦擬九十月為考滿,依舊例正八品職事,仍免回降。省宣使,舊例無此職名,中統以來,初立中書省,曾受宣命充宣使者,擬出職正七品職,外有非宣授人員,擬九十月為考滿,與正八品。」至元二十年,吏部言:「準內外諸衙門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奏差等,病故作闕,未及九十月,並令貼補,值例革者,比至元九年例定奪。」省準:「宣使、各部令史出職同,三考從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者正九,十五月以上者從九,十五月以下擬充巡檢。臺院、大司農司譯史、令史出身同,三考正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從八,十五月以上正九,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從九,添一資,十月以下巡檢。宣使三考正八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從九,十五月以上巡檢,十五月以下酒稅醋使。部令史、譯史、通事三考從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者正九,十五月以上從九,十五月以下令史提控案牘,通事、譯史巡檢。奏差三考從八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巡檢,十五月之上酒稅醋使,十五月之下酒稅醋都監。」大德四年,中書省准:「吏部擬腹裡、江南都吏目、提控案牘陞轉通例,凡腹裡提控案牘、都吏目:京畿漕運司令史,元擬六十月考滿,今准九十月考滿,都漕運司令史九十月。諸路寶鈔提舉司司吏,元擬六十月考滿,今准九十月考滿。萬億四庫司吏,元擬六十月考滿,今准九十月考滿。大都路令史,元擬六十月考滿,任回減資陞轉,今准六十月考滿,不須減資。大都運司令史,九十月考滿都目。寶鈔緫庫司吏,元擬六十月都目,九十月提控案牘,今准九十月都目。富寧庫司吏,元擬六十月提控案牘,今准九十月都目。左右八作司司吏,元擬六十月,今准九十月都目。」又議:「已經改擬出職人員,各路司吏轉充提控案牘、都目,比同陞用,其餘直補人數,並循至元二十一年之例遷用。江南提控案牘、都吏目:至元二十五年呈准,各路司吏六十月吏目,兩考陞都目,一考陞提控案牘,兩考正九。路司吏九十月吏目,一考轉都目,餘皆依上陞轉。江南提控案牘除各路司吏,比腹裡路司吏至元二十五年呈准例遷除,其餘已行直補,並自行保舉,自呈准月日立格,實歷案牘兩考者,止依至元二十一年定例,九十月入流。未及兩考者,再添一資遷除。例後違越創補者,雖歷月日不准。」大德十一年,省臣奏:「凡內外諸司令史、譯史、通事、知印、宣使有出身者,一半於職官內選用,依舊一百二十月為滿,外任減一資。」又議:「選補吏員,除都省自行選用外,各部依元設額數,遇闕職官,與籍記內相參發補,合用一半職官,從各部自行選用。通事、知印從長官選用。譯史則從翰林院試發都省書寫典吏考滿人內,挨次上名補用,其有不敷,從翰林發補。奏差亦於職官內選一半,於籍記應例人內發補。歲貢人吏,依已擬在役聽候。」省議:「六部令史如正從九品不敷,從八品內亦聽選取。省掾,正從七品得代有解由並見任未滿、已除未任文資流官內選取,考滿於應得資品上陞一等,除元任地方,雜職不預。院臺令史如元係七品之人,亦在選補之例。譯史、通事選識蒙古、回回文字,通譯語正從七品流官,考滿驗元資陞一等,注元任地方,雜職不預。知印於正從七品流官內選取,考滿並依上例注授,雜職不預。宣使於正從八品流官內選取,仍須色目、漢人相參,歷一考,於應得資品上陞一等,除元任地方,雜職不預。」
凡歲貢吏員:至元十九年,省議:「中書省掾於樞密院、御史臺令史內取,臺、院令史於六部令史內取,六部令史以諸路歲貢人吏補充,內外職官材堪省掾及院、臺、部令史者,亦許擢用。省掾考滿,資品既高,責任亦重,皆自歲貢中出,若不教養銓試,必致人材失真,今擬定例於後:諸州府隸省部者,儒學教授選本管免差儒戶子弟入學讀書習業,非儒戶而願學者聽。遇按察司、本路緫管府歲貢之時,於學生內選行義修明、文學優贍、通經史、達時務者,保申解貢。各路司吏有闕,於所屬衙門人吏內選取。委本路長官參佐,同儒學教授考試,習行移算術,字畫謹嚴,語言辯利,詩、書、論孟內通一經者為中式,然後補充。按察司書吏有闕,府州司吏內勾補,至歲貢時,本州本路以上,再試貢解。諸歲貢吏,當該官司於見役人內公選,以性行純謹、儒吏兼通者為上,才識明敏、吏事熟閑者次之,月日雖多、才能無取者不許呈貢。」二十二年,省擬:「呈試吏員,先有定立貢法,各道按察司上路緫管府凡三年一貢,儒、吏各一人,下路二年貢一人,以次籍記,遇各部令史有闕補用。若隨路司吏及歲貢儒人,先補按察書吏,然後貢之於部,按察書吏依先例選取考試,唯以經史吏業不失章指者為中選。隨路貢舉元額,自至元二十三年為始,各道按察司每歲於書吏內,以次貢二名,儒人一名必諳吏事,吏人一名必知經史者,遇各部令史有闕,以次勾補。」元貞元年,詔:「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經術、性行修謹者,各路薦舉,廉訪司試選。每道歲貢二人,省臺委官立法考試,必中程式,方許錄用。」大德二年,貢部人吏,擬宣慰司、廉訪司每道歲貢二人儒吏兼通者,自大德三年為始,依例歲貢,應合轉補各部寺監令史,依至元新格發遣,到部之日,公座試驗收補。九年,省判:「凡選府州教授,年四十已下,願試吏員程式,許補各部令史。除南人已試者,別無定奪到部,未試之人,依例考試。」至治二年,省准:「各道廉訪司書吏,先盡儒人,不敷者吏員內充貢,各歷一考,依例試貢。」
凡補用吏員:至元十一年,省議:「有出身人員,遇省掾有闕,擬合於正從七品文資職官並臺、院、六部令史內,從上名轉補。翰林兩院擬同六部令史,有闕於隨路儒學教授通吏事人內選補。樞密院、御史臺令史、省掾有闕,從上轉補,考滿依例除授,又於正從八品文資官及六部令史內轉補。省斷事官令史與六部令史一體三考出身,於部令史內發補。少府監令史,擬於六部並諸衙門考滿典吏內補用。」十三年,省議:「行工部令史與六部令史一體,於應補人內挨次填補。」十四年,詔:「諸站都統領使司令史擬同各部令史,今既改通政院,與臺院令史一體出身,於各部令史內選補。」十五年,部擬:「翰林兼國史院令史同臺令史一體出身,於各部令史內選取。」二十一年,省議:「江淮、江西、荊湖等處行省令史,擬捋至元十九年咨發各省貼補人員先行收補,不許自行踏逐,移咨都省,於六部見役令史內補充。或參用職官,則從行省新除正從八品職官內選取,雜職官不預。」二十二年,宣徽院令史,考滿正七品遷敘,於六部請俸令史內選取。緫制院與御史臺同品,令譯史、通事一體如之。二十四年,省准:「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監令史,依宣徽院、大司農司例遷。」二十八年,省議:「陝西行省令史,於各部及考令史並正從八品流官內選補。」二十九年,大司農司令史,於各部一考之上令史及正從八品職官內選取。省掾有闕,於正七品文資出身人員內選。吏員於樞密院、御史臺令史元係六部令史內發充,歷二十月以上者選,如無,於上名內選。三十一年,省准:「內史府令史,於各部下名令史內選。」大德三年,省准:「遼陽省令史宜從本省選正從八品文資職官補用。復令各部見役令史內,不限歲月,或願充、或籍貫附近、或選到職官,逐旋選解。國子監令譯史,於籍記寺監令史內發補。上都留守司令史,於籍記各部令史內,或於正八品職官內選用,考滿從七品遷用。宣徽院闌遺監令史,准本院依驗元准月日挨補,考滿同,自行踏逐者降等。遇闕如係籍記令史並常調提控案牘內及本院兩考之上典吏內補充者,考滿依例遷敘,自行選用者,止於本衙門就給付身,不入常調。」四年,部擬:「上都留守司令史,仍聽本司於正從八品流官內,或於上都見役寺監令史、河東、山北二道廉訪司上名書吏內,就便選用。上都兵馬司司吏,發補附近隆興、大同、大寧路司吏相應。」部擬:「各處行省令史,除雲南、甘肅、征東外,其餘合依至元二十一年定例,於六部見役上名令史、或正從八品流官參補。不敷,聽於各道宣慰司元係廉訪按察司轉補見役兩考之上令史內選充,以宣慰司役過月日,折半准算,通理一百二十月,方許出職。」大德五年,擬:「檀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人吏,於附近州縣司吏內遴選。」六年,省擬:「太醫院令史,於各部令史並相應職官內選取。長信寺令史,於元保內選補,考滿降等敘用,有闕於籍記令史內發補。」七年,擬:「刑部人吏,於籍記令史內公選,不許別行差補,考滿離役,依例選取,餘者依次發補。禮部省判,許於籍記部令史內選取儒吏一名,續准一名,於籍記部令史內從上選補。戶部令史,於籍記部令史內從上以通曉書算、練達錢穀者發遣,從本部試驗收補。」八年,省准:「隨路補用吏員,令各路先以州吏入役月日籍為一簿。府吏有闕,從上勾補;州吏有闕,則於本州籍記司縣人吏內從上勾補。各道宣慰司令史,遇闕以籍記部令史下名發補,新除正從九品流官內選取。」九年,省准:「都城所係在京五品衙門司吏,歷兩考轉補京畿都漕運兩司令史。遇闕以倉庫攢典歷一考者選充,及兩考則京畿都漕運兩司籍名,遇闕依次收補。上都寺監令史有闕,先儘省部籍記常調人員發補,仍於正從九品流官內、並應得提控案牘內選取。不敷,就取元由路吏考滿陞充都吏目典史准吏目月日及大同、大寧、隆興三路司吏歷兩考之上者參用。」十年,省准:「司縣司吏有闕,於巡尉司吏內依次勾補。巡尉司吏有闕,從本處耆老上戶循眾推舉,仍將祗應月日均以歲為滿。州吏有闕,縣吏內勾補。路吏有闕,州吏內勾補。若無所轄府州,於附近府州吏內勾補,縣吏發補附近府州司吏。戶、刑、禮部合選令史有闕,於籍記令史上十名內、並職官到選正從九品文資流官內試選。」十一年,省准:「縣吏如歷一考,取充庫子一界,再發縣吏,准理州吏月日,路吏有闕,依次勾補。」至大元年,省准:「典寶監令史,就用前典寶署典書蒙古必闍赤一名,例從翰林院試補,知印、通事各一名,從長官選保。」二年,立資國院二品,及司屬衙門令史一十名,半用職官,從本院選,半於上名部令史內發補。譯史二名,內職官一名,從本院選,外一名翰林院發。通事、知印各一名,從本院長官選。宣使八名,半參用職官,餘許本院自用一名,外三名常選相應人內發。典吏六名,從本院選。所轄庫二處,每處司庫六名,本把四名,於常選人內發。泉貨監六處,各設令史八名,於各路上名司吏內選;譯史一名,從翰林院發;通事二名,從本監長官選;奏差六名,各州司吏內選;典吏二名,本監選。以上考滿,同都漕運司吏出身,所轄一十九處,兩提舉司設吏目一人,常選內選,司吏五名,縣司吏內選。三年,省准:「泉貨監令史,於各處行省應得提控案牘人內選,參用正從九品流官。山東、河東二監,從本部於相應人內發補,考滿依例遷用,見役自用之人,考滿降等敘,有闕以相應人補。」四年,省准:「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司吏,舊從本司公選,後從國子監發補,宜從本司選補。典瑞監首領官、令譯史等,依典寶監例選用,考滿遷敘。」部議:「長信寺通事一名,例從所保。譯史、知印、令史、奏差,從本衙門選一半職官,餘相應人內選,考滿同自用遷敘。典吏二名,就便定奪,其自用者降等敘。」皇慶元年,省准:「群牧監令譯史、知印、怯裡馬赤、奏差人等,據諸色譯史例,從翰林院發補。知印、通事,長官選。令史、奏差、典吏俱有發補定例。其已選人,考滿降等敘,有闕於相應人內選發。大都路令史,歷六十月,依至元二十九年例陞提控案牘,減一資陞轉。有過者,雖貼滿月日,不減資。遇闕於所轄南北兩兵馬司並各州見役上名司吏內勾補,有闕從本路於左右巡院、大興、宛平與其餘縣吏通籍從上挨補,月日雖多,不得無故替罷,違例補用者不准,除已籍記外,有闕依上勾補。覆實司司吏,於諸州見役司吏內選,不敷則以在都倉庫見役上名攢典發充,歷九十月除都目,年四十五之下歷一考之上,亦許轉補京畿都漕運司令史,違例收補,別無定奪。」二年,省准:「中瑞司譯史,從翰林院發,知印長官選保,令史、奏差參取職官一半所選相應,考滿依例遷敘,奉懿旨委用者,考滿本司區用,有闕以相應人補。征東行省令譯史、宣使人等,舊考滿從本省區用,若經省部擬發,相應之人依例遷用,如不應者,雖省發亦從本省區用。」延祐二年,省准:「河間等路都轉鹽運使司所轄場,分二十九處,二處改陞從七品,司吏有闕,依各縣人吏,一體於附近各處巡尉捕盜司吏依次以上名勾補,再歷一考,與各場鄰縣吏互相遷調。和林路緫管府司吏,以本處兵馬司吏歷一考者轉補,再歷一考,轉稱海宣慰令史,考滿除正八品。補不盡者,六十月受部劄充提控案牘。沙、瓜二州屯儲緫管萬戶府邊遠比例,一體出身相應。會福院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若省部發去者依例遷敘,自用者考滿同二品衙門出身例,降一等添一資陞轉。於常選教授儒人職官並見役各部令史內取補,宣使於常選職官內參補,通事、知印從長官選用,仍須參用職官,典吏從本衙門補用。」五年,省准:「詹事院立家令司、府正司,知印、怯里馬赤俱令長官選用。令史六名,內取教授二名,職官二名,廉訪司書吏二名。譯史一名,於蒙古字教授及都省見役蒙古書寫內選補。奏差二名,以相應人補。」
凡宣使、奏差、委差、巡鹽官出身:中書省宣使,至元九年,曾受宣命補充者,九十月考滿正七品。省劄宣使,九十月考滿比依部令史例從七品。其臺院宣使、各部奏差,比例定擬。二十三年,省准:「省部臺院令譯史、通事、宣使、奏差人等,未滿九十月,不許預告遷轉。都省元定六部奏差遷轉格例,應入吏目選充者,三考從八品。應入提控案牘人員選充者,三考從八品,任回減一資陞轉。巡檢提控案牘選充者,一考正九品。」二十四年,省准:「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監奏差改充宣使,合於各部奏差內選取,改陞宣使月日為始,考滿比依宣徽院、大司農司一體出身,自行踏逐者降等遷敘。大司農司所轄各道勸農營田內書吏,於各路司吏內選取,考滿提控案牘內任用。奏差就令本司選委。」二十九年,省准:「各道廉訪司通事、譯史出身,比依書吏一體,考滿正九。奏差考滿,依通事、譯史降二等量擬,於錢穀官並巡檢內任用。」三十年,省准:「延慶司奏差,比依家令司奏差一體,考滿正九品,自行踏逐者降一等。」大德四年,省准:「諸路寶鈔提舉司奏差,改稱委差,九十月為滿,於酌中錢穀官內任用。」五年,部議:「山東運司奏差,九十月近下錢穀官內任用。大都運司,一體定奪。」六年,部擬:「河間運司巡鹽官,依奏差出身,九十月近下錢穀官內任用。」七年,部擬:「凡奏差自改立廉訪司為始,九十月曆巡檢三考,轉從九。」皇慶元年,各道廉訪司奏差出身,於本道所轄上名州司吏內選取,九十月都目內任用。若有路吏並典吏內取充者,歷兩考,比依上例,都目內陞轉。
凡庫藏司吏庫子等出身:至元二十六年,省准:「上都資乘庫庫子、本把,九十月近上錢穀官內任用。衛尉院利器庫、壽武庫庫子,踏逐者九十月近上錢穀官內任用。」二十八年,省擬:「泉府司富藏庫本把、庫子,六十月近下錢穀官內任用。大府監行內藏庫子,三週年為滿,省劄錢穀官內遷敘。備用庫提控三十月,庫子、本把三週歲,近上錢穀官內任用。」三十年,省准:「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監器備庫庫子、本把,六十月近下錢穀官內任用。」三十年,省准:「宣徽院生料庫庫子、本把並太醫院所轄御藥局院本把出身,例六十月,近上錢穀官一體遷敘。」大德元年,部擬:「中御府奉宸庫庫子,以三週歲為滿,擬受省劄錢穀官。本把六十月,近上錢穀官內任用。」三年,省擬:「萬億四庫、左右八作司、富寧、寶源等庫,各設色目司庫二名,俱於樞密院各衛色目軍內選差,考滿巡檢內任用,自行踏逐者一考並同,循行如此。又漢人司庫,於院務提領、大使、都監內發補,二周歲滿日,減一界陞轉;其色目司庫於到選錢穀官內選發,考滿優減兩界。都提舉萬億庫提控案牘,比常選人員,任迴減一資陞用。司吏三十五人,除色目四人外,漢人有闕,於大都緫管府、轉運司、漕運司下名司吏內選取,三十月擬充吏目,四十五月之上、六十月之下都目,六十月以上轉提控案牘。省擬六十月以上、四十五月以下,願充寺監令史者聽。司庫五十人,除色目一十四人另行定奪外,漢人於大都路人戶內選用,二週歲為滿,院務提領內任用;都監內充司庫,二年為滿,於受省劄錢穀官內任用;務使充司庫,二年為滿,於從九品雜職內任用。秤子五人,於大都人戶內選充,二年為滿,於近下錢穀官內任用。太醫院御藥局本把,六十月近上錢穀官內任用。」四年,受給庫依油磨坊設攢典、庫子,從工部選。會同館收支庫攢典,與長秋庫同。上都廣積、萬盈二倉係正六品,永豐係正七品,比之大都平准庫品級尤高,擬各倉攢典轉寺監本把,並萬億庫司吏相應。提舉廣惠司庫子,考滿近下錢穀官內任用。侍儀司法物庫所設攢典、庫子,依平准行用庫例補用。五年,大都尚食局本把,擬於錢穀官內遷敘,本院自行踏逐者,就給付身,考滿不入常調。都提舉萬億寶源庫色目司庫,擬於巡檢內任用,添一資陞轉。京畿都漕運司司倉,於到選錢穀官內選發。六年,部呈:「凡府諸州提控案牘、都吏目等,諸衙門吏員出身,應得案牘、都吏目,如係路府司吏轉充之人,依舊遷除。其由倉庫攢典雜進者,得提控案牘改省劄錢穀官,都目近上錢穀官,吏目改酌中錢穀官。提控案牘,都吏目月日考滿,於流官內遷用。廣勝庫子,合從武備寺給付身,考滿本衙門定奪。大積等倉典吏,與四庫案牘所掌事同,任回減一資陞用。」七年,各路攢典、庫子,部議:「江北及行省所轄路分庫子,依已擬於司縣司吏內差補,周歲發充縣司吏,遇州司吏有闕,挨次勾補。諸倉庫攢典有闕,於各部籍記典吏內發補。左右八作司等五品衙門內司吏有闕,卻於各倉庫上名攢典內發補。若萬億庫四品衙門司吏有闕,亦於上項司吏內從上轉補,將役過五品衙門月日,五折四准算,通理九十月考滿,提控案牘內遷用。如轉補不盡,五品衙門司吏考滿,止於都吏內任用。油磨坊、抄紙坊攢典有闕,並依上例。回回藥物院本把,六十月酌中錢穀內定奪。」九年,省准:「提舉利林倉、昔寶赤八剌哈孫倉、孔古列倉司吏,六十月酌中錢穀官內委用。資成庫庫子出身,部議比依太府、利用、章佩、中尚等監。武備寺庫有闕,如係本衙門典吏請俸一考轉補者,六十月為近上錢穀官,其餘補充之人,九十月依上遷用。和林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所轄廣濟庫庫子、攢典,自行踏逐者比依三倉例,六十月於近下錢穀官內定奪。」至大二年,省准:「廣禧庫庫子,依奉宸庫例出身,如係本把一考之上轉充者,四十五月受省劄錢穀官,其餘補充之人,六十月依上例遷用。本把元係本衙門請俸一考典吏轉補者,六十月近上錢穀官,其餘補充者,九十月亦依上例遷用。上都東西萬盈、廣積二倉司倉,與倉官一體,二周歲為滿。」三年,省准:「各路庫子於各處錢穀官內發補,擬不減界,考滿從優定奪。江北庫子,止依舊例。和林設立平准行用庫庫子,宜從本省相應人內量選二名,二週歲為滿,近下錢穀官內定奪。」皇慶元年,部議:「文成、供須、藏珍三庫本把、庫子,依太府監庫子例,常選內委用,考滿比例遷除,有闕於常調人內發補,自行選用者,考滿從本院定奪,若係常選任用者,考滿依例遷敘。」二年,殊祥院所轄萬聖庫庫子、攢典,依崇祥院諸物庫例出身。部議:「如比上例,三十月轉補五品衙門司吏,再歷三十月,於四品衙門司吏內補用,其庫子合於常調籍記倉庫攢典人內發補,六十月為滿,於務都監內任用,自行委用者,考滿本衙門定奪。」延祐元年,省議:「腹裡路分司倉庫子,於州縣司吏內勾補,滿日同舊例陞轉。」
凡書寫、銓寫、書吏、典吏轉補:至元二十五年,省准:「通政等二品衙門典吏,九十月補本院宣使。各寺監典吏,比依上例,考滿轉補本衙門奏差。戶部填寫勘合典吏,與管勘合令史一體,考滿從優定奪。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四十五月轉補,如補不盡,於提控案牘內任用,於各部銓寫及典吏內收補。會緫房、承發司、照磨所、架閣庫典吏,各部銓寫,六十月轉補,已上,都吏內任用。各部典吏並左右部照磨所、架閣庫典吏,於都省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內以次轉補,如補不盡,六十月轉補各監令史,已上,吏目內任用。樞密院典吏、銓寫,依御史臺典吏一體,六十月轉部,轉補不盡,六十月已上,於都目內任用。御史臺典吏,遇察院書吏有闕,從上挨次轉補,通理六十月,補各道按察司書吏,部令史有闕,亦行收補。」二十六年,省准:「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緫管府典吏,九十月補本司宣使,考滿依例定奪。」二十七年,省准:「漕運使司令史,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如年四十五以下,願充寺監令史者聽。省院臺部書寫、銓寫、典吏人等出身,與各道宣慰司、按察司、隨路緫管府歲貢吏員一體轉部,書寫人等止令轉寺監等衙門令史。」二十八年,省准:「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各房書寫有闕,擬於都省典吏內選補,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月轉部。及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補各部令史。如已行選用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各房書寫有闕,擬於都省典吏內選補,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部。及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補各部令史。如自行選用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部議:「執緫會緫房、照磨所、承發司、架閣庫典吏,一考之上轉補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補不盡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有闕,於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省典吏月日,通折六十月轉補各部令史。若轉充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書寫,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部。如自行選用者,六十月補寺監令史。六部銓寫、典吏並左右部照磨所、架閣庫典吏,一考之上,遇省書寫、典吏月日補不盡者,六十月轉補寺監令史。」省議:「除見役外,後有闕,擬於都省各房寫發人內公舉發補,除轉充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書寫、典吏者,依前例轉補,不盡者六十月充都目。」二十九年,部擬:「御史臺典吏三十月,依廉訪司書吏轉補察院,三十月轉部,補不盡者,考滿從八品遷用外,行臺典吏三十月轉補行臺察院書吏,再歷三十月發補各道宣慰司令史。參議府令史,四十五月轉部令史。光祿寺典吏,考滿轉補本衙門奏差。」元貞元年,省准:「省部見役典吏實歷俸月,名排籍記,遇都省書寫、典吏有闕,從上挨次發補。樞密院銓寫,一考之上補都省書寫,通折月日陞轉外,本院銓寫有闕,補請俸上名典吏。」大德元年,省准:「兩淮本道書吏,轉補行臺察院書吏、江南宣慰司令史。雲南、四川、河西三道書吏,在邊遠者三十月為格,依上遷補。江浙行省檢校書吏,於行省請俸典吏內選補,以典吏月日五折四,通折書吏六十月轉各道宣慰司。」四年,省准:「徽政院掌儀、掌膳、掌醫署書吏宜從本院通定名排,若本院典吏有闕,以次轉補。」八年,省議:「院臺以下諸司吏員,俱從吏部發補,據曾經省發並省判籍定典吏、令史,從吏部依次試補,元籍記典吏,見在寫發者,遇各庫攢典試補。省掾每名,設貼書二名,就用已籍記者,呈左右司關吏部籍定,遇部典吏闕收補,歷兩考從上名轉省典吏,除一考外,餘者折省典吏月日,兩考陞補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檢校、書吏,通折四十五月。補不盡省典吏,六十月,遇寺監令史、宣慰司令史有闕,依次發補。除宣慰司令史,已有貢部定例,寺監令史歷一考,與籍記部令史通籍發補各部令史。寺監見役人等,雖經准設,未曾補闕,不許轉部,考滿依舊例遷敘,其省部典吏、書寫人等轉入寺監、宣慰司,願守考滿者聽。御史臺令史一名,選貼書二名,依次選試相應充架閣庫子,轉補典吏,三十月發充各道廉訪司書吏,再歷一考,依例歲貢。三品衙門典吏,歷三考陞宣使,補不盡,本衙門於相應闕內委用。部典吏一考之上,轉省典吏,補不盡者,三考補本衙門奏差,兩考之上發寺監宣慰司奏差外,據六部係名貼書合與都省寫發人相參轉補各部典吏,補不盡者,發各庫攢典。都省寫發人有闕,於六部係名貼書內參選,不盡者依舊發各庫攢典。」九年,省准:「獄典歷一考之上,轉各部典吏。翰林國史院書寫考滿,除從七品,有闕從本院於籍記教授試准應補部令史內指名選用。太常寺典吏,歷九十月注吏目。工部符牌局典吏,三十月轉各部典吏。翰林國史院蒙古書寫,四十五月轉補寺監蒙古必闍赤。宣徽院所轄寺監令史有闕,於到部籍記寺監令史與本院考滿典吏挨次發補。」十年,省准:「陝西諸道行御史臺察院書吏,若係腹裡歲貢廉訪司見役書吏選取人數,須歷一考,以上名貢部,下名轉補察院。緫管府獄典轉州司吏,府州者補縣吏,須歷一考,方許轉補。江浙行省運司書吏,九十月陞都目,添一資陞轉,如非各路散府上州司吏補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十一年,省准:「左司言照磨所典吏遇闕,宜於左右部照磨所典吏內從上發補。各府州獄典遇闕,於廉訪司寫發人及各路通曉刑名貼書內參補。」至大元年,省准:「各部蒙古必闍赤,如係翰林院選發之人,四十五月遇各衙門譯史有闕,依次與職官相參補用,不敷從翰林院發補。」三年,省准:「詹事院蒙古書寫,如係翰林院選發之人,四十五月遇典用等監衙門譯史有闕,依次與職官相參補用,不敷從翰林院選發。和林行省典吏,轉理問所令史,四十五月發補稱海宣慰司令史,轉補不盡典吏,須歷六十月依上發補。中瑞司、掌謁司典書,九十月與寺監令史一體除正八品。行臺察院書吏,俱歷九十月依舊出身敘,任回添一資陞轉。內臺察院轉部、行臺察院轉江南宣慰司令史,北人貢內臺察院各道廉訪司書吏,先役書吏歷九十月,擬正九品,任迴添一資陞轉。」省議:「廉訪司書吏,上名貢部,下名轉察院,不盡者通九十月,除正九品。察院書吏三十月轉部,不盡者九十月除從八品,非廉訪司取充則四十五月轉部,不盡者考滿除正九品。」二年,議:「廉訪司書吏、貢察院書吏,不盡者九十月除正九品,行臺察院書吏轉補不盡者如之。內臺察院書吏轉部,年高不願轉部者,九十月除從八品。」皇慶元年,部議:「廉訪司職官書吏,合依通例選取,不許遷敘,候書吏考滿,通理敘用。職官先嘗為廉訪司書吏者,避元役道分,並其餘相應職官,歷三十月,減一資。又教授、學正、學錄並府州提控案牘、都吏目內委充職官,各理本等月日,其餘歲貢儒吏,依例選用。又廉訪司奏差、內臺行臺典吏有能者,歷一考之上選充書吏,通儒書者充儒人數,通吏業者充吏員數。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檢校書吏,依至元二十八年例,以省典吏選充,五折四令史、書寫、書吏月日,通折五十五月轉部。省典吏係六部銓寫、典吏轉充,三折二省典吏月日,通折六十月轉各部令史。自用之人並轉補不盡省典吏,考滿發補寺監、各道宣慰司令史。」二年,省准:「河東宣慰司選河東山西道廉訪司書吏充令史,合迴避按治道分選取,其餘亦合一體。」延祐三年,部擬:「行臺察院書吏、各道廉訪司掌書,元係吏員出身者,並依舊例,以九十月為滿,依漢人吏員降等於散府諸州案牘內選用,任回依例陞轉。大宗正府蒙古書寫,四十五月依樞密院轉各衛譯史除正八品例,籍定發補諸寺監譯史。察院書吏與宣慰司令史,皆係八品出身轉部者,宜以五折四理算,宣慰司令史出身正八品,察院從八品,其轉補到部者以五折四准算太優,今三折二。其廉訪司徑發貢部及已除者,難議理算。」天曆元年,臺議:「各道書吏,額設一十六人,有闕宜用終場下第舉子四人,教授四人,各路司吏四人,通吏職官四人,委文資正官試驗相應,方許入部。」
凡衛翼吏員陞轉:皇慶元年,樞密院議:「各處都府並緫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府及臨清萬戶府秩三品,本府令史有闕,於一考都目、兩考吏目並各衛三考典吏內,呈院發補,九十月曆提控案牘一任,於各萬戶府知事內選用。」延祐六年,樞密院議:「各衛翼都目得代兩考者,擬受院劄提控案牘內銓注,三考陞千戶所知事,月日不及者,各衛翼挨次前後得代日期,於都目內貼補。各衛提控案牘,年過五旬已歷四考者,陞千戶所知事。及兩考年四十五以下,發補各衛令史。不及兩考者,止於案牘內銓注,受院劄,通理一百二十月,於千戶所知事內選用。各處蒙古都元帥府額設令史有闕,於本府所轄萬戶府並奧魯府上名司吏年四十以下者選取,呈院准設,歷一百二十月,再歷提控案牘一任,於萬戶府知事內遷用。」泰定三年,樞密院議:「行省所轄萬戶府司吏有闕,於本翼上千戶所上名司吏內取補,須行省准設,九十月充吏目,一考轉都目,一考除千戶所提領案牘,一考陞萬戶府提控案牘,歷兩考,通歷省除一百五十月,行省照勘相同,咨院於萬戶府知事內區用。」
凡各萬戶府司吏:蒙古都萬戶府司吏有闕,於千戶所司吏內選補,歷一百二十月,陞千戶所提領案牘,一考萬戶府案牘,通理九十月,轉萬戶府知事。漢軍萬戶府並所轄萬戶府及奧魯府司吏,於千戶所司吏內補用,呈院准設,九十月充吏目,一考都目,一考陞千戶所或都千戶所、奧魯府提控案牘,再歷萬戶府或都府、奧魯府提控案牘兩任,於萬戶府知事內用。各處都府令史,於一考都目、兩考吏目並各衛請俸三考典吏內,呈院發補,九十月為滿,再歷提控案牘一任,於各萬戶府知事內選用。各處蒙古軍元帥府令史,大德十年擬於本府所轄萬戶府並奧魯府上名司吏內,年四十以下者選補,呈院准設,歷一百二十月,再歷提控案牘一任,於萬戶府知事內遷用。各省鎮撫司令史,於各萬戶府上名六十月司吏內選取,受行省劄,三十月為滿,再於各萬戶府提控案牘內,歷一百二十月知事內定奪。各衛翼令史,有出身轉補者,九十月正八,無出身者從八內定奪。
凡提控案牘、都目:至元二十一年三月已後受院劄,九十月為滿,行省、行院劄一百二十月為滿,於萬戶府知事內用。大德四年,案牘年過五旬,已歷四考者,於千戶所知事內定奪外,及兩考四十五以下發補各衛令史,若不及考者,止於案牘內銓注,受院劄,通理一百二十月,於千戶所知事內用。各衛翼都目,延祐六年,請俸兩考者,院劄提控案牘內銓注,歷三考,陞千戶所知事,月日不及者,各衛翼都目內貼補。如各衛典吏轉充者,六十月直隸本院萬戶府提控案牘、弩軍屯田千戶所、鎮撫司提控案牘內銓注。無俸人轉充者,二十月依上陞轉。鎮撫司、屯田弩軍千戶所都目,依中州例,改設案牘,止請都目俸,三十月為滿,依例注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凡隨朝職官:至元六年格,一考陞一等,兩考通陞二等止。六部侍郎正四品,依舊例通理八十月,陞三品。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考滿陞二等。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三十月考滿陞一等,兩考通陞二等。
凡官員考數:省部定擬:從九品擬歷三任,陞從八。正九品歷兩任,陞從八。正八品歷三任,陞從七。從七歷三任,呈省。正七歷兩任,陞從六。從六品通歷三任,陞從五。正六歷兩任,陞從五。從五轉至正五,緣四品闕少,通歷兩任,須歷上州尹一任,方入四品。內外正從四品,通理八十月,陞三品。
凡取會行止:中統三年,詔置簿立式,取會各官姓名、籍貫、年甲、入仕次第。至元十九年,諸職官解由到省部,考其功過,以憑黜陟。大德元年,外任官解由到吏部,止於刑部照過,將各人所歷,立行止簿,就檢照定擬。
凡職官迴降:至元十九年,定江淮官已受宣敕,資品相應,例陞二等遷去。江淮官員依舊於江淮任用。其已考滿者,並免回降。不及考者,例存一等。有出身未合入流品受宣者,任迴,三品擬同六品,四品擬同七品,正從五品同正八品;受敕者,正從六品同從八品,七品、八品同正從九品,正從九品同提領案牘、巡檢。無出身及白身人受宣者,三品同七品,四品同八品,正從五品同正九品;受敕者,正從六品同從九品,七品、八品同提領案牘、巡檢,正從九品擬院務監當官。其上項有資品人員,再於接連福建、兩廣溪洞州郡任用,擬陞一等。兩廣、福建,別議陞轉。至元十四年,都省未注江淮官已前,創立官府,招撫百姓,實有勞績者,其見受職名,若應受宣者,三品同七品,四品、五品擬同八品;若應受敕者,正從六品同正從九品,其七品、八品擬同提控案牘、巡檢,正從九品擬同院務監當官。無出身不應敘白身人,其見受職名,應受宣者,三品同八品,四品、五品同九品;應受敕者,正從六品同提控案牘、巡檢,七品以下擬院務監當官。其上項人員,若再於接連福建、兩廣溪洞州郡任用,擬陞一等。兩廣、福建,別議陞轉。至元十四年已後,新收撫州郡、准上例定奪。前資不應又陞二等遷去江淮官員,任迴,擬定前資合得品級,於上例陞二等,止於江淮遷轉,若於腹里任用,並依上例。七品以下,已歷三品、四品者,比附上項有出身未入流品人員例,從一高。前三件於見擬資品上增一等銓注。二十一年,詔:「軍官轉入民職,已受宣敕不曾之任者,擬自準定資品換授,從禮任月日為始,理算資考陞轉。若先受宣敕已經禮任,資品相應者,通理月日陞轉外,據驟陞人員前任所歷月日除一考外,餘月日與後任月日依準定資品通理陞轉,不及考者,擬自準定資品換授,從禮任月日為始,理算資考陞轉。腹裡常調官,除資品相應者依例陞轉外,有前資未應入流品受宣敕者,六品以下人員,照勘有無出身,依驗職事品秩,自受敕以後歷一考者,同江淮例定擬,不及考者,更陞一等。五品以上人員,斟酌比附議擬,呈省據在前已經除授者,任迴通理定奪。」
凡吏屬年勞差等:至元六年,吏部呈:「省部譯史、通事,舊以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合以九十月為滿。」十九年,部擬:「行省通事、譯史、令史、宣使或經例革替罷,所歷月日不等,如元經省掾發去,不及一考者,擬令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臺院令史出身例定奪。自行踏逐者,降一等敘,不及一考者,發還本省區用。宣慰司人吏,經省院發,不及一考者,擬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部令史出身降一等定奪。自行踏逐者,又降一等;不及一考者,別無定奪。」二十年,省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六十月考滿。甘肅行省令譯史人等,六十五月考滿,本土人員,依舊例用。」二十五年,省准:「緬中行省令史,依雲南行省一體出身。」大德元年,省臣奏:「以省、臺、院諸衙門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等,舊以九十月為滿,陞遷太驟,今以一百二十月為滿,於應得職事內陞用。又寫聖旨、掌奏事選法、應辦刑名文字必闍赤等,以八月折十月,今後毋令折算。」四年,制以諸衙門令譯史、宣使人等一百二十月為滿。部議:「遠方令譯史人等,甘肅、福建、四川於此發去,九十月為滿。兩廣、海北海南道於此發去,八十月滿,雲南省八十月滿。土人一百二十月滿。」都省議:「俱以九十月為考滿,土人依例一百二十月為滿。」至大元年,部議:「和林行省即係遠方,其人吏比四川、甘肅行省九十月出職。」二年,詔:「中外吏員人等,依世祖定制,以九十月滿,參詳,歷一百二十月已受除者,依大德十一年內制,外任減一資。所有詔書已後在選未曾除受,並見告滿之人,歷一百二十月者,合同四考理算,外任一資不須再減。」省擬:「以九十月為滿,餘有月日,後任理算。應滿而不離役者,雖有役過月日,不准。」三年,省准:「河西廉訪司書吏人等月日。」部議:「合准舊例,雲南六十月,河西、西川六十五月,土人九十月為滿。」皇慶二年,部議:「凡內外諸司吏員,舊以九十月為滿,大德元年改一百二十月為滿,至大二年復舊制。一紀之間,受除者眾。其元除有以三十月為一考者,亦有四十月為一考者,以所除不等,往往援例陳訴,有礙選法。擬合依已降詔條為格,係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以後入役,至未復舊制之前,已除未除俱以四十月為一考,通理一百二十月為滿,減資陞轉。其未滿受除者,一體理考定擬,餘二十六月已上,准陞一等,十五月之上,減外任一資,十五月之下,後任理算。改格之後應滿而不離役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吏員考滿授從六品:至元九年,省准:「省令史出身,中統四年已前,六品陞遷,已後七品除授,至元之後,事繁責重,宜依準中統四年已前考滿一體注授。」三十一年,省議:「三師僚屬,蒙古必闍赤、掾史、宣使等,依都省設置,若不由臺院轉補者,降等敘。」元貞元年,省議:「監修國史僚屬,依三師所設,非臺院轉補者,降等敘。」大德五年,部呈考滿省掾各各資品。省議:「今後院臺並行省令史選充省掾者,雖理考滿,須歷三十月方許出職,仍分省發、自行踏逐者,各部令史毋得直理省掾月日。」
凡吏員考滿授正七品:至元九年,部擬:「院、臺、大司農司令史出身,三考正七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為從八品;十五月以上正九品;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為從九品,添一資,歷十月以下為巡檢。」十一年,部議:「扎魯火赤令史、譯史考滿,合依樞密院、御史臺令史、譯史出身,三考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於部令史內選取。」十四年,部擬:「前諸站統領使司令史,同部令史出身,今既改通政院從二品,通事、譯史、令史人等,宜同臺、院人吏一體出身。」十五年,翰林國史院言:「本院令史係省准人員,其出身與御史臺一體,遇闕省掾時,亦合勾補。准吏部牒,本院令史以九十月考滿,同部令史出身,本院與御史臺皆隨朝二品,令史亦合與臺令史一體出身,有闕於部令史內選用。」十九年,部擬:「泉府司隨朝從二品,令史、譯史人等,由省部發者,考滿依通政院例定奪,自行用者降一等。」二十年,定擬安西王王相府首領官令史,與臺、院吏屬一體遷轉。二十二年,部擬:「宣徽院陞為二品,與臺、院品秩相同,令史出身合依正七品遷除貢補,省、院有闕,於部令史內選取。」緫制院與御史臺俱為正二品,部擬:「令譯史考滿,亦合一體出身。」二十三年,省准:「詹事院掾史,若六部選充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等。」二十四年,集賢院言:「本院與翰林國史院品級相同。」省議:「令史考滿,一體定奪。」二十五年,省議:「上都留守司兼本路緫管府令史出身,三考正八品,其自部令史內選取者,同宣徽院、太醫院令史一體出身。上都留守司陞為正二品,見設令史,自行踏逐者,考滿不為例,從七品內選用;部令史內選取,考滿宣徽院、大司農司令史一體出身。」部議:「都護府人吏依通政院令譯史人等出身,由省部發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二十六年,省准:「都功德使司隨朝二品,令譯史人等,比臺、院人吏一體陞轉。」二十九年,部呈:「大司徒令史,若各部選發者,三考出為正七,自用者降等。崇福司與都護府、泉府司品秩相同,所設人吏,由省部發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福建省征爪哇所設人吏,出征迴還,俱同考滿。」三十年,省准:「將作院令史,依通政院等衙門令史,考滿除正七品。」部議:「如係六部選發,考滿除正七品,自用者本衙門敘。」元貞元年,內史府秩正二品,令史亦於部令史內收補,考滿除正七品,自用者降等。大德九年,部擬:「闊闊出大司徒令史,若各部選發,考滿正七,自用者降等。」至大四年,省准:「會福院令史、知印、通事、譯史、宣使、典吏俱自用,前擬不拘常調,考滿本衙門區用。隆禧院令史人等,如常選者,考滿依例遷敘,自用者不入常調,於本衙門區用。」皇慶二年,部議:「崇祥院人吏,係部令史發補者,依例遷用,不應者降等敘。」延祐四年,部議:「隆禧院令史、譯史、通事、知印、典吏同五臺殊祥院人吏一體,常選內委付。其出身若有曾歷寺監並籍記各部令史人等,考滿同二品衙門出身,降等敘,白身者降等,添一資陞轉;省部發去者,依例遷敘。後有闕,令史須於常選教授儒人職官並部令史見役上名內取補;宣使於職官並相應內參補;通事、知印從長官保選,仍參用職官,違例補充,別無定奪。殊祥院人吏,先未定擬,亦合一體。」
凡吏員考滿授從七品:至元六年,省擬:「部令史、譯史、通事人等,中統四年正月以前收補者,擬九十月為滿,注從七品,回降正八一任,還入從七。以後充者,亦擬九十月為滿,正八品,仍免回降。」九年,吏、禮部擬:「凡部令史三考,注從七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者正九品。十五月以上從九品,十五月以下,令史充提控案牘,通事、譯史充巡檢。太府監改擬正三品,與六部同,人吏自行踏逐,將已歷月日准為資考,似為不倫,擬自改陞月日為始,九十月為滿,同部令史出職,有闕於籍記部令史內挨次收補。」十一年,省議:「省斷事官令史,與六部令史一體出身,若是實歷俸月九十月,考滿遷除,有闕於應補部令史人內挨次補用。」省議:「中御府正三品,擬同太府監令史出身,九十月於從七品內除授,自行踏逐者降一等,歇下名闕,於應補部令史人內補填。」十三年,省議:「行工部令史,與六部令史一體出身。四怯薛令史,九十月同部令史出身,有闕以籍記部令史內補填。」二十年,部呈:「行省令、譯史人等,比臺、院一體出身。行臺、行院令譯史、通事人等,九十月考滿,元係都省臺院發去及應補之人,合降臺院一等。」二十三年,省判:「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監令史,如係省部發去相應人員,同部令史出身,九十月考滿,從七品,自行踏逐者降等。」二十四年,省判:「中尚監令史人等,若係省部發去人員,同太府監令譯史等出身,自行踏逐者降等。」太史院令史,部議:「如省部發去人員,從七品內遷除,自行踏逐者,降等敘用。」部擬:「行省臺院令史,九十月考滿,若係都省臺院發去腹裡請俸人員,行省令史同臺院令史出身,行臺、行院降一等,俱於腹里選用,自行踏逐遞降一等,於江南任用。」二十九年,省判:「鞏昌等處便宜都緫帥府令史人等出身,擬與各道宣慰司一體,自行踏逐者降等敘用。」大德三年,省准:「上都留守司令史,舊以見役部令史發補,以籍居懸遠,擬於籍記部令史內選發,與六部見役令史一體轉陞二品衙門令史,轉補不盡者,考滿從七品敘用。」八年,部擬:「利用監自大德三年八月已前入役者,若充各衙門有俸令史,及本監奏差、典吏轉補,則於應得資品內選用;由庫子、本把就陞,並白身人,於雜職內通理定奪;自用之人,本監委用。」皇慶元年,制:「典瑞監人吏俱與七品出身。」部議:「太府、利用等四監同。省發者考滿與六部一體敘,其餘寺監令譯史正八品,奏差正九品。令典瑞監、前典寶監人吏出身同大府等監,係奉旨事理。」省議:「已除者,依舊例定奪。」三年,省准:「章慶使司秩正二品,見役人吏,若同隨朝二品衙門,考滿除正七品,緣係徽政院所轄司屬,量擬考滿除從七品,自用者降等,如係及考部令史轉充,考滿正七品,未及考者止除從七品。有闕須依例補,不許自用。」
凡吏員考滿授正八品:至元十一年,省議:「祕書監從三品,令史擬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諸衙門考滿典吏內補填。」省議:「太常寺正三品,令史以九十月出為從八品,有闕於應補監令史內取用。」省議:「少府監正四品,准軍器監令史出身,是省部發去者,三考於正八品任用,自行踏逐人員,考滿降一等。」省議:「尚牧監正四品,省部發去令史,擬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於諸衙門典吏內選補。」部擬:「河南等路宣慰司係外任從二品,與隨朝各部正三品衙門相同,准令史以九十月同部令史遷轉。開元等路宣撫司外任正三品,令譯史比前例降一等,九十月於正八品內遷轉。」十四年,部擬:「樞密院斷事官令史,擬以九十月出為從八品,有闕於諸衙門考滿典吏內補用。」十六年,部擬:「樞密院斷事官今改從三品,所設人吏,若係上司發去人員,歷九十月,比省斷事官令史降等於正八品內遷除,自用者降一等,遇闕於相應人內發遣。」二十一年,部擬:「廣西、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令史、譯史、奏差人等,與嶺南廣西道等處按察司書吏人等一體,二十月理算一考,擬六十月同考滿。」省准:「廣東宣慰司其地倚山瀕海,極邊煙瘴,令史議合優陞,依泉州行省令譯史等,以二十月理算一考。」二十二年,省准:「詹事院府正、家令二司,給侍宮闈,正班三品,令史即非各司自用人員,俸秩與六部同,若遇院掾史有闕,於兩司令史內選補,擬定資品出身,依樞密院所轄各衛令史出身,考滿出為正八品。尚醞監令史,與六部令史同議,諸監令史考滿,正八品內遷用,及非省部發去者例降一等,尚醞監令史亦合一體。」二十三年,省准:「太常寺令史,歷九十月,正八品內任用,有闕於呈准籍記人內選取。雲南省羅羅斯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首領官、令史人等,依雲南行省令史例,六十月考滿,首領官受敕,例以三十月為一考。武備寺正三品,令譯史等出身,擬先司農寺令譯史人等,依各監例,考滿出為正八品,武備寺令史亦合依例遷敘。尚舍監令史,擬同諸寺監令史,考滿授正八品,自行用者降一等,尚舍監亦如之。陝西四川行省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依雲南令譯史人等,六十月為滿遷轉。」二十四年,部擬:「太史院、武備寺、光祿寺等令史,九十月正八品內遷用,自用者降一等。太醫院係宣徽院所轄,令史人等,若係省部發去,考滿同諸監令史,擬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二十六年,省准:「給事中兼修起居注人吏,依諸寺監令史出身例,考滿一體定奪。侍儀司令史,依給事中兼起居注人吏遷轉。」二十七年,省准:「延慶司令史,九十月,依已准家令、府正兩司例,由省部發者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等敘。」二十八年,省准:「太僕寺擬比尚乘等寺令史,以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拱衛直都指揮使司與武備寺同品,令史考滿,出為從八品,自用者降一等遷用。蒙古等衛令史,即係在先考滿令史,合於正八品內遷敘,各衛令史有闕,由省部籍記選發者,考滿出為正八品。樞密院所轄都元帥府、萬戶府各衛並屯田等司官吏,俱從本院定奪、遷調,見役令史,自用者考滿,合從本院定奪。宣政院斷事官令史,與樞密院及蒙古必闍赤,由翰林院發者,以九十月為從七品,通事、令史以九十月為正八品,奏差以九十月為正九品,典吏九十月轉本府奏差,自用者降等。」二十九年,部擬:「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令譯史人等,依雲南、兩廣、福建人吏,六十月為滿。兩廣敘用譯史,除從七品,非翰林院選發,別無定奪。令史省發,考滿正八品,奏差省發,考滿正九品,自用者降等敘。儀鳳司令史,比同侍儀司令史,考滿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哈迷為頭只哈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令史,吏部議,與阿速拔都兒達魯花赤必闍赤考滿正八品任用,雖必闍赤、令史月俸不同,各官隨朝近侍一體,比依例出身相應。」三十年,省准:「孛可孫係正三品,令譯史人等,比依各寺監令譯史出身相應。都水監從三品,令譯史等依寺監令史一體出身,考滿正八品敘,自用者降等。只兒哈忽昔寶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本處隨朝正三品,與只哈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令史等即係一體,擬合依例,考滿出為正八品。」元貞元年,省准:「闌遺監令譯史人等,省部發去者,考滿正八品內任用,自行踏逐者降等。家令司、府正司改內宰、宮正,其人吏依元定為當。拱衛直都指揮使司陞為正三品,其令譯史等俸,俱與光祿寺相同,擬係相應人內發補者考滿與正八品,奏差正九,自用者降等敘。」大德三年,部議:「鷹坊緫管府人吏,依隨朝三品,考滿正八品內遷用。」五年,部擬:「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人吏,合與隨朝二品衙門一體,及量減月日。」部議:「各道宣慰司令史,一百二十月正八品敘,自用者降等遷用。其和林宣慰司無應取司屬,又係酷寒之地,人吏已蒙都省從優以九十月為滿,今擬考滿,不分自用,俱於正八品內遷用。」八年,部言:「行都水監准設人吏,令史八人,奏差六人,壕寨一十人,通事、知印各一人,譯史一人,公使人二十人。都水監令譯史、通事、知印考滿,俱於正八品遷用,奏差考滿,正九品,自用者降等,壕寨出身並俸給同奏差。行都水監係江南創立衙門,令史比例,合於行省所轄常調提控案牘內選取,奏差、壕寨人等亦須選相應人,考滿比都水監人吏降等江南遷用,典吏公使人,從本監自用。」九年,部言:「尚乘寺援武備寺、大府、章佩等監例,求陞加其人吏出身俸給。議得,各監人吏皆係奉旨陞加,尚乘寺人吏合依已擬。」至大三年,部言:「和林係邊遠酷寒之地,兵馬司司吏歷一考餘,轉本路緫管府司吏。補不盡者,六十月陞都目。緫管府吏,再歷一考,轉青海宣慰司令史,考滿除正八品,不係本路司吏轉補者,降等敘,補不盡者,六十月,部劄提控案牘內任用,蒙古必霝赤比上例定奪。」部議:「晉王位下斷事官正三品,除怯里馬赤、知印例從長官所保,蒙古必劄赤翰林院發,令史以內史府考滿典吏並籍記寺監令史發補,九十月除正八品,與職官相參用。奏差亦須選相應人,九十月依例遷用,自用者,考滿本衙門定奪。」皇慶元年,部言:「衛率府勾當人員,令都省與常選出身。議得,令史係軍司勾當之人,未有轉受民職定奪,合自奏准日為格,係皇慶元年二月九日以前者,同典牧監一體遷敘,以後者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選提控案牘補充,依上銓除,自用者不入常調。」部議:「徽政院繕珍司見役令史,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調提控案牘、院兩考之上典吏補充,內宰司令史例,考滿除正八,通事、譯史、知印亦依上遷敘,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依例發補,違例補充,別無定奪。」二年,部議:「徽政院延福司見役令史,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調提控案牘、本院兩考之上典吏補充者,依內宰司令史例,考滿除正八品,通事、譯史、知印依上遷敘,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依例發補,不許自用。」延祐三年,省准:「徽政院所轄衛候司,奉旨陞正三品,與拱衛直都指揮使司同品,合設令譯史,考滿除正八,自用者降等。衛候司就用前衛候司人吏,擬自呈准月日理算,考滿同自用遷敘,後有闕,以相應人補,考滿依例敘。徽政院掌飲司人吏,部議常選發補令譯史,考滿從八,奏差從九,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以相應人補,違例補充,考滿本衙門用。」四年,省准:「屯儲緫管萬戶府司吏譯史出身,至大二年尚書省劄,和林路司吏未定出身,和林係邊遠酷寒去處,兵馬司司吏如歷一考之上,轉補本路司吏並緫管府司吏,再歷一考之上,轉補青海宣慰司令史,考滿正八品遷除,補不盡人數,從優,擬六十月於部劄提控案牘內任用,蒙古必闍赤比依上例定奪。其沙州、瓜州立屯儲緫管萬戶府衙門,即係邊遠酷寒地面,依和林路緫管府司吏人員一體出身。」
凡吏員考滿授正九品:至元二十年,省准:「宮籍監係隨朝從五品,令史擬九十月正九品,例革人員,驗月日定奪,自行踏逐,降一等。」二十八年,省擬:「廉訪司所設人吏,擬選取書吏,止依按察司舊例,上名者依例貢部,下名轉補察院,貢補不盡人數,廉訪司月日為始理算,考滿者正九品敘,須令迴避本司分治及元籍路分。」部議:「察院書吏出身,除見役人三十月,轉補不盡者,九十月出為從八品。察院書吏有闕,止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依上三十月轉部,九十月從八品。如非廉訪司書吏取充者,四十五月轉部,補不盡者,九十月考滿,降一等,出為正九品。」三十年,省准:「行臺察院書吏歷一考之上者,轉江南宣慰司令史,並內臺察院書吏,於見役人內用之。若有用不盡人數,以九十月出為正九品。江南有闕,依內臺察院書吏,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依例轉補。」大德四年,省擬:「各道廉訪司書吏,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元定出身,上名貢部,下名轉補察院書吏。貢補不盡者,廉訪司為始理算月日,考滿正九品用。今議廉訪司先役書吏,歷九十月依已定出身,正九品注,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已後充廉訪司人吏,九十月考滿,須歷提控案牘一任,於從九品內用。通事、譯史,比依上例。察院書吏,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元定出身,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三十月轉部,九十月從八品內用。如非廉訪司書吏取充者,四十五月轉部。補用不盡者,九十月考滿,降一等,正九品用。今議先役書吏,九十月依已定出身遷用,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為始創入役者,止依舊例轉部。行臺察院書吏,至元三十年正月元定出身,於廉訪司書吏內選取,歷一考之上,轉補江南宣慰司令史、並內臺察院書吏,用不盡者,九十月正九品,江南用。省議先役書吏,歷俸九十月,依已定出身,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為始創入者,止依舊例,轉補江南宣慰司令史,北人貢內臺察院。」
凡吏員考滿除錢穀官、案牘、都吏目:至元十三年,吏、禮部言:「各路司吏四十五以下,以次轉補按察司書吏。補不盡者,歷九十月,於都目內任用;六十月以上,於吏目內任用。」省議:「上都、大都路司吏,難同其餘路分出身,依按察司書吏遷用。」十四年,省准:「覆實司司吏,俱授吏部劄付,如歷九十月,擬於中州都目內遷,若不滿考及六十月,於下州吏目內任用,有闕以相應人發充。」二十一年,省准:「諸色人匠緫管府與少府監不同,又其餘相體管匠衙門人吏,俱未定擬出身,量擬比外路緫管府司吏,考滿於都目內任用。」二十二年,省准:「大都等路都轉運使司令史,與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書吏出身同。外路緫管府司吏三名,貢舉儒吏二名,貢不盡,年四十五之上,考滿都目內任用。」二十三年,省准:「各路司吏、轉運司書吏,年四十五以上,歷俸六十月充吏目,九十月充都目,餘有役過月日不用。奏差宜從行省斟酌月日,量於錢穀官內就便銓用。」省准:「覆實司係正五品,令史出身比交鈔提舉司司吏出身,九十月務使,六十月都監,六十月之下、四十五月之上都監添一界遷用,四十五月之下轉補運司令史。」部擬:「京畿漕運司司吏轉補察院書吏,不盡,四十五以上,九十月依例於都目內任用。」二十四年,部議:「各道巡行勸農官書吏,於各路緫管府上名司吏內選取,考滿於提控案牘內任用,奏差從大司農司選委。」省准:「諸司局人匠緫管府令史,於都目內任用。」二十五年,省准:「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財用規運緫管府令譯史人等,比大都路緫管府正三品司吏,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部議:「甘肅、寧夏等處巡行勸農司係邊陲遠地,人吏依甘肅行省並河西隴北道提刑按察司,以二十二月准一考,六十五月為滿。」省准:「供膳司司吏,比覆實司司吏,九十月出身,於務使內任用。」二十六年,省准:「巡行勸農司書吏,役過路司吏月日,三折二准算,通理九十月,於提控案牘內遷敘。尚書省右司郎中、管領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戶緫管令史,比依諸司局人匠緫管府令史例,九十月,於都目內任用。」省准:「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司吏,有闕於諸路轉運司、漕運司上名司吏內選取,三十月充吏目,四十五月之上、六十月之下都目,六十月已上轉提控案牘,充寺監令史者聽。諸路寶鈔提舉司同。」奏准:「大都路都緫管府添設司吏一十名,委差五名。司吏六十月,於提控案牘內任用,委差於近上錢穀官內委用,有闕以有根腳請俸人補充,不及考滿,不許無故替換。」二十七年,省准:「京畿都漕運司令史,九十月充提控案牘,年四十五之上,比依都提舉萬億庫司吏,願充寺監令史者聽。」二十九年,部擬:「大都路令史四十五以上,六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任迴減一資陞轉,四十五以下、六十月之上選舉貢部,每歲二名。奏差六十月,酌中錢穀官內任用。」省准:「京畿都漕運司令史,比依諸路寶鈔提舉司司吏出身例,三十月吏目,四十五月之上、六十月之下都目,六十月之上提控案牘。」三十年,省准:「提舉八作司係正六品,司吏四十五月之上吏目,六十月之上都目。」元貞元年,省准:「大都等路都轉運司令史,九十月提控案牘。」大德三年,省准:「諸路寶鈔提舉司、都提舉萬億四庫司吏,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如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者,於都目內遷除,有闕於平準行用庫攢典內挨次轉補。」省准:「寶鈔緫庫司、提舉富寧庫司俱係從五品,其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如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於吏目內遷除。有闕須於在京五品衙門及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及諸州司吏並籍記各部典吏內選。」省准:「提舉左右八作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於吏目內遷除,有闕於在都諸倉攢典內選補。京畿都漕運使司令史,六十月之上,於提控案牘內用,遇闕於路府諸州並在京五品等衙門上名司吏內選。大都路司吏改為令史,六十月之上,年及四十五以下,貢部不過二名,四十五以上,六十月提控案牘內遷用,任迴減資陞轉。大都路都緫管府令史,依舊六十月,於提控案牘內遷敘,不須減資,有闕於府州兵馬司、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上名司吏內選補。」大德五年,省准:「河東宣慰使司軍儲所司吏、譯史,九十月為滿,譯史由翰林院發補,司吏由州縣司吏取充,與各路緫管府譯史、司吏一體陞轉,自用譯史,別無定奪,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七年,部擬:「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及廣平、彰德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秩四品,司吏九十月比散府上州例,陞吏目。蒙古必闍赤擬酌中錢穀官,奏差近下錢穀官,典吏三考,轉本司奏差。」省准:「陝西省敘州等處諸部蠻夷宣撫司正三品,其令譯史考滿,比各路司吏人等一體遷用奏差,行省定奪。」九年,宣慰司大同等處屯儲軍民緫管萬戶府從三品,司吏、譯史、委差人等,九十月為滿,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大德十年,省准:「諸路吏六十月,須歷五萬石之上倉官一界,陞吏目,一考陞都目,一考陞中州案牘或錢穀官,通理九十月入流。五萬石之下倉官一界,陞吏目,兩考都目,一考依上陞轉。補不盡路吏,九十月陞吏目,兩考陞都目,依上流轉,如非州縣司吏轉補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通事、譯史考滿遷敘:至元二年,部議:「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等人員,擬二十月為一考,歷六十月,准考滿敘用。」九年,省准:「省部臺院所設知印人等,所請俸給,元擬出身,俱在勾當官之上,既將勾當官陞作從八品,其各部知印考滿,亦合陞正八品,據例減知印除有前資人員,驗前資定奪,無前資者,各驗實歷月日,定擬遷敘。」二十年,各道按察司奏差、通事、譯史、奏差已有定例,通事九十月考滿,擬同譯史一體遷敘。部議:「行省、行臺、行院五品以下官員並首領官,亦合比依臺院例,一考陞一等任用。據行省人吏比同臺院人吏出身,已有定例,行院、行臺令史、譯史、通事、宣使人等,九十月滿考,元係都省臺院發及應補者,擬降臺院一等定奪。」部擬:「甘肅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量擬以六十五月遷敘,若係都省發去人員,如部議,自用者仍舊例。」二十一年,部議:「四川行省人吏,比甘肅行省所歷月日,一體遷除。」二十三年,部擬:「福建、兩廣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擬歷六十月同考滿,止於江南遷用,若行省咨保福建、兩廣必用人員,於資品上陞一等。」二十四年,部議:「行省、行臺、行院令史,九十月考滿,若係都省臺院發去腹裡相應人員,行省令史同臺院令史出身,行臺、行院降臺院一等,俱於腹裡遷用,自用者遞降一等,止於江南任用。」二十七年,省議:「中書省蒙古必闍赤俱係正從五品遷除,今蒙古字教授擬比儒學教授例高一等,其必闍赤擬高省掾一等,內外諸衙門蒙古譯史,一體陞等遷敘。」二十八年,部擬:「諸路寶鈔都提舉司蒙古必闍赤,三十月吏目,四十五月都目,六十月提控案牘,役過月日,擬於巡檢內敘用。奏差九十月,近上錢穀官,六十月,酌中錢穀官內任用。翰林院寫聖旨必闍赤,比依都省蒙古必闍赤內管宣敕者,八月算十月遷轉正六品。」部議:「寫聖旨必闍赤比依管宣敕蒙古必闍赤一體,亦合八折十准算月日外據出身已有定例。崇福司令譯史、知印,省部發補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宣使省部發去者,考滿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各道廉訪司通事、譯史出身,比依書吏擬合一體考滿正九。奏差考滿,依通事、譯史降二等量擬,於省劄錢穀官並巡檢內任用。」三十年,省准:「將作院令譯史人等,由省部選發者,考滿正七品遷敘,自用者止從本衙門定奪。大都路蒙古必闍赤若係例後入役人員,擬六十月於巡檢內遷用,任迴減一資陞轉。」大德三年,省議:「各路譯史如係翰林院選發人員,九十月考滿。除蒙古人依準所擬外,其餘色目、漢人先歷務使一界,陞提控一界,於巡檢內遷用。」省議:「大都運司通事比依本司令史,滿考者於巡檢內任用。」四年,省准:「雲南諸路廉訪司寸白通事、譯史出身,比依書吏出身,九十月為滿,歷巡檢一任,轉陞從九品,雲南地面遷用。」七年,宣慰司奏差,除應例補者,一百二十月考滿,依例自行保舉者降等,任回,添資定奪任用。廉訪司通事、譯史,大德元年三月七日已後創入補者,九十月曆巡檢一任,轉從九,如書吏役九十月,充巡檢者聽,如違不准。各路譯史,如係各道提舉學校官選發腹裡各路譯史,九十月考滿,先歷務使一界陞提領,再歷一界充巡檢,三考從九,違者雖歷月日,不准。會同館蒙古必闍赤,九十月務提領內遷用。十年,省准:「中政院寫懿旨必闍赤,依寫聖旨必闍赤一體出身。八番順元、海北海南宣慰司都元帥府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考滿依兩廣、福建例,於江南遷用。」
凡官員致仕:至元二十八年,省議:「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應致仕。今到選官員,多有年已七十或七十之上者,合令依例致仕。」大德七年,省臣言:「內外官員年至七十者,三品以下,於應授品級,加散官一等,令致仕。」十年,省臣言:「官員年老不堪仕宦者,於應得資品,加散官、遙授職事,令致仕。」皇慶二年,省臣言:「蒙古、色目官員所授散官,卑於職事,擬三品以下官員,職事、散官俱陞一等,令致仕。」
凡封贈之制:至元初,唯一二勳舊之家以特恩見褒,雖略有成法,未悉行之。至元二十年,制:「考課雖以五事責辦管民官,為無激勸之方,徒示虛文,竟無實效。自今每歲終考課,管民官五事備具,內外諸司官職任內各有成效者,為中考。第一考,對官品加妻封號。第二考,令子弟承廕敘仕。第三考,封贈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贈者,量遷官品,其有政績殊異者,不次陞擢,仰中書參酌舊制,出給誥命。」至大二年,詔:「流官五品以上父母、正妻,七品以上正妻,令尚書省議行封贈之制。」禮部集吏部、翰林國史院、集賢院、太常等官,議封贈諡號等第,制以封贈非世祖所行,其令罷之。至治三年,省臣言:「封贈之制,本以激勸將來,比因泛請者眾,遂致中輟。」詔從新設法議擬與行,毋致冗濫。禮部從新分立等第:正從一品封贈三代,爵國公,勳正上柱國,從柱國,母、妻並國夫人。正從二品封贈二代,爵郡公,勳正上護軍,從護軍,母、妻並郡夫人。正從三品封贈二代,爵郡侯,勳正上輕車都尉,從輕車都尉,母、妻並郡夫人。正從四品封贈父母,爵郡伯,勳正上騎都尉,從騎都尉,母、妻並郡君。正五品封贈父母,爵縣子,勳驍騎尉,母、妻並縣君。從五品封贈父母,爵縣男,勳飛騎尉,母、妻並縣君。正從六品封贈父母,父止用散官,母、妻並恭人。正從七品封贈父母,父止用散官,母、妻並宜人。正從一品至五品宣授,六品至七品敕牒。如應封贈三代者,曾祖父母一道,祖父母一道,父母一道,生者各另給降。封贈者,一品至五品並用散官勳爵,六品七品止用散官職事,從一高。封贈曾祖,降祖一等,祖降父一等,父母妻並與夫、子同。父母在仕者不封,已致仕並不在仕者封之,雖在仕棄職就封者聽。父母應封,而讓曾祖父母、祖父母者聽。諸子應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並封。若所生母未封贈者,不得先封其妻。諸職官曾受贓,不許申請,封贈之後,但犯取受之贓,並行追奪。其父祖元有官進一階,不在追奪之例。父祖元有官者,隨其所帶文武官上封贈,若已是封贈之官,止於本等官上許進一階,階滿者更不在封贈之限。(如子官至四品,其父祖已帶四品上階之類。)或兩子當封者,從一高。文武不同者,從所請。婦人因其夫、子封贈,而夫、子兩有官者,從一高。封贈曾祖母、祖母並母,生封並加太字,若已亡歿或曾祖、祖父、父在者,不加太字。職官居喪,應封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者聽。其應受封之人,居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舅姑、夫喪者,服闋申請。應封贈者,有使遠死節,有臨陳死事者,驗事特議加封。應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已歿,繼室亦止封一人,餘不在封贈之例。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受宣敕追奪,斷罪離異。父祖曾任三品以上官,亡歿,生前有勳勞,為上知遇者,子孫雖不仕,具實跡赴所在官司保結申請,驗事跡可否,量擬封贈。無後者,許有司保結申請。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十惡奸盜除名等罪,及例所封妻不是以禮娶到正室,或係再醮倡優婢妾,並不許申請。凡告請封贈者,隨朝並京官行省、行臺、宣慰司、廉訪司見任官,各於任所申請。其餘官員,見任並已除未任,至得替日,隨其解由申請。致仕官於所在官司申請。正從七品至正從六品,止封一次。陞至正從五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四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三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二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一品,封贈一次。凡封贈流官父祖曾任三品以上者,許請諡。如立朝有大節,功勳在王室者,許加功臣之號。至治三年,詔:「封贈之典,本以激勸忠孝,今後散官職事勳爵,依例加授,外任官員並許在任申請,其餘合行事理,仰各依舊制。」泰定元年,詔:「犯贓官員,不得封贈,沉鬱既久,宜許自新,有能滌慮改過,再歷兩任無過者,許所管上司正官從公保明,監察御史、廉訪司覆察是實,並聽依例申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王者南面以聽天下之治,建邦啟土,設官分職,其制尚矣。漢、唐以來,雖沿革不同,恆因周、秦之故,以為損益,亦無大相遠。大要欲得賢才用之,以佐天子、理萬民也。
元太祖起自朔土,統有其眾,部落野處,非有城郭之制,國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萬戶統軍旅,以斷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過一二親貴重臣耳。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課司,選儒臣用之。金人來歸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帥,則以行省、元帥授之。草創之初,固未暇為經久之規矣。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儀,造都邑,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其緫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體統既立,其次在內者,則有寺,有監,有衛,有府;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臺,有宣慰司,有廉訪司。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於是一代之制始備,百年之間,子孫有所憑藉矣。
大德以後,承平日久,彌文之習勝,而質簡之意微,僥倖之門多,而方正之路塞。官冗於上,吏肆於下,言事者屢疏論列,而朝廷訖莫正之,勢固然也。
大抵元之建官,繁簡因乎時,得失係乎人,故取其簡牘所載,而論次之。若其因事而置,事已則罷,與夫異教雜流世襲之屬,名類實繁,亦姑舉其大概。作百官志。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後,三公並建,而無虛位矣。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開府,或不開府。而東宮嘗置三師、三少,蓋亦不恆有也。
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太宗以相臣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書令。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領中書令。延祐三年,復以皇太子行中書令。置屬,監印二人。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緫省事,佐天子,理萬機。國初,職名未創。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員、左丞相一員。世祖中統元年,置丞相一員。二年,復置右丞相二員、左丞相二員。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員。七年,立尚書省,置丞相三員。八年,罷尚書省,乃置丞相二員。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其中書省丞相二員如故。二十九年,以尚書再罷,專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丞相二員。中書丞相二員。四年,尚書省仍歸中書,丞相凡二員,自後因之不易。文宗至順元年,專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世祖中統元年,置平章二員。二年,置平章四員。至元七年,置尚書省,設尚書平章二員。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平章復設三員。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章汰為二員。二十四年,復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平章各二員。二十九年,罷尚書省,增中書平章為五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為六員。成宗元貞元年,改商議省事為平章軍國重事。武宗至大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員。中書五員。四年,罷尚書省歸中書,平章仍五員。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四員,自後因之。
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務,號左右轄。世祖中統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員。三年,增為四員。至元七年,立尚書省,中書右丞、左丞仍四員。八年,尚書併入中書省,右、左丞各一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各一,而中書省缺員。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三十年,設右丞二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成宗元貞元年,右丞商議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學士與中書省事。武宗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員。中書右、左丞五員。四年,罷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員。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右丞一員、左丞一員,而由是不復增損。
參政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職亞於右、左丞。世祖中統元年,始置參政一員。二年,增為二員。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參政三員。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參政二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參政二員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二十八年,罷尚書省參政。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四年,併尚書省入中書,參政三員。文宗至順元年,定參政為二員,自後因之。
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牘,為六曹之管轄,軍國重事咸預決焉。中統元年,始置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員。大德元年,止置四員,後遂為定額。其治曰參議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中統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司。左司所掌:吏禮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三曰貼黃,四曰保舉,五曰禮,六曰時政記,七曰封贈,八曰牌印,九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資品,二曰常選,三曰臺院選,四曰見闕選,五曰別里哥選。戶雜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裝,三曰羊馬,四曰置計,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監,七曰會緫。科糧房之科有六,一曰海運,二曰儹運,三曰邊遠,四曰賬濟,五曰事故,六曰軍匠。銀鈔房之科有二,一曰鈔法,二曰課程。應辦房之科有二,一曰飲膳,二曰草料。令史二人,蒙古書寫二十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七人,典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中統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司。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邊關,二曰站赤,三曰鋪馬,四曰屯田,五曰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令,二曰弭盜,三曰功賞,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鬥訟。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橫造軍器,二曰常課段匹,三曰歲賜,四曰營造,五曰應辦,六曰河道。令史二人,蒙古書寫三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一人,典吏五人。
中書省掾屬:
監印二人,掌監視省印,有中書令則置。知印四人,掌執用省印。怯里馬赤四人。蒙古必闍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漢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宣使五十人。省醫三人。玉典赤四十一人。
斷事官,秩正三品。掌刑政之屬。國初,嘗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其員數增損不常,其人則皆御位下及中宮、東宮、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為之。中統元年,一十六位下置三十一員。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員。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員。八年,始給印。二十七年,分立兩省,而斷事官隨省並置。二十八年,十八位下置三十六員,併入中書。三十一年,增二員。後定置,自御位下及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員。首領官: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吏屬:蒙古必闍赤二人,令史一十二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一人。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正六品。令史二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員選舉差遣之事。至元九年,置使二員,一員兼通事,一員不兼。大德元年,增置四員,副二員。直省舍人二員,至元七年始置,後增至三十三員。掌奏事給使差遣之役。檢校官四員,正七品。掌檢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之事。書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穀出納、營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中統元年,置二員。至元八年,省為一員。典吏八人。
管勾一員,正八品。掌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啟拆之事。郵遞之程期,曹屬之承受,兼主之。中統元年,置二員。至元三年,定為一員。典吏八人。
架閣庫管勾二員,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備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三員,其後增置員數不一。至順初,定為二員。典吏十人。蒙古架閣庫兼管勾一員,典吏二人。回回架閣庫管勾一員,典吏二人。
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官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補之格,勳封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員,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吏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八年,仍為吏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仍二員。十三年,分置吏部,尚書增置七員,侍郎三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十九年,尚書裁為二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二十一年,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員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員額各二員。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員。主事三員,蒙古必闍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書寫二人,銓寫五人,典吏一十九人。
戶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三員,從六品。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凡貢賦出納之經,金幣轉通之法,府藏委積之實,物貨貴賤之直,歛散准駁之宜,悉以任之。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分立戶部。尚書三員,侍郎、郎中四員,員外郎省為三員。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復分為戶部。尚書一員,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又省為二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尚書一員,侍郎二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如故。十三年,尚書增置一員,侍郎、郎中、員外郎如故。十九年,郎中、員外郎俱增至四員。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定以二員為額。明年,以戶部所掌,視他部特為繁劇,增置二員。成宗大德五年,省尚書一員,員外郎亦省一員,各設三員。主事八員,蒙古必闍赤七人,令史六十一人,回回令史六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三十二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二十二人,司計官四員。其屬附見於後:
都提舉萬億寶源庫,掌寶鈔、玉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都提舉一員,正四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司吏二十三人,譯史二人,司庫四十六人,內以色目二人參之。
都提舉萬億廣源庫,掌香藥、紙劄諸物。設置同上。提控案牘二員,司吏一十二人,譯史一人,司庫一十三人。
都提舉萬億綺源庫,掌諸色段匹。設置並同上,而副提舉則增一員。提控案牘設三員,後省二員。司吏二十二人,譯史一人,司庫二十六人,內參用色目二人。
都提舉萬億賦源庫,掌絲綿、布帛諸物。設置並同上。提控案牘二員,其後省一員。司吏一十七人,譯史一人,司庫一十五人,內參用色目二人。
四庫照磨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九品。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以四庫錢帛事繁,始置一員,仍給印。
提舉富寧庫,至元二十七年始創。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分掌萬億寶源庫出納金銀之事。吏目一人,其後司吏增至六人,譯史一人,司庫八人。
諸路寶鈔都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都提舉一員,正四品;副達魯花赤一員,正五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國初,戶部兼領交鈔公事。世祖至元,始設交鈔提舉司,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諸路寶鈔都提舉司,陞正四品,增副達魯花赤、提控案牘各一員。其後定置已上官員,提控案牘又增一員。設司吏十二人,蒙古必闍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奏差七人。
寶鈔緫庫,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三員,正七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改元寶庫為寶鈔緫庫,秩正六品。二十六年,陞從五品,增大使、副使,設司庫。其後遂定置已上官員。司吏七人,譯史一人,司庫五十人。
印造寶鈔庫,達魯花赤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中統四年始置,秩從八品。至元二十四年,陞從七品,增達魯花赤一人。其後遂定置已上官員。
燒鈔東西二庫,達魯花赤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至元元年,始置昏鈔庫,用正九品印,置監燒昏鈔官。二十四年,分立燒鈔東西二庫,秩從八品,各置達魯花赤、大使、副使等員。
行用六庫。中統元年,初立中都行用庫,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至元二十四年,京師改置庫者三:曰光熙,曰文明,曰順承。因城門之名為額。二十六年,又置三庫:曰健德,曰和義,曰崇仁。並因城門以為名。
大都宣課提舉司,掌諸色課程,併領京城各市。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六人。世祖至元十九年,併大都舊城兩稅務為大都稅課提舉司。至武宗至大元年,改宣課提舉司。其屬四:馬市、豬羊市,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世祖至元三十年始置。
牛驢市、果木市,品秩、設官同上。魚蟹市,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大元年始置。煤木所,提領一員,從八品;大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二年始置。
大都酒課提舉司,掌酒醋榷酤之事。至元十九年始置。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二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二員,司吏五人。二十八年,省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餘如故。
抄紙坊,提領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二員,從九品。中統四年始置,用九品印,止設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二十七年,陞正八品,增置提領、副使各一員。印造鹽茶等引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四年置。掌印造腹裡、行省鹽、茶、礬、鐵等引。仍置攢典、庫子各一人。
右以上屬戶部。其萬億四庫,國初以太府掌內帑之出納,既設左藏等庫,而國計之領在戶部,仍置萬億等庫,為收藏之府。中統元年,置庫官六員,而未有品秩俸給。至元十六年,始為提舉萬億庫,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陞都提舉萬億庫,秩正四品。二十五年,分立四庫,以分掌出納。至二十七年,又別立富寧庫焉。
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判官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正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兼照磨二員。掌凡漕運之事。世祖中統二年,初立軍儲所,尋改漕運所。至元五年,改漕運司,秩五品。十二年,改都漕運司,秩四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二十四年,內外分立兩運司,而京畿都漕運司之額如舊。止領在京諸倉出納糧斛,及新運糧提舉司站車攢運公事。省同知、運判、知事各一員,而押綱官隸焉。延祐六年,增同知、副使、運判各一員。其後定置官員已上正官各二員,首領官四員。吏屬:令史二十一人,譯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二人。其屬二十有四:
新運糧提舉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管站車二百五十輛,隸兵部。開設運糧壩河,改隸戶部。定置達魯花赤一員,都提舉一員,同提舉二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京師二十二倉,秩正七品。
萬斯北倉,(中統二年置。)萬斯南倉,(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倉,(中統二年置。)永平倉,(至元十六年置。)永濟倉,(至元四年置。)惟億倉,既盈倉,大有倉,(並係皇慶元年置。)屢豐倉,積貯倉。(並係皇慶元年增置。)
已上十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豐穰倉,(皇慶元年置。)廣濟倉,(皇慶元年置。)廣衍倉,(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積倉,(至元二十八年置。)
既積倉,盈衍倉,(至元二十六年置。)相因倉,(中統二年置。)順濟倉。(至元二十九年置。)
已上八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通濟倉,(中統二年置。)廣貯倉,(至元四年置。)豐潤倉,(至元十六年置。)豐實倉。
已上四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通惠河運糧千戶所,秩正五品。掌漕運之事。至元三十一年始置。中千戶一員,中副千戶二員。
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儹運糧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運司分立都漕運司,於河西務置緫司,分司臨清。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二員,內一員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屬七十有五:
河西務十四倉,秩正七品。永備南倉,永備北倉,廣盈南倉,廣盈北倉,充溢倉。已上五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崇墉倉,大盈倉,大京倉,大稔倉,足用倉,豐儲倉,豐積倉,恆足倉,既備倉。已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通州十三倉,秩正七品。
有年倉,富有倉,廣儲倉,盈止倉,及秭倉,迺積倉,樂歲倉,慶豐倉,延豐倉。已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足食倉,富儲倉,富衍倉,及衍倉。已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河倉一十有七,用從七品印。
館陶倉,舊縣倉,陵州倉,傅家池倉。已上各置監支納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
秦家渡倉,尖塚西倉,尖塚東倉,長蘆倉,武強倉,夾馬營倉,上口倉,唐宋倉,唐村倉,安陵倉,四柳樹倉,淇門倉,伏恩倉。
已上各置監支納一員,從八品;大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
直沽廣通倉,秩正七品。大使一員。
滎陽等綱,凡三十:曰濟源,曰陵州,曰獻州,曰白馬,曰滏陽,曰完州,曰河內,曰南宮,曰沂莒,曰霸州,曰東明,曰獲嘉,曰鹽山,曰武強,曰膠水,曰東昌,曰武安,曰汝寧,曰修武,曰安陽,曰開封,曰儀封,曰蒲臺,曰鄒平,曰中牟,曰膠西,曰衛輝,曰濬州,曰曹濮州,每綱皆設押綱官二員,計六十員。秩正八品。每編船三十隻為一綱。船九百餘隻,運糧三百餘萬石,船戶八千餘戶,綱官以常選正八品為之。
檀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提舉一員,正四品;同提舉一員,正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掌各冶採金煉鐵,榷貨以資國用。國初,中統始置景州提舉司,管領景州、灤陽、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舉司,管領雙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檀州、景州三提舉司,併置檀州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而灤陽、雙峰等冶悉隸焉。他如河東、山西、濟南、萊蕪等處鐵冶提舉司,及益都、般陽等處淘金緫管府,其沿革蓋不一也。
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掌場竈榷辦鹽貨,以資國用。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國初,立河間稅課達魯花赤清滄鹽使所,後創立運司,立提舉鹽榷所,又改為河間路課程所,提舉滄清課鹽使所。中統三年,改都提領拘榷滄清課鹽所。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滄清課鹽使司,尋改立河間都轉運鹽使司,立清、滄課三鹽司。十二年,改為都轉運使司。十九年,以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尋罷,改立清、滄二鹽使司。二十三年,改立河間等路都轉運司。二十七年,改令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間等路都轉運司。延祐六年,頒分司印,巡行郡邑,以防私鹽之弊。
鹽場二十二所,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辦鹽各有差。
利國場,利民場,海豐場,阜民場,阜財場,益民場,潤國場,海阜場,海盈場,海潤場,嚴鎮場,富國場,興國場,厚財場,豐財場,三叉沽場,蘆臺場,越支場,石碑場,濟民場,惠民場,富民場。
山東東路轉運鹽使司,品秩、職掌同上,運判止一員。國初,始置益都課稅所,管領山東鹽場,以緫鹽課。後改置運司。中統四年,詔以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司。至元二年,命有司兼辦其課,改立山東轉運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轉運司。延祐五年,以鹽法澀滯,降分司印,巡行各場,督收課程,罷膠萊鹽司所屬鹽場。
鹽場一十九所,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八品。
永利場,寧海場,官臺場,豐國場,新鎮場,豐民場,富國場,高家港場,永阜場,利國場,固堤場,王家岡場,信陽場,濤洛場,石河場,海滄場,行村場,登寧場、西由場。
河東陝西等處轉運鹽使司,品秩、職掌同前,運判增一員。國初,設平陽府以徵課程之利。中統二年,改置轉運司,置提舉解鹽司。至元二年,罷運司,命有司掌其務。尋復置轉運司。二十三年,立陝西都轉運司,諸色稅課悉隸焉。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其餘課稅歸有司,解鹽司亦罷。延祐六年,更為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隸省部。其屬三:
解鹽場,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河東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從八品;副提領一員,從九品。安邑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從八品;副提領一員,從九品。
禮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令。凡儀制損益之文,符印簡冊之信,神人封諡之法,忠孝貞義之褒,送迎聘好之節,文學僧道之事,婚姻繼續之辨,音藝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緫領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分立為吏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四員。七年,別立禮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如舊。明年,又合為吏禮部。十三年,又別為禮部。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成宗元貞元年,復增尚書一員,領會同館事。主事二員,蒙古必闍赤二人,令史一十九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二人,典吏三人。其屬附見:
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一員,掌吏、戶、禮三部錢穀計帳之事。典吏八人。侍儀司,秩正四品。掌凡朝會、即位、冊后、建儲、奉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體。至元八年始置。左右侍儀奉御二員,禮部侍郎知侍儀事一員,引進使知侍儀事一員,左右侍儀使二員,左右直侍儀使二員,左右侍儀副使二員,左右侍儀僉事二員,引進副使、侍儀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員。十二年,省左侍儀奉御,通曰左右侍儀。省引進副使及侍儀令、尚衣使等員,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員。三十年,減通事舍人七員為侍儀舍人。大德十一年,陞秩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員。延祐七年,定置侍儀史四員。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員、侍儀舍人四員。其後定置侍儀使四員,正三品;引進使知侍儀事二員,正四品。首領官:典簿一員,從七品。屬官:承奉班都知一員,正七品;通事捨人一十六員,從七品;侍儀舍人十四員,從九品。吏屬:令史二人,譯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其屬法物庫,秩五品。掌大禮法物。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直長二員,正八品。
拱衛直都指揮使司,秩從四品。掌控鶴六百餘戶,及儀衛之事。至元三年始置。都指揮使一員,副使一員,鈐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十六年,陞正三品,降虎符,增置達魯花赤一員,隸宣徽院。二十年,復為從四品。二十五年,歸隸禮部。元貞元年,復陞正三品。皇慶元年,置經歷一員。二年,改鈐轄為僉事。至順二年,撥隸侍正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四員,正三品;副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吏屬:令史四人,譯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屬控鶴百戶所,秩從七品。色目百戶一十三員,漢人百戶一十三員。緫十三所。
儀從庫,秩從七品。掌收儀衛器仗。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從八品。
儀鳳司,秩正四品。掌樂工、供奉、祭饗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置樂長一員,樂副一員,樂判一員。二十年,改置儀鳳司,隸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判官三員。二十五年,歸隸禮部,省判官三員。三十一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副使一員。大德十一年,改陞玉宸樂院,秩從二品。置院使、副使、僉事、同僉、院判。至大四年,復為儀鳳司,秩正三品。延祐七年,降從三品。定置大使五員,從三品;副使四員,從四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吏屬:令史二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五:
雲和署,秩正七品。掌樂工調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至大二年,撥隸玉宸樂院。皇慶元年,陞正六品。二年,陞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安和署,秩正七品。職掌與雲和同。至元十三年始置。皇慶二年,陞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管領回回樂人。皇慶元年初置。延祐三年,陞從六品。署令一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教師二人,提控二人。
天樂署,初名昭和署,秩從六品。管領河西樂人。至元十七年始置。大德十一年,陞正六品。至大四年,改為天樂署。皇慶元年,陞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廣樂庫,秩從九品。掌樂器等物。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皇慶元年始置。
教坊司,秩從五品。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中統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陞正五品。十七年,改提點教坊司,隸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隸禮部。大德八年,陞正三品。延祐七年,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大使三員,正四品;副使四員,正五品;知事一員,從八品。令史四人,譯史、知印、奏差各二人,通事一人。其屬三:
興和署,秩從六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祥和署,秩從六品。署令一員,署丞一員,管勾一員。廣樂庫,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會同館,秩從四品。掌接伴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貢者。至元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罷之。二十九年復置。元貞元年,以禮部尚書領館事,遂為定制。禮部尚書領會同館事一員,正三品;大使二員,從四品;副使二員,從六品。提控案牘一員,掌書四人,蒙古必闍赤一人,典給官八人。其屬有收支諸物庫,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九年,以四賓庫改置。
鑄印局,秩正八品。掌凡刻印銷印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五年始置。
白紙坊,秩從八品。掌造詔旨宣敕紙劄。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九年始置。掌薪司,秩正七品。司令一員,正七品;司丞二員,正八品。典吏一人。
兵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郡邑郵驛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廢置之故,山川險易之圖,兵站屯田之籍,遠方歸化之人,官私芻牧之地,駞馬、牛羊、鷹隼、羽毛、皮革之徵,驛乘、郵運、祗應、公廨、皂隸之制,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兵、刑、工為右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五員,員外郎五員,緫領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別置工部,以兵刑自為一部。尚書四員,侍郎三員,郎中如舊,員外郎五員。三年,併為右三部。五年,復為兵刑部。尚書二員,省侍郎二員,郎中如故,員外郎一員。七年,始列六部。尚書一員,侍郎仍舊,郎中一員,員外郎仍一員。明年,又合為兵刑部。十三年,復析兵部。二十三年,定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以二員為額。至治三年,增尚書一員。主事二員,蒙古必闍赤二人,令史十四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三人。其屬附見:
大都陸運提舉司,秩從五品。掌兩都陸運糧斛之事。至元十六年,始置運糧提舉司。延祐四年,改今名。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司吏六人,委差一十人。海王莊、七里莊、魏家莊、臘八莊四所,各設提領一人,用從九品印。
管領隨路打捕鷹房民匠緫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緫管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吏屬令史六人,初,太祖以隨路打捕鷹房民戶七千餘戶撥隸旭烈大王位下。中統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遣使奏歸朝廷,隸兵部。
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諸色人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掌哈贊大王位下事。大德八年始置,官吏皆王選用。至大四年,省併衙門,以哈兒班答大王遠鎮一隅,別無官屬,存設不廢。定置府官,達魯花赤二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二人,奏差二人,典吏一人。其屬東局織染提舉司,秩從五品。
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副提舉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二人。
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等戶都緫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兼照磨一員,令史六人,譯史一人,知印通事一人,奏差二人。掌別吉大營盤事及管領大都路打捕鷹房等戶。至元三十年置。延祐四年,陞正三品。
管領本位下打捕鷹房民匠等戶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判官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兼照磨一員,令史六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掌別吉大營盤城池阿哈探馬兒一應差發、薛徹干定王位下事。泰定元年始置。
刑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按覆,繫囚之詳讞,孥收產沒之籍,捕獲功賞之式,冤訟疑罪之辨,獄具之制度,律令之擬議,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兵、刑、工為右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五員,員外郎五員。以郎中、員外郎各一員,專署刑部。至元元年,析置工部,而兵刑仍為一部。尚書四員,侍郎仍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置五員。三年,復為右三部。七年,始別置刑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八年,改為兵刑部。十三年,又為刑部。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大德四年,尚書增置一員。其首領官則主事三員。吏屬則蒙古必闍赤四人,令史三十人,回回令史二人,怯裡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書寫三人,典吏七人。其屬附見:
司獄司,司獄一員,正八品;獄丞一員,正九品。獄典一人。初以右三部照磨兼刑部繫獄之任,大德七年始置專官。部醫一人,掌調視病囚。
司籍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至元二十年,改大都等路斷沒提領所為司籍所,隸刑部。
工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營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濬,土木之繕葺,材物之給受,工匠之程式,銓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右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五員,員外郎五員,內二員專署工部事。至元元年,始分立工部。尚書四員,侍郎三員,郎中四員,員外郎五員。三年,復合為右三部。七年,仍自為工部。尚書二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三員,員外郎如舊。二十三年,定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以二員為額。明年,以曹務繫冗,增尚書二員。二十八年,省尚書一員。首領官:主事五員。蒙古必闍赤六人,令史四十二人,回回令史四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一人,奏差三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七人。又司程官四員,右三部照磨一員,典吏七人。其屬附見:
左右部架閣庫,秩正八品。管勾二員,典吏十二人。掌六部文卷簿籍架閣之事。中統元年,左右部各置。二十三年,併為左右部架閣庫。
諸色人匠緫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藝。至元十二年始置,緫管、同知、副緫管各一員。十六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增同知、副緫管各一員。二十八年,省同知一員。三十年,省副緫管一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二員,副緫管二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五人,譯史一人,奏差四人。其屬十有一:
梵像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董繪畫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梵像局。延祐三年,陞提舉司,設今官。出蠟局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掌出蠟鑄造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局。延祐三年,陞提舉司,設今官。
鑄瀉等銅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鑄瀉之工。至元十年,始置官三員。二十八年,省管勾一員,後定置二員。
銀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直長一員。掌金銀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鑌鐵局,秩從八品。大使一員。掌鏤鐵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瑪瑙玉局,秩從八品。直長一員。掌琢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石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管勾一員。董攻石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木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直長一員。董攻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油漆局,副使一員,用從七品印。董髹漆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諸物庫,秩正九品。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出納諸物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管領隨路人匠都提領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俱受省檄。掌工匠詞訟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諸司局人匠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四人。領兩都金銀器盒及符牌等一十四局事。至元十四年置。二十四年,以八局改隸工部及金玉府,止領五局一庫,掌氈毯等事。其屬有六:
收支庫,秩正九品。大使一員。掌出納之物。大都氈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管人匠一百二十有五戶。大都染局,秩從九品。大使一員。管人匠六千有三戶。上都氈局,秩從五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人匠九十有七戶。隆興氈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人匠一百戶。剪毛花毯蠟布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人匠一百一十有八戶。
提舉右八作司,秩正六品。提舉二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九人,司庫十三人,譯史一人,秤子一人。掌出納內府漆器、紅甕、捎隻等,並在都局院造作鑌鐵、銅、鋼、鍮石,東南簡鐵,兩都支持皮毛、雜色羊毛、生熟斜皮、馬牛等皮、○尾、雜行沙里陀等物。中統三年,始置提領八作司,秩正九品。至元二十五年,改陞提舉八作司,秩正六品。二十九年,以出納委積,分為左右兩司。提舉左八作司,秩正六品。掌出納內府氈貨、柳器等物。其設置官員同上。
諸路雜造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元年,改提領所為提舉司。十四年,又改工部尚書行諸路雜造局緫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六人,譯史一人。其屬二:
簾網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並受省劄。至元元年始置。收支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三十年始置。
茶迭兒局緫管府,秩正三品。管領諸色人匠造作等事。憲宗朝置。至元十六年,始設緫管一員。二十七年,置同知一員。後定置府官,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四人。其屬二:
諸司局,用從七品印。提領一員,相副官二員。中統三年始置。收支庫,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掌造作出納之物。
大都人匠緫管府,秩從三品。至元六年始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經歷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十人,通事一人。其屬四:
綉局,用從七品印。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綉造諸王百官段匹。紋錦緫院,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織諸王百官段匹。涿州羅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掌織造紗羅段匹。尚方庫,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掌出納絲金顏料等物。
隨路諸色民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掌仁宗潛邸諸色人匠。延祐六年,撥隸崇祥院,後又屬將作院。至治三年,歸隸工部。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照磨一員,令史八人,譯史二人,知印、通事各一人,奏差四人。其屬五:
織染人匠提舉司,秩從七品。至大二年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
雜造人匠提舉司,秩從七品。設置官屬同上。
大都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
大都等處織染提舉司,秩從五品。管阿難答王位下人匠一千三百九十八戶。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
收支諸物庫,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庫子二人。
提舉都城所,秩從五品。提舉二員,同提舉二員,副提舉二員,吏目一員,照磨一員。掌修繕都城內外倉庫等事。至元三年置。其屬一:
左右廂,官四員,用從九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受給庫,秩正八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京城內外營造木石等事。至元十三年置。
符牌局,秩正八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掌造虎符等。至元十七年置。旋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至元九年置。
撒答剌欺提舉司,秩正五品。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至元二十四年,以札馬剌丁率人匠成造撒答剌欺,與絲紬同局造作,遂改組練人匠提舉司為撒答剌欺提舉司。
別失八里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織造御用領袖納失失等段。至元十三年始置。
忽丹八里局,大使一員,給從七品印。至元三年置。
平則門窯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給從六品印。至元十三年置。光熙門窯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給從八品印。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皮貨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用從九品印。至元二十九年置。通州皮貨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用從九品印。延祐六年置。
晉寧路織染提舉司,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其屬:
提領所一,係官織染人匠局一,雲內人匠東、西局二,本路人匠局一,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澤州、雲州等局七。每局各設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惟澤州、雲州則止設提領一員。
冀寧路織染提舉司、真定路織染提舉司,各置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其屬二:
開除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真定路紗羅兼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南宮、中山織染提舉司,各設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中山劉元帥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中山察魯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深州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深州趙良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弘州人匠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納失失毛段二局,院長一員。雲內州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大同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朔州毛子局,大使一員。恩州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恩州東昌局,提領一員。保定織染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大名人匠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永平路紋錦等局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大寧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雲州織染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順德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彰德路織染人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懷慶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牘一員。別失八里局,官一員。宣德府織染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東聖州織染局,院長一員,局副一員。宣德八魯局,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東平路疃局,直長一員。興和路蕁麻林人匠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略案牘一員。陽門天城織染局,提領一員,副使一員,照磨案牘一員。巡河提領所,提領二員,副提領一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樞密院,秩從一品,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凡宮禁宿衛,邊庭軍翼,征討戍守,簡閱差遣,舉功轉官,節制調度,無不由之。世祖中統四年,置樞密副使二員,僉書樞密事一員。至元七年,置同知樞密院事一員,院判一員。二十八年,始置知院一員,增院判一員,又以中書平章商量院事。大德十年,增置知院二員,同知五員,副樞五員,僉院五員,同僉三員,院判二員。至大三年,知院七員,同知二員,副樞二員,僉院一員,同僉一員,院判二員,革去議事平章。延祐四年,以分鎮北邊,增知院一員。五年,增同知一員。後定置知院六員,從一品;同知四員,正二品;副樞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四員,正七品;承發兼照磨二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譯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銓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醫二人。
客省使,秩從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二員。至元十四年,置大使一員。十六年,增一員。二十一年,置副使一員。延祐五年,增一員。天曆元年,又增一員。尋定置大使二員,從五品;副使二員,從六品;令史二人。
斷事官,秩正三品,掌處決軍府之獄訟。至元元年,始置斷事官二員。八年,增二員。十九年,又增一員。二十年,又增二員。大德十一年,又增四員。皇慶元年,省二員。後定置斷事官八員,正三品;經歷一員,從七品;令史六人,譯史一人,通事、知印、奏差、典吏各一人。
行樞密院。國初有征伐之事,則置行樞密院。大征伐,則止曰行院。為一方一事而設,則稱某處行樞密院,或與行省代設,事已則罷。
西川行樞密院,中統四年始置,設官二員,管四川軍民課稅交鈔、打捕鷹房人匠,及各投下應管公事,節制官吏諸色人等,並軍官遷授征進等事。始置於成都。至元十年,又於重慶別置東川行樞密院,設官一員。十三年,併為一院,尋復分東川行院。十六年,罷兩川行院。二十八年,復立四川行院於成都。
江南行樞密院。至元十年,罷河南省統軍司、漢軍都元帥、山東行院,置荊湖等路行院,設官三員;淮西行院,設官二員。掌調度軍馬之事。十二年,罷行院。十九年,詔於楊州、岳州俱立行院,各設官五員。二十一年,立沿江行院。二十二年,立江西行院,馬軍戍江州,步軍戍撫州。二十八年,徙岳州行院於鄂州,徙江淮行院於建康,其後行院悉併歸行省。
甘肅行樞密院。至大四年,置行院於甘州,為甘肅等處行樞密院,設官四員,提調西路軍馬。後以甘肅省丞相提調,遂罷行院。
河南行樞密院,致和元年分置,專管調遣之事。天曆元年罷。
嶺北行樞密院,天曆二年置。知院一員,同知二員,副樞一員,僉院二員,同僉一員,院判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蒙古必闍赤四人,掾史二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一人,宣使四人。掌邊庭軍務,凡大小事宜,悉從裁決。
右衛,秩正三品。中統三年,初置武衛。至元元年,改為侍衛。八年,改為左、右、中三衛,掌宿衛扈從,兼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二十年,增都指揮使一員、副都指揮使一員。二十一年,置僉事二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一員。至大元年,增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四年,省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後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又其屬十有五: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十員,副達魯花赤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彈壓二十員,百戶二百員,知事十員。
弩軍千戶所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十員。屯田左右千戶所二,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二員,千戶二員,彈壓二員,百戶四十員。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掌諸屯衛行伍耕戰之暇,使之習學國字,通曉書記。初由樞府選舉,後歸吏部。
左衛,秩正三品。至元八年,以侍衛改置。掌宿衛扈從,兼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是年,增副指揮使一員。十六年,增副都指揮使一員。二十年,置僉事一員。二十二年,增僉事一員。二十四年,省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至大四年,省都指揮使六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其後定制,衛官:都指揮使二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十有五: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凡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十員,副達魯花赤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彈壓二十員,百戶二百員,知事十員。
弩軍千戶所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十員。屯田左右千戶所二,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彈壓二員,百戶四十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中衛,秩正三品。至元八年,以侍衛改置。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是年,置都指揮使一員、副都指揮使一員。二十年,增副都指揮使一員。二十一年,置僉事二員。二十三年,增都指揮使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二員、副使三員。至大元年,增都指揮使一員。四年,省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三員。其後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架閣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十有五: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十員,副達魯花赤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彈壓二十員,百戶二百員,知事十員。
弩軍千戶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十員。屯田左右千戶所二,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二員,千戶二員,彈壓二員,百戶四十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前衛,秩正三品。至元十六年,以侍衛親軍創置前、後二衛。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是年,置都指揮使一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十八年,增都指揮使二員。二十年,置僉事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僉事三員。至大四年,省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僉事三員。後定置衛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架閣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又其屬十有七: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十員,副達魯花赤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彈壓二十員,百戶二百員。
弩軍千戶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十員。屯田千戶所二,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二員,千戶二員,彈壓二員,百戶四十員。門尉二,平則門尉一員,順承門尉一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後衛,秩正三品。至元十六年,以侍衛親軍創置。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是年,置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後增設副都指揮使一員。十八年,增都指揮使二員。二十年,置僉事二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僉事二員。至大四年,省都指揮使五員、副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後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二人,知印一人,通事二人。其屬十有四: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十員,副達魯花赤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彈壓二十員,百戶二百員。
弩軍千戶所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十員。屯田千戶所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彈壓二員,百戶四十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掌修治城隍及京師內外工役,兼大都屯田等事。至元二十六年,樞密院以六衛六千人,大都屯田三千人,近路迤南萬戶府一千人,緫一萬人,立武衛,設官五員。元貞、大德年間,累增都指揮使四員。至大三年,省都指揮使四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後定置衛官,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十有五: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七,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七員,副達魯花赤七員,千戶七員,副千戶七員,百戶一百四十員,彈壓一十四員。
屯田千戶所六,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各一員,千戶六員,百戶六十員,彈壓六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掌屯軍徼巡盜賊於居庸關南、北口,統領欽察、阿速護軍三千六百九十三人,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皇慶元年,陞隆鎮萬戶府為隆鎮衛,置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延祐二年,又以哈兒魯軍千戶所,併隸東衛。四年,置色目經歷一員。至治二年,置愛馬知事一員。後定置衛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兼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十有二:
鎮撫所,鎮撫二員。
北口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七員。於上都路龍慶州東口置司。
南口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彈壓一員。於大都路昌平縣居庸關置司。
白羊口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二員,彈壓一員。於大都路昌平縣東口置司。
碑樓口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彈壓一員。於應州金城縣東口置司。
古北口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檀州北面東口置司。
遷民鎮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大寧路東口置司。
黃花鎮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昌平縣東口置司。
蘆兒嶺千戶所,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昌平縣本口置司。
太和嶺千戶所,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大同路昌邑縣本隘置司。
紫荊關千戶所,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易州易縣本隘置司。
隆鎮千戶所,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八員,彈壓一員。於龍慶州北口置司。
左右翼屯田萬戶府二,秩從三品,分掌斡端、別十八里迴還漢軍,及大名、衛輝新附之軍,並迤東迴軍,合為屯田。至元二十六年置。延祐五年,隸詹事院,併入衛率府。復改隸樞密院。定置兩府達魯花赤各一員,萬戶各一員,副萬戶各一員,經歷各一員,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各五人,屬官鎮撫各二員。
千戶八所,達魯花赤八員,千戶八員,副千戶八員,百戶五十九員,彈壓一十六員。千戶四所,達魯花赤四員,千戶四員,副千戶四員,百戶五十二員,彈壓八員。
左衛率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撥江南行省萬戶府精銳漢軍為東宮衛軍,立衛率府,設官十一員。延祐四年,始改為忠翊府,又改為御臨親軍指揮司,又以御臨非古典,改為羽林。六年,復隸東宮,仍為左衛率府。定置率使三員,正三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其屬十有五:
鎮撫所,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十,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員,百戶二百員,彈壓一十員。
弩軍千戶所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十員,彈壓一員。屯田千戶所三,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三員,千戶三員,百戶六十員,彈壓三員。教官三員,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陰陽教授一員。
右衛率府,秩正三品。延祐五年,以速怯那兒萬戶府、迤東女直兩萬戶府、右翼屯田萬戶府兵,合為右衛率府,置官十二員。後定置率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其屬七:
鎮撫所,鎮撫二員。千戶所五,秩正五品。千戶五員,百戶四十五員,彈壓二員。教官一,儒學教授一員。
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秩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以四萬戶奧魯赤改為蒙古軍都萬戶府,設府官四員、奧魯官四員。大德七年後,改為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延祐五年,罷奧魯官、副鎮撫等員,定置都萬戶一員,正三品;副都萬戶一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屬官鎮撫二員。八撒兒萬戶府,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所一十翼,達魯花赤一十員,千戶十員,副千戶十戶,百戶七十三員,彈壓一十員。
札忽兒台萬戶府,萬戶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一員。千戶所七翼,千戶七員,百戶三十八員,彈壓七員。
脫烈都萬戶府,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所九翼,千戶九員,百戶六十二員,彈壓九員。和尚萬戶府,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一員。千戶所六翼,達魯花赤四員,千戶六員,副千戶四員,百戶四十七員,彈壓六員。砲手千戶所一翼,千戶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
哨馬千戶所一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彈壓二員,百戶九員,奧魯官二員。
右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掌宿衛城禁,兼營潮河、蘇沽兩川屯田,供給軍儲。至元九年,初立阿速拔都達魯花赤,置屬官。二十三年,遂名為阿速之軍。至大二年,改立右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置達魯花赤三員、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四年,省達魯花赤三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架閣照磨一員,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鎮撫二員。其屬五:
行軍千戶所,千戶七員,百戶九員。把門千戶二員,百戶五員,門尉一員。本投下達魯花赤一員,長官一員,副長官一員。廬江縣達魯花赤一員,主簿一員。教官,儒學教授一員。
左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品秩職掌同右阿速衛。至元九年,初立阿速拔都達魯花赤,置屬官。二十三年,遂名為阿速之軍。至大二年,改立左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司,置達魯花赤二員、都指揮使六員、副都指揮使四員、僉事二員。四年,省達魯花赤一員、都指揮使三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一員,鎮撫二員。其屬四:
本投下達魯花赤二員,長官二員。鎮巢縣達魯花赤二員,主簿一員。圍宿把門千戶所一十三翼,千戶二十六員,百戶一百三十員,彈壓一十三員。教官,儒學教授一員。
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置砲手緫管府。十八年,始立為都元帥府。二十二年,改為萬戶府。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一人。鎮撫二員。
千戶所三翼,達魯花赤三員,千戶三員,副千戶三員,百戶三十二員,彈壓三員。
唐兀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緫領河西軍三千人,以備征討。至元十八年始立,置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二員。二十二年,增都指揮使一員、僉事一員。大德五年,增指揮使二員。至大元年,增都指揮一員。四年,省都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後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譯史、知印各一人,鎮撫二員,奧魯官正副各一員。
千戶所九翼,正千戶九員,副千戶九員,百戶七十五員,彈壓九員,奧魯官正副各九員。門尉三,健德門一,和義門一,肅清門一。教官二,儒學教授一員,蒙古字教授一員。
貴赤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立,置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二員、僉事二員。二十九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達魯花赤一員、都指揮使四員、副都指揮一員。至大元年,省達魯花赤一員、都指揮使四員、副都指揮使三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二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令史七人,知印一人,通事、譯史各一人,鎮撫二員。
千戶所八翼,每所置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十六員,百戶八十員,彈壓八員,門尉二員。延安屯田打捕緫管府,秩從三品。管析居放良人戶,並兀裡吉思田地北來蒙古人戶。至元十八年始設,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屬官打捕屯田官一十二員。
大寧海陽等處屯田打捕所,秩從七品,掌北京、平灤等路析居放良不蘭奚等戶。至元二十二年,置緫管府。元貞元年,罷緫管府,置打捕所。定置達魯花赤一員,長官一員。教官,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軍數,立為大同等處指揮使司。至大四年,屬徽政院。延祐元年,改中都威衛使司,仍隸徽政院,尋復改屬樞密院。至治元年,改為忠翊侍衛。後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一十翼,達魯花赤一十員,副達魯花赤一十員,千戶一十員,副千戶一十員,百戶二百六員,彈壓二十員。
弩軍千戶所一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十員,彈壓一十員。屯田左右手千戶所二翼,達魯花赤二員,千戶二員,百戶四十員,彈壓四員。
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元貞元年始立,設官十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二員,又增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至大四年,省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二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架閣兼照磨一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譯史、知印各一人,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千戶一十三員,百戶二十九員。把門千戶二員,百戶八員,門尉一員。教官,儒學教授一員。
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至治二年,以亦乞列思人氏二百戶,與所收蒙古子女通三千戶,及清州匠二千戶,屯田漢軍二千戶,立宗仁衛以統之。定置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俱從八品;令史七人,知印二人,怯裡馬赤二人,譯史二人,鎮撫二員。
蒙古軍千戶所一十翼,千戶二十員,百戶一百員,彈壓一十員。屯田千戶所,千戶四員,百戶四十員,彈壓四員。教官二,儒學教授一員,蒙古字教授一員。
山東河北蒙古軍大都督府,秩從二品,掌各路軍民科差征進,及調遣緫攝軍馬公事。至元二十一年,罷統軍司都元帥府,立蒙古軍都萬戶府。大德七年,改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延祐五年罷。天曆二年,改立為大都督府。定置正官大都督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從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兼照磨一員,正八品;令史八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五人,典吏三人,鎮撫二員。
左手萬戶府,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九翼,千戶一十一員,百戶七十四員,彈壓一十一員。右手萬戶府,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九翼,千戶九員,百戶六十三員,彈壓九員。拔都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六翼,千戶七員,百戶四十一員,彈壓五員。哈答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鎮撫一員。
千戶八翼,千戶八員,百戶二十四員,彈壓八員。蒙古回回水軍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二員。
千戶八翼,達魯花赤二員,千戶六員,百戶四十六員,彈壓九員。
玘都哥萬戶府,初隸都府七千戶翼,延祐三年樞密院奏,改立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鎮撫二員。
千戶七翼,千戶九員,百戶三十五員,彈壓八員。哈必赤千戶翼,千戶一員,百戶四員,彈壓一員,直隸大都督府。
洪澤屯田千戶趙國宏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百戶一十四員,彈壓二員,直隸大都督府。
左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衛緫管府依五衛之例,為指揮使司,設官十二員,奧魯官二員。大德七年,奏改為左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五年,罷奧魯官。後定置司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架閣兼照磨一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鎮撫二員。
千戶所七翼,正千戶七員,副千戶七員,知事七員,彈壓七員,百戶六十二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右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品秩同左衛。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衛緫管府依五衛例,為指揮使司,設官犬十二員,奧魯官二員。大德七年,奏改為右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五年,罷奧魯官。後定置司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承發兼照磨架閣一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鎮撫二員。
千戶所一十二翼,正千戶一十二員,副千戶一十二員,知事一十二員,彈壓一十二員,百戶一百九員。
教官,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管領上都路元籍軍人,兼奧魯之事。至元十六年,立虎賁軍,設官二員。十七年,置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又增置副都指揮使一員。元貞元年,以虎賁軍改為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十一年,增置都指揮使六員。至大四年,省都指揮使九員。後定置司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照磨兼承發各一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鎮撫二員,都目一員。
撒的赤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知事一員,百戶二十員,彈壓二員。
不花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百戶二十二員,彈壓二員。
脫脫木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知事一員,百戶二十八員,彈壓二員。
大忽都魯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知事一員,百戶二十四員,彈壓二員。
楊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知事一員,百戶二十二員,彈壓二員。
迷裡火者千戶翼,正達魯花赤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知事一員,百戶二十員,彈壓二員。
大都督府,正二品,管領左右欽察兩衛、龍翊侍衛、東路蒙古軍元帥府、東路蒙古軍萬戶府、哈剌魯萬戶府。天曆二年,始立欽察親軍都督府,秩從二品。後改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都督三員,從三品;僉都督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俱正八品;令史八人,蒙古必闍赤二人,怯裡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宣使六人。
右欽察衛,秩正三品。至元二十三年,依河西等衛例,立欽察衛,設官十員。至治二年,分為左右衛。天曆二年,撥隸大都督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二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鎮撫一員。
行軍千戶十八所,達魯花赤各一員,千戶三十六員,百戶一百八十員,彈壓一十八員。屯田千戶所二,達魯花赤二員,千戶二員,百戶二十員,彈壓二員。門尉二員。儒學教授一員,至大四年始置;蒙古字教授一員,延祐四年始置。
左欽察衛,秩正三品。至治二年,依阿速衛例,分為兩衛,設官十員。天曆二年,撥隸大都督府。定置衛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二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屬官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一十翼,千戶一十員,百戶八十二員,彈壓九員,奧魯官四員。守城千戶所一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九員,彈壓一員。屯田千戶所一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十員,彈壓一員。教官,儒學教授一員。
龍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天曆元年始立,設官十四員。二年,又置愛馬知事一員,又以左欽察衛唐吉失九千戶隸本衛。定置官,都指揮使三員,正三品;副都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二員,照磨一員,並從八品;令史七人,譯史二人,怯裡馬赤二人,知印二人,鎮撫二員。
行軍千戶所九翼,達魯花赤一員,千戶六員,副千戶一員,百戶四十五員,彈壓五員。屯田一翼欽察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二十二員,彈壓二員。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哈剌魯萬戶府,掌守禁門等處應直宿衛。至元二十四年,招集哈剌魯軍人,立萬戶府。尋移屯襄陽,後征交趾。大德二年置司南陽。天曆二年,奏隸大都督府。定置官,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
千戶所三翼,千戶三員,百戶九員,彈壓三員。
御史臺,秩從一品。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正二品;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御史二員,正三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始立臺建官,設官七員。大夫從二品,中丞從三品,侍御史從五品,治書侍御史從六品,典事從七品,檢法二員,獄丞一員。七年,改典事為都事。十九年,罷檢法、獄丞。二十一年,陞大夫為從一品,中丞為正三品,侍御史為正五品,治書為正六品。二十七年,大夫以下品從各陞一等,始置蒙古經歷一員。大德十一年,陞中丞為正二品,侍御史為從二品,治書侍御史為正三品。皇慶元年,增中丞為三員。二年,減一員。至治二年,大夫一員。後定置御史大夫二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品秩如上;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正七品;照磨一員,正八品;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一員,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臺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六人,庫子二人。其屬有二:
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員,正四品。至元五年始置,秩正七品,後陞正四品。凡大朝會,百官班序,其失儀失列,則糾罰之;在京百官到任假告事故,出三日不報者,則糾舉之;大臣入內奏事,則隨以入,凡不可與聞之人,則糾避之。知班四人,通事、譯史各一人。
察院,秩正七品,監察御史三十二員,司耳目之寄,任刺舉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御史十二員,悉以漢人為之。八年,增置六員。十九年,增置一十六員,始參用蒙古人為之。至元二十二年,參用南儒二人。書吏三十二人。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設官品秩同內臺。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臺於楊州,尋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遷於建康,以監臨東南諸省,統制各道憲司,而緫諸內臺。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一員,統淮東、淮西、湖北、浙東、浙西、江東、江西、湖南八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嶺南廣西、福建廣東三道。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臺。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設官九員,以監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江東、江西、浙東、浙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大夫一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令史一十六人,譯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庫子、臺醫各有差。
察院,品秩如內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監察御史十員,書吏十員。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員、書吏十四人,又增漢人御史四員、書吏四人。後定置御史二十八員、書吏二十八人。
陝西諸道行御史臺,設官品秩同內臺。至元二十七年,始置雲南諸路行御史臺,官止四員。大德元年,移雲南行臺於京兆,為陝西行臺,而雲南改立廉訪司。延祐元年罷。二年復立,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定置大夫一員、御史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司管勾兼獄丞一員、掾史一十二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庫子二人。
察院,品秩同內察院。監察御史二十員,書吏二十人。
肅政廉訪司。國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東東西道,曰河東陝西道,曰山北東西道,曰河北河南道。至元六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勸農事。八年,置河東山西道、陝西四川道。十二年,分置燕南河北道。十三年,以省併衙門,罷按察司。十四年復置,增立八道:曰江北淮東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東海右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東建康道,曰江西湖東道,曰嶺北湖南道。十五年,復增三道:曰江南湖北道,曰嶺南廣西道,曰福建廣東道。十九年,增西蜀四川道。二十年,增海北廣東道,改福建廣東道曰福建閩海道。以雲南七路,置雲南道。以女直之地,置海西遼東道。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臺。二十四年,增河西隴右道。是年,罷雲南道。二十五年,罷海西遼東。二十七年,以雲南按察司所治,立雲南行御史臺。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肅政廉訪司。大德元年,徙雲南行臺於陝西,復立雲南道。三十年,增海北海南道,其後遂定為二十二道。每道廉訪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兩廣、海南止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磨兼管勾一員,正九品;書吏十六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五人,典吏二人。
內道八,隸御史臺:山東東西道,濟南路置司。河東山西道,冀寧路置司。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山南江北道,中興路置司。淮西江北道,廬州路置司。江北淮東道,楊州路置司。山北遼東道,大寧路置司。
江南十道,隸江南行臺:江東建康道,寧國路置司。江西湖東道,龍興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浙東海右道,婺州路置司。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嶺北湖南道,天臨路置司。嶺南廣西道,靜江府置司。海北廣東道,廣州路置司。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福建閩海道,福州路置司。
陝西四道,隸陝西行臺:陝西漢中道,鳳翔府置司。河西隴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雲南諸路道,中慶路置司。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大宗正府,秩從一品。國初未有官制,首置斷事官,曰札魯忽赤,會決庶務。凡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應犯一切公事,及漢人姦盜詐偽、蠱毒厭魅、誘掠逃驅、輕重罪囚,及邊遠出征官吏、每歲從駕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置八員。九年,降從一品銀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諸王為府長,餘悉御位下及諸王之有國封者。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別無頒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員。十五年,置十三員。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員。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員。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員。大德四年,省五員。十一年,四十一員。皇慶元年,省二員,以漢人刑名歸刑部。泰定元年,覆命兼理,置札魯忽赤四十二員,令史改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並怯薛軍站色目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正府處斷,其餘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詞訟,悉歸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闍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三人,庫子一人,醫人一人,司獄二員。
大司農司,秩正二品,凡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始立,置官五員。十四年罷,以按察司兼領勸農事。十八年,改立農政院,置官六員。二十年,又改立務農司,秩從三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務農使一員、同知二員。是年,又改司農寺,達魯花赤一員,司農卿二員,司丞一員。二十三年,仍為大司農司,秩仍正二品。大德元年,增領大司農事一員。皇慶二年,陞從一品,增大司農一員。定置大司農四員,從一品;大司農卿二員,正二品;少卿二員,從二品;大司農丞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宣使一人,典吏五人。
籍田署,秩從六品,掌耕種籍田,以奉宗廟祭祀。至元七年始立,隸大司農。十四年,罷司農,隸太常寺。二十三年,復立大司農司,仍隸焉。署令一員,從六品;署丞一員,從七品;司吏一人。
供膳司,秩從五品。掌供給應需,貨買百色生料,並桑哥籍入貲產。至元二十二年始置,隸司農。置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並從五品;司令一員,正六品;丞一員,正七品;吏一人。
輔用庫,秩正九品。掌規運息錢,以給供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興中州等處油戶提領所,秩從九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歲辦油十萬斤,以供內庖。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蔚州麵戶提領所,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辦白麵蔥菜,以給應辦,歲計十餘萬斤。
右屬供膳。
永平屯田緫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司吏四人。至元二十四年,始立於永平路南馬城縣,以北京採木三千人隸之。所轄昌國、濟民、豐贍三署,各置署令一員、署丞一員、直長一人、吏目二人、吏二人。
翰林兼國史院,秩正二品。中統初,以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未立官署。至元元年始置,秩正三品。六年,置承旨三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八年,陞從二品。十四年,增承旨一員。十六年,增侍讀學士一員。十七年,增承旨二員。二十年,省並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二十一年,增學士二員。二十二年,復分立集賢院。二十三年,增侍講學士一員。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員,掌管教習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增承旨一員。大德九年,陞正二品,改典簿為司直,置都事一員。至大元年,置承旨九員。皇慶元年,陞從一品,改司直為經歷。延祐元年,別置回回國子監學,以掌亦思替非官屬歸之。五年,置承旨八員。後定置承旨六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從二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屬官:待制五員,正五品;修撰三員,從六品;應奉翰林文字五員,從七品;編修官十員,正八品;檢閱四員,正八品;典籍二員,正八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掾史四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書寫五人,書寫十人,接手書寫十人,典吏三人,典書二人。
蒙古翰林院,秩從二品,掌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至元八年,始立新字學士於國史院。十二年,別立翰林院,置承旨一員、直學士一員、待制二員、修撰一員、應奉四員、寫聖旨必闍赤十有一人、令史一人、知印一人。十八年,增承旨一員、學士三員,省漢兒令史,置蒙古必闍赤四人。二十九年,增承旨一員、侍讀學士一員、知印一人。三十年,增管勾一員。大德五年,陞正二品。九年,置司直一員、都事一員。皇慶元年,改陞從一品,設官二十有八,吏屬二十有四。延祐二年,改司直為經歷。後定置承旨七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待制四員、修撰二員、應奉五員、經歷一員、都事一員,品秩並同翰林國史院。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必闍赤一十四人,掾史三人,通事一人,譯史一人,知印二人,書寫一人,典吏三人。
蒙古國子監,秩從三品。至元十四年始立,置司業一員。二十九年,准漢人國學例,置祭酒、司業、監丞。延祐四年,陞正三品。七年,復降為從三品。後定置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監丞一員,正六品;令史一人,必闍赤一人,知印一人。
蒙古國子學,秩正七品,博士二員,助教二員,教授二員,學正、學錄各二員,掌教習諸生。於隨朝百官、怯薛台、蒙古、漢兒官員家,選子弟俊秀者入學。至元八年,置官五員。後以每歲從駕上都,教習事繁,設官員少,增學正二員、學錄二員。三十一年,增助教一員、典給一人。後定置博士二員,正七品;助教二員,教授二員,並正八品;學正、學錄各二員,典書一人,典給一人。
內八府宰相,掌諸王朝覲儐介之事。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而潤色之。謂之宰相云者,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特寵之以是名。雖有是名,而無受宣命,品秩則視二品焉。大德九年,以滅怯禿等八人為之。天曆元年,為內八府宰之職,故附見於此云。
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吏屬七人。二十四年,增置學士一員、侍讀學士一員、待制一員。尋陞正二品,置院使一員,正二品;大學士二員,從二品;學士三員,從二品;侍讀學士一員,從三品;侍講學士一員,從三品;直學士二員,從四品;司直一員,從五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二十五年,增都事一員,從七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元貞元年,增院使一員。大德十一年,陞從一品,置院使六員、經歷二員。至大四年,省院使六員。皇慶二年,省漢人經歷一員。後定置大學士五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並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兼管勾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掾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宣使七人,典吏三人。
國子監。至元初,以許衡為集賢館大學士、國子祭酒,教國子與蒙古大姓四怯薛人員。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孫為國子生,隨朝三品以上官得舉凡民之俊秀者入學,為陪堂生伴讀。至元二十四年,始置監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掌國之教令,皆德尊望重者為之。監丞一員,正六品,專領監務。典簿一員,令史二人,譯史、知印、典吏各一人。
國子學,秩正七品。置博士二員,掌教授生徒、考較儒人著述、教官所業文字。助教四員,分教各齋生員。大德八年,為分職上都,增置助教二員、學正二員、學錄二員,督習課業。典給一員,掌生員膳食。至元二十四年,定置生員額二百人、伴讀二十人。至大四年,生員三百人。延祐二年,增置生員一百人、伴讀二十人。
興文署,秩從六品。署令一員,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一員,以翰林應奉兼之。至治二年罷,置典簿一員,從七品,掌提調諸生飲膳,與凡文牘簿書之事。仍置典吏一人。
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並用。至元初,立緫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二十六年,置斷事官四員。二十八年,增僉院、同僉各一員。元貞元年,增院判一員。大德四年,罷斷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員。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員。天曆二年,罷功德使司歸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三員,正四品;院判三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裡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斷事官四員,從三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五人,知印、奏差、譯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二十五年始置。
客省使,秩從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上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知事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大都提舉資善庫,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錢帛之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上都利貞庫,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飲膳好事金銀諸物。元貞元年置。大濟倉,監支納一員,大使一員。興教寺,管房提領一員。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宣慰使五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捕盜官二員,儒學教授一員,鎮撫二員。其屬二:
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
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屬官:稅務提領,寧河縣官,寧河脫脫禾孫五員,寧河弓甲匠達魯花赤。
洮州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二員,知事一員。十八族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積石州元帥府,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脫脫禾孫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蒙古奧魯官一員,蒙古奧魯相副官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奧魯軍民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緫把五員,百戶八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新附千戶二員。
禮店階州西水蒙古漢軍西番軍民緫把二員。
吐蕃等處招討使司,秩正三品,招討使二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其屬附:
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秩正三品,萬戶五員,千戶八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脫思麻路新附軍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鳳翔等處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二員。慶陽寧環等處管軍緫把一員。文州課程倉糧官一員。岷州十八族周迴捕盜官二員。常陽貼城阿不籠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階文扶州等處番漢軍上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貴德州,達魯花赤、知州各一員,同知、州判各一員,脫脫禾孫一員,捕盜官一員。必呈萬戶府,達魯花赤二員,萬戶四員。
松潘宕疊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一員。威州保寧縣,茂州汶山縣、汶川縣皆隸焉。
靜州茶上必里溪安鄉等二十六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龍木頭都留等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岳希蓬蘿蔔村等處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折藏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
土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四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都事各二員,捕盜官三員,鎮撫二員。
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都元帥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剌馬兒剛等處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奔不田地里招討使司,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奔不兒亦思剛百姓,達魯花赤一員。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二員。
六番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雅州嚴道縣、名山縣隸之。天全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魚通路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黎州隸之。
碉門魚通等處管軍守鎮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千戶八員,百戶二十員,彈壓四員。
長河西管軍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長河西里管軍招討使司,招討使二員,經歷一員。朵甘思招討使一員。
朵甘思哈答李唐魚通等處錢糧緫管府,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緫管一員,答剌答脫脫禾孫一員,哈里脫脫禾孫一員,朵甘思甕吉剌滅吉思千戶一員。
亦思馬兒甘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
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五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捕盜司官一員。其屬附見:
納里速古兒孫元帥二員。烏思藏管蒙古軍都元帥二員。擔里管軍招討使一員。烏思藏等處轉運一員。沙魯思地里管民萬戶一員。搽里八田地里管民萬戶一員。烏思藏田地里管民萬戶一員。速兒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員。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員。出蜜萬戶一員。嗷籠答剌萬戶一員。思答籠剌萬戶一員。伯木古魯萬戶一員。湯卜赤八千戶四員。加麻瓦萬戶一員。札由瓦萬戶一員。牙里不藏思八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千戶一員,擔裡脫脫禾孫一員。迷兒軍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初厚江八千戶一員,卜兒八官一員。
宣徽院,秩正三品,掌供玉食。凡稻粱牲牢酒醴蔬果庶品之物,燕享宗戚賓客之事,及諸王宿衛、怯憐口糧食,蒙古萬戶、千戶合納差發,係官抽分,牧養孳畜,歲支芻草粟菽,羊馬價直,收受闌遺等事,與尚食、尚藥、尚醞三局,皆隸焉。所轄內外司屬,用人則自為選。至元十五年置院使一員,同知、同僉各二員,主事二員,照磨一員。二十年,陞從二品,增院使一員,置經歷二員、典簿三員。二十三年,陞正二品,置院判二員,省典簿,置都事三員。三十一年,院使四員。大德二年,增同知二員。三年,陞從一品。四年,置副使二員。皇慶元年,增院使三員,始定怯薛丹一萬人,本院掌其給授。後定置院使六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承發架閣庫一員,並正八品;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闍赤六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典吏六人,蒙古書寫二人。其屬附見:
光祿寺,秩正三品,掌起運米曲諸事,領尚飲、尚醞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種事。至元十五年,罷都提點,置寺,設卿一員、少卿三員、主事一員、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二十年,改尚醞監,正四品。二十三年,復為光祿寺,卿二員,少卿、
丞各一員。二十四年,增少卿一員。二十五年,撥隸省部。三十一年,復隸宣徽。延祐七年,降從三品。後復正三品。定置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丞二員,從五品;主事二員,從七品;令史八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二十四人,典吏三人,蒙古書寫一人。
大都尚飲局,秩從六品。中統四年始置,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俱帶金符,掌醞造上用細酒。至元十二年,增副使二員。十五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後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
上都尚飲局,秩正五品。皇慶中始置,提點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品秩同上。
大都尚醞局,秩從六品,掌醞造諸王百官酒醴。中統四年,立御酒庫,設金符宣差。至元十一年,始設提點。十六年,改尚醞局,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上都尚醞局,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設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直長各一員,品秩同上。
大都醴源倉,秩從六品,掌受香莎蘇門等酒材糯米,鄉貢麴藥,以供上醞及歲賜諸王百官者。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提舉一員,從六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上都醴源倉,秩從九品,掌受大都轉輸米麴,並醞造車駕臨幸次舍供給之酒。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大使一員,直長員。
尚珍署,秩從五品。掌收濟寧等處田土子粒,以供酒材。至元十三年始立。十五年,罷入有司。二十三年復置。設達魯花赤一員,令一員,並從五品;丞二員,正七品;吏目二員。安豐懷遠等處稻田提領所,秩從九品,掌稻田布種,歲收子粒,轉輸醴源倉。定置提領二員。
尚舍寺,秩正四品,掌行在帷幕帳房陳設之事,牧養駱駝,供進愛蘭乳酪。至元三十一年始置監。至大元年,改為寺,陞正三品。四年,仍為監,尋復為寺。延祐三年,復降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二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知事二員。
諸物庫,秩從七品,掌出納。大德四年置,設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闌遺監,秩正四品,掌不闌奚人口、頭匹諸物。至元二十年,初立闌遺所,秩九品。二十五年,改為監,正四品。二十八年,陞正三品。至大四年,復正四品,尋復正三品。延祐七年,復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一員,正四品;少監二員,正五品;
監丞二員,正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令史五人,譯史一人,知印兼通事一人,奏差五人。
尚食局,秩從五品,掌供御膳,及出納油麵酥蜜諸物。至元二年置提點,領進納百色生料。二十年,省並尚藥局為尚食局,別置生料庫。本局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大都生料庫,秩從五品。至元十一年,置生料野物庫,隸尚食局。二十年,別置庫,擬內藏庫例,置提點二員,從五品;大使二員,正六品;副使三員,正七品。
上都生料庫,秩從五品,掌受弘州、大同虎賁、司農等歲辦油麵,大都起運諸物,供奉內府,放支宮人宦者飲膳。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直長一員,正八品。大都太倉、上都太倉,秩正六品,掌內府支援米豆,及酒
材米曲藥物。至元五年初立,設官三員,俱受制國用使司劄付。十二年,改立提舉大倉,設官三員,隸宣徽。二十五年,陞正六品。定置二倉各設提舉一員,正六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
大都、上都柴炭局各一,至元十二年置,秩從六品。十六年,改提舉司,陞五品。大德八年,仍為局,降正七品。置達魯花赤各一員,正七品;大都大使一員,上都大使三二員,各正七品;副使各二員,正八品;直長各一人,掌葦場;典吏各一人。
尚牧所,秩從五品。至大四年始置,設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
沙糖局,秩從五品,掌沙糖、蜂蜜煎造,及方貢果木。至元十三年始置,秩從六品。十七年,置提點一員。十九年,陞從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
永備倉,秩從五品。至元十四年始置,給從九品印,掌受兩都倉庫起運省部計置油麵諸物,及云需府所辦羊物,以備車駕行幸膳羞。二十四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
豐儲倉,秩從九品,大使一員,掌出納車駕行幸支援膳羞。
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緫管府,秩正三品,掌獻田歲入,以供內府,及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膳。至元十四年,始立緫管府,並管漣海高郵河泊提舉司、沂州等處提舉司事。十六年,置揚州鷹房打捕達魯花赤緫管府。二十二年,省併為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緫管府。二十五年,以兩淮新附手號軍千戶所隸本府,及分置提舉司一十處。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緫管一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府判一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司吏六人。
淮安州屯田打捕提舉司,高郵屯田打捕提舉司,招泗屯田打捕提舉司,安東海州屯田打捕提舉司,揚州通泰屯田打捕提舉司,安豐廬州等處打捕提舉司,鎮巢等處打捕提舉司,塔山徐邳沂州等處山場屯田提舉司,凡九處,秩俱從五品。每司各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二人。
抽分場提領所,凡十處:曰柴墟東西口,曰海州新壩,曰北砂太倉,曰安河桃源,曰大湖東西口,曰時堡興化,曰高郵寶應,曰汶湖等處,曰雲山白水,曰安東州。每所各設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俱受宣徽院札付。
滿浦倉,秩正八品,掌收受各處子粒米麵等物,以待轉輸京師。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
圓米棋子局、軟皮局,各置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俱受宣徽院劄付。
手號軍人打捕千戶所,秩從四品,管軍人打捕野物皮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達魯花赤一員、上千戶一員、上副千戶一員、彈壓一員。上百戶七所,各置百戶二員。鍾離縣,定遠縣,真揚州,安慶,安豐,招泗,和州。下百戶二所,各置百戶一員。璉海,懷遠軍。
龍慶栽種提舉司,秩從五品,管領縉山歲輸粱米,並易州、龍門、淨邊官園瓜果桃梨等物,以奉上供。至元十七年,始置提舉司。延祐七年,縉山改為龍慶州,因以名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弘州種田提舉司,秩正六品,掌輸納麥面之事,以供內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正六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直長一員。
豐閏署,秩從五品,掌歲入芻粟,以給飼養駝馬之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令一員,並從五品;丞一員,從六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常湖等處茶園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掌常、湖二路茶園戶二萬三千有奇,採摘茶芽,以貢內府。至元十三年置司,統提領所凡十有三處。十六年,陞都提舉司。又別置平江等處榷茶提舉司,掌歲貢御茶。二十四年,罷平江提舉司,併掌其職。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俱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提領所七處,每所各設正、同、副提領各一員,俱受宣徽院劄付,掌九品印。
烏程,武康得清,長興,安吉,歸安,湖汶,宜興。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領所,提領一員,受宣徽院札,掌歲貢茶芽。直隸宣徽。
太禧宗禋院,秩從一品,掌神御殿朔望歲時諱忌日辰禋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緫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陞從一品,置參議二員,改令史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員,增副使二員,立諸緫管府為之屬。凡錢糧之出納,營繕之作輟,悉統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員,同知兼佐儀神御殿事二員,副使兼奉贊神御殿事二員,僉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員,同僉兼肅治神御殿事二員,院判供應神御殿事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管勾、照磨各一員,掾史二十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怯裡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斷事官四員,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員。
隆禧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建立南鎮國寺,初立規運提點所。二年,改為規運都緫管府。三年,陞為隆禧院。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以隆禧、殊祥併立殊祥緫管府,尋又改為隆禧緫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判官一員,經歷一員,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
福元營繕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一人。天曆元年,以南鎮國寺所立怯憐口事產提舉司,改為崇恩福元提點所。三年,又改為福元營繕司。
普安智全營繕司,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一人。天曆元年,以太玉山普安寺、大智全寺兩規運提點所併為一,置提點二員。三年,又改為營繕司。
祐國營繕都司,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天曆元年,初置萬聖祐國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營繕都司。平松等處福元田賦提舉司,秩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田賦提舉司,秩五品。置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資用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萬聖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會福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建大護國仁王寺及昭應宮,始置財用規運所,秩正四品。十六年,改規運所為緫管府。至大元年,改都緫管府,從二品。尋陞會福院,置院使五員。延祐三年,陞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為會福緫管府,正三品。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四人。
仁王營繕司,正五品。至元八年,立護國仁王寺鎮遏提舉司。十九年,改鎮遏所。二十八年,併三提領所為諸色人匠提領所。天曆元年,改為鎮遏民匠提領所。三年,改為仁王營繕司。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襄陽營田提舉司,秩從五品。初置襄陽等處水陸地土人戶提領所,設官四員。大德元年,改提舉司。天曆二年,仍為襄陽營田提舉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江淮等處營田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七年始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大都等路民佃提領所,至元二十九年,以武清等一十處,併立大都水陸地土種田人民提領所。十五年,又設隨路管民都提領所。天曆元年,併為大都等路民佃提領所。定置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會福財用所,秩從七品。掌大護國仁王寺糧草諸物。至元十七年,始立財用庫。二十六年,立盈益倉。天曆元年,並財用、盈益為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
崇祥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立大承華普慶寺都緫管府。二年,改延禧監,尋改崇祥監。四年,陞為崇祥院,秩正二品。泰定四年,復改為大承華普慶寺緫管府。天曆元年,改為崇祥緫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
永福營繕司,秩正五品。延祐三年,以起建新寺,始置營繕提點所。天曆元年,改為永福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營繕司。設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都目一員。
昭孝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元年,立壽安山規運提點所。三年,改昭孝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普慶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元年,始置普慶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崇祥財用所,至大二年,始置諸物庫。四年,置普贍倉。天曆二年,併諸物庫、普贍倉,改為崇祥財用所。定置官,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永福財用所,掌出納顏料諸物。延祐三年,始置諸物庫,又置永積倉。天曆二年,以諸物庫、永積倉併改置為所,設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鎮江稻田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汴梁稻田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平江等處田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冀寧提領所,提領二員。
隆祥使司,秩正三品。天曆二年,中宮建大承天護聖寺,立隆祥緫管府,設官八員。至順二年,陞為隆祥使司,秩從二品。置官:使四員,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架閣一員,令史十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普明營繕都司,秩正四品。天曆元年,創大龍興普明寺於海南,置規運提點所,設官六員。二年,撥隸隆祥緫管府。三年,改為都司,品秩仍舊,以掌營造出納錢糧之事。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集慶萬壽營繕都司,秩正四品。天曆二年,建龍翔、萬壽兩寺於建康,立龍翔萬壽營繕提點所,為隆祥緫管府屬。三年,改為營繕都司,秩仍舊,以掌營造錢糧之事。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
元興營繕都司,秩正四品。掌營造錢糧之事。天曆元年,始置大元興規運提點所,置官五員。三年,改都司,置達魯花赤二員,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
宣農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徵收田賦子粒之事。天曆二年,以大都等處田賦提舉司隸隆祥緫管府。三年,改提舉司。
護聖營繕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掌營造工匠、寺僧衣糧、收徵房課之事。天曆二年,始立大承天護聖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司。
平江善農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天曆二年,立田賦提舉司,設官四員。三年,改為善農提舉司。
善盈庫,天曆二年,隸隆祥緫管府,置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掌金銀錢糧之事。
荊襄等處濟農香戶提舉司,秩正五品。天曆三年,以荊襄提舉司所領河南、湖廣田土為大承天護聖寺常住,改為荊襄濟農香戶提舉司,隸隆祥緫管府,置達魯花赤、司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龍慶州等處田賦提領所,秩九品,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天曆二年置,掌龍慶州所有土田歲賦。
平江集慶崇禧田賦提領所,提領、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天曆三年始置。集慶崇禧財用所,大使、副使各一員。天曆三年始置。
壽福緫管府,掌祭供錢糧之事,秩正三品。至大四年,因建大聖壽萬安寺,置萬安規運提點所,秩正五品。延祐二年,陞都緫管府,秩正三品。尋陞為壽福院,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立緫管府,仍正三品。定置官:達魯花赤、緫管、副達魯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案牘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
萬安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三年,以萬安規運提點所既廢,復立萬安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萬寧營繕司,秩正四品。大德十年,始置萬寧規運提點所。天曆元年,改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員。收支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
延聖營繕司,秩正五品。初立天源營繕提點所,天曆三年,改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員。諸物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太常禮儀院,秩正二品,掌大禮樂、祭享宗廟社稷、封贈諡號等事。中統元年,中都立太常寺,設寺丞一員。至元二年,翰林兼攝太常寺。九年,立太常寺,設卿一員,正三品;少卿以下五員,品秩有差。十三年,省併衙門,以侍儀司併入太常寺。十四年,增博士一員。十六年,又增法物庫子,掌公服法服之藏。二十年,陞正三品,別置侍儀司。至大元年,改陞院,設官十二員,正二品。四年,復為太常寺,正三品。延祐元年,復改陞院,正二品,以大司徒領之。七年,降從二品。天曆二年,復陞正二品。定置院使二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一員,正八品。屬官:博士二員,正七品;奉禮郎二員,奉禮兼檢討一員,並從八品;協律郎二員,從八品;太祝十員,從八品;禮直管勾一員,從九品;令史四人,通事、知印、譯史各二人,宣使四人,典吏三人。
太廟署,秩從六品,掌宗廟行禮,兼廩犧署事。至元三年始置。令二員,從六品;丞一員,從七品。
郊祀署,秩從六品。大德九年始置。掌郊祀行禮,兼廩犧署事。令二員,從六品;丞二員,從七品。
社稷署,秩從六品。大德元年始置。令二員,從六品;丞一員,從七品。
大樂署,秩從六品。中統五年始置。令二員,從六品;丞一員,從七品。掌管禮生樂工四百七十九戶。
典瑞院,秩正二品。掌寶璽、金銀符牌。中統元年,始置符寶郎二員。至元十六年,立符寶局,給六品印。十七年,陞正五品。十八年,改典瑞監,秩正三品。二十年,降為正四品,省卿二員。二十九年,復正三品,仍置監卿二員。大德十一年,陞典瑞院,正二品。置院使四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令史四人,譯史四人,知印、通事各一人,宣使四人,典吏三人。
太史院,秩正二品,掌天文曆數之事。至元十五年,始立院,置太史令等官一七員。至大元年,陞從二品,設官十員。延祐三年,陞正二品,設官十五員。後定置院使五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管勾一員,從九品;令史三人,譯史一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宣使二人,典吏二人。
春官正兼夏官正一員,正五品。秋官正兼冬官正中官正一員,正五品。保章正五員,正七品。保章副五員,正八品。掌曆二員,正八品。腹裡印曆管勾一員,從九品。各省司曆十二員,正九品。印曆管勾二員,從九品。靈臺郎一員,正七品。監候六員,從八品。副監候六員,正九品。星曆生四十四員。挈壺正一員,從八品。司辰郎二員,正九品。燈漏直長一人。教授一員,從八品。學正一員,從九品。校書郎二員,正八品。
太醫院,秩正二品,掌醫事,制奉御藥物,領各屬醫職。中統元年,置宣差,提點太醫院事,給銀印。至元二十年,改為尚醫監,秩正四品。二十二年,復為太醫院,給銀印,置提點四員,院使、副使、判官各二員。大德五年,陞正二品,設官十六員。十一年,增院使二員。皇慶元年,增院使二員。二年,增院使一員。至治二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七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照磨兼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令史八人,譯史二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七人。
廣惠司,秩正三品,掌修製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七年,始置提舉二員。十七年,增置提舉一員。延祐六年,陞正三品。七年,仍正五品。至治二年,復為正三品,置卿四員,少卿、丞各二員。後定置司卿四員,少卿二員,司丞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
大都、上都回回藥物院二,秩從五品,掌回回藥事。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至治二年,撥隸廣惠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一員。
御藥院,秩從五品,掌受各路鄉貢、諸蕃進獻珍貴藥品,修造湯煎。至元六年始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大使二員,從五品;副使三員,正七品;直長一員,都監二員。御藥局,秩從五品,掌兩都行篋藥餌。至元十年始置。大德九年,分立行御藥局,掌行篋藥物。本局但掌上都藥倉之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局使二員,從五品;副使二員,正七品。
行御藥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三員,品秩同上。掌行篋藥餌。大德九年始置。
御香局,秩從五品,提點一員,司令一員,掌修合御用諸香。至大元年始置。
大都惠民局,秩從五品,掌收官錢,經營出息,市藥修劑,以惠貧民。中統二年始置,受太醫院劄。至元十四年,定從六品秩。二十一年,陞從五品。
上都惠民司,提點一員,司令一員。中統四年始置,品秩並同上。
醫學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十三年罷,十四年復置。掌考校諸路醫生課義,試驗太醫教官,校勘名醫撰述文字,辨驗藥材,訓誨太醫子弟,領各處醫學。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官醫提舉司,秩從五品,掌醫戶差役、詞訟。至元二十五年置。大都、保定、彰德、東平四路,設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河間、大名、晉寧、大同、濟寧、廣平、冀寧、濟南、遼陽、興和十路,設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衛輝、懷慶、大寧,設提舉一員。
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二品。天曆二年,立於興聖殿西,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帝王之治。大學士二員,正三品。尋陞為學士院。大學士,正二品;侍書學士,從二品;承制學士,正三品;供奉學士,正四品;參書,從五品。多以它官兼領其職。至順元年,增大學士二員,共四員。侍書學士二員,承制學士二員,供奉學士二員。首領官:參書二員,典籤二員,照磨一員,內掾四人,譯文內掾二人,知印二人,怯裡馬赤一人,宣使四人,典書五人。屬官:授經郎二員。
群玉內司,秩正三品,天曆二年始置,掌奎章圖書寶玩,及凡常御之物。監司一員,正三品;司尉一員,從三品;亞尉一員,正四品;僉司二員,從四品;司丞二員,正五品;典簿一員,正七品;令史二人,知印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典吏各二人,給使八人,司膳四人。
藝文監,秩從三品。天曆二年置,專以國語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合校讎者俾兼治之。大監檢校書籍事二員,從三品;少監同檢校書籍事二員,從四品;監丞參檢校書籍事二員,從五品;典簿一員,照磨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二人,典吏三人。
監書博士,秩正五品。天曆二年始置。品定書畫,擇朝臣之博識者為之。博士二員,正五品;書吏一人。
藝林庫,秩從六品。提點一員,從六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正七品;庫子二人,本把二人。掌藏貯書籍。天曆二年始置。
廣成局,秩七品,掌傳刻經籍及印造之事。天曆二年始置。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直長二人,正九品;司吏二人。
侍正府,秩正二品。至順二年置。侍正一十四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參僉府二員,從三品;侍判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一員,從八品。掌內廷近侍之事,領速古兒赤四百人、奉御二十四員,拱衛直都指揮使司為其屬。掾史八人,譯史四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八人,典吏五人。
奉御二十四員,秩五品。尚冠奉御二員,從五品;尚冠副奉御二員,從六品;尚衣奉御二員,從五品;尚衣副奉御二員,從六品;尚鞶奉御二員,從五品;尚鞶副奉御二員,從六品;尚沐奉御二員,從五品;尚沐副奉御二員,從六品;尚飾兼尚輦奉御二員,正六品;尚飾兼尚輦副奉御二員,正七品;奉御掌簿四員,從七品。天曆初置,以四怯薛之速古兒赤為之。
給事中,秩正四品。至元六年,始置起居注、左右補闕,掌隨朝省、臺、院、諸司凡奏聞之事,悉紀錄之,如古左右史。十五年,改陞給事中兼修起居注,左右補闕改為左右侍儀奉御兼修起居注。皇慶元年,陞正三品。延祐七年,仍正四品。後定置給事中兼修起居注二員,右侍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員,左侍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員,令史一人,譯史四人,通事兼知印一人。
將作院,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冠佩器皿,織造刺繡段匹紗羅,異樣百色造作。至元三十年始置。院使一員,經歷、都事各一員。三十一年,增院使二員。元貞元年,又增二員。延祐七年,省院使二員。後定置院使七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管勾一員,正八品;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宣使四人。
諸路金玉人匠緫管府,秩正三品,掌造寶貝金玉冠帽、繫腰束帶、金銀器皿,並緫諸司局事。中統二年,初立金玉局,秩正五品。至元三年,改緫管府,置緫管一員,經歷、提控案牘各一員。十二年,又置同知、副緫管各一員。二十五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大德四年,又置副達魯花赤、副緫管各一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二員,正三品;緫管二員,正三品;副達魯花赤二員,正四品;同知二員,從四品;副緫管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五人,譯史一人,奏差二人。
玉局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正七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中統二年,以和林人匠置局造作,始設直長。至元三年,立玉匠局,用正七品印。十五年,改提舉司。
金銀器盒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品秩同上;吏目一員。至元十五年,始置金銀局,秩從七品。二十四年,改為提舉司,秩正六品。大德間,陞從五品。
瑪瑙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吏目一員。至元九年,置大都等處瑪瑙局,秩從七品,管領瑪瑙匠戶五百有奇,置提舉三員,受金玉府劄。十五年,改立提舉司,領大都、宏州兩處造作,陞從五品。三十年,減副提舉一員,定置如上。
陽山瑪瑙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十五年置。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品秩同前。
金絲子局,秩從五品。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一員,正七品;直長一員。中統二年,設二局。二十四年,併為一。鞓帶斜皮局,秩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副使各一員。
瓘玉局,秩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
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磁器,並漆造馬尾棕籐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
畫局,秩從八品,掌描造諸色樣製。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
管領珠子民匠官,正七品,掌採撈蛤珠於楊村、直沽等處。中統二年立,管領官子孫世襲。
粧釘局,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大小雕木局,秩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
宣德隆興等處瑪瑙人匠提舉司,秩正六品。至元十五年置。提舉一員,從七品;副提舉一員,從八品。
溫犀玳瑁局,秩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漆紗冠冕局,至元十五年置,大使、副使各一員。
大同路採砂所,至元十六年置,管領大同路撥到民一百六戶,歲採磨玉夏水砂二百石,起運大都,以給玉工磨礱之用。大使一員。
管匠都提領所,秩從七品,至元十三年置,掌金玉府諸人匠詞訟,都提領一員。監造諸般寶貝官,秩正五品,至元二十一年置,達魯花赤二員。收支諸物庫,秩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大使、副使各一員。
行諸路金玉人匠緫管府,秩從三品。至大間,始置於杭州路。達魯花赤、緫管各一員,並從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
異樣局緫管府,秩正三品。中統二年,立提點所。至元六年,改為緫管府,緫管一員。十四年,置同知、副緫管各一員。二十一年,增緫管一員。二十九年,置達魯花赤一員。三十年,減同知、副緫管各一員。後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從四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
異樣紋繡提舉司,秩從五品。中統二年立局。至元十四年,改提舉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
綾錦織染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二十四年,改局置提舉司。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品秩同上。
紗羅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十二年,改局置提舉司。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品秩同上。
紗金顏料緫庫,秩從九品。中統二年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從九品。
大都等路民匠緫管府,秩正三品。府官:緫管一員,從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至元七年,初立府,秩從三品。十四年,改陞正三品。
備章緫院,秩正六品,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十三年,省併楊藺等八局為緫局。
尚衣局,秩從五品。至元二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都目一人。
御衣局,秩從五品。至元二年置。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都目一人。
御衣史道安局,秩從六品。至元二年置。以史道安掌其職,因以名之。大使、副使各一員。
高麗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二年置,提舉一員。織佛像提舉司,秩從五品。延祐四年,改提領所為提舉司。提舉、副提舉各二員。
通政院,秩從二品。國初,置驛以給使傳,設脫脫禾孫以辨奸偽。至元七年,初立諸站都統領使司以緫之,設官六員。十三年,改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兩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大德七年罷。至大元年,陞正二品。四年罷,以其事歸兵部。是年,兩都仍置,止管達達站赤。延祐七年,復從二品,仍兼領漢人站赤。大都院使四員,從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院一員,正四品;同僉一員,從四品;院判一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一員,正八品;令史十三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人。上都院使、同知、副使、僉院、判官各一員,經歷、都事各一員,品秩並同大都;令史四人,譯史三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
廩給司,秩從七品,掌諸王諸蕃各省四方邊遠使客飲食供張等事。至元十九年置,提領、司令、司丞各一員。
中政院,秩正二品。院使七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掌中宮財賦營造供給,併番衛之士,湯沐之邑。元貞二年,始置中御府,秩正三品。大德四年,陞中政院,秩正二品。至大三年,陞從一品,院使七員,同知、僉院、同僉、院判各二員。四年,省併入典內院。皇慶二年,復為中政院,設官如舊。其幕職則司議二員,從五品;長史二員,正六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一員,正八品。吏屬:蒙古必闍赤四人,掾史十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人。
中瑞司,秩正三品,掌奉寶冊。卿五員,正三品;丞二員,正四品;典簿二員,從七品;寫懿旨必闍赤四人,譯史一人,令史四人,知印一人,通事一人,奏差二人,典吏二人。內正司,秩正三品,掌百工營繕之役,地產孳畜之儲,以供膳服,備賜予。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正四品;丞二員,從五品;典簿二員,從七品;照磨兼管勾一員,正九品。吏屬各有差。領署二、提舉司一,及其司屬凡十有六。歲賦之額,工作之程,終歲則會其數以達焉。
尚工署,秩從五品。令一員,從五品;丞二員,從六品;書史一人,書吏四人。掌營繕雜作之役,凡百工名數,興造程式,與其材物,皆經度之,而責其成功。皇慶元年始置,隸內正司。
玉列赤局,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掌裁製縫線之事。延祐六年始置,隸尚工署。
贊儀署,秩正五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掌車輿器備雜造之事。皇慶二年始置,隸內正司。管領六盤山等處怯憐口民匠都提舉司,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都提舉一員,同提舉二員,副提舉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吏四人,奏差二人。至大四年始置。國初,未有官署,賦無所稽。後遣使覈實,始著為籍,設司以領之。
奉元等路、平涼等處、開城等處、甘肅寧夏等路、察罕腦兒等處長官司,凡五處,秩正五品。各設達魯花赤一員,長官一員,副長官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吏十人。延祐二年,以民匠提舉司所領,地裡闊遠,人戶散處,於政不便,乃酌遠近眾寡,立長官司提領所,以分理之。
提領所凡十,並正七品,奉元等路、鳳翔等處、平涼寧環等處、開成等處、察罕腦兒等處、甘州等路、肅沙等路、永昌寧夏等路、長城等路,各設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人,分掌怯憐口地方隸各長官司。
翊正司,秩正三品。令五員,正三品;丞四員,正四品;典簿二員,從七品;照磨一員,從八品;譯史二人,令史六人,知印二人,通事、奏差、典吏各二人。掌怯憐口民匠五千餘戶,歲辦錢糧造作,以供公上。至元三十一年,始置御位下管領隨路民匠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緫管府,正三品,復隸正宮位下。延祐六年,改翊正司。歲終,會其出納以達於院,而糾其弊。領提舉司二、提領所一:
管領上都等處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直長一員,都目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元貞元年始置,管戶二千五百有奇,隸翊正司。
管領隨路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品秩同上;直長一員,都目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元貞元年始置,隸翊正司。
管領歸德亳州等處管民提領所,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司吏一人。國初平江南,收附歸德楚通等三百五十六戶,令脫忽伯管領。大德二年,始置提領所,隸翊正司。
典飲局,秩正七品,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典史一員,攢典二人,掌醞造酒醴,以供內府,及祭祀宴享賓客賜頒之給。初置嘉醞局,秩六品,隸家令。至大二年,改典飲,兩都分置。皇慶元年,撥隸中宮。
管領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戶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緫管一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照磨一員,譯史一人,令史、奏差各四人。掌錢糧造作之事。國初平定河南諸郡,收聚人戶一萬五千有奇,置官管領。至元八年,屬有司。二十年,改隸中尚監。二十六年,始置緫管府。領提舉司十有一,提領所二十有五。
在京提舉司二,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都目一員。分管各處人戶。至元十六年,給從七品印。大德四年,省並為十一處,改提舉司,陞從五品。
涿州、保定、真定、冀寧、河南、大名、東平、東昌、濟南等路提舉司,凡九處,各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
提領所凡二十五處:大都等路、東安州、濟寧、曹州、沂州、完州、河間、濟南、濟陽、大同、元氏、冀寧、晉寧、歸德、南陽、懷孟、汝寧、衛輝、曹州、涿州、真定、中山、平山、大名、高唐等處,每處各設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
管領諸路打捕鷹房民匠等戶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二員,從五品;經歷三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照磨一員,譯史一人,令史四人,奏差二人。掌錢糧造作之事。大德三年始置。元貞元年,撥隸中宮位下,領提舉司四、提領所十有一。
管民提舉司,大都等路、冀寧等路、南陽唐州等處、河南府等處,凡四司,秩從五品,每司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吏二人。
提領所凡十有一:大都保定、河間真定、南陽鄧州、濟南嵩汝、汴梁裕州、汝濟陳州、唐州泌陽、襄陽湖陽、晉寧、冀寧等處各設所,秩正七品。每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司吏二人。至元十六年置。至大元年,改提領所。
江浙等處財賦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都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譯史一人,令史一十五人,奏差一十五人,典吏二人。掌江南沒入貲產,課其所賦,以供內儲。至大元年置。領提舉司三,庫、局各一。
平江、松江、建康等處提舉司凡三處,秩並正五品,每司各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六人。
豐盈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典吏一人,掌收本府錢帛。織染局,局使一員,典吏一人,掌織染歲造段匹。
管領種田打捕鷹房民匠等戶萬戶府,秩正三品,掌歸德、亳州、永、宿二十餘城各蒙古、漢軍種田戶差稅。中統二年置。初隸塔察兒王位下,其後改屬中宮。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四人。領司屬凡十處。
管領大名等處種田諸色戶緫管府,秩正五品,緫管一員,副緫管一員,都目一員。中統二年置。至元二十三年,置府大名。
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處諸色戶計都達魯花赤,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中統三年置。至元十五年,置司大都。
管領大都河間等路打捕鷹房緫管府,秩正五品,緫管一員,副緫管一員,都目一員,司吏二人。中統二年置,三年給印。
管領東平等路管民官,秩正五品,緫管一員,相副官一員,都目一員,吏一人。中統二年置,至元二十二年給印。
管領大名等路宣撫司、燕京路管民千戶所,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中統二年置。
管領曹州等處本投下民戶、管領東明等處本投下戶計、管領蒲城等處本投下諸色戶計、管領汴梁等路本投下種田打捕軀戶四提領所,秩正七品。提領各二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典史各一人,司吏各一人。中統二年置,至元十四年頒印。
海西遼東哈思罕等處鷹房諸色人匠怯憐口萬戶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兼照磨一員,譯史一人。掌錢糧造作之事,管領哈思罕等處、肇州、朵因溫都兒諸色人匠四千戶,仍領鎮撫所、千戶所。
鎮撫司,鎮撫一員,吏一人。延祐四年始置。
哈思罕等處打捕鷹房怯憐口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彈壓一人,部役二人。至大二年,置提舉司。延祐六年,改千戶所。
諸色人匠怯憐口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都目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初為提舉司,後改千戶所。
肇州等處女直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延祐三年置。
朵因溫都兒兀良哈千戶所,延祐三年置。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戶所,至治元年置。開元等處怯憐口千戶所,至治元年置。古州等處怯憐口千戶所,延祐七年置。瀋陽等處怯憐口千戶所,至治元年置。遼陽等處怯憐口千戶所,至治二年置。蓋州等處怯憐口千戶所,延祐五年置。幹盤等處怯憐口千戶所,至治元年置。
遼陽等處金銀鐵冶都提舉司,秩正四品,都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譯史一人,吏六人,奏差二人。掌辦金銀○鐵等課,分納中書省及中政院。延祐七年,以其賦盡歸中宮。
管領本位下怯憐口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都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掌怯憐口二萬九千戶,田萬五千餘頃,出賦以備供奉營繕之事。中統二年置府。大德十年,隸詹事院。至大三年,隸徽政院。延祐三年,改善政司。至治二年,徽政院及其屬盡廢。天曆三年,復立府,仍正三品,設官如上。其首領官則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吏屬:令史一十二人,譯史四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奏差一十人,典吏六人。
管領諸路打捕鷹房民匠等戶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品秩如上;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照磨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一人,奏差二人。大德三年置。其屬附見:
大都等路管民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大都保定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河間真定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唐州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南陽鄧州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唐州泌陽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襄陽湖陽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汝寧陳州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河南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都目一員。汴梁裕州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河南嵩汝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南陽唐州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冀寧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都目一員。冀寧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晉寧提領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典史一員。
寶昌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掌受金銀○鐵之課,以待儲運。
金銀場提領所凡七,梁家寨銀場、明世銀場、密務銀場、寶山銀場、燒炭峪銀場、胡寶峪金場、七寶山○炭場,俱從七品,每所各設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鐵冶管勾所凡二處,各設管勾一員、同管勾一員、副管勾一員。
奉宸庫,秩五品,提點四員,副使二員,提控案牘一員,庫子六人,掌中藏寶貨錢帛給納之事。大德元年置。
廣禧庫,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提控案牘一員,庫子四人,大德八年置,掌收支御膳野物,職視生料庫。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八十九‧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儲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備左右輔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員,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員,吏屬六十有二人。別置宮臣賓客二員,左右諭德、左右贊善各一員,校書郎二員,中庶子、中允各一員。三十一年,太子裕宗旣薨,乃以院之錢糧選法工役,悉歸太后位下,改爲徽政院以掌之。大德九年,復立詹事院,尋罷。十一年,更置詹事院,秩從一品,設官十二員。至大四年罷。延佑四年復立,七年罷。泰定元年,罷徽政院,改立詹事如前。天曆元年,改詹事院爲儲慶使司。二年罷,復立詹事院。未幾,改儲政院,院使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僉院二員,從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司議二員,從五品;長史二員,正六品;照磨二員,管勾二員,俱正八品;掾史一十二人,譯史四人,回回掾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其屬附見:
家令司,秩三品。家令、家丞各二員,典簿二員,照磨一員,掌太子飲膳供帳倉庫。至元二十年置。三十一年,改內宰司,隸徽政。大德十一年復立,秩陞從二。至大四年罷。延佑四年復立,秩正三品。七年罷。泰定元年,復以內宰司爲家令司。天曆元年罷,未幾復立。二年又罷。
典幄署,掌太子供帳。令、丞各二員,書史、書吏各二人。
府正司,秩從三品。掌鞍轡弓矢等物。至元二十年置。府正、府丞各二員,典簿二員,照磨一員。三十一年,改宮正司。大德十一年,復爲府正司。至大四年罷。延佑四年復立,七年罷。泰定元年復立。天曆二年,增府正、府丞各二員,尋罷。
資武庫,掌軍器。提點一員,大使一員。驥用庫,掌鞍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
延慶司,秩正三品。掌修建佛事。使二員,同知一員,副使、典簿各二員,照磨一員。至元二十一年始立,隸詹事院。三十一年,隸徽政院。大德十一年,立詹事院,別立延慶司,秩仍正三品,置卿、丞等員。泰定元年,改隸詹事院。天曆元年罷,二年復立,增丞二員。
典用監,卿四員,太監二員,少監二員,丞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掌供須、文成、藏珍三庫,內府供給段匹寶貨等物。至大元年立。天曆二年,設官如故,以三庫隸內宰司。
典醫監,秩正三品。領東宮太醫,修合供進藥餌。至元十九年,置典醫署,秩從五品。三十一年,改掌醫署,尋罷。大德十一年,復立典醫監。至大四年罷,泰定四年,復立署。天曆二年,改典醫監,秩正三品。置達魯花赤二員,卿三員,太監二員,少監二員,丞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吏屬凡十八人。其屬司一、局二。
廣濟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修合藥餌,以施貧民。行典藥局,達魯花赤一員,大使、副使各二員,掌供奉東宮藥餌。典藥局,達魯花赤一員,大使、副使、直長各二員,掌修製東宮藥餌。
典牧監,秩正三品。卿二員,太監二員,少監二員,丞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吏屬凡十六人。掌孳畜之事。天曆二年始置。
儲膳司,秩正三品。卿四員,少卿二員,丞二員,主事二員,照磨一員,令史六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掌皇太子飲膳之事。天曆二年立。
典寶監,秩正三品。卿、太監、少監、丞各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吏屬八人。至元十九年,立典寶署,從五品。二十年,陞正五品。三十一年罷。大德十一年,立監,秩正三品。至大四年罷。延佑四年復立,七年罷。泰定元年復置。天曆元年罷,二年復置。
以上俱係詹事院司屬。
掌謁司,秩正三品。司卿四員,少卿四員,丞二員,典簿二員,典書九人,奏差二人,知印、譯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三十一年,改典寶署爲掌謁司,秩從五品,設官如之。元貞元年,陞四品,設官四員。大德十一年,陞正三品。至治三年罷。
甄用監,秩正三品,卿三員,太監、少監、丞各二員,經曆、知事、照磨各一員,掌供須、文成、藏珍三庫出納之事。至大元年設,至治三年罷。
延福司,秩正三品。令、丞各四員,典簿二員,照磨一員。掌供帳及扈從蓋造之人。大德十一年置,後併入羣牧監。
章慶使司,秩正三品,司使四員,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員,經歷、都事各二員,照磨、管勾各一員。至大三年立,至治三年罷。
奉徽庫,秩從五品。提點、大使各二員,副使四員,庫子六人,掌內府供給。至治三年罷,併入文成等庫。
壽和署,秩正五品。署令四員,署丞六員。舊隸儀鳳司,皇慶元年,改隸徽政院,遂爲章慶使司之屬。至治二年罷。
上都掌設署,秩正五品。署令五員,署丞二員。至大四年立,至治三年罷。
掌醫監,秩正五品。領監官一員、達魯花赤一員、卿四員、太卿五員、太監五員、少監六員、丞二員。至元三十一年,改典醫爲掌醫署,秩五品。至大元年陞監,設已上官員。至治三年罷。
修合司藥正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副使、直長各二員,掌藥六人,掌修合御用藥餌。至治三年罷。
行篋司藥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使、副使各二員,掌供奉御用藥餌。至治三年罷。
廣濟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修合藥餌,以濟貧民。
羣牧監,秩正二品,掌中宮位下孳畜。卿三員,太卿、少卿、監丞各二員。至大四年立,至治三年罷。
掌儀署,秩正五品。令、丞各二員。掌戶口房舍等。至元二十年立,隸詹事院。三十一年,改隸徽政院。泰定元年,改典設署。
上都掌儀署,秩五品。令、丞各二員,掌戶口房舍等。大德十一年立,至治三年罷。
江西財賦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事產戶口錢糧造作等事。至元二十七年立,至治二年罷。
織染局,局使、副使、局副各一員,相副官一員。桑落娥眉洲管民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封郭等洲管民提領所,提領、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龍興打捕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
鄂州等處民戶水陸事產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太子位下江南園囿地土莊宅人戶。至元二十一年立,隸詹事,後改隸徽政。至治三年罷。
瑞州上高縣戶計長官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長官、副長官各一員。領本處戶八千。後隸徽政院,至治三年罷。
以上俱係徽政院司屬。
左都威衞使司,秩正三品。使三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至元十六年,以侍衞親軍一萬戶撥屬東宮,立侍衞都指揮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宮左都威衞使司,隸中宮。至大三年,選造作軍士八百人,立千戶所一、百戶翼八以領之,而分局造作。延佑二年,置敎授二。至治三年,罷軍匠千戶所。
鎭撫所,鎭撫二員,都目一員。行軍千戶所,千戶二員,副千戶二員,知事、彈壓各一員,百戶二十員。屯田左右千戶二所,千戶二員,都目一員,彈壓一員,百戶每所二十員。弩軍千戶所,千戶二員,都目一員,彈壓一員。資食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右都威衞使司,秩正三品。衞使三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中統三年,世祖以五投下探馬赤立緫管府,秩四品,設緫管一員。二十一年,撥屬東宮。二十二年,改蒙古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三十一年,改隆福宮右都威衞使司,秩仍舊。延佑二年,置儒學敎授一員。四年,增蒙古字敎授一員。其屬附見:
鎭撫司,鎭撫二員,都目一員。
行軍千戶凡五所,秩正四品。千戶五員,副千戶五員,知事五員,百戶五十員,彈壓五員。屯田千戶所,秩正五品。千戶二員,彈壓一員,百戶七員,都目一人。
廣貯倉,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攢典一人。
衞候直都指揮使司,秩正四品。至元二十年,以控鶴一百三十五人,隸府正司。三十年,隸家令司。三十一年,增控鶴六十五人,立衞候司以領之,兼掌東宮儀從金銀器物。置衞候一員,副衞候二員,及儀從庫百戶。大德十一年,復增懷孟從行控鶴二百人,陞都指揮使司,秩正四品。延佑元年,陞正三品。七年,降正四品。至治三年罷。四年,以控鶴六百三十人,歸中宮位下。泰定四年,復立司,秩仍正四品。達魯花赤二員,佩三珠虎符;都指揮使二員,佩三珠虎符;副指揮使二員,佩雙珠虎符;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四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屬附見:
百戶所凡六,秩從七品,每所置百戶二員。儀從庫,秩從七品,大使二員,副使一員。
內宰司,秩三品。至元三十一年,旣立徽政院,改家令爲內宰司。泰定元年,復爲家令司。天曆元年罷,未幾復立。二年罷,復改內宰司。內宰六員,司丞四員,典簿二員,照磨一員,令史十有二人,譯史、知印、通事各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其屬附見:
典膳署,秩五品。令二員,丞二員,書史一員,倉赤三十五人,掌內府飲膳之事。至元十九年始立,隸家令司。三十一年,改掌膳,隸內宰。泰定元年,復改爲典膳。
洪濟鎭,提領三員。掌辦納雁隻,隸典膳署。
柴炭局,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年,以東宮位下民一百戶燒炭二月,軍一百人採薪二月,供內府歲用,立局以主其出納,設官三員,俱受詹事院劄。大德十一年,隸徽政院。
藏珍、文成、供須三庫,秩俱從五品。各設提點二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分掌金銀珠玉寶貨、段匹絲綿、皮氈鞍轡等物。國初,詹事出納之事,未有官署印信,至元二十七年分爲三庫,各設官六員,及庫子有差。
提舉備用庫,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大使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掌出納田賦財賦、差發課程、一切錢糧規運等事。至元二十年置。二十二年,設達魯花赤及首領官。
嘉醞局,秩五品。至元十七年,立掌飲局。大德十一年,改掌飲司,秩陞正四品。延佑六年,降掌飲司爲局。至治三年罷。泰定四年復立。天曆二年,改嘉醞局。提點二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書史一員,書吏四人。
西山煤窰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俱受徽政院劄。至元二十四年置。領馬安山大峪寺石灰煤窰辦課,奉皇太后位下。
保定等路打捕提領所,秩從七品。提領四員,典史一員。 至元十一年,收集人戶爲打捕戶計,及招到管絲銀差發稅糧等戶,立提領所。
廣平彰德課麥提領所,秩從七品。至元三十年,以二路渡江時駐蹕之地,召民種佃,遂立所,置官統之。
廣惠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三十年,以鈔本五千錠立庫,放典收息,納於備用庫。
豐裕倉,秩從七品。掌收貯中宮位下糯米。至治二年,設提領等官。三年罷。天曆二年,立儲政院,復給印。置監支納一員、倉使一員、攢典二人。
備物庫,秩從七品。掌東宮造作顔料,及雜器等物。至元二十五年置,隸詹事院。大德元年給印。十一年,置官四員。至治三年罷,泰定三年復立。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庫子二人,攢典二人。
管領怯憐口諸色民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緫管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十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譯史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領怯憐口人匠造作等事。至大三年,立緫管府。至治三年罷。天曆元年復立,隸儲政院。其屬附見:
管領大都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首領官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
管領上都怯紞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首領官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
典製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二員。
典設署,秩從五品。令、丞各四員,書史一員,書吏四人。掌內府术剌赤二百二十戶。至元二十年置。三十一年,改掌儀署,隸內宰司。泰定元年,復爲典設。天曆二年,隸本府。
雜造人匠提舉司,秩從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都目一員,司吏二人,部役二人。至元八年置。初隸繕珍司,至大三年改隸章慶司。章慶罷,凡造作之事悉歸之。天曆二年,隸本府。
雜造局,秩正九品。院長一員,直長一員,管勾一員。
隨路諸色人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中統五年,命招集析居放良還俗僧道等戶,習諸色匠藝,立管領怯憐口緫管府,以司其造作,秩正四品。至元九年,陞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繕珍司。延佑六年,陞徽儀使司,秩正二品。七年,仍爲繕珍司,官屬如舊。至治三年,復改都緫管府。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二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照磨、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一人,奏差二人,典吏一人。其屬附見:
上都諸色民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吏目各一員。至元十九年立。至大元年,增達魯花赤一員。至治三年,省增置之員,設官如舊。
金銀器盒局,秩從八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染局,秩正八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雜造局,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七年置。泥瓦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七年置。鐵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上都葫蘆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七年置。器物局,副使一員。中統五年置。砑金局,大使一員。至元二十年置。鞍子局,大使一員。至元七年置。雲州管納色提領所,提領一員。掌納色人戶。至元七年置。
大都等路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十六年置。其屬附見:
雙線局,提領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八年置,受詹事院劄。
大小木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十八年置,受詹事院劄。元貞元年,併領皇后位下木局。
盒鉢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七年立,受府劄。管納色提領一員,受府劄。管銅局、筋局、鎖兒局、粧釘局、雕木局。至元三十年置。
成製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掌縫製之事。至元二十九年置,設官四員,受院劄。大德三年,陞提舉司。至治三年罷,泰定四年復置。
上都、大都貂鼠軟皮等局提領所,提領二員。至元九年置,受府劄。二十七年,給從七品印,改受省劄。大德十一年,給從六品印,改受敕牒。至治三年,仍改受省劄。其屬附見:
大都軟皮局,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三年置。斜皮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三年置。上都軟皮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三年置。牛皮局,大使一員。至元十三年置。金絲子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十二年置,掌金絲子匠造作之事。畫油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二十年置,受詹事院劄。
氈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十三年,收集人戶爲氈匠。二十六年,始立局。
材木庫,大使、副使各二員。至元十六年置,掌造作材木。瑪瑙玉局,大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二員。至元十四年置。
大都奧魯提領所,提領一員,掌理人匠詞訟。至元十八年置,受詹事院劄。
上都奧魯提領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掌理人匠詞訟。至元十八年置,受詹事院劄。
上都異樣毛子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年置,受詹事院劄。上都氈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至元二十年置,受詹事院劄。上都斜皮等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年置,受詹事院劄。
蔚州定安等處山塲採木提領所,秩正八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至元十二年置。
上都隆興等路雜造鞍子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直長二員。至元二十三年置,受詹事院劄。
眞定路冀州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造作之事。至元十九年置。珠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一員。至元三十年置。
管領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胭粉人戶緫管府,秩正四品。至元十四年,打捕鷹房達魯花赤,招集平灤散逸人戶。二十九年,立緫管府。大德十一年,撥隸皇太后位下。延佑六年,陞正四品。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首領官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一人、奏差二人。
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憐口民匠緫管府,國初招集怯憐口哈赤民匠一千一百餘戶,中統元年,立緫管府。二年,給六品印,掌戶口錢帛差發等事。至元九年,撥隸安西王位下。皇慶元年,又屬公主皇后位下。延佑元年,改隸章慶司。天曆二年,又改隸儲政院。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俱受御寶聖旨;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俱受安西王令旨;知事一員,令史二人。其屬附見:
織染提舉司,秩正七品,掌織造段匹。提舉一員,受安西王令旨;同提舉一員,本府擬人;副提舉一員,都目一員,俱受安西王傅劄;司吏一人。
管民提領所,凡三。大都路兼奉聖州提領六員,曹州提領二員,河間路提領三員,受本府劄。管地提領所,凡二。奉聖州提領三員,東安州提領三員,受本府劄。
管領諸路怯憐口民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元七年,招集析居從良還俗僧道,編籍人戶爲怯憐口,立緫管府以領之。十四年,以所隸戶口善造作,屬中宮。十六年,立織染、雜道二局以司造作,立提領所以司徭役。二十五年,改陞正三品。延佑六年,改繕用司,仍三品。七年,復改府。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二員,正五品;副緫管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員,令史五人,譯史一人。其屬附見:
各處管民提領所,秩正七品。
河間,益都,保定,冀寧,晉寧,大名,濟寧,衞輝,宣德。以上九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相副官二員,典史一人,司吏二人。
汴梁,曹州,大同,開元,大寧,上都,濟南,眞定。以上八所,提領、副提領、相副官各一員,典史一人,司吏一人。
大都,歸德,鄂漢。以上三所,提領、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相副官一員,大都增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
織染局,秩正七品。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雜造局,秩正七品。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弘州衣錦院,秩正七品。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豐州毛子局,秩正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縉山毛子旋匠局,秩正七品。大使一員,典史、司吏各一人。徐邳提舉司,秩正五品,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司吏各一人。廣備庫,大使、副使各一員,俱受院劄。
汴梁等路管民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國初,立息州緫管府,領歸附六千三百餘戶。元貞元年,又併壽潁歸附民戶二千四百餘戶,改汴梁等路管民緫管府,掌各屯佃戶差發子粒,隸徽政院。泰定元年,改隸詹事院,後隸儲政院,其屬庫一,提領所八、管佃提領十二。
常盈庫,大使、副使各一員。
提領所:
新降戶,眞陽,新蔡,息州,汝寧,陳州,汴梁,鄭州,眞定。以上八所,每所提領各一員,副提領、相副官有差。
管佃提領:
汝陽五里岡,許州郾城縣,青龍宋岡,陳州須項城商水等屯,分山曲堰,許州臨潁屯,許州襄城屯,汝陽金鄉屯,潁豐堰,遂平橫山屯,上蔡浮召屯,汝陽縣烟亭屯。以上十有二處,各設提領二員。
江淮等處財賦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緫管各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緫管二員,從五品;經曆、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十五人,奏差十五人,譯史一人,典吏三人。至元十六年,以宋謝太后、福王所獻事產,及賈似道地土、劉堅等田,立緫管府以治之。大德四年罷,命有司掌其賦。天曆二年復立,其賦復歸焉。
儲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杭州織染局,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
揚州等處財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提控案牘、都目各一員。其屬附見:
安慶等處河泊所,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建康等處財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提控案牘、都目各一員。
建康織染局,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黃池織染局,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建康等處三湖河泊所,提領、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員。池州等處河泊所,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平江等處財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提控案牘、都目各一員。
杭州等處財賦提舉司,設官同上。
陝西等處管領毛子匠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國初,收集織造毛子人匠。至元三年,置官二員,皆世襲。
昭功萬戶都緫使司,秩正三品。都緫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六人,知印二人,怯里馬赤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至順二年立,凡文宗潛邸扈從之臣,皆領於是府。其屬則宮相、膳工等司。
宮相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二員,都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二員,同知二員,副緫管二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承發架閣各一員。至順二年,罷宮相府幷鶴馭司,改怯憐口錢糧緫管府爲本府。
織染雜造人匠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二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照磨各一員。至元二十年,爲管領織染段匹匠人設緫管府。元貞二年,以營繕浩繁,事務冗滯,陞爲都緫管府,隸徽政院。天曆元年,改隸儲慶使司。三年,改屬宮相。
織染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三年,改織染提舉司爲局。
綾錦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八年置。九年,以招收析居放良還俗僧道爲工匠,二百八十有二戶,敎習織造之事,遂定置以上官。
紋錦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國初,以招收漏籍人戶,各管敎習立局,領送納絲銀物料織造段匹。至元八年,設長官。十二年,以諸人匠賜東宮。十三年,罷長官,設以上官掌之。
中山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國初,以招收隨路漏籍不當差人戶,立局管領,敎習織造。至元十二年,以賜東宮,遂定置局官如上。
眞定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國初,招收戶計。中統元年置,掌織染造作。至正十六年,以賜東宮,設官悉如舊。
弘州、蕁麻林納失失局,秩從七品。二局各設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五年,招收析居放良等戶,敎習人匠織造納失失,於弘州、蕁麻林二處置局。十六年,併爲一局。三十一年,徽政院以兩局相去一百餘里,管辦非便,後爲二局。
大名織染雜造兩提舉司,秩正六品。至元二十一年置,掌大名路民戶內織造人匠一千五百四十有奇。各置提舉、同提舉、副提舉一員。三十年,增置雜造達魯花赤一員。
供用庫,秩從九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受徽政院劄。國初,爲綾錦緫庫。至元二十一年,改爲供用庫。
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都緫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掌人匠一萬三千有奇,歲辦稅糧皮貨,採捕野物鷹鷂,以供內府。至元十二年,賜東宮位下,遂以眞定所立緫管府移置大都,隸詹事。十六年,合併所管之戶,置都緫管以緫治之。三十一年,詹事院罷,隸徽政。至大四年,隸崇祥院。延佑六年,又隸詹事。天曆元年,隸儲慶使司。至順元年,改屬宮相府。
管領上都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大使司,大使、副使各一員。管領順德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達魯花赤、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冀寧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大都左右巡院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固安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中山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濟南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德州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益都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大同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濟寧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興和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晉寧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順州稻田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懷慶稻田提領所,提領一員。管領檀州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大寧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薊州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提領、副提領各一員。管領眞定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設官同上。管領趙州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設官同上。管領保定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設官同上。管領冀州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設官同上。管領汴梁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戶提領所,設官同上。廣衍庫,大使一員。管領滑山炭場所,大使一員。
繕工司,秩正三品,卿二員,少卿二員,丞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牘、管勾承發架閣各一員,令史四人,譯史二人,知印二人,怯里馬赤一人,典吏三人,掌人匠營造之事。天曆二年置。其屬附見:
金玉珠翠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大都織染提舉司,提舉二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大都雜造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四人。富昌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庫子二人,攢典一人。
內史府,秩正二品。內史九員,正二品;中尉六員,正三品;司馬四員,正四品;諮議二員,從五品;記室二員,從六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從八品;掾史八人,譯史四人,知印、通事各二人,宣使五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九年,封晉王于太祖四斡耳朶之地,改王傅爲內史,秩從二,置官十四員。延佑五年,陞正二品,給印,分司京師,幷分置官屬。
延慶司,秩正三品。掌王府祈禳之事。使三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典簿一員,從七品;令史二人,譯史、知印、通事各一人,奏差二人。至元二十七年置。
斷事官,秩正三品。理王府詞訟之事。斷事官一十六員,正三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三人。
典軍司,秩從七品。掌控鶴百二十有六人。典軍二員,副使二員。大德四年置。
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緫管府,秩正二品,緫四斡耳朶位下戶計民匠造作之事。達魯花赤二員,都緫管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二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四人,奏差二人。至元二十四年置。官吏不入常調,凡斡耳朶之事,復置四緫管以分掌之。
管領保定等路阿哈探馬兒諸色人匠緫管府,秩從二品。掌太祖大斡耳朶一切事務。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各一員,知事一員,吏二人。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曹州東平等路民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大都納綿提舉司,秩從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上都大都奉聖州長官司,秩從六品,管領出征軍五十有一戶,達魯花赤、長官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保定織染局,秩從六品。管匠一百有一戶。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豐州捏只局,頭目一員。掌織造花毯。至元十七年置。
管領打捕鷹房民匠達魯花赤緫管府,秩正四品。掌二皇后斡耳朶位下歲賜財物造作等事。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知事各一員,吏二人。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口子迤北長官司,秩從五品。掌領戶計二百有六。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隨路諸色民匠達魯花赤等官,秩正五品。統民匠一千五百二十有五戶。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隨路打捕納綿民匠長官司,秩從五品。掌民匠一百七十有九戶,達魯花赤、長官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大都民匠提舉司,秩正七品,掌民匠二百有二戶,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涿州成錦局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領匠一百有二戶。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河間民匠提舉司,秩從四品,掌民匠二百一十戶,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河間滄州等處長官司,秩正五品。領戶計五百四十有八。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河間臨邑等處軍民長官司,秩正七品。掌軍民二百有二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至元二十一年置。
管領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等戶緫管府,秩從四品。掌太祖斡耳朶四季行營一切事務,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知事各一員,司吏二人。大德二年置。
管領涿州等處民匠異錦局,秩正五品。掌民匠一百五十戶。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上用織染局,秩從七品。掌工匠七十有八戶。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上都大都麹米等長官司,秩從七品。領民匠七十有九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彰德等處長官司,秩從七品。掌民一百一十有七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上都大都等處長官司,秩從五品。掌民二百六十有一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泰安等處長官司,秩正七品。掌民一百有一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曹州等處長官司,秩從五品。管民一百有五戶。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大德二年置。
管領隨路打捕鷹房諸色民匠怯憐口緫管府,秩從三品。掌太祖四皇后位下四季行營幷歲賜造作之事。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各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員,司吏二人。延佑五年置。
管領大都上都打捕鷹房納米麫提舉司,秩從五品。統領一百九十有五戶。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延佑五年置。
管領大都涿州織染提舉司,秩從七品。掌領九十有六戶。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延佑五年置。
管領河間路清州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掌戶計二百三十有四戶。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延佑五年置。
隨路打捕鷹房諸色民匠緫管府,秩正四品。掌北安王位下歲賜錢糧之事,達魯花赤、緫管、同知、副緫管、知事各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置。
管領大都等處納綿提舉司,秩正七品。掌納綿戶計七百有三戶。達魯花赤、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置。
管領大都等處金玉民匠稻田提舉司,秩從五品。掌納綿人匠五百二十有一戶。達魯花赤、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置。
管領大都蘇州等處打捕提舉司,秩從五品。掌打捕戶及民匠六百餘戶。達魯花赤、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置。
雜造局,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十六年置。
怯憐口諸色民匠達魯花赤幷管領上都納綿提舉司,秩正五品。掌迭只斡耳朶位下怯憐口諸色民匠及歲賜錢糧等事,達魯花赤、長官、同知、副長官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上都人匠提領所,秩從七品。達魯花赤、提領、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至元二十四年置。
上都大都提領所,秩從七品。掌本位下怯憐口等事,達魯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二十七年置。
歸德長官司,秩從六品。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各一員。至治三年置。
管領上都大都諸色人匠納綿戶提舉司,秩從五品。掌斡耳朶位下歲賜等事。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致用庫,秩從七品。提領、大使各一員,副使二員。至元二十七年置。提領司,秩從八品。提領三員,副提領一員。至元十一年置。上都人匠局,秩從七品。達魯花赤二員,副使二員。至元二十七年置。
諸王傅官,寬徹不花太子至齊王位下,凡四十五王,每位下各設王傅、傅尉、司馬三員。傅尉,唯寬徹不花、也不干、斡羅溫孫三王有之。自此以下,皆稱府尉,別于王傅之下,司馬之上。而三員並設,又多寡不同,或少至一員,或多至三員者。齊王則又獨設王傅一員。
都護府,秩從二品。掌領舊州城及畏吾兒之居漢地者,有詞訟則聽之。大都護四員,從二品;同知二員,從三品;副都護二員,從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令史四人,譯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宣使四人,典吏二人。至元十一年,初置畏吾兒斷事官,秩三品。十七年,改領北庭都護府,秩從二品,置官十二員。二十年,改大理寺,秩正三品。二十二年,復爲大都護,品秩如舊。延佑三年,陞正二品。七年,復從二品,定官制如上。
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馬兒哈昔列班也里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司使四員,從二品;同知二員,從三品;副使二員,從四品;司丞二員,從五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一員,正八品;令史二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宣使二人。至元二十六年置。延佑二年,改爲院,置領院事一員,省幷天下也里可溫掌敎司七十二所,悉以其事歸之。七年,復爲司,後定置已上官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九十‧志第四十  百官六 大都留守司,秩正二品。掌守衞宮闕都城,調度本路供億諸務,兼理營繕內府諸邸、都宮原廟、尚方車服、殿廡供帳、內苑花木,及行幸湯沐宴遊之所,門禁關鑰啓閉之事。留守五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管勾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照磨兼覆料官一員,部役官兼壕寨一員,令史十八人,宣使十七人,典吏五人,知印二人,蒙古必闍赤三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至元十九年,罷宮殿府行工部,置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緫管,知少府監事。二十一年,別置大都路都緫管府治民事,幷少府監歸留守司。皇慶元年,別置少府監。延佑七年,罷少府監,復以留守兼監事。其屬附見:
修內司,秩從五品,領十四局人匠四百五十戶,掌修建宮殿及大都造作等事,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五員,吏目一員,照磨一員,部役七員,司吏六人。中統二年置。至元中,增工匠,計一千二百七十有二戶。其屬附見:
大木局,提領七員,管勾三員。掌殿閣營繕之事。中統二年置。小木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三員,管勾二員,提控四員。中統四年置。泥廈局,提領八員,管勾二員。中統四年置。車局,提領二員,管勾一員。中統五年置。粧釘局,提領二員,同提領二員。中統四年置。銅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管勾一員。中統四年置。以上六局,秩從八品。竹作局,提領二員,提控一員。中統四年置。繩局,提領二員。中統五年始置。
祗應司,秩從五品。掌內府諸王邸第異巧工作,修禳應辦寺觀營繕,領工匠七百戶。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一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吏目一員,司吏二人。國初,建兩京殿宇,始置司以備工役。其屬附見:
油漆局,提領五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掌兩都宮殿髹漆之工。中統元年置。畫局,提領五員,管勾一員。掌諸殿宇藻繪之工。中統元年置。銷金局,提領一員,管勾二員。掌諸殿宇裝鋈之工。中統四年置。裱褙局,提領一員。掌諸殿宇裝潢之工。中統二年置。燒紅局,提領二員。掌諸宮殿所用心紅顔料。至元元年置。
器物局,秩從五品。掌內府宮殿、京城門戶、寺觀公廨營繕,及御用各位下鞍轡、忽哥轎子、帳房車輛、金寶器物,凡精巧之藝,雜作匠戶,無不隸焉。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一員,正七品;直長二員,正八品;吏目一員,司吏二人。中統四年,始立御用器物局,受省劄。至元七年,改爲器物局,秩如上。其屬附見:
鐵局,提領三員,管勾三員,提控一人。掌諸殿宇輕細鐵工。中統四年置。鐵局,提領三員,管勾三員,提控一人。掌諸殿宇輕細鐵工。中統四年置。減鐵局,管勾一員,提控二人。掌造御用及諸宮邸繫腰。中統四年置。盒鉢局,提領二員。掌制御用繫腰。中統四年置。成鞍局,提領三員。掌造御用鞍轡、象轎。中統四年置。羊山鞍局,提領一員,提控一員。掌造常課鞍轡諸物。至元十八年置。網局,提領二員,管勾一員。掌成造宮殿網扇之工。中統四年置。刀子局,提控二員。掌造御用及諸宮邸寶貝佩刀之工。中統四年置。旋局,提領二員。掌造御用異樣木植器物之工。中統四年置。銀局,提領一員。掌造御用金銀器盒繫腰諸物。中統四年置。轎子局,提領一員。掌造御用異樣木植鞍子諸物。中統四年置。採石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掌夫匠營造內府殿宇寺觀橋牐石材之役。至元四年,置石局緫管。十一年,撥採石之夫二千餘戶,常任工役,置大都等處採石提舉司。二十六年罷,立採石局。山場,提領一員,管勾五員。至元四年置。
大都城門尉,秩正六品。尉二員,副尉一員。掌門禁啓閉管鑰之事。至元二十年置,以四怯薛八剌哈赤爲之。二十四年,復以六衞親軍參掌。凡十有一門:曰麗正,曰文明,曰順承,曰平則,曰和義,曰肅清,曰安貞,曰健德,曰光熙,曰崇仁,曰齊化。每門設官如上。
犀象牙局,秩從六品。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司吏一人,掌兩都宮殿營繕犀象龍床卓器繫腰等事。中統四年置,設官一員。至元五年,增副使一員,管匠戶一百有五十。其屬附見:
雕木局,提領一員。掌宮殿香閣營繕之事。至元十一年置。牙局,提領一員,管勾一員。掌宮殿象牙龍床之工。至元十一年置。
大都四窰場,秩從六品。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領匠夫三百餘戶,營造素白琉璃磚瓦,隸少府監。至元十三年置。其屬三:
南窰埸,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四年置。西窰埸,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四年置。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四年置。
凡山採木提舉司,秩從五品,掌採伐車輛等雜作木植,及造只孫繫腰刀把諸物。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吏目一員,司吏六人。至元十四年置。
上都採山提領所,秩從八品。提領、副提領、提控各一員。至元九年,以採伐材木,煉石爲灰,徵發夫匠一百六十三戶,遂置官以統之。
凡山宛平等處管夫匠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二員,管領催車材戶提領一員。至元十五年置。
器備庫,秩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四員,正八品。掌殿閣金銀寶器二千餘事。至元二十七年置。
甸皮局,秩正七品。大使一員。管匠三十餘戶。至元七年置。十四年,始定品秩。二十一年,改隸留守司。歲辦熟造紅甸羊皮二千有奇。
上林署,秩從七品。署令、署丞各一員,直長一員。掌宮苑栽植花卉,供進蔬果,種苜蓿以飼駝馬,備煤炭以給營繕。至元二十四年置。
養種園,提領二員。掌西山淘煤,羊山燒造黑白木炭,以供修建之用。中統三年置。花園,管勾二員。掌花卉果木。至元二十四年置。苜蓿園,提領三員。掌種苜蓿,以飼馬駝膳羊。
儀鸞局,秩正五品。掌殿庭燈燭張設之事,及殿閣浴室門戶鎖鑰,苑中龍舟,圈檻珍異禽獸,給用內府諸宮太廟等處祭祀庭燎,縫製簾帷,灑掃掖庭,領燭剌赤、水手、樂人、禁蛇人等二百三十餘戶。輪直怯薛大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從六品;直長二員,正八品;都目一員,書吏二人,庫子一人。至元十一年置局,秩正七品。二十三年,陞正五品。至大四年,仁宗御西宮,又別立儀鸞局,設置亦同。延佑七年,增大使二員,以宦者爲之。領四提領所:
燭剌赤,提領八員,提控四員。水手,提領二員。針工,提領一員。蠟燭局,提領一員。
木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受給營造宮殿材木。至元四年,置南東二木場。十七年,併爲一場。
大都路管領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掌大都諸色匠戶理斷昏田詞訟等事。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中統四年,置人匠奧魯緫管府,秩從四品。至元十二年,改提舉司。十五年,兼管採石人戶,秩如舊。
眞定路、東平路管匠官,秩從七品。每路大使一員,副使一員。中統四年置。
保定路、宣德府管匠官,秩從七品。保定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匠官一員;宣德二員。中統四年置。
大名路管匠官,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管匠官三員。中統四年置。
晉寧、冀寧、大同、河間四路管匠官,秩從七品。每路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四年置。
收支庫,秩正九品。掌受給營繕,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直長二員,庫子二人。至元四年置。
諸色庫,秩從八品。掌修內材木,及江南徵索異樣木植,並應辦官寺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司庫二人。至大四年置。
太廟收支諸物庫,秩從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司庫四人。至治二年,以營治太廟始置。
南寺、北寺收支諸物二庫,秩從七品。提領、大使各一員,副使二員,司庫之屬凡十人。至治元年,以建壽安山寺始置。
廣誼司,秩正三品。司令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判官二員,正六品;經歷、知事各二員,照磨一員。緫和顧和買、營繕織造工役、供億物色之務。至元十四年,改覆實司辨驗官,兼提舉市令司。大德五年,又分大都路緫管府官屬,置供需府。至順二年罷之,立廣誼司。
武備寺,秩正三品。掌繕治戎器,兼典受給。卿四員,正三品;同判六員,從三品;少卿四員,從四品;丞四員,從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兼提控案牘一員,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辨驗弓官二員,辨驗筋角翎毛等官二員,令史十有三人。至元五年,始立軍器監,秩四品。十九年,陞正三品。二十年,立衞尉院。改軍器監爲武備監,秩正四品,隸衞尉院。二十一年,改監爲寺,與衞尉並立。大德十一年,陞爲院。至大四年,復爲寺,設官如舊。其所轄屬官,則自爲選擇其匠戶之能者任之。
壽武庫,秩從五品。提點二員,從五品;大使二員,正六品;副使四員,正七品;庫子一十人。至元十年,以衣甲庫改置。
利器庫,秩從五品。提點三員,大使二員,副使三員,秩品同壽武庫,庫子一十人。至元五年,始立軍器庫。十年,通掌隨路軍器,改利器庫。
廣勝庫,秩從五品,掌平陽、太原等處歲造兵器,以給北邊征戍軍需。達魯花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庫子一人。
大同路軍器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其屬:豐州甲局,院長一員;應州甲局,院長一員;平地縣甲局,院長一員;山陰縣甲局,院長一員;白登縣甲局,頭目一人;豐州弓局,使一員;賽甫丁弓局,頭目一人。
平陽路軍器人匠提舉司,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本路投下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絳州甲局,大使一員。
太原路軍器人匠局,秩正七品。達魯花赤一員,局使一員,副使一員,吏目一員。
保定軍器人匠提舉司,秩從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河間甲局,院長一員;祈州安平縣甲局,院長一員;陵州箭局,頭目一人。
眞定路軍器人匠提舉司,秩從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冀州甲局,院長一人。
懷孟河南等路軍器人匠局,秩正七品。局使、局副各一員。其屬:懷孟路弓局,院長一員。汴梁路軍器局,秩正七品。局使、局副各一員。其屬:常課弓局,院長一員;常課甲局,院長一員。
益都濟南箭局,秩正七品。局使一員。彰德路軍器人匠局,秩正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大名軍器局,秩正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
上都甲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興州白局子甲局,院長一員;興州千戶寨甲局,院長一員;松州五指崖甲局,院長一員;松州勝安甲局,院長一員。
遼河等處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各一員。其屬:遼蓋弓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蓋州甲局,局使一員。
上都雜造局,秩正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奉聖州軍器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蔚州軍器人匠提舉司,秩正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宣德府軍器人匠提舉司,秩正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廣平路甲局,院長一員。
東平等路軍器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通州甲匠提舉司,秩正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蘇州甲匠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欠州武器局,秩從五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大都甲匠提舉司,秩正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大都箭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大寧路軍器人匠提舉司,秩從六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豐州雜造局,秩正六品。達魯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員。歸德府軍器局,院長一員。汝寧府軍器局,院長一員。陳州軍器局,院長一員。許州軍器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咸平府軍器人匠局,秩從七品。達魯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員。
大都弓匠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雙搭弓局,大使、副使各一員;成吉里弓局,大使、副使各一員;通州弓局,院長一員。
大都弦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三十年,改提舉司置局。隆興路軍器人匠局,達魯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三十年置。平灤路軍器人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三十年置。大都雜造局,提領二員。元貞二年置。
太僕寺,秩從二品。掌阿塔思馬匹,受給造作鞍轡之事。中統四年,設羣牧所。至元十六年,改尚牧監。十九年,又改太僕院。二十年,改衞尉院。二十四年,罷院,立太僕寺。又別置尚乘寺以管鞍轡,而本寺止管阿塔思馬匹。二十五年,隸中書,置提調官二員。大德十一年,復改太僕院。至大四年,仍爲寺。卿二員,從二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七人,譯史、知印、通事各二人,奏差四人,回回令史一人,典吏二人。
尚乘寺,秩正三品。掌上御鞍轡輿輦。阿塔思羣牧騸馬驢騾,及領隨路局院鞍轡等造作,收支行省歲造鞍轡,理四怯薛阿塔赤詞訟,起取南北遠方馬匹等事。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二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奏差五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四年,罷衞尉院,始設尚乘寺,領資乘庫。大德十一年,陞爲院,秩從二品。至大四年,復爲寺。延佑七年,降從三品。
資乘庫,秩從五品。提點四員,從五品;大使三員,正六品;副使四員,正七品;庫子四人。掌收支鞍轡等物。至元十三年置。二十年,隸衞尉。二十四年,隸尚乘寺。
長信寺,秩正三品。領大斡耳朶怯憐口諸事。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寺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四人。大德五年置。至大元年,改陞爲院。四年,仍爲寺,卿五員,增少卿一員,以宦者爲之。延佑七年,省寺卿、少卿各一員,定置如上。
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領大都、上都二鐵局幷怯憐口人匠,以材木鐵炭皮貨諸色,備斡耳朶各枝房帳之需。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四人。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鐵局,秩從五品。掌斡耳朶上下往來造作粧釘房車。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十二年置。
上都鐵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十六年置。掌職如前。
長秋寺,秩正三品。掌武宗五斡耳朶戶口錢糧營繕諸事。寺卿五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寺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四人。皇慶二年置。其屬二:
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掌正宮造作之役。達魯花赤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四人。至大元年,斡耳朶三位下撥到人匠五百九十三戶,始置提舉司,隸中政院,後屬長信寺。
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掌領武宗軍上北來人匠。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二人。至大元年置。
承徽寺,秩正三品。掌答兒麻失里皇后位下錢糧營繕等事。寺卿五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寺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四人。至治元年置。其屬二:
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二,秩正五品。各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三人。至治三年置。
長寧寺,秩正三品。掌英宗速哥八剌皇后位下戶口錢糧營繕等事。寺卿六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寺丞二員,從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吏屬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至治三年置。
長慶寺,秩正三品。掌成宗斡耳朶及常歲管辦禾失房子、行幸怯薛台人等衣糧之事。寺卿六員,少卿二員,寺丞二員,品秩同長寧寺;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泰定元年置。
寧徽寺,秩正三品。隸八不沙皇后位下。寺卿六員,少卿四員,丞二員,品秩同長慶寺;經歷、知事各一員。天曆二年置。
太府監,秩正三品。領左、右藏等庫,掌錢帛出納之數。太卿六員,正三品;太監六員,從三品;少監五員,從四品;丞五員,正五品;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三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四人。中統四年置。至元四年,爲宣徽太府監,凡內府藏庫悉隸焉。八年,陞正三品。大德九年,改爲院,秩從二品,院判參用宦者。至大四年,復爲監,定置如上。
內藏庫,秩從五品。掌出納御用諸王段匹納失失紗羅絨錦南綿香貨諸物。提點四員,從五品;大使二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至元二年,置署上都。十九年,始署大都,以宦者領之。復有行內藏,二十八年省之,止存內藏及左右二庫。
右藏,提點四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掌收支金銀寶鈔、只孫段匹、水晶瑪瑙玉璞諸物。至元十九年置。
左藏,提點四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掌收支常課和買紗羅布絹絲綿絨錦木綿鋪陳衣服諸物。至元十九年置。
度支監,秩正三品。掌給馬駝芻粟。卿三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三員,從四品;監丞二員,從五品;經曆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十四人,譯史四人,通事、知印三人,奏差四人,典吏五人。國初,置孛可孫。至元八年,以重臣領之。十三年,省孛可孫,以宣徽兼其任。至大二年,改立度支院。四年,改爲監。
利用監,秩正三品。掌出納皮貨衣物之事。監卿八員,正三品;太監五員,從三品;少監五員,從四品;監丞四員,正五品;經歷、知事、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六人,典吏三人。至元十年置。二十年罷,二十六年復置。大德十一年,改爲院。至大四年,復爲監。
資用庫,秩從五品。提點二員,從五品;大使三員,正六品;副使五員,正七品;庫子五人。至元二年置,隸太府。十年,隸利用。
怯憐口皮局人匠提舉司,秩正五品。提舉二員,同提舉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中統元年置局。至元六年,改提舉司。
雜造雙線局,秩從八品。造內府皮貨鷹帽等物。大使、副使、直長、典史各一員。熟皮局,掌每歲熟造野獸皮貨等物,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至元二十年置。軟皮局,掌內府細色銀鼠野獸諸色皮貨。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至元二十五年置。斜皮局,掌每歲熟造內府各色野馬皮胯。副使二員。至元二十年置。貂鼠局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年置。貂鼠局,副使二員,直長一員。至元十九年立。染局,副使一員,直長一員,管勾一員,掌每歲變染皮貨。至元二十年始置。熟皮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典史一人,司吏一人。至元六年置。
中尚監,秩正三品。掌大斡耳朶位下怯憐口諸務,及領資成庫氈作,供內府陳設帳房帟幕車輿雨衣之用。監卿八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正五品;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七人,譯史三人,通事二人,知印二人,奏差五人。至元十五年,置尚用監。二十年罷。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監。三十年,分置兩都灤河三庫怯憐口雜造等九司局而緫領之。至大元年,陞爲院。四年,復爲監,參用宦者三人。
資成庫,秩從五品。掌造氈貨。提點三員,從五品;大使三員,正六品;副使三員,正七品。至元二年置,隸太府。二十三年,始歸於監。
章佩監,秩正三品。掌宦者速古兒赤所收御服寶帶。監卿五員,正三品;太監四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正五品;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七人,譯史二人,通事二人,奏差四人。至元二十二年置。至大元年,陞爲院,秩從二品。四年,復爲監,定置如上。
御帶庫,秩從五品。掌繫腰偏束等帶併絛環諸物,供奉御用用,以備賜予。提點三員,大使三員,副使二員,品秩同資成。至元二十八年置,俱以中官爲之。元貞二年,增二員,兼署上都之事。
異珍庫,秩從五品。掌御用珍寶、后妃公主首飾寶貝。提點三員,大使三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至元二十八年置。
經正監,秩正三品。掌營盤納鉢及標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太卿一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正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四人。至大四年置。監卿、太監、少監並奴都赤爲之,監丞流官爲之。
都水監,秩從三品。掌治河渠幷隄防水利橋梁牐堰之事。都水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一員,正五品;監丞二員,正六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十人,蒙古必闍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十人,壕寨十六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八年置。二十九年,領河道提舉司。大德六年,陞正三品。延佑七年,仍從三品。
大都河道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祕書監,秩正三品。掌歷代圖籍幷陰陽禁書。卿四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從五品;典簿一員,從七品;令史三人,知印、奏差各二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典書二人,典吏一人。屬官:著作郎二員,從六品;著作佐郎二員,正七品;祕書郎二員,正七品;校書郎二員,正八品;辨驗書畫直長一員,正八品。至元九年置。其監丞皆用大臣奏薦,選世家名臣子弟爲之。大德九年,陞正三品,給銀印。延佑元年,定置卿四員,參用宦者二人。
司天監,秩正四品。掌凡曆象之事。提點一員,正四品;司天監三員,正四品;少監五員,正五品;丞四員,正六品;知事一員,令史二人,譯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屬官:提學二員,敎授二員,並從九品;學正二員,天文科管勾二員,算曆科管勾二員,三式科管勾二員,測驗科管勾二員,漏刻科管勾二員,並從九品;陰陽管勾一員,押宿官二員,司辰官八員,天文生七十五人。中統元年,因金人舊制,立司天臺,設官屬。至元八年,以上都承應闕官,增置行司天監。十五年,別置太史院,與台並立,頒曆之政歸院,學校之設隸台。二十三年,置行監。二十七年,又立行少監。皇慶元年,陞正四品。延佑元年,特陞正三品。七年,仍正四品。
回回司天監,秩正四品。掌觀象衍曆。提點一員,司天監三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品秩同上;知事一員,令史二員,通事兼知印一人,奏差一人。屬官:敎授一員,天文科管勾一員,算曆科管勾一員,三式科管勾一員,測驗科管勾一員,漏刻科管勾一員,陰陽人一十八人。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徵回回爲星學者,札馬剌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至元八年,始置司天臺,秩從五品。十七年,置行監。皇慶元年,改爲監,秩正四品。延佑元年,陞正三品,置司天監。二年,命祕書卿提調監事。四年,復正四品。
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緫管府,品秩職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車駕還大都,則領上都諸倉庫之事。留守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四十四人,譯史六人,回回令史三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一十二人。國初,置開平府。中統四年,改上都路緫管府。至元三年,又給留守司印。十九年,併爲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緫管府。其屬附見:
修內司,秩從五品。掌營修內府之事。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三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至元八年置。
祗應司,秩從五品。掌妝鑾油染裱褙之事。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
器物局,秩從五品。掌造鐵器,內府營造釘線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
儀鸞局,秩正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三員,直長二員。至大四年,罷典設署,改置爲局。
兵馬司,秩正四品。指揮使三員,副指揮使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八人。至元二十九年置。
警巡院,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警巡使一員,副使二員,判官二員,司吏八人。
開平縣,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一員,主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一員,司吏八人。
平盈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三十年置。萬盈庫,達魯花赤、監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初置。
廣積倉,達魯花赤、監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初,置永盈倉。大德間,改爲廣積倉。
萬億庫,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六人,譯史一人。至元二十三年置。
行用庫,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稅課提舉司,秩正五品。提舉二員,同提舉、副提舉、提控案牘各一員。元貞元年置。
八作司,品秩職掌,悉與大都左右八作司同。達魯花赤一員,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餼廩司,掌諸王駙馬使客飲食。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年,置上都應辦所。延佑五年,改爲餼廩司。
尚供緫管府,秩正三品。掌守護東涼亭行宮,及遊獵供需之事。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從四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判官一員,正六品;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譯史、知印、奏差有差。至元十三年,置只哈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延佑二年,改緫管府。其屬附見:
香河等處巡檢司,巡檢一員,司吏一人。
景運倉,秩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至元二十一年置。
法物庫,秩從九品。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二十九年置。
雲需緫管府,秩正三品。掌守護察罕腦兒行宮,及行營供辦之事。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從四品;副緫管一員,從五品;判官一員,正六品;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延佑二年置。
大都路都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二員,都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二員,同知二員,治中二員,判官二員,推官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提控案牘四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九十有五人,譯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奏差二十一人。國初,爲燕京路,緫管大興府。中統五年,稱中都路。至元九年,改號大都。二十一年,始專置大都路緫管府,秩從三品,置都達魯花赤、都緫管等官。二十七年,陞爲都緫管府,進秩正三品,領府一、州十有一。凡本府官吏,唯達魯花赤一員及緫管、推官專治路政,其餘皆分任供需之事,故又號曰供需府焉。其屬附見:
大都路兵馬都指揮使司,凡二,秩正四品。掌京城盜賊姦僞鞫捕之事。都指揮使二員,副指揮使五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吏十四人。至元九年,改千戶所爲兵馬司,隸大都路。而刑部尚書一員提調司事,凡刑名則隸宗正,且爲宗正之屬。二十九年,置都指揮使等官,其後因之。一置司於北城,一置司於南城。
司獄司,凡三,秩正八品。司獄一員,獄丞一員,獄典二人,掌囚繫獄具之事。一置於大都路,一置於北城兵馬司,通領南城兵馬司獄事。皇慶元年,以兩司異禁,遂分置一司於南城。
左、右警巡二院,秩正六品。達魯花赤各一員,使各一員,副使、判官各三員,典史各三人,司吏各二十五人。至元六年置。領民事及供需,視大都路。大德五年,分置供需院,以副使、判官、典史各一員主之。
大都警巡院,品職分置如左、右院。達魯花赤一員,使一員,副使二員,判官二員,典史二員,司吏二十人。大德九年置,以治都城之南。
大都路提舉學校所,秩正六品。提舉一員,敎授二員,學正二員,學錄一員。至元二十四年,旣立國學,以故孔子廟爲京學,而提舉學事者,仍以國子祭酒繫銜。
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副緫管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宛平縣,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三員,主簿三員,尉一員,典史三員,司吏二十六人。至元十一年置,治大都麗正門以西。
大興縣,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一員,主簿二員,尉一員,典史三員,司吏一十五人。至元十一年置,治大都麗正門以東。
東關廂巡檢司,秩從九品。巡檢三員,司吏一人。掌巡捕盜賊奸宄之事。至元二十一年置。
西北、南關廂兩巡檢司,設置並同上。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鎭邊鄙,與都省爲表裏。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銜。其後嫌於外重,改爲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書省,尋復如舊。至大二年,又改行尚書省,二年復如舊。每省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右丞一員,左丞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甘肅、嶺北二省各減一員;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掾史、蒙古必闍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設員有差。舊制參政之下,有僉省、有同僉之屬,後罷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愼於擇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五年,罷隨路奧魯官,詔參政阿里僉行省事,於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以河南、江北繫要衝之地,又新入版圖,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揚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遷於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諸郡隸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統有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併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於龍興府,而福建自爲行省,治泉州。二十二年,以福建行省併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併入江浙。本省統有十八路。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伯顔伐宋,行中書省事於襄陽,尋以別將分省鄂州,爲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十三年,取潭州,卽署省治之。十八年,復徙置鄂州,統有三十路、三府。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中統元年,以商挺領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事。三年,改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爲陝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樞密院。本省所轄之地,惟陝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緫於陝西。至元十八年,以陝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遼陽路,統有七路、一府。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統二年,立行省於中興。至元十年,罷之。十八年復立,二十二年復罷,改立宣慰司。二十三年,徙置中興省於甘州,立甘肅行省。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寧夏,尋併歸之。本省治甘州路,統有七路、二州。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治和寧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卽古南詔之地。初,世祖征取以爲郡縣,嘗封建宗王鎭撫其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命高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德三年,復立行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旣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復置,以高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選屬官,治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各省屬官:檢校所,檢校一員,從七品;書吏二人。照磨所,照磨一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理問所,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都鎭撫司,都鎭撫一員,副都鎭撫一員。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緫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爲達於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爲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凡六道:山東東西道,(益都路置)。河東山西道,(大同路置)。淮東道,(揚州置)。浙東道,(慶元路置)。荊湖北道,(中興路置)。湖南道。(天臨路置)。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
廣東道,(廣州置)。大理金齒等處,蒙慶等處。右二府,設官如上。唯蒙慶一府,使二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都事亦減一員。
廣西兩江道,(靜江路置)。海北海南道,福建道,八番順元等處,察罕腦兒等。右五府,宣慰使都元帥三員,副都元帥、僉都元帥事各二員,餘同上。
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每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
曲靖等路,羅羅斯,臨安廣西道元江等處。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北庭,(隸土番宣慰司)。曲先塔林,(都元帥三員)。蒙古軍,征東。(二府,都元帥各一員,副一員)。
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李店文州,帖城河里洋脫,朶甘思,常陽,岷州,積石州,洮州路,脫思馬路,十八族。
右九府,唯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帥各一員;其餘八府,隸土蕃宣慰司,設官並同。
宣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閣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廣南西道,(不置副使、僉事)。麗江路,(以上隸雲南省)。順元等處,播州,思州,(以上隸湖廣省)。敘南等處。(隸四川行省,不置僉事、計議)。
安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副使、僉事各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師壁洞,(不置達魯花赤)。永順等處,散毛洞,(以上隸四川省)。羅番遏蠻軍,(不置達魯花赤)。程番武盛軍,金石番太平軍,臥龍番南寧州,小龍番靜蠻軍,(不置同知、副使)。大龍番應天府,洪番永盛軍,方番河中府,蘆番靜海軍,(不置知事)。新添葛蠻。(以上隸湖廣省)。
招討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
土番,剌馬剛等處,天全,倴不思,沿邊溪洞,(以下各置副使一員,無達魯花赤)。唆尼,諸番,征沔,長河西裏管軍,檐裏管軍,脫思馬田地。
諸路萬戶府:
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襲,有功則陞之。每府設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
鎭撫司,鎭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萬戶府正五品,中萬戶府從五品,俱金牌;下萬戶府正六品,銀牌。
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
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從五品,金牌。
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六品,銀牌。
彈壓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千戶所從八品,中下二所正九從九品內銓注。
上百戶所,百戶二員,蒙古一員,漢人一員,俱從六品,銀牌。下百戶所,百戶一員,從七品,銀牌。
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敎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蒙古提舉學校官,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廣、江西三省有之,餘省不置。
官醫提舉司,秩從六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醫戶差役詞訟。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省各立一司,餘省並無。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國初,兩淮內附,以提舉馬里范章專掌鹽課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於揚州。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大德四年,復置批驗所於眞州、採石等處。
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辦鹽各有差。
呂四場,餘東場,餘中場,餘西場,西亭場,金沙場,石塂場,掘港場,豐利場,馬塘場,拼茶場,角斜場,富安場,安豐場,梁垜場,東台場,河垜場,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白駒場,劉莊場,五佑場,新興場,廟灣場,莞瀆場,板浦場,臨洪場,徐瀆浦場。
批驗所,每所提領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掌批驗鹽引。
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大德三年,定其產鹽之地,立場有差,仍於杭州、嘉興、紹興、溫、台等處,設檢校四所,專驗鹽袋,毋過常度。
鹽場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仁和場,許村場,西路場,下沙場,青村場,表部場,浦東場,橫浦場,蘆瀝場,海沙場,鮑郎場,西興場,錢清場,三江場,曹娥場,石堰場,鳴鶴場,清泉場,長山場,穿山場,岱山場,玉泉場,蘆花場,大嵩場,昌國場,永嘉場,雙穗場,天富南監,長林場,黃巖場,杜瀆場,天富北監,長亭場,龍頭場。
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始置市舶司,領煎鹽徵課之事。二十四年,改立鹽運司。二十九年罷,立提舉司。大德四年,復爲運司。九年復罷,併入元帥府兼掌之。十年,復立都提舉司。至大四年,復升運司,徑隸行省。凡置鹽場七所:
鹽場七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海口場,牛田場,上里場,惠安場,潯美場,浯洲場,○洲場。
廣東鹽課提舉司。至元十三年,始從廣州煎辦鹽課。十六年,隸江西鹽鐵茶都轉運司。二十二年,併入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市舶提舉司。大德四年,改廣東鹽課提舉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其屬附見:
鹽場十三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靖康場,歸德場,東莞場,黃田場,香山場,矬峒場,雙恩場,咸水場,淡水場,石橋場,隆井場,招收場,小江場。
四川茶鹽轉運司。成都鹽井九十五處,散在諸郡山中。至元二年,置興元四川轉運司,專掌煎熬辦課之事。八年罷之。十六年,復立轉運司。十八年,併入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復立陝西四川轉運司,通轄諸課程事。二十二年,置四川茶鹽運司,秩從三品。使一員,同知、副使、運判各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
鹽場一十二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簡鹽場,隆鹽場,綿鹽場,潼川場,遂實場,順慶場,保寧場,嘉定場,長寧場,紹慶場,雲安場,大寧場。
廣海鹽課提舉司,至元三十一年置,專職鹽課。秩正四品。都提舉二員,從四品;同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市舶提舉司。至元二十三年,立鹽課市舶提舉司,隸廣東宣慰司。三十年,立海南博易提舉司。至大四年罷之,禁下番船隻。延佑元年,弛其禁,改立泉州、廣東、慶元三市舶提舉司。每司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二員,從七品;知事一員。
海道運糧萬戶府,至元二十年置,秩正三品。掌每歲海道運糧供給大都。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並正三品;副萬戶四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鎭撫二員,正五品。其屬附見:
海運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一員,千戶二員,並正五品;副千戶三員,從五品。若溫台,若慶元紹興,若杭州嘉興,若崑山崇明、常熟江陰等處,凡五所,而平江又有海運香莎糯米千戶所。
諸路緫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爲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爲下路,當衝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爲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並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奧魯,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員,而同知如治中之秩,餘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司吏無定制,隨事繁簡以爲多寡之額;譯史、通事各一人。其屬附見:
儒學敎授一員,秩九品。諸路各設一員,及學正一員、學錄一員。其散府、上中州,亦設敎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
蒙古敎授一員,正九品。醫學敎授一員。陰陽敎授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丞一員。平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織染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府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惠民藥局,提領一員。稅務,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錄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戶民之事。中統二年,詔驗民戶,定爲員數。二千戶以上,設錄事、司候、判官各一員;二千戶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達魯花赤一員,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盜之事,典史一員。若城市民少,則不置司,歸之倚郭縣。在兩京,則爲警巡院。獨杭州置四司,後省爲左、右兩司。
散府,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領勸農奧魯與路同。同知一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 行省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縣者,其制各有差等。
諸州。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爲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爲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爲下州。江南旣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爲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爲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爲下州。於是陞縣爲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達魯花赤、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魯花赤、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達魯花赤、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參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諸縣。至元三年,合併江北州縣。六千戶之上者爲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爲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爲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爲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爲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爲下縣。上縣,秩從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一員,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縣,秩正七品。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秩從七品。置官如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別置尉,尉主捕盜之事,別有印。典史一員。巡檢司,秩九品。巡檢一員。
諸軍,唯邊遠之地有之,各統屬縣,其秩如下州,其設官置吏亦如之。
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爲之。
各處脫脫禾孫,掌辨使臣奸僞。正一員,從五品;副一員,正七品。
勳一十階:上柱國,(正一品。)柱國,(從一品。)上護軍,(正二品。)護軍,(從二品。)上輕車都尉,(正三品。)輕車都尉,(從三品。)上騎都尉,(正四品。)騎都尉,(從四品。)驍騎尉,(正五品。)飛騎尉,(從五品。)
爵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右勳爵,若上柱國、郡王、國公,時有除拜者,餘則止於封贈用之。
文散官四十二: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特進。崇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榮祿大夫,(以上俱正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以上從一品。)資德大夫。資政大夫。資善大夫,(以上正二品。)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以上從二品。)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嘉議大夫,(以上正三品。)太中大夫。中大夫。亞中大夫,(以上從三品,舊爲少中,延祐改亞中。)中議大夫。中憲大夫。中順大夫,(以上正四品。)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以上從四品。)奉政大夫。奉議大夫,(以上正五品。)奉直大夫。奉訓大夫,(以上從五品。)承德郎。承直郎,(以上正六品。)儒林郎。承務郎,(以上從六品。)文林郎。承事郎,(以上正七品。)徵事郎。從事郎,(以上從七品。)登仕郎。將仕郎。(以上正八品。)
右文散官四十二階,由一品至五品爲宣授,六品至九品爲敕授。敕授則中書署牒,宣授則以制命之。一品至五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緋,八品至九品者服綠,武官以下皆如之。其官常對品,惟九品無散官,則但舉其職而已,武官雜職亦如之。
武散官三十四階:龍虎衞上將軍。金吾衞上將軍。驃騎衞上將軍,(以上正二品。)奉國上將軍。輔國上將軍。鎭國上將軍,(以上從二品。)昭武大將軍。昭勇大將軍。昭毅大將軍,(以上正三品。)安遠大將軍。定遠大將軍。懷遠大將軍,(以上從三品。)廣威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以上正四品。)信武將軍。顯武將軍。宣武將軍,(以上從四品。)武節將軍。武德將軍,(以上正五品。),武義將軍。武略將軍,(以上從五品。)承信校尉。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忠武校尉。忠顯校尉,(以上從六品。)忠勇校尉。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修武校尉。敦武校尉,(以上從七品。)保義校尉。進義校尉,(以上正八品。)保義副尉。進義副尉。(以上從八品。)
右武散官三十四階,自龍虎衞上將軍至進義副尉,由正二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內侍散官一十四:中散大夫,(正二品。)中引大夫,( 從二品。)中御大夫,(正三品。)侍中大夫,(從三品。)中衞大夫,(正四品。)中涓大夫,(從四品。)通侍郎,(正五品。)通御郎,(從五品。)侍直郎,(正六品。)內直郎,(從六品。)司謁郎,(正七品。)司司閽郎,(從七品。)奉郎,(正八品。)司引郎。(從八品。)
右內侍品秩一十四階,自中散至司引,由正二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司天散官一十四:欽象大夫,(從三品。)明時大夫。頒朔大夫,(以上正四品)保章大夫(從四品)司玄大夫,(正五品。)授時郎,(從五品。)靈臺郎,(正六品。)候儀郎,(從六品。)司正郎,(正七品。)平秩郎,(從七品。)正紀郎。挈壺郎,(以上正八品。)司曆郎。司辰郎。(以上從八品。)
右司天品秩一十四階,自欽象至司辰,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太醫散官一十五:保宜大夫。保康大夫,(以上從三品。)保安大夫。保和大夫,(以上正四品。)保順大夫,(從四品。)保冲大夫,(正五品。)保全郎,(從五品)成安郎,(正六品。)成和郎,(從六品。)成全郎,(正七品。)醫正郎,(從七品。)醫效郎。醫候郎,(以上正八品。)醫痊郎。醫愈郎。(以上從八品。)
右太醫品秩一十五階,自保宜至醫愈,亦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敎坊司散官十五:雲韶大夫。仙韶大夫,(以上從三品。)長寧大夫。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協律大夫,(從四品。)嘉成大夫,(正五品。)純和郎,(從五品。)調音郎,(正六品。)司樂郎,(從六品。)協樂郎,(正七品。)和樂郎,(從七品。)司音郎。司律郎,(以上正八品)和聲郎。和節郎。(以上從八品)
右敎坊品秩一十五階,自雲韶至和節,由從三品至從八品,其除授具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