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休竹客

[二十四史] 後漢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郡國二 潁川 汝南 梁國 沛國 陳國 魯國
 右豫州
魏郡 鉅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閒 清河 趙國 勃海
 右兾州
潁川郡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陽翟,禹所都。汲冢書:「禹都陽城。」古史考曰「鄭厲公入櫟」,即此也。晉地道記曰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有鈞臺。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享」,杜預曰有鈞臺陂。帝王世記云在縣西。有高氏亭。左傳成十七年衞侵鄭,至高氏,杜預曰縣西南。有雍氏城。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齊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 襄,有養陰里。 襄城左傳定四年「盟皐鼬」,杜預曰縣東南有城皐亭。有西不羹。杜預曰有不羹城。有汜城。杜預曰在縣南。周襄王所處。有汾丘。左傳襄十八年楚治兵於汾,杜預曰縣東北有汾丘城。有魚齒山。左傳謂魚陵,杜預曰魚齒山也,在犨縣北。 昆陽,有湛水。左傳襄十六年,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阪。 定陵,有東不羹。杜預曰縣西北有不羹亭。地道記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舞陽邑 郾 臨潁 潁陽 潁陰左傳文九年楚伐鄭,師於狼淵,杜預曰縣西有狼陂。獻帝遣御史大夫張音奉皇帝璽綬策書,禪帝位於魏,是文帝繼王位,南巡在潁陰,有司乃為壇於潁陰。庚午,登壇,魏相國華歆跪受璽綬,以進於王。王旣受畢,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帝王世記云:「魏文皇帝登禪于曲蠡之繁陽亭,為縣曰繁昌,亦禹貢豫州之域,今許之封內,今潁川繁昌是也。」北征記曰:「城在許之南七十里。東有臺,高七丈,方五十步,臺南有壇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終之壇也。」案北征記云是外黃縣繁昌城,非也。有狐宗郷,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史記魏哀王五年秦伐魏,走犀首岸門,徐廣曰岸亭。 許左傳莊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奔桐丘,杜預曰縣東北有桐丘城。獻帝徙都,改許昌。 新汲左傳文元年衞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杜預曰縣東北有匡城。成十七年伐鄭至曲洧,杜預曰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鄢陵,春秋時曰鄢。春秋鄭共叔所保,故曰「克段於鄢」。又成十六年晉敗楚於鄢陵。李竒曰:「六國曰安陵。」 長社,有長葛城。左傳隱五年宋伐鄭,圍長葛。縣本名長葛。地道記曰:「社中樹暴長,漢改名。」有向郷。左傳襄十一年諸侯師于向,杜預曰在縣東北。有蜀城,有蜀津。史記曰魏惠王元年韓、趙合軍伐魏蜀澤。 陽城帝王世記曰:「陽城有啟母冢。」有嵩高山,山海經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玄毛詩譜云外方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注云嵩高之北。洧水、潁水出。晉地道記曰:「潁水出陽乾山。」有鐵。有負黍聚。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馮敬通賦「遇許由於負黍山」也。 父城,有應郷。杜預曰應國在西南。史記曰客謂周最,以應為秦王太后養地。 輪氏,建初四年置。
汝南郡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戶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有摯亭,見說文。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 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地道記有陶丘郷。詩所謂「汝墳」。 汝陽 新息,侯國。 北宜春  3d8f.gif 強,侯國。 灈陽 期思,有蔣郷,故蔣國。 陽安,有道亭,故國。杜預曰在縣南。袁山松書有朔山。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縣置陽安都尉。」 項故國,左傳僖十七年魯所滅。地道記曰有公路城,袁術所築。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左傳曰房國,楚靈王所滅。又楚封吳王夫概於棠谿。地道記有吳城。 鮦陽,侯國。皇覽曰:「縣有葛陂郷,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銘曰『楚武王之冢』。民傳言秦、項、赤眉之時欲發之,輒頹壞填厭,不得發。」 慎陽 慎 新蔡,有大呂亭。地道記曰故呂侯國。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杜預曰縣東北有櫟亭。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冝禄,永元中復。 朗陵,侯國。左傳成六年楚拒晉桑隧,杜預曰縣東有桑里亭。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召陵左傳昭十三年楚蔡公與子干、子晳盟于鄧,杜預曰縣西南有鄧城。有陘亭。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次陘,杜預曰在縣南。蘇秦說韓宣惠王曰:「南有陘山。」有安陵郷。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史記无忌說魏安僖王曰:「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博物記曰故安陵君也。 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左傳襄四年楚師繁陽,杜預曰鮦陽南有繁陽亭。 襃信,侯國。有賴亭,故國。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杜預曰褒信縣有白亭。 原鹿,侯國。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一年宋盟鹿上,杜預曰原鹿縣也。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史記曰楚莊王封孫叔敖子,又蒙恬破楚軍。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蘇茂奔垂惠,王劉紆。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夷屬陳,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有乾谿,在縣南。有章華臺。杜預曰:「章華宮在華容縣城內。」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左傳哀七年築黍丘,杜預曰縣西南有黍丘亭。 睢陽北征記曰:「城周三十七里,南臨濊水,凡二十四門。」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左傳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太宮之椽,為盧門之椽」。昭二十一年敗吳鴻口,杜預曰縣東南有鴻口亭。地道記曰:「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縣南。」有魚門。左傳僖二十二年邾人懸公冑於魚門。有陽梁聚。左傳十二年楚伐宋,師楊梁,杜預曰有梁亭。僖二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謂己曰「吾賜汝孟諸之麋」,杜預曰在縣東北。爾雅十藪,宋有孟諸。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左傳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史記曰高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閒。有陳勝墓。 蒙帝王世記曰有北亳,即景亳,湯所盟處。有蒙澤。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僖二年齊侯盟貫,杜預曰縣西北有貰城,貰字與貫字相似。 穀熟,有新城。左傳曰文十四年諸侯會新城。帝王世記有南亳。有邳亭。古邳國。 鄢,故屬陳留。 寧陵,故屬陳留。左傳成十六年會沙隨,杜預曰縣北有沙隨亭。有葛郷,故葛伯國。杜預曰在縣東北。 薄,故屬山陽所都。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湯冢。左傳宋公子御說奔亳。其西又有微子冢。
沛國秦泗川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左傳桓十五年會於袲,杜預曰在縣西南。一名犖。 蕭,本國。北征記:「城周十四里,南臨汙水。」 沛,有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為文,見固集。地道記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豐地道記曰:「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有枌榆亭。 案:前志注「枌榆社在縣東北十五里」。或郷名,高祖里社。戴延之西征記曰:「縣西北有漢祖廟,為亭長所處。」 酇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縣東北有棘亭。襄元年鄭侵宋,取犬丘,杜預曰縣東北有犬丘城。帝王世記曰「曹騰封費亭侯,縣有費亭是也。」有鄍聚。左傳曰「兾為不道,伐鄍三門」,服虔曰鄍,晉別都,杜預曰是虞邑,地處闕,則非此鄍矣。博物記曰:「諸侯會于鄍亭。」 穀陽 譙平陽邑,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乾谿在南。刺史治。漢官曰去雒陽千二十里。 洨,有垓下聚。高祖破項羽也。 蘄,有大澤郷,陳涉起此。史記曰高祖擊黥布於會甀,徐廣曰在縣西。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膠國。杜預曰在縣東南。 龍亢地道記曰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縣東南。 向,本國。 符離 虹地道記云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檀淵聚。左傳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里。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帝王世記曰:「庖犧氏所都,舜後所封。」左傳僖元年會於檉,杜預曰縣西北有檉城。爾雅曰:「丘上有丘曰宛丘。」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博物記曰:「邛地在縣北,防亭在焉。詩曰:『邛有旨苕,防有鵲巢。』」 陽夏,有固陵聚。史記高祖五年追項籍至固陵,晉灼漢書注云汝南固始縣。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郷。伏滔北征記曰:「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地道記曰:「城南三十里有平城。」 柘 新平 扶樂 武平左傳成十六年,諸侯侵陳鳴鹿,杜預曰縣西南有鹿邑。 長平,故屬汝南。左傳宋華氏戰于鬼閻,杜預曰縣西北有閻亭。有辰亭。左傳宣十一年盟辰陵,杜預曰縣東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魯國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魯國,古奄國。帝王世記曰:「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左傳曰伯禽封少昊之墟。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舍于昌衍,杜預曰縣東南有昌平城。皇覽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內祥舍中,民傳言魯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有大庭氏庫。杜預曰:「大庭氏,古國名,在城內,魯於其處作庫。」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漢晉春秋曰:「鍾離意相魯,見仲尼廟頹毀,會諸生於廟中,慨然歎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況見聖人廟乎!』遂躬留治之。周觀輿服之在焉,自仲尼以來,莫之開也。意發視之,得古文策書,曰『亂吾書,董仲舒。治吾堂,鍾離意。璧有七,張伯盜一。』意尋案未了。而卒張伯者、治中庭,治地得六璧,上之。意曰:『此有七,何以不遂?』伯懼,探璧懷中。魯咸以為神。」意別傳曰:「意省堂有孔子小車乗,皆朽敗,意自糶俸雇漆膠之直,請魯民治之,及護几席劔履。後得甕中素書,曰『護吾履,鍾離意』。」又禮記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而仲尼墓在魯城門北便之外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蓋一頃,墓墳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塋中異木以百數,魯人莫能識也。皇覽曰:「孔子本無祠堂,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伯魚冢在孔子冢東,與孔子冢併,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案:今墓書孫在祖前,謂此為驕孫祔。有牛首亭。左傳曰桓十四年宋伐鄭,取牛首。有五父衢。地道記曰在城東。 騶,本邾國。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薈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城北有孟軻冢焉。」 蕃,有南梁水。 左傳襄四年戰狐台,杜預曰縣東南有目台亭。 薛,本國,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覽曰:「靖郭君冢在城中東南陬。孟甞君冢在城中向門東北邊。」六國時曰徐州。史記曰齊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 卞,有盜泉。有郚郷城。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杜預曰縣南有郚郷城。隱元年盟于蔑,杜預曰蔑,地名,縣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齊圍桃,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墟。 汶陽左傳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預曰縣北有曲水亭。地道記「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案:魯桓與杞、莒盟,不往齊地,地道為妄。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侯國九十九。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魏志曰:「建安十七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衞國、頓丘、東武陽、發干,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任城,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東西都尉。」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鄴帝王世記曰:「縣西南有上司馬,殷太甲常居焉。」魏都賦注曰:「縣西北有鼓山,時時自鳴,鳴則兵。」又交谷水在縣南。案:本傳有西唐山。又鄴北太行山,西北去,亦不知山所極處,亦如東海不知水所窮盡也。有故大河。有滏水。魏都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注云:「水經鄴西北。滏水熱,故名滏口。」有汙水,有汙城。史記曰項羽破秦軍汙水上。有平陽城。史記曰靳歙別下平陽。有武城。有九侯城。徐廣曰一作「鬼侯」。與文王為紂三公。 繁陽 內黃左傳襄十九年會于柯,杜預曰縣東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于戲陽,杜預曰縣北有戲陽城。清河水出。有羛陽聚。世祖破五校處。有黃澤。前志曰在縣西。 魏 元城左傳成七年會馬陵,杜預曰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史記曰龐涓死處。 五鹿墟,故沙鹿,左傳:「沙鹿崩。」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鹿。沙,山名也。」有沙亭。左傳定七年盟于沙亭,杜預曰在縣東南。七年盟于瑣,晉地道記曰縣南有瑣陽城。 黎陽左傳定十四年會于牽,杜預曰縣東北有牽城。 陰安邑。 館陶 清淵 平恩 沙,侯國。魏都賦注曰有龍山。 斥丘,有葛。杜預曰有乾侯。魯昭公所處。 武安,有鐵。即臺孝威隱于縣山。 曲梁,侯國,左傳宣十五年敗赤狄于曲梁。故屬廣平。有雞澤。左傳襄三年諸侯會雞澤,杜預曰在縣西南。 梁期
鉅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廮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有廣阿澤。呂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高誘注云廣阿澤也,山海經曰大陸之水。史記紂盈鉅橋之粟。許慎云:「鉅鹿之大橋也。」鉅鹿南有棘原,章邯所軍處。前書曰沙丘臺在縣東北七十里。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杜預曰縣西南有肥累城。古肥國,白狄別種。有昔陽亭。左傳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杜預曰沾縣東有昔陽城。肥故都也。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 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郷 南 470c.gif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晉地道記有石塞、三公塞。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漢官曰去雒陽一千里。有千秋亭、五成陌,縣南七里。光武即位於此矣。 都郷,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濟水所出。晉地道記有礫塞、中谷塞。 平棘,有塞。 欒城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九門史記趙武靈王出九門,如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碣石山,戰國策云在縣界。 靈壽,衞水出。 蒲吾史記番吾君。杜預曰晉之蒲邑也。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 井陘 真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杜預曰白狄別種。 望都左傳晉伐鮮虞及中人,杜預曰縣西北有中人城。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唐,有中人亭,博物記曰:「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列子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取左人、中人。」有左人郷。帝王世記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即堯母慶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博物記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有泉水,干吉得神書。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恒多山阪,名飛狐口。」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晉地道記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出也。」 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 觀津本清河下縣。決錄注曰:「孝文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后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葬,起大墳于縣城南,民號曰竇氏青山。」 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史記曰,趙武靈王曰:「吾國東有河、薄落之水。」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閒。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馮異進豆粥光武。案:志有解犢侯,靈帝封。 安平,故屬涿。 南深澤,故屬涿。
河閒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 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成 鄃 靈,和帝永元九年復。地道記曰有鳴犢河。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太公呂尚困於棘津城,琅邪海曲,非此城也。案:永初元年鄧太后分置廣川王國,後王薨,國除。太后崩,還益清河。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張華曰:「趙奢冢在邯鄲西山上,謂之馬服山。」有叢臺。有洪波臺。 易陽魏都賦曰:「溫泉毖涌而自浪。」注曰:「溫泉在易陽,世以治疾,洗百病。」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史記曰趙成侯,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晉地道記曰有石門塞、燒梁關。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有胡蘇亭。胡蘇河之名見爾雅。 章武 陽信,延光元年復。 脩,故屬信都。
 右兾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右兖州
 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
右徐州
陳留郡武帝置。雒陽東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陳留,有鳴鴈亭。左傳成十六年衞伐鄭鳴鴈,杜預曰在雍丘縣西北。陳留志曰:「有桐陵亭,古桐丘。」 浚儀,本大梁。帝王世記曰:「禹避商均浚儀。」晉地道記:「儀封人,此縣也。」通俗文曰「渠在浚儀,曰莨蕩」也。 尉氏陳留志曰:「有陵樹郷,北有澤,澤有天子菀囿,有秦樂廄,漢諸帝以馴養猛獸。」 雍丘,本杞國。陳留志曰:「城內有神井,能興霧雹。」案:徐齊民北征記曰:「有呂禄臺,高七丈。有酈生祠。」曹植禹廟讚曰:「有禹祠,植移于其城,城本名杞城。」 襄邑,有滑亭。左傳莊三年次于滑,杜預曰在縣西北。有承匡城。地道記曰在縣西。左傳文十一年會晉郤缺于承匡。有桐門亭,有黃門亭。襄元年會鄫,杜預曰縣東南有鄫城。 外黃左傳「惠公季年,敗宋師于黃」,杜預曰宋邑,縣東有黃城。有葵丘聚,齊桓公會此。城中有曲棘里。左傳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曲棘」。有繁陽城。 小黃漢舊儀曰:「高祖母起兵時死縣北,為作陵廟於小黃。」 東昬陳留志曰:「故戶牖郷有陳平祠。」 濟陽有武父郷。左傳桓十二年「盟于武父」,杜預曰縣東北有武父城。縣東南有戎城。縣都郷有行宮,光武生。 平丘,有臨濟亭,田儋死此。有匡。匡人之亭,曹公破袁術處。有黃池亭。陳留志云:「黃亭在封丘。」左傳哀十三年盟黃池,杜預曰在封邱縣南。傳曰「吳囚子服景伯以還,及戶牖」,然即黃池在戶牖西。或以為外黃縣東溝,非也。 封丘博物記有狄溝,即敗狄于長丘是也。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左傳成五年諸侯會蟲牢。陳留志:「有鞠亭,古鞠居。」 酸棗左傳鄭太叔至于廩延,杜預曰縣北有延津。襄五年會城棣,杜預曰縣西南有棣城。東有地烏巢,曹公破袁紹處。陳留志曰:「城內有韓王故宮闕。」 長垣,侯國。有匡城。陳留志曰:「孔子圍此。」北征記城周三里。左傳僖十五年會牡丘,次于匡,杜預曰匡在縣西南。昭十三年會平丘,杜預曰縣西南有平丘城。有蒲城。左傳成九年會于蒲,杜預曰在縣西南。史記曰孔子自匡過蒲。陳留志云「有子路祠。」有祭城。杜預曰鄭祭封人仲邑。陳留志曰:「有蘧伯玉墓及祠。」又西南有宛亭。左傳僖二十八年衞人盟宛濮,杜預曰近濮水。 己吾,有大棘鄉。左傳宣二年鄭破宋師大棘,杜預曰在襄邑縣南。有首鄉。左傳僖五年齊侯會于首止,杜預曰在襄邑東南,有首郷。 考城,故菑,陳留志曰:「古戴國地名。」杜預曰:「戴在外黃東南。」爾雅曰:「木立死曰菑。」呂氏春秋:「草鬱即為菑。」章帝更名。故屬梁。陳留志曰:「有箕子祠。有穀亭。古句瀆之丘。」案本傳有蒲亭。 圉,故屬淮陽。有高陽亭。陳留志曰:「有萬人聚,王邑破翟義積尸處。」前書「今高陽」。文穎曰:「高陽,聚邑名,在縣西。」 扶溝,故屬淮陽。
東郡秦置。去雒陽八百餘里。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濮陽,古昆吾國,杜預曰古衞也。帝王世記曰:「顓頊自窮桑徙商丘。」左傳曰「衞,顓頊之墟」,杜預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墟,縣城內有顓頊冢。皇覽曰:「冢在城門外廣陽里中。」博物記曰:「桑中在其中。」春秋時曰濮。有鹹城,或曰古鹹國。左傳僖十三年同會于鹹。有清丘。左傳曰宣十二年盟清丘,杜預曰縣東南。有鉏城。 燕,本南燕國。有雍郷。謝沈書曰,赤眉攻雍郷。有胙城,古胙國。有平陽亭。左傳哀十六年「衞侯飲孔悝酒於平陽」。有瓦亭。左傳曰定八年會于瓦,杜預曰縣東北。有桃城。史記曰春申君說秦曰「王又舉甲拔桃入邢」是也。 白馬,有韋郷。杜預曰:「縣東南有韋城。古豕韋氏之國」。 頓丘皇覽曰「帝嚳冢在城南臺陰野中」是也。 東阿左傳桓十年會于桃丘,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城。襄十四年孫林父敗衞侯于阿澤,杜預曰縣西南大澤。魏志有渠丘山。有清亭。左傳隱四年「遇于清」是也。 東武陽,濕水出。 ,范有秦亭。左傳莊三十一年「築臺于秦」。地道記在縣西北。 臨邑,有沛廟。 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左傳僖元年「邢遷于夷儀」。有聶戚。左傳曰「聊攝以東」。 發干 樂平,侯國。故清,章帝更名。 陽平,侯國。有莘亭。杜預注傳曰衞作新臺在縣北。衞殺公子伋之地,故曰「待諸莘」。有岡成城。秦封蔡澤為岡成君,未詳。 衞,公國。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左傳文元年會于戚,鄭救晉中行氏,晉敗鄭鐵,杜預曰戚城南有鐵丘。有竿城。前書故發干城。 穀城,春秋時小穀。左傳莊三十二年「城小穀」,杜預曰城中有管仲井。又傳曰埋長狄榮如首於周首之北門,杜預曰縣東北有周首亭。有巂下聚。左傳僖二十六年追齊師至酅,杜預曰縣西有地名酅下。皇覽曰:「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
東平國故梁,景帝分為濟東國,宣帝改。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
  無鹽,本宿國,任姓。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奔郈,杜預曰縣東南有郈郷亭。有章城。古國。左傳莊三十年,齊取鄣。 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有闞亭。左傳桓十一年會于闞,杜預曰在須昌縣東南。有闞城,博物記云即此亭是。有堂陽亭。故縣,後省。 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曰壽張。有堂聚,故聚屬東郡。地道記曰:「有蚩尤祠,狗城。」皇覽曰:「蚩尤冢在縣闞郷城中,高七丈。」 須昌,故屬東郡。杜預曰:「須句,古國,在西北。」有致密城,古中都。有陽穀城。左傳僖三年會陽穀,杜預曰在縣北。 寧陽,故屬泰山。
任城國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雒陽東千一百里。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
  任城,本任國。有桃聚。光武破龐萌於桃郷。 亢父左傳襄十三年「取邿」,杜預曰縣有邿亭。哀六年「城邾瑕」,杜預曰縣北有邾瑕城。 樊
泰山郡高帝置。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前書曰在縣西南四里。左傳昭八年「大蒐于紅,至于商、衞」。紅亭在縣西北,杜預曰接宋、衞也。 博,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有龜山。左傳定十年齊歸龜陰之田,杜預曰田在山北。琴操孔子作龜山之操。有龍郷城。左傳成二年齊圍龍,杜預曰在縣西南。史記作「隆」。又楚有蜀之役,杜預曰縣西北有蜀亭。 梁甫,侯國。有菟裘聚。左傳隱公「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杜預曰縣南有菟裘城。 鉅平,侯國。有亭禪山。即古所禪亭亭者也。有陽關亭。左傳襄十七年「師自陽關」。桓六年會于成,杜預曰縣東南。成城即孟孫之邑。 嬴,有鐵。 山茌,侯國。 萊蕪,有原山,潘水出。杜預曰汶水出。 蓋,沂水出。左傳會于防,杜預曰在縣東南,有防城。 南武陽,侯國。有顓臾城。 南城,故屬東海。有東陽城。呂氏春秋夏孔甲遊田于東陽萯山。左傳哀八年「克東陽」。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預曰南城縣。哀十四年司馬牛葬丘輿,杜預曰縣西北有輿城。 費,侯國,曹勝封費是酇縣費亭,非此國。故屬東海。有祊亭。左傳隱八年鄭歸祊,杜預曰在縣東南。閔二年莒人歸共仲及密,杜預曰縣有密如亭。有台亭。左傳襄十二年莒圍台,杜預曰縣南有台亭。 牟,故國。
濟北國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臣昭案:濟北,前漢之舊國,此是經并泰山復分。雒陽東千一百五十里。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盧左傳隱三年齊鄭尋盧之盟,杜預曰今縣故城。有邾山,在縣北。成二年封銳司徒女石窌,杜預曰縣東有地名石窌。有平陰城。有防門。左傳襄十八年齊禦晉平陰,塹防門,杜預曰在縣北。又齊登巫山以望晉師,杜預曰在縣東北。有光里。有景茲山。杜預曰在縣東南。有敖山。左傳曰「先君獻、武廢二山」,即敖山、具山。有清亭。左傳哀十一年,齊伐魯及清是也。有長城至東海。史記蘇代說燕王曰「齊有長城、巨防」。巨防即防門。 蛇丘,有遂郷。古遂國,左傳莊十三年齊人滅遂。有下讙亭。左傳桓三年送姜氏于讙。有鑄郷城。周武王未及下車,封堯後於鑄。左傳有棘地,成公三年叔孫僑如所圍。杜預曰汶水北地有棘郷。東觀書有芳陘山。 成,本國。左傳「衞師入郕」,杜預曰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郷。 茌平,本屬東郡。 剛。左傳哀八年齊取闡,杜預曰在縣北,有闡郷。
山陽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十一里。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
  昌邑,刺史治。有梁丘城。左傳莊三十二年遇于梁丘,杜預曰梁丘郷在縣西南。有甲父亭。杜預曰甲父,古國名,在縣東南。左傳隱十年「取防」,杜預曰縣西有防城。 東緡,春秋時曰緡。左傳僖二十三年齊圍緡。 鉅野左傳桓七年「焚咸丘」,杜預曰縣西有咸亭。有大野澤。春秋西狩獲麟之所。爾雅十藪,魯有大野。杜預曰縣西南有郥亭。定十三年齊伐晉之所。 高平,侯國。故橐,章帝更名。前漢志莽改曰高平,章帝復莽此號。左傳隱元年費伯城郎,杜預曰縣東南有郁郎亭。有茅郷城。杜預曰茅郷在昌邑西南。 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前漢志在王莽改曰湖陸,章帝復其號。博物記曰苟水出。地道記縣西有費亭城,魏武帝初所封。 南平陽,侯國。有漆亭左傳城漆。有閭丘亭。左傳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杜預曰縣東北有漆郷,西北有顯閭亭。哀七年囚邾子負瑕,杜預曰縣西北有瑕丘城。 方與,有武唐亭,左傳桓二年盟于唐,杜預曰在西南。魯侯觀魚臺。春秋經隱五年矢魚于棠。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左傳僖七年盟甯母,杜預曰在縣東。三十一年臧文仲宿重館,杜預曰縣西北有重郷城。 瑕丘 金郷晉地道記曰:「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冢,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傍却入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漢昌邑所作,或云秦時。」 防東
濟陰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定陶,本曹國,郭璞曰:「城中有陶丘。」皇覽曰:「伯樂冢縣東南一里所,高四五丈。」古陶,堯所居。帝王世記曰:「舜陶河濵,縣西南陶丘亭是。」有三鬷亭。湯伐三鬷,孔安國曰今定陶。 冤句,有煑棗城。史記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東有淮、潁、煑棗。」 成陽,有堯冢、靈臺,有雷澤。禹貢曰:「雷夏旣澤。」帝王世記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濟陰有歷山。」 乗氏,侯國。博物記曰古乗丘。有泗水。有鹿城郷。 句陽,有垂亭。左傳隱八年遇于垂。史記忌說魏安僖王曰:「文臺墮,垂都焚。」徐廣曰:「縣有垂亭。」 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 廩丘 故屬東郡。有高魚城。有運城。左傳襄二十六年「齊烏餘以廩丘奔晉」,杜預曰今縣故城是。又「襲衞羊角取之」,杜預曰今縣所治城。又襲我高魚,杜預曰在縣東北。 單父,侯國,故屬山陽。 成武,故屬山陽。左傳隱七年「戎執凡伯於楚丘」,杜預曰在縣西南。有郜城。左傳隱十年「取郜」,杜預曰縣東南有郜城。地道記有秺城。 己氏,故屬梁。皇覽曰有平和郷,郷有伊尹冢。
 右兖州刺史部,郡、國八,縣、邑、公、侯國八十。
東海郡高帝置。雒陽東千五百里。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郯,本國,刺史治。博物記曰:「有勇士亭,即勇士菑丘欣。」 蘭陵,有次室亭。地道記曰:「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 戚 朐山海經曰:「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郭璞曰:「在縣界。世俗傳此山在蒼梧徙來,上皆有南方樹木。」博物記:「縣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之東門。」有鐵。有伊盧郷。史記曰,鍾離昧家在伊盧。 襄賁 昌慮,有藍郷。左傳昭三十一年邾黑肱以濫來奔,杜預曰縣所治,城東北有郳城。郳,小邾國也。 承 陰平 利城 合城漷水自此南至湖陸。 祝其,有羽山。殛鯀之山。杜預曰在縣西南。博物記曰:「東北獨居山,西南有淵水,即羽泉也,俗謂此山為懲父山。」春秋時曰祝其,夾谷地。左傳定十年會齊侯夾谷,孔子相。 厚丘左傳成九年「城中城」,杜預曰在縣西南,有中郷城。 贛榆,本屬琅邪,建初五年復。左傳「齊伐莒,莒子奔紀鄣」,杜預曰縣東北有紀城。地道記曰:「海中去岸百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
琅邪國秦置。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案本紀,永壽元年置,都尉治。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開陽杜預曰古鄅。左傳哀三年城啟陽,杜預曰開陽。故屬東海,建初五年屬。 東武 琅邪山海經云有琅邪臺,在勃海閒,琅邪之東。郭璞曰:「琅邪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琅邪臺。」齊景公曰:「吾循海而南,放乎琅邪。」越絕曰:「句踐徙琅邪,起觀臺,臺周七里,以望東海。」史記曰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傳有勞山。 東莞,有鄆亭。左傳曰「公處鄆」。有邳郷。有公來山,或曰古浮來。左傳隱八年盟浮來,杜預曰邳來山之閒,號曰邳來。莊九年鮑叔受管仲,及堂阜而脫之。杜預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於此,因以為名。」即古堂阜也,東莞後為郡。 西海東觀書曰有勝山。博物記:「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郷。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 諸左傳莊二十九年「城諸」,杜預曰諸縣在城陽郡。又隱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杜預曰縣東北有婁郷。 莒,本國,故屬城陽。左傳成八年申公巫臣會渠丘公,杜預曰縣有蘧丘里。有鐵。有崢嶸谷。 東安,故屬城陽。 陽都,故屬城陽。有牟臺。左傳宣元年會于平州,杜預曰在縣西。 臨沂,故屬東海。有叢亭。左傳隱六年盟于艾,杜預曰縣東南有艾山。七年「城中丘」,杜預曰縣東北有中丘亭。博物記曰:「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 即丘,侯國,故屬東海,春秋曰祝丘。 繒,侯國,故屬東海。有概亭。左傳莊九年盟于蔇,杜預曰在縣北。 姑幕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東北有茲亭。博物記曰淮水入。城東南五里有公冶長墓。
彭城國高祖置為楚,章帝改。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
  彭城古大彭邑。北征記城西二十里有山,山有楚元王墓。伏滔北征記曰:「城北六里有山,臨泗,有宋桓魋石槨,皆青石,隱起龜龍鱗鳳之象。」有鐵。 武原 傅陽,有柤水。左傳襄十年滅偪陽,杜預曰即此縣也。呂 留西征記曰城中有張良廟。梧 菑丘 廣戚,故屬沛。
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廣陵吳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有東陵亭。博物記曰:「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極。以狀上,因以其處為廟祠,號曰東陵聖母。」 江都,有江水祠。 高郵 平安 淩,故屬泗水。 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縣多麋。博物記曰:「千千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穫,其收百倍。」又扶海洲上有草名蒒,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穫至冬乃訖,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 射陽,故屬臨淮。有梁湖。地道記曰有博支湖。 鹽瀆,故屬臨淮。 輿,侯國,故屬臨淮。 堂邑,故屬臨淮。有鐵。春秋時曰堂。 海西,故屬東海。
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屬東海。戴延之西征記曰:「有沂水,自城西西南注泗,別下迴城南,亦注泗。舊有橋處,張良與黃石公會此橋。」葛嶧山,本嶧陽山。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記曰今槃根往往而存。有鐵。 徐,本國。有樓亭,或曰古蔞林。杜預曰在僮縣東南。伏滔北征記曰:「縣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劔之處。」 僮,侯國。 睢陵 下相 淮陰下郷有南昌亭,韓信寄食處。 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左傳昭十六年齊師至蒲隧,杜預曰縣東有蒲姑陂。 東成 曲陽,侯國,故屬東海。 司吾,侯國,故屬東海。 良成,故屬東海。春秋時曰良。左傳昭十三年晉會吳於良。 夏丘,故屬沛。
 右徐州刺史部,郡、國五,縣、邑、侯國六十二。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琅邪、東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建安十一年,省昌慮并東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右青州
 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長沙
右荊州
 九江 丹陽 廬江 會稽 吳郡 豫章
右揚州
濟南國故齊,文帝分。雒陽東千八百里。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東平陵,有鐵。有譚城。故譚國。有天山。 著 於陵杜預曰縣西北有于亭。陳桓子以封齊公子周。 臺 菅,有賴亭。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杜預曰縣西有崔城。 歷城,有鐵。有巨里聚。耿弇破費敢處。皇覽曰:「太甲有冢,在歷山上。」
平原郡高帝置。雒陽北一千三百里。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地道記曰有篤馬河。 高唐,濕水出。 般 鬲,侯國。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魏都賦注曰縣有蓋節淵。三齊記曰:「城南有蒲臺,高八十尺,秦始皇所頓處。在臺下縈蒲繫馬,今蒲猶縈者。」 祝阿,春秋時曰祝柯。左傳哀十年「取犁及轅」,杜預曰縣西有轅城。故縣,省。有野井亭。左傳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杜預曰在縣東。 樂陵 濕陰 安德,侯國。 厭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乗,永元七年更名。雒陽東千五百二十里。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臨濟,本狄,安帝更名。地道記曰:「狄伐衞懿公。」 千乗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姑城。古薄姑氏,杜預曰薄姑地。有貝中聚。左傳齊侯田于貝丘,杜預曰縣南有地名貝丘。有時水。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杜預曰時水在縣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蓼城,侯國。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利,故屬齊。 益,侯國,故屬北海。 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古灌國。
北海國景帝置。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劇,有紀亭,古紀國。 營陵 平壽,有斟城。杜預曰有斟亭。古斟國,故縣,後省。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 都昌左傳莊元年齊遷紀之鄑城。地道記曰鄑城在縣西。 安丘,有渠丘亭。地道記曰有渠丘城。 淳于,永元九年復。有密郷。左傳隱二年紀莒盟密。故密郷,在縣東北,後省。 平昌,侯國,故屬琅邪。有蔞郷。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西南有防亭。 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元年屬。左傳莊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朱虛縣東南有郚城。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即此山也。」 東安平,故屬菑川。六國時曰安平。有酅亭。故兆。左傳莊三年「紀季以酅入於齊」。地道紀有羌頭山。 高密,侯國。 昌安,侯國,安帝復。 夷安,侯國,安帝復。 膠東,侯國。 即墨,侯國。有棠郷。左傳襄六年圍棠,杜預曰棠國也。 壯武,安帝復。故夷國。左傳隱元年紀伐夷。 下密,安帝復。 挺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王祠。」 觀陽
東萊郡高帝置。雒陽三千一百二十八里。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黃地道記曰:「縣東二百三十里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山,列二碑,東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漢武帝二碑。」 牟平 惤,侯國。地道記曰有百枝萊君祠。三齊記曰:「南有蹲犬山,山似犬蹲,有神,劉寵出西都,經此山,山犬吠之,寵曰『山神謂我人也』。」 曲成,侯國。前書禱萬里沙,在縣。 掖,侯國。有過郷。故過國。 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 昌陽 盧郷 長廣,故屬琅邪。 黔陬,侯國,故屬琅邪。有介亭。左傳襄二十四年「伐莒,侵介根」,杜預曰縣東北計基城。號介國。 葛盧,有尤涉亭。 不其,侯國,故屬琅邪。三齊記曰:「鄭玄敎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 4aa5.gif ,葉長一尺餘,堅刃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齊國秦置。雒陽東千八百里。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臨菑,本齊,刺史治。爾雅十藪,齊有海隅,郭璞曰海濵廣斥。左傳齊戍葵丘,杜預曰在縣西。皇覽曰:「呂尚冢在縣城南,去縣十餘里,在齊桓公冢南。菑水南桓公冢西北有晏嬰冢。」孟子注曰:「南小山,曰牛山。」博物記曰縣西有袁婁。 西安,有棘里亭。杜預曰在縣東。陳桓子封子山。有蘧丘里,古渠丘。 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郱邑。左傳莊元年齊所徙,杜預曰在縣東南。應劭曰伯氏邑也。地道記曰有石高山。 廣 般陽,故屬濟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荊州記曰:「郡城周三十六里。」博物記有申亭。南都賦注曰有玉池、澤陂。有南就聚。有瓜里津。東觀書鄧奉拒光武瓜里。有夕陽聚。袁山松書曰:「賈復從擊鄧奉,追至夕陽聚。」有東武亭。 冠軍,邑。 葉,有長山,曰方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皇覽曰:「縣西北去城三里葉公諸梁冢,近縣祠之,曰葉君丘。」有卷城。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 新野,有東郷,故新都。王莽封也。有黃郵聚。吳漢破秦豐地。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古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築城。」有上唐郷。前志曰故唐國。下江兵,荊州軍。 西鄂有精山,朱儁破孫夏。山海經曰:「有豐山,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即其國為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郭璞曰:「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光耀,今有屋祠也。霜降則鍾鳴,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南都賦注:「耕父,旱鬼也。」皇覽曰王子朝冢在縣西。 雉博物記曰滍水出。 魯陽,有魯山。前志曰古魯縣。南都賦注:「有堯山,封劉累,立堯祠。」有牛蘭累亭。謝沈書云牛蘭山也。 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 比陽 復陽,侯國。有杏聚。 平氏 桐柏,大復山,淮水出。前書曰在縣南。荊州記曰:「桐柏淮源涌發,其中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廟。」博物記曰:「有陽山,出紫草。」有冝秋聚。伯升見下江兵。 棘陽荊州記曰東北百里有謝城。有藍郷。伯升襲甄阜處。有黃淳聚。又伯升攻梁丘賜。杜預曰蓼國在東南。前志蓼國湖陽是。 湖陽,邑。荊州記曰:「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今存。」 隨古隨國。 西,有斷蛇丘。即銜珠之蛇也。杜預曰有賴亭。左傳僖十五年齊伐厲,在縣北。帝王世記曰:「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郷是也。」荊州記曰:「縣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農所生。又有周迴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塹,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旣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衆井動,即此地為神農社,年常祠之。」 育陽,邑。有小長安。漢軍為甄阜所破處。有東陽聚。朱祐破張成處。 涅陽 陰 酇 鄧,有鄾聚。左傳桓九年楚師圍鄾。 山都,侯國。 酈,侯國。荊州記曰:「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者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恒汲飲此水,疾遂瘳。此菊莖短花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植之。」 穰 朝陽南都賦陂澤有鉗盧,注曰在縣。 蔡陽,侯國。襄陽耆舊傳曰:「有松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魚,人捕不可得。」南都賦所稱。 安衆,侯國。博物記曰:「有土魯山,出紫石英。」 筑陽,侯國。有涉都郷。杜預曰穀國在縣北。博物記曰今穀亭。荊州記曰:「縣北四里有開林山,西北有山。」 武當,有和成聚。荊州記曰:「縣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當。」 順陽,侯國,故博山。有須聚。 成都 襄郷 南郷 丹水,故屬弘農。南郷、丹水二縣有商城,張儀與楚商於之地。有章密郷。有三戶亭。左傳哀四年晉執蠻子畀楚師。 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左傳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有武關,在縣西。南都賦曰武關在其西,文穎曰去縣百七十里。有豐郷城。左傳哀四年「司馬起豐、析」。荊州記曰:「縣有龍淵,深不測。縣北有馬頭山。」
南郡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陵史記曰楚熊渠立長子康為句亶王,張瑩曰今江陵也。皇覽曰:「孫叔敖冢在城中白土里。」有津郷。左傳莊十九年楚子大敗於津。荊州記曰:「縣東三里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左傳曰:『莫敖縊于荒谷,羣帥囚于冶父。』縣北十餘里有紀南城,楚王所都。東南有郢城,子囊所城。」史記蘇秦說楚威王:「楚東有夏州。」左傳楚莊伐陳,郷取一人以歸,謂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巫,西有白帝城。郭璞曰有巫山。 秭歸,本國。杜預曰夔國。荊州記曰:「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里有女須廟。」 中盧,侯國。襄陽耆舊傳曰:「古盧戎也。縣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形皆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值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云亡父所乗,對之流涕。」荊州記云:「是析縣馬頭山。又縣南十五里有疏水,東流注沔。水中有物如馬,甲如鮮鯉,射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爪。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為木盧。」 編,有藍口聚。下江兵所據。左傳鬬緡以權叛,楚遷於那處,杜預曰:縣東南有那口城。 當陽杜預曰縣東南有權城。楚武王所剋。荊州記曰:「縣東南有麥城,城東有廬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 華容,侯國。雲夢澤在南。杜預曰州國在縣東南。枝江縣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有雲夢城,或曰華容縣東南亦有雲夢。巴丘湖,江南之雲夢也。爾雅十藪,楚有雲夢,郭璞曰巴丘湖是也。 襄陽,有阿頭山。岑彭破張楊。襄陽耆舊傳曰:「縣西九里有方山,父老傳云交甫所見游女處,此山之下曲隈是也。」荊州記曰:「襄陽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衞之道,其東津經江夏,出平睾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邔,侯國。有犂丘城。朱祐禽秦豐蘇嶺山。 冝城,侯國。杜預曰縣西舊羅國,後徙枝江。 鄀,侯國,永平元年復。左傳楚文王伐黃,還及湫,杜預曰縣東南有湫城。 臨沮,侯國。有荊山。山海經曰:「其陽多鐵,其陰多赤金,其中多牛。」荊州記曰:「西北三十里有清谿,谿北即荊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都賦注曰:「漢水至荊山,東別流,為滄浪之水。」 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史記曰秦、齊破楚屈匄,遂取丹陽。 夷道荊州記曰縣西北有冝陽山,東南有羊腸山。 夷陵,有荊門,岑彭破田戎處。虎牙山。荊州記曰:「荊門,江南;虎牙,江北。虎牙有文如齒牙,荊門上合下開。」 州陵史記楚考烈王納州于秦。 很山,故屬武陵。
江夏郡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 西陽 軑,侯國。杜預曰:「古 48b5.gif 城。」 鄳史記曰忌說魏安僖王曰「秦不敢攻冥阨之塞」,徐廣云即此縣也。 竟陵,侯國。有鄖郷。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蒲騷」。有章山,本內方。荊州記曰:「山高三十丈,周迴百餘里。」縣東有臼水。左傳楚公子比為王次魚陂,杜預曰在縣西北。 雲杜杜預曰縣東南有鄖城,故國。 沙羡 邾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 下雉 蘄春,侯國。 鄂 平春,侯國。 南新市,侯國。 案本傳有離郷聚、綠林。 安陸
零陵郡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陽朔山,湘水出。羅含湘中記曰:「有營水,有洮水,有灌水,有祁水,有冝水,有舂水,有烝水,有耒水,有米水,有淥水,有連水,有瀏水,有溈水,有汨水,有資水,皆注湘。」 營道,南有九疑山。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營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 營浦營陽郡記曰:「縣南三里餘有舜南巡止宿處,今立廟。」 泠道有舂陵郷。 洮陽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國,故屬長沙。 始安,侯國。始安郡記曰縣東有駮樂山,東有遼山。 重安,侯國,故鍾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郷 昭陽,侯國。荊州記,縣東有余水,傍有漁父廟。 烝陽,侯國,故屬長沙。
桂陽郡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嶺山。湘中記曰:「項籍徙義帝於郴而害之,今有義陵祠。又縣南十數里有馬嶺山,山有仙人蘇耽壇。」荊州記曰:「城南六里縣西北有溫泉,其下流有數十畝田,常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新穀便登,一年三熟。」 便 耒陽,有鐵。 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苲領山。始興郡記有吳山。 曲江始興郡記縣北有臨沅山。 漢寧,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里。先賢傳曰:「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先識易號。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於是改名焉。』」臣昭案:前書本名武陵,不知此對何據而出。荊州記曰:「郡社中木麃樹,是光武種至今也。」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臨沅荊州記曰:「縣南臨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為五谿,故云五谿蠻。」 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漢官儀曰去雒陽三千里。 孱陵魏氏春秋曰:「劉備在荊州所都,改曰公安。」 零陽 充 沅陵,先有壺頭山。馬援軍度處。有松梁山,山有石,開處數十丈,其上名曰天門。 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長沙郡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酃荊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湘東記曰:「縣西南母山,周迴四百里。」 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郭璞曰:「山別名岣嶁。」湘中記曰:「衡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迺不復見。」 連道 昭陵 益陽荊州記曰:「縣南十里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俗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下雋 羅帝王世記曰:「有黃陵亭。」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劉表為之立碑。 醴陵荊州記曰:「縣東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臼。父老相傳,昔有道士學仙此室,即合金沙之臼。」 容陵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四年,吳分巫、秭歸為固陵郡。二十五年,分南郡之巫、秭歸、夷陵、臨沮並房陵、上庸、西城七縣為新城郡。」
  九江郡秦置。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陰陵 壽春漢官云刺史治,去雒陽千三百里,與志不同。 浚遒左傳哀十二年會吳于橐皐,杜預曰在縣東南。案宋均傳,縣有唐后二山。 成德 西曲陽 合肥,侯國。 歷陽,侯國,刺史治。 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帝王世記曰:「禹會諸侯塗山。」皇覽曰:「楚大夫子思冢在縣東山郷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全椒 鍾離,侯國。 阜陵 下蔡,故屬沛。左傳成七年吳入州來,杜預曰下蔡縣。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應劭云山在當塗。左傳「穆有塗山之會」。 義成,故屬沛。
丹陽郡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里。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秦鄣郡所治。吳興記曰:「中平二年,分縣南置安吉縣。光和末,張角亂,此郷守險助國,漢嘉之,故立縣。中平二年,又分立原郷縣。」 於潛 涇 歙山海經曰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郭璞曰在縣東,今謂之玉山。魏氏春秋有安勒烏邪山。 黝魏氏春秋有林歷山。 陵陽陵陽子明得仙於此縣山,故以為名。 蕪湖,中江在西。左傳襄三年楚子伐吳,剋鳩茲,杜預曰在縣之東。 秣陵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建安十六年,孫權改曰建業。十七年,城石頭。南有牛渚。 湖熟,侯國。 句容江乗 春穀 石城
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郷。古桐國。左傳昭五年吳敗楚鵲岸,杜預曰縣有鵲尾渚。 雩婁,侯國。 尋陽有置馬亭,劉勳士衆散處。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釋慧遠廬山記略曰:「山在尋陽南,南濵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迴垂五百里。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竒,所稱名代。」豫章舊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潛左傳曰昭三十一年「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戍帥師救潛」是也。潛有天柱山。 臨湖,侯國。 龍舒,侯國。 襄安 晥,有鐵。 居巢,侯國。皇覽曰:「范增冢在郭東。又庭中亞父井,吏民皆祭亞父於居巢庭上,長吏初視事,皆祭而後從政,後更造祠於東。」廣志曰有二大湖。 六安國。皇覽曰皐陶冢在縣。 蓼侯國。 安豐,有大別山。左傳昭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于雞父,杜預曰縣南有雞備亭。 陽泉,侯國。廣志曰有陽泉湖。 安風,侯國。
會稽郡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雒陽東三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陰越絕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稷山者,句踐齋戒臺。」吳越春秋曰:「句踐築城已成,怪山自至。怪山者,琅耶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冢。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砆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絕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種。有浙江。郭璞注山海經曰江出歙縣玉山。 鄮 烏傷越絕曰:「有常山,古聖所采藥,高且神。」英雄交爭記曰:「初平三年,分縣南郷為長山縣。」 諸暨越絕曰,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 餘暨越絕曰西施之所出。謝承書有涉屋山。魏都賦注有蕭山,潘水出焉。 太末左傳謂姑蔑。初平三年,分立新安縣。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於此,因以為名。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牎牖,中有石林。巖前有一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 上虞漢末分南郷立始寧縣。 剡 餘姚 句章山海經曰:「餘句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曰:「山在餘姚南,句章北,故二縣因以為名。」句踐欲遷吳王於甬東,韋昭曰縣東洲。 鄞 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晉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迴浦郷,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詳。 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郷為縣。 東部,侯國。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雒陽東三千二百里。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吳,本國。越絕曰:「吳大城,闔閭所造,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又有伍子胥城,居巢城。昌門外闔閭冢虎丘。穹隆,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縣二十里。有麋湖,欐谿城。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虞山,巫咸山。」皇覽曰:「縣東門外孫武冢。又要離冢,縣西南。」震澤在西,後名具區澤。爾雅十藪,吳越之閒有具區,郭璞曰縣南太湖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去無所不通,號為地脈。越絕書曰「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臣昭案:此僻在成陽是也。又吳伐越,敗之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海鹽案今計偕簿,縣之故治,順帝時陷而為湖,今謂為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 烏程左傳襄三年楚伐吳至於衡山,杜預曰在縣南。或云丹陽縣之橫山,去鳩茲不遠,子重所至也。吳興記曰:「縣西北卞山有項籍祠。興平二年,太守許貢奏分縣為永縣。」 餘杭顧夷曰:「秦始皇至會稽經此,立為縣。」史記曰,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徐廣曰餘杭也。臣昭案:始皇所過乃在錢塘、富春,豈近餘杭之界乎? 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越絕曰:「縣南城,古淹地。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皇覽曰暨陽郷。 丹徒春秋曰朱方。 曲阿 由拳左傳曰越敗吳於檇李,杜預曰縣南醉李城也。干寶搜神記曰:「秦始皇東巡,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囚徒十萬人掘汙其地,表以惡名,故改之曰由拳縣。」 安越絕曰:「有西岑冢,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富春 陽羨,邑。郭璞曰:「縣有張公山,洞密有二堂。」 無錫,侯國。史記曰:「春申君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城在無錫。皇覽曰:「吳王太伯冢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吳。」臣昭案: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臣昭以為即宅為置廟,不如皇覽所說也。越絕曰:「縣西龍尾陵道,春申君初封吳所造。」臣昭案:今見在,自是山名,非築陵道。 婁
豫章郡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脩縣,並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
  南昌豫章記曰:「江、淮唯此縣及吳、臨湘三縣是令。」 建城此地立名上蔡者。豫章記曰:「縣有葛郷,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 新淦 冝春 廬陵興平元年,孫策分立廬陵郡。 贛,有豫章水。 雩都 南野,有臺領山。 南城 鄱陽,有鄱水。黃金采。建安十五年,孫權分立鄱陽郡,治縣。 歷陵,有傅昜山。 餘汗 鄡陽 彭澤 彭蠡,澤在西。 柴桑 艾左傳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所居。 海昬,侯國。在昌邑城。豫章記曰:「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乗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 平都,侯國,故安平。 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昬置。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右益州
 隴西 漢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右涼州
 上黨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雲中 定襄 鴈門 朔方
右并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玄菟 樂浪 遼東屬國
右幽州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右交州
漢中郡秦置。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南鄭華陽國志曰:「有池水,從旱山來。」 成固,媯墟在西北。前書云在西城。帝王世記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 西城巴漢志云漢末以為西城郡。 襃中華陽國志曰有唐公房祠。 沔陽,有鐵。華陽國志曰有定軍山。博物記曰縣北有丙穴。巴漢志曰:「縣有度水,水有二原,一曰清檢,二曰濁檢。」 安陽 錫,有錫,春秋時曰錫穴。左傳文十一年,楚伐麋,至于錫穴。 上庸,本庸國。 房陵巴漢志曰:「建安十三年別屬新城郡。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瀘。」
巴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七百里。譙周巴記曰:「初平元年,趙穎分巴為二郡,欲得巴舊名,故郡以墊江為治,安漢以下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分巴,以永寧為巴東郡,以墊江為巴西郡。」蜀都賦注云:「銅梁山在巴東。」干寶搜神記曰:「有澤水,民謂神龍,不可鳴鼓其傍,即使大雨。」蜀都賦曰:「潛龍蟠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十四城,戶三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千四十九。
  江州杜預曰巴國也。有塗山,禹娶塗山。華陽國志曰:「帝禹之廟銘存焉。有清水穴,巴人以此為粉,則膏澤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 宕渠,有鐵。 朐忍巴漢志曰:「山有大小石城。」 閬中案本傳有俞水。巴漢志曰:「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孔子內讖。」 魚復古庸國,左傳文十六年魚人逐楚師是也。 扞水,有扦關。史記曰,楚肅王為扞關以拒蜀。 臨江 枳史記蘇代曰:「楚得枳而國亡。」華陽國志有明月峽、廣德嶼者是也。 涪陵,出丹巴記曰:「靈帝分涪陵置永寧縣。」巴漢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從枳南入折丹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 墊江 安漢 平都巴記曰:「和帝分枳置。」 充國,永元二年分閬中置。巴記曰:「初平四年,復分為南充國縣。」 宣漢巴漢記曰:「和帝分宕渠之東置。」 漢昌,永元中置。巴記曰:「分宕渠之北而置之。」
廣漢郡高帝置。雒陽西三千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雒,刺史治。 新都華陽國志曰:「有金堂山,水通巴漢。」 緜竹地道記曰:「有紫巖山,緜水之所出焉。」 什邡 涪巴漢志曰:「孱水出孱山。」 梓潼地道記「五婦山,馳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以為郡。 白水山海經曰白水出蜀而東南入江,郭璞曰今在縣。 葭萌華陽國志:「有水通于漢川,有金銀礦,民洗取之。」 郪 廣漢,有沈水。 德陽華陽國志曰:「有劔閣道,三十里,至險。」
蜀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一百里。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成都蜀都賦注曰:「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 郫 江原 繁 廣都 任豫益州記曰:「縣有望川源,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廣都田,云後漢所穿鑿者。」 臨邛博物記曰:「有火井,深二三丈,在縣南百里。以竹木投取火,後人以火燭投井中,火即滅絕,不復然。」蜀都賦注曰:「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許隆隆如雷聲,爛然通天,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無炭也。取井火還,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鹽,家火煮之,不過二三斗鹽耳。」有鐵。 湔氐道蜀王本紀曰:「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岷山在西徼外。山海經曰:「岷江,江水出焉,東北注于海。中多良龜,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獸多犀、象、夔。」郭璞曰:「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曰夔。」蜀都賦注曰:「岷山特多藥,其椒特多好者,絕異於天下之好者。」 汶江道華陽國志曰:「濊水、駹水出焉,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孝安延光三年復立之以為郡。」 八陵 廣柔帝王世記曰禹生石紐。縣有石紐邑。華陽國志曰:「夷人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過,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為人所得,則共原之,云禹神靈祐之。」 緜虒道華陽國志曰:「有玉壘山,出璧玉,湔水所出。」
犍為郡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陽,有彭亡聚。岑彭死處。南中志曰:「縣南二十里彭望山。」益州記曰:「縣有王喬仙處。王喬祠今在縣,下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 資中 牛鞞 南安蜀都賦注曰:「縣之南有五屼山,一山而五里,在越嶲界。」有魚涪津。蜀都賦注曰:「魚符津數百步,在縣北三十里。縣臨大江,岸便山嶺相連,經益州郡,有道廣四五尺,深或百丈,斬鑿之跡今存,昔唐蒙所造。」博物記:「縣西百里有牙門山。」華陽國志曰:「縣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去縣八十餘里。」 僰道華陽國志曰:「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舊本有僰人。有荔枝、薑蒟。有蜀王兵蘭。李冰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魚從楚來,至此而止,畏崖映其水故也。」 江陽華陽國志曰:「江、雒會,有方山蘭祀,江中有大闕小闕。」蜀都賦注云:「沱、潛旣道,從縣南流至漢嘉縣入大穴,中通剛山下,因南潛出,今名復出水是也。」 苻節 南廣 漢安
牂牁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七百里。十六城,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故且蘭地道記曰:「有沅水。」 平夷 鄨地道記曰:「不狼山,鄨水所出。」 毋斂 談指,出丹。南中志曰:「有不津江,江有瘴氣。」 夜郎,出雄黃、雌黃。案本傳有竹王三郎祠。 同並 談稾 漏江 毋單 宛溫南中志曰:「縣北三百里有盤江,廣數百步,深十餘丈。此江有毒氣。」 鐔封華陽國志曰:「有溫水。」 漏卧 句町案本傳有桄榔木。地道記有文衆水。 進乗 西隨地道記曰:「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谿。」
越巂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八。
  邛都,南山出銅。南中志曰:「縣東南數里有水名邛廣都河,從廣二十里,深百餘丈,有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狀。」華陽國志曰:「河有唪儁山,又有溫水穴,冬夏常熱。」 遂乆華陽國志曰:「有繩水。」廣志曰:「有縹碧石,有綠碧。」 靈關道華陽國志曰:「有銅山,又有利慈。」 臺登,出鐵。華陽國志曰:「有孫水,一曰白沙江。山有砮,火燒成鐵。」 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華陽國志曰:「有鹽官。濮水出。」 卑水華陽國志曰:「水通馬湖。」 三縫華陽國志曰:「通道寧州,度瀘得蜻蛉縣。有長谷石時坪,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豬於此,一朝豬化為石,迄今夷不敢往牧。」會無,出鐵。郭璞曰,山海經稱縣東山出碧,亦玉類。華陽國志曰:「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中多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天馬河。天馬日行千里。縣有天馬祠。民居家馬牧山下,或產駿駒,云天馬子也。今有天馬逕,厥跡存焉。河中有銅船,今在,祠以羊可取也。河中見存。土地特產好犀牛。東山出青碧。」 定莋華陽國志:「縣在郡西。度瀘水,賔岡徼白摩沙夷有鹽坑,積薪,以齊水灌而後焚之,成白鹽,漢末夷等皆錮之。」 闡華陽國志:「故邛人邑,治邛都城。」 蘇大莋 莋秦 姑復地道記:鹽池澤在南。
益州郡武帝置。故滇王國。雒陽西五千六百里。諸葛亮表有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此等並皆未詳所在縣。十七城,戶二萬九千三十六,口十一萬八百二。
  滇池,出鐵。有池澤。澤在縣西,見前書。南中志曰;「池周二百五十里。」北有黑水祠。華陽國志曰水是溫泉。又有白蝟山,惟有蝟。 勝休南中志曰:「有大河,從廣百四十里,深數十丈。」地道記曰「水東至毋棳,入橋水。」 俞元,裝山出銅。華陽國志在河中洲上。 律高,石室山出錫。盢町山出銀、鈆。 賁古,采山出銅、錫。前書曰在縣北。羊山出銀、鈆。在縣西。地道記曰:「南烏山,出錫。」 毋棳地道記曰:「有橋水,出橋山。」 建伶 穀昌 牧靡李竒曰:「靡音麻。」出升麻。 味 昆澤 同瀨地道記曰:「銅虜山,米水所出。」 同勞 雙柏,出銀。 連然 梇棟地道記:「連山,無血水所出。」 秦臧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雒陽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廣志曰:「永昌一郡,見龍之燿,日月相屬。」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不韋,出鐵。華陽國志曰:「孝武置不韋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居之,因名不韋,以章其先人之惡。」 巂唐本西南夷,史記曰古為巂、昆明。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巂唐,鎮尉哀牢人楪榆蠻夷。」華陽國志曰:「有周水從徼外來。」 比蘇 楪榆有河。廣志曰:「有弔鳥山,縣西北八十里,在阜山,衆鳥千百羣共會,鳴呼啁哳,每歲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則止,歲凡六至。雉雀來弔,特悲。其方人夜然火伺取,無嗉不食者以為義鳥,則不取也。俗言鳳皇死於此山,故衆鳥來弔。」地道記有澤,在縣東。 邪龍 雲南南中志曰:「縣西高山相連,有大泉水,周旋萬步,名馮河。縣西北百數十里有山,衆山之中特高大,狀如扶風太一,鬱然高峻,與雲氣相連結,因視之不見。其山固陰沍寒,雖五月盛暑不熱。」廣志曰:「五月霜雪皓然。」 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華陽國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山得蘭滄水,有金沙,洗取融為金。有光珠穴。」廣志曰:「有虎魄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四五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外皮,中成虎魄如升,初如桃膠凝堅成也。」
廣漢屬國故北部都尉,屬廣漢郡,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三城。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二。
  陰平道 甸氐道華陽國志曰:「有白水,出徼外,入漢。」 剛氐道華陽國志曰:「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蜀郡屬國故屬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四城。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二十九。
  漢嘉,故青衣,陽嘉二年改。有蒙山。華陽國志曰:「有洙水,從邛來出岷江,又從岷山西來入江,合郡下青衣江入大江,土地多山。」蜀都賦曰「廓靈關而為門」,注曰山名也。地在縣南。 嚴道,有邛僰九折坂者,邛郵置。山海經曰「崍山,江水出焉」,郭璞曰「中江所出也」。華陽國志曰:「道至險,有長嶺若棟,八渡之難,楊母閣之峻,昔楊氏倡造作閣,故名焉。邛崍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巖阻峻,迴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退。」 徙華陽國志曰:「出丹砂、雄雌黃、空青、青碧。」 旄牛華陽國志曰:「旄,地也,在邛崍山表。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險難,南人毒之,故名邛崍。有鮮水、若水,一名洲江。」
犍為屬國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二城。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朱提南中志曰:「縣有大淵池水,名千頃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蜀都賦注曰:「有靈池在縣南數十里,周四十七里。」山出銀、銅。案前書,朱提銀重以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他銀一流直一千。南中志曰:「舊有銀窟數處。」諸葛亮書云:「漢嘉金,朱提銀,採之不足以自食。」漢陽
 右益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百一十八。 本梁州。袁山松書曰:「建安二十年復置漢寧郡,漢中之安陽、西城郡,分錫、上庸為上庸郡,置都尉。」
  隴西郡秦置。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十一城,戶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養水出此。巴漢志曰:「漢水二源,東源出縣之養山,名養。」南都賦注曰:「漢水源出隴西,經武都至武關山,歷南陽界,出沔口入江。」巴漢志曰:「西漢,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 首陽,有鳥鼠同穴山,爾雅曰:「其鳥為鵌。其鼠為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地入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孔安國尚書傳曰:「共為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為牝牡。山海經曰:「山多白虎、白玉。」渭水出。地道記曰:「有三危,三苗所處。」 大夏 襄武,有五雞聚。 臨洮,有西頃山。前志曰在縣西。本傳馬防築索西城。 枹罕,故屬金城。 白石,故屬金城。 鄣 河關,故屬金城。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在雒陽西二千里。秦州記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獻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漢陽、上郡為永陽,以郷亭為屬縣。」十三城,戶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萬一百三十八。
  兾史記曰:「秦武公伐兾戎,縣。」有朱圄山。前志曰在縣南。有緹羣山。有雒門聚。來歙破隗囂處。 望恒 阿陽 略陽,有街泉亭。街泉故縣,省。 勇士 成紀帝王世記曰:「庖犧氏生於成紀。」 隴,刺史治。漢官云:「去雒陽二千一百里。」有大坂名隴坻。三秦記:「其阪九迴,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高處可容百餘家,清水四注下。」郭仲產秦州記曰:「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零雙墮。』度汧、隴,無蠶桑,八月乃麥,五月乃凍解。」 豲坻聚,有秦亭。秦之先封起於此。 豲道史記秦孝公西斬戎王。 蘭干 平襄 顯親 上邽,故屬隴西。秦州記曰:「縣北有利山,川中平地有土堆,高五丈,生細竹,翠茂殊常。二楊樹大數十圍,百姓祀之。」 西,故屬隴西。有嶓冢山,西漢水。史記曰:「申命和仲居西土。」徐廣曰:「今之西縣。」鄭玄曰:「西在隴西之西,今謂之八充山。」
武都郡武帝置。雒陽西一千九百六十里。七城,戶二萬一百二,口八萬一千七百二十八。
  下辨有赤亭。 武都道華陽國志曰:「有天池澤。」 上禄 故道干寶搜神記曰:「有怒特祠,秦置旄頭騎起此。」 河池地道記曰:「有泉街水。」沮沔水出東狼谷。 羌道
金城郡昭帝置。雒陽西二千八百里。十城,戶三千八百五十八,口萬八千九百四十七。
  允吾西羌傳有唐谷。秦州有牢北山,傍有三窟。 浩亹〔有雒都谷,馬武破羌處。 令居 枝陽 金城 榆中 臨羌,有昆崙山。 破羌 安夷 允街
安定郡武帝置。雒陽西千七百里。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
  臨涇謝承書曰「宣仲為長史,民扳留,改曰冝民」,見李固傳,而志無此改,豈承之妄乎? 高平,有第一城。高峻所據。 朝那有湫淵,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郭璞注山海經曰:「涇水出縣西幵頭山,入渭。」 烏枝,有瓦亭,牛邯軍處。出薄落谷。本傳有龍池山,地道記曰烏水出。 三水有左谷,盧芳所居。 陰盤舊有陰密縣,未詳所并。杜預曰:「定安陰密縣,古密須國。」史記曰,秦遷白起于陰密。山海經曰:「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華陽北。」郭璞曰:「水常煖。」 彭陽 鶉觚,故屬北地。
北地郡秦置。雒陽西千一百里。六城,戶三千一百二十二,口萬八千六百三十七。
富平 泥陽,有五柞亭。地道記曰:「泥水出郁郅北蠻中。」 弋居,有鐵。 廉前志卑移山在西北。 參 470c.gif ,故屬安定。有青山。謝沈書:「屬國降羌胡數千人,居山田畜。」 靈州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五百里。十四城,戶萬四十二,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姑臧地道記:「南山,谷水所出。」 張掖 武威 休屠 揟次 鸞鳥 樸 207fc.gif  媼圍 宣威 倉松地道記曰:「南山,松陝水所出。」 鸇陰,故屬安定。 租厲,故屬安定。 顯美,故屬張掖。 左騎,千人官。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二百里。獻帝分置西郡。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六千四十。
  觻得 昭武 刪丹,弱水出。 氐池 屋蘭 日勒 驪靬 番和
酒泉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七百里。九城,戶萬二千七百六。
  福禄 表氏 樂涫 玉門 會水 沙頭 安彌,故曰綏彌。 乾齊 延壽博物記曰:「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 25d27.gif ,注地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
敦煌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里。耆舊記曰:「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縣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七十。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冥安 效穀 拼泉 廣至 龍勒,有玉門關。
張掖屬國武帝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安帝時,別領五城。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二。
  候官 左騎 千人 司馬官 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別領一城。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
  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
 右涼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袁山松書曰:「興平元年,分安定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
上黨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三城,戶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萬七千四百三。
  長子山海經曰:「有發鳩之山,漳水出焉。」上黨記曰:「關城,都尉所治。令狐徵君隱城東山中,去郡六十里,即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訟戾太子者也,茂即葬其山。」 屯留,絳水出。上黨記曰:「有鹿谷山,濁漳所出。有余吾城,在縣西北三十里。」 銅鞮上黨記曰:「晉別宮墟關猶存,有北城,去晉宮二十里,羊舌所邑。」左傳成九年晉執鄭伯於此。 沾山海經曰:「有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郭璞云在沾。 涅,有閼與聚。史記曰,趙奢破秦兵閼與。山海經云:「謁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郭璞曰在涅。 襄垣上黨記曰:「邑帶山林,茂松生焉。」 壺關,有黎亭,故黎國。文王戡黎即此也。上黨記曰:「東山在城東南,晉申生所伐,今名平睾。」 泫氏,有長平亭。史記曰,白起破趙長平。上黨記曰:「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高都前志曰有天井關。戰國策曰桀居天井,即天門也。博物記曰:「縣南地名即垂。」 潞,本國。左傳哀四年齊伐晉壺口,杜預曰:「潞縣東有壺口關。」上黨記曰:「潞,濁漳也。縣城臨潞。晉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東北八十里有黎城,臨壺口關,至建安十一年,從洶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 猗氏漢書音義縣出鶡。 陽阿,侯國。 穀遠上黨記曰:「有羊頭山,沁水所出。」
太原郡秦置。十六城,戶三萬九百二,口二十萬一百二十四。
  晉陽,本唐國。毛詩譜曰堯始都於此,後遷河東平陽。有龍山,晉水所出。山海經曰:「有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東南注汾。」郭璞曰在縣。左傳曰:「遷實沈于大夏。」賈逵曰:「陶唐之胤劉累也。」杜元凱曰:「今晉陽縣。」刺史治。漢官曰:「南有梗陽城,中行獻子見巫皐。」 界休,有界山,有緜上聚。左傳曰晉文公以綿上為介之推田。界山,推焚死之山,故太原俗有寒食。有千畝聚。左傳曰「晉為千畝之戰」,在縣南。 榆次左傳謂塗水。有鑿壺。史記曰,韓魏殺智伯,埋於鑿壺之下。 中都左傳昭二年執陳無宇於中都,杜預曰界休縣南中都城是也。 于離 茲氏 狼孟 鄔史記韓信破夏說於鄔東,徐廣曰音於庶反。 盂晉大夫盂丙邑。 平陶 京陵,春秋時九京。禮記曰趙武從先大夫於九京,鄭玄曰「晉卿大夫之墓地。『
京』,字之誤,當為『九原』」。 陽曲 大陵,有鐵。史記曰趙肅侯游大陸,出於鹿門。即大陵。 祁 慮虒 陽邑,有箕城。左傳僖三十三年晉敗狄于箕。
上郡秦置。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膚施 白土 漆垣 奢延 雕陰 楨林 定陽 高奴 龜茲,屬國 候官
西河郡武帝置。雒陽北千二百里也。十三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二萬八百三十八。
  離石 平定 美稷 樂街 中陽 皐狼 平周 平陸 益蘭 圜陰 藺 圜陽 廣衍
五原郡秦置為九原,武帝更名。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七。
  九原 五原 臨沃 文國 河陰 武都 冝梁 曼柏 成冝 西安,陽北有陰山。徐廣曰:「陰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史記曰,蒙恬築長城臨洮,延袤萬里餘,度河據陽山。
雲中郡秦置。十一城,戶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萬六千四百三十。
  雲中 咸陽 箕陵 沙陵 沙南案:烏桓有蘭池城,烏桓之圍耿曄處。 北輿 武泉 原陽 定襄,故屬定襄。 成樂,故屬定襄。 武進,故屬定襄。
定襄郡高帝置。五城,戶三千一百五十三,口萬三千五百七十一。
  善無,故屬鴈門。 桐過 武成 駱 中陵,故屬鴈門。
鴈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
  陰館史記曰漢蘇意軍句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縣。爾雅八陵西隃鴈門是也。郭璞曰即鴈門山。山海經曰,鴈門山者,鴈飛出於其閒。 繁畤 樓煩 武州前書武帝誘匈奴入武州塞。 汪陶 劇陽 崞 平城前書高帝被圍白登,服虔曰去縣七里。 埒 馬邑干寶搜神記曰:「昔秦人築城於武州塞內以備胡,城成而崩者數矣。有馬馳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之為馬邑。」 鹵城,故屬代郡。山海經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呼沱之水出焉。」郭璞曰,今呼沱河出縣武夫山。周禮:「并州,其川呼沱。」魏志曰:「建安十年鑿渠自呼沱入汾,名平虜渠。」 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史記曰,趙襄子北登夏屋山,以銅斗殺代王。郭璞曰,爾雅山中有獸,形如菟,相負共行,土俗名之蹶。 原平,故屬太原。古史考曰:「趙衰居原,今原平縣。」 彊陰
朔方郡武帝置。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臨戎 三封 朔方 沃野 廣牧 大城,故屬西河。
 右并州刺史部,郡九,縣、邑、侯國九十八。古今注曰:「建武十一年十月,西河上郡屬。」魏志曰:「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
涿郡高帝置。雒陽東北千八百里。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四。
  涿 迺,侯國。史記漢武帝至鳴澤,服虔曰在縣北界。故安易水出,雹水出。案本紀,永元十五年復置縣鐵官。 范陽,侯國。 良郷 北新城,有汾水門。史記曰,趙與燕汾門。 方城。故屬廣陽。有臨郷。故縣,後省。惠文王與燕臨樂。有督亢亭。劉向別錄曰:「督亢,膏腴之地。」史記荊軻奉督亢圖入秦。
廣陽郡高帝置,為燕國,昭帝更名為郡。世祖省并上谷,永元八年復。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萬六百。
  薊,本燕國。刺史治。漢官曰:「雒陽東北二千里。」 廣陽 昌平,故屬上谷。 軍都,故屬上谷。 安次,故屬勃海。
代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五百里。古今注曰:「建武二十七年七月屬幽州。」十一城,戶二萬一百二十三,口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八。
  高柳 桑乾 道人 當城 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永元八年復。 東安陽 平舒 代干寶搜神記曰:「代城始築,立板幹,一旦亡西南板,四五十里於澤中自立,結葦為外門,因就營築焉,故其城周圓三十五丈,為九門,故城處呼之以為東城。」
上谷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二百里。八城,戶萬三百五十二,口五萬一千二百四。
  沮陽 潘,永元十一年復。 甯 廣甯 居庸 雊瞀 涿鹿帝王世記曰;「黃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黃帝祠。」世本云在彭城南,張晏曰在上谷。于瓚案禮五帝位云黃帝與赤帝戰于阪泉之野,不在涿鹿,是伐蚩尤之地。 下落
漁陽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里。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萬五千七百四十。
  漁陽,有鐵。 狐奴 潞 雍奴 泉州,有鐵。 平谷 安樂 傂奚 獷平
右北平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百七十五。
  土垠 徐無 俊靡 無終
遼西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陽樂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伯夷、叔齊本國。 肥如 臨渝山海經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水經曰在縣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驪成縣海邊山也。」
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案本紀,和帝永元十六年郡復置西部都尉官。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襄平 新昌 無慮 望平 候城 安巿 平郭,有鐵。 西安平魏氏春秋曰:「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 汶 番汗 沓氏
玄菟郡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里。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高句驪,遼山,遼水出。山海經曰:「遼水出白平東。」郭璞曰:「出塞外衞白平山。遼山,小遼水所出。」 西蓋馬 上殷台 高顯,故屬遼東。 候城,故屬遼東。 遼陽,故屬遼東。東觀書安帝即位之年,分三縣來屬。
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里。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
  朝鮮  279a6.gif 邯 浿水 含資 占蟬 遂城 增地 帶方 駟望 海冥 列口郭璞注山海經曰:「列,水名。列水在遼東。」 長岑 屯有 昭明 鏤方 提奚 渾彌 樂都
遼東屬國故邯郷,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
  昌遼,故天遼,屬遼西。何法盛晉書有青城山。 賔徒,故屬遼西。 徒河,故屬遼西。 無慮,有醫無慮山。 險瀆史記曰,王險,衞滿所都。 房
 右幽州刺史部,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
南海郡武帝置。雒陽南七千一百里。七城,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番禺山海經「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云今番禺。 博羅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 中宿 龍川 四會 揭陽 增城,有勞領山。
蒼梧郡武帝置。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里。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廣信漢官曰:「刺史治,去雒陽九千里。」 謝沐 高要 封陽 臨賀 端谿 馮乗 富川 荔浦 猛陵地道記曰:「龍山,合水所出。」 鄣平永平十四年置。
鬱林郡秦桂林郡,武帝更名。雒陽南六千五百里。十一城。
  布山 安廣 可林 廣鬱 中溜 桂林 潭中 臨塵 定周增食 領方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合浦 徐聞交州記曰:「出大吳公,皮以冠鼓。」 高涼建安二十五年,孫權立高梁郡。 臨元 朱崖
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陽王國。雒陽南萬一千里。十二城。
  龍編交州記曰:「縣西帶江,有仙山數百里,有三湖,有注、沆二水。」 羸 28efb.gif 地道記曰:「南越侯織在此。」 安定交州記曰:「越人鑄銅為船,在江潮退時見。」 苟漏交州記曰:「有潛水牛上岸共鬬,角軟,還復出。」 麊泠 曲陽 北帶 稽徐 西于 朱 4cd2.gif  封谿,建武十九年置。交州記曰:「有隄防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成龍,不得過,曝鰓點額,血流此水,恒如丹池。有秦潛江,出嘔山,分為九十九,流三百餘里,共會於一口。」 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里。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
  胥浦 居風交州記曰:「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見,光曜十里。山有風門,常有風。」 咸懽 無功 無編
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雒陽南萬三千四百里。五城,戶萬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萬六百七十六。
西卷 朱吾交州記曰:「其民依海際居,不食米,止資魚。」 盧容交州記曰:「有採金浦。」 象林今之林邑國。 比景博物記曰:「日南出野女,羣行不見夫,其狀皛且白,裸袒無衣襦。」
 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王範交廣春秋曰:「交州治羸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
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并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應劭漢官曰:「世祖中興,海內人民可得而數,裁十二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絕滅。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築烽候,堡壁稍興,立郡縣十餘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上笑曰:『今邊無人而設長吏治之,難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營,屯田殖穀,弛刑讁徒以充實之。」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郷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二。」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應劭漢官儀曰:「永和中,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記,永嘉元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應載極盛之時,而所殊甚衆,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謐校覈精審,復非謬記,未詳孰是。豈此是順朝時書,後史即為本乎?伏忌所記,每帝崩,輒最戶口及墾田大數,今列于後,以見滋減之差焉。光武中元二年,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 明帝永平十八年,戶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 章帝章和二年,戶七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 和帝永興元年,戶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安帝延光四年,戶九百六十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墾田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八百九十二頃一十三畝八十五步。 順帝建康元年,戶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墾田六百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畝一百九十四步。 沖帝永嘉元年,戶九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墾田六百九十五萬七千六百七十六頃二十畝百八步。 質帝本初元年,戶九百三十四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二,墾田六百九十三萬一百二十三頃三十八畝。
賛曰:衆安后載,政洽區分;侯罷守列,民無常君。稱號遷隔,封割糾紛;略存減益,多證前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將軍
漢之初興,承繼大亂,兵不及戢,法度草創,略依秦制,後嗣因循。至景帝,感吳楚之難,始抑損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廣,民用匱乏。世祖中興,務從節約,并官省職,費減億計,所以補復殘缺,及身未改,而四海從風,中國安樂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乆存。今其遺書,所以觀周室牧民之德旣至,又其有益來事之範,殆未有所窮也。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諸文倜說,較略不究。案:胡廣注隆此篇,其論之注曰:「前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與書曰:『漢家禮儀,叔孫通等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藏於几閣,無記錄者,乆令二代之業,闇而不彰。誠冝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令人無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劉君甚然其言,與邑子通人郎中張平子參議未定,而劉君遷為宗正、衞尉,平子為尚書郎、太史令,各務其職,未暇恤也。至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漸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閒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獨不易矣。旣感斯言,顧見故新汲令王文山小學為漢官篇,略道公卿外內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蓋法有成易,而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冝,為作詁解,各隨其下,綴續後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廣前後憤盈之念,增助來哲多聞之覽焉。」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記漢承秦置官本末,訖于王莽,差有條貫;然皆孝武奢廣之事,又職分未悉。世祖節約之制,冝為常憲,故依其官簿,粗注職分,以為百官志。臣昭曰:本志旣乆是注曰百官簿,今昭又採異同,俱為細字,如或相冒,兼應注本注,尤須分顯,故凡是舊注,通為大書,稱「本注曰」,以表其異。凡置官之本,及中興所省,無因復見者,旣在漢書百官表,不復悉載。
太傅,上公一人。大戴記曰:「傅,傅之德義也。」應劭漢官儀曰:「傅者,覆也。」賈生曰:「天子不喻於先聖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詩書無宗,學業不法,此太師之責也,古者齊太公職之。天子不惠於庶民,不禮於大臣,不中於折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戒於齊,不信於事,此太傅之責也,古者周公職之。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敘,音聲不中,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無節,此太保之責也,古者燕召公職之。天子燕業反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荅諸侯,遇大臣,不知文雅之辭,已語之適,簡聞小誦,不博不習,此少師之責也。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制,御器列側不以度,采服從好不以章,忿恱不以義,與奪不以節,此少傅之責也。天子居處燕私,安而易,樂而耽,飲食不時,醉飽不節,寢起早晏無常,玩好器弄無制,此少保之責也。此古天子自輔弼之禮也,自為天子而賢智維之,故能慮無失計,舉無過事,終身得中。」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胡廣注曰:「猶古冢宰總己之義也。」案:靈帝之初,以陳蕃為太傅,蕃誅,以胡廣代,始不止一人也。董卓在長安,又自尊為太師,位在太傅上。應劭漢官儀曰:「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見,授詔,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闕。」又漢官云:「太傅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二十二人。」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太傅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置長史,與漢異。」
太尉,公一人。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前書曰「秦官」,鄭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書中候云舜為太尉,束晳據非秦官,以此追難玄焉。臣昭曰:緯候衆書,宗貴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該覈陰陽,徼迎起伏,或有先徵,時能後驗,故守寄構思,雜稱曉輔,通儒達好,時略文滯。公輸、益州,具於張衡之詰;無口漢輔,炳乎尹敏之諷。圖讖紛偽,其俗多矣。太尉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賦政,將是據後位以書前,非唐官之實號乎?太尉所職,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妄,蓋非官之為謬。康成淵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不發譏於中候,而正之於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碩意。說菀曰「當堯之時,舜為司徒」。新論曰「昔堯試於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尚書官矣」。古史考曰「舜居百揆,總領百事」。說者以百揆堯初別置,於周更名冢宰,斯其然矣。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漢官儀曰:「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候、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蔡質漢儀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後篡盜神器,故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云:『明帝以為司馬、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時公趙憙也。西曹掾安衆鄭均,素好名節,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雲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旣少,自足相受。憙表陳之,即見聽許。其冬,帝臨辟雍,歷二府,光觀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歎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為宰。」時憙子世為侍中,驂乗,歸具白之,憙以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道發病亡。』」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與此不同。」臣昭案:劉虞為大司馬,而與太尉並置焉。
長史一人,千石。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本注曰:署諸曹事。
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漢書音義曰:「正曰掾,副曰屬。」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黃閤主簿錄省衆事。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詔:『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覈,選擇英俊、賢行、廉絜、平端於縣邑,務授試以職。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詔書,有司奏罪名,并正舉者。』又舊河隄謁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屬為謁者領之,遷超御史中丞、刺史,或為小郡。監察黎陽謁者,世祖以幽、并州兵騎定天下,故於黎陽立營,以謁者監之,兵騎千人,復除甚重。謁者任輕,多放情態,順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遷超牧守焉。」漢官目錄曰:「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詔書,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歲舉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察御史、司隷、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
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自中興以後,注不說石數。御屬主為公御。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御屬如錄事也。」閤下令史主閤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應劭漢官儀有官騎三十人。
司徒,公一人。孔安國曰:「主徒衆,敎以禮義。」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敎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徒,漢官儀曰:「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於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於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併存。每歲州郡聽採長吏臧否,民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為之舉謠言者也。頃者舉謠言者,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某州郡行狀云何,善者同聲稱之,不善者各爾銜枚。大較皆取無名勢,其中或有愛憎微裁黜陟之闇昧也。若乃中山祝恬,踐周、召之列,當軸處中,忘謇諤之節,憚首尾之譏,縣囊捉撮,無能清澄,其與申屠須責鄧通,王嘉封還詔書,邈矣乎!」周禮有外朝,干寶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武二十七年,去「大」。漢舊儀曰:「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為大司徒。郡國守長史上計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苦。記室掾史一人大音讀敕畢,遣敕曰:『詔書殿下禁吏無苛暴。丞史歸告二千石,順民所疾苦。急去殘賊,審擇良吏,無任苛刻。治獄決訟,務得其中。明詔憂百姓困於衣食,二千石帥勸農桑,思稱厚恩,有以賑贍之,無煩撓奪民時。今日公卿以下,務飭儉恪,奢侈過制度以益甚,二千石身帥有以化之。民冗食者請謹以法,養視疾病,致醫藥務治之。詔書無飾廚養,至今未變,又更過度,甚不稱。歸告二千石,務省約如法。且案不改者,長吏以聞。官寺郷亭漏敗,牆垣阤壞不治,無辦護者,不勝任,先自劾不應法。歸告二千石聽。』十年,更名相國。」案獻帝方,董卓自太尉進為相國,而司徒不省。及建安末,曹公為丞相,郗慮為御史大夫,則罷三公官。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蘭,不設鈴,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限也。」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人。漢官目錄曰三十人。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十二月,復置司直,不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諸州。九年十一月,詔司直比司隷校尉,坐同席在上,假傳置,從事三人,書佐四人。」
司空,公一人。馬融曰:「掌營城郭,主司空土以居民。」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山陵崩阤,川谷不通,五穀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民怨其上,則責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辨,明其得,此之謂三公之事。」世祖即位,為大司空,應劭漢官儀曰:「綏和元年,罷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獄司空,故覆加『大』,為大司空,亦所以別大小之文。」建武二十七年,去「大」。漢舊儀曰:「御史大夫敕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殿下布告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為民興利除害,務有以安之,稱詔書。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上。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方察不稱者,刑罰務於得中,惡惡止其身。選舉民侈過度,務有以化之。問今歲善惡孰與往年,對上。問今年盜賊孰與往年,得無有羣輩大賊,對上。』」臣昭案: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慮免,不得補。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獻帝置御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
屬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漢官目錄云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衞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衞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衞,四夷屯警。」
初,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衆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魏略曰:「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隲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焉。梁兾別傳曰:「元嘉二年,又加兾禮儀。大將軍朝,到端門若龍門,謁者將引。增掾屬、舍人、令史、官騎、鼓吹各十人。」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東觀書曰:「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東觀書曰:「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掾屬二十九人。案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應劭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冝。門有門候。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緫知營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姦,主罪法。
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衞南單于衆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應劭漢官儀曰:「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東觀書云司馬二人。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太常 光禄勳 衞尉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盧植禮注曰:「如大樂正。」本注曰: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賛天子。漢舊儀曰:「贊饗一人,秩六百石,掌贊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漢官曰:「員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騎吏,九人學事,十六人守學事。」臣昭曰:凡漢官所載列職人數,今悉以注,雖頗為繁,蓋周禮列官,陳人役於前,以為民極,寔觀國制,此則宏模不可闕者也。丞一人,比千石。盧植禮注曰:「如小樂正。」本注曰:掌凡行禮及祭祀小事,緫署曹事。漢舊儀曰:「丞舉廟中非法者。」其署曹掾史,隨事為員,諸卿皆然。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曆。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漢官曰:「太史待詔三十七人,其六人治曆,三人龜卜,三人廬宅,四人日時,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許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請雨、解事各二人,醫一人。」丞一人。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臺。靈臺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漢官曰:「靈臺待詔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風,十二人候氣,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鍾律。一人舍人。」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胡廣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長者也。古禮,賔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於地,舊說以為示有先。」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顏氏。掌敎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本四百石,宣帝增秩。本紀桓帝延熹二年,置祕書監。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國祭祀,掌讀祝,及迎送神。漢舊儀曰:「廟祭,太祝令主席酒。」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二人佐,二人學事,四人守學事,九人有秩。百五十人祝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六十人。」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凡國祭祀,掌陳饌具。漢官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員吏四十二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九人有秩,二人學事,四人守學事。宰二四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衞士一十五人。」丞一人。
大予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漢官曰:「員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人佐,十人學事,四人守學事。樂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盧植禮注曰:「大予令如古大胥。漢大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已上,年十二到三十,顏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丞一人。盧植禮注曰:「大樂丞如古小胥。」
高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廟,掌案行掃除。無丞。漢官曰:「員吏四人,衞士一十五人。」
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廟。漢官曰:「員吏六人,衞士二十人。」
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丞及校長各一人。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應劭曰漢官名秩曰:「丞皆選孝廉郎年少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候司、馬。」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漢官曰:「每陵食監一人,秩六百石。監丞一人,三百石。中黃門八人,從官二人。」案:食監即是食官令號。
  右屬太常。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有太卜令,六百石,後省并太史。中興以來,省前凡十官。案前書,十官者,太宰、均官、都水、雍太祝、五畤各一尉也。東觀書曰:「章帝又置祀令、丞,延平元年省。」
光禄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衞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衞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胡廣曰:「勳猶閽也,易曰『為閽寺』。宦寺,主殿宮門戶之職。」郊祀之事,掌三獻。漢官曰:「員吏四十四人,其十人四科,三人百石,一人斗食,二人佐,六人騎吏,八人學事,十三人守學事,一人官醫。衞士八十一人。」丞一人,比千石。
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蔡質漢儀曰:「中郎解,其府對太學。」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郎年五十以屬五官,故曰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衞諸殿門,出充車騎。唯議郎不在直中。蔡質漢儀曰:「三署郎見光禄勳,執板拜;見五官左右將,執板不拜。於三公諸卿無敬。」
左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左署郎。蔡質漢儀曰:「中郎解,其府次五官府。」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三郎。本注曰:皆無員。
右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右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三郎,並無員。
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賁宿衞。前書武帝置期門,平帝更名虎賁。蔡質漢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鶡冠,次右將府。」又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賁,故名焉。孔安國曰「若虎賁獸」,言其甚猛。左右僕射、左右陛長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僕射,主虎賁郎習射。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漢官曰:「陛長,墨綬銅印。」虎賁中郎,比六百石。虎賁侍郎,比四百石。虎賁郎中,比三百石。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虎賁諸郎,皆父死子代,漢制也。」節從虎賁,比二百石。四郎。本注曰:皆無員。掌宿衞侍從。自節從虎賁乆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郎。
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案:漢末又有四中郎將,皆帥師征伐,不知何時置。董卓為東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獻帝以曹植為南中郎將。羽林郎,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掌宿衞侍從。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前書曰初置名建章營騎,後更名。出補三百石丞、尉。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言其嚴厲整銳也。」案此則為巖郎,與志不同。蔡質漢儀曰:「羽林郎百二十八人,無常員,府次虎賁府。」
羽林左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左騎。漢官曰:「孝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監官屬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丞一人。
羽林右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騎。丞一人。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三人。掌御乗輿車。
駙馬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五人。掌駙馬。
騎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一十人。本監羽林騎。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三人。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禄大夫掌弔。
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二十人,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三十人,秩比二千石。」
諫議大夫,六百石。本注曰:無員。胡廣曰:「光禄大夫,本為中大夫,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為光禄大夫,世祖中興,以為諫議大夫。又有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皆為天子之下大夫,視列國之上卿。」漢官曰三十人。
議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漢官曰:「五十人,無常員。」
謁者僕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為謁者臺率,主謁者,天子出,奉引。古重習武,有主射以督錄之,故曰僕射。蔡質漢儀曰:「見尚書令,對揖無敬。謁者見,執板拜之。」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漢官曰:「謁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謁者三十人。其給事謁者,四百石。其灌謁者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掌賔賛受事,及上章報問。將、大夫以下之喪,掌使弔。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皆用孝廉年五十,威容嚴恪能賔者為之。明帝詔曰:『謁者乃堯之尊官,所以試舜賔于四門,四門穆穆者也。』昔燕太子使荊軻劫始皇,變起兩楹之閒,其後謁者持匕首刺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板。」初為灌謁者,滿歲為給事謁者。蔡質漢儀曰:「出府丞、長史、陵令,皆選儀容端正,任奉使者。」
  右屬光禄勳。本注曰:職屬光禄者,自五官將至羽林右監,凡七署。自奉車都尉至謁者,以文屬焉。舊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尚書奏事,平省之。世祖省,使小黃門郎受事,車駕出,給黃門郎兼。有請室令,車駕出,在前請所幸,徼車迎白,示重慎。中興但以郎兼,事訖罷,又省車、戶、騎凡三將,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衞曰戶郎。」及羽林令。
衞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宮門衞士,宮中徼循事。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九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三人百石,十二人斗食,二人佐,十二人學事,一人官醫。衞士六十人。」丞一人,比千石。
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徵詣公車者。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議郎衞林為公車司馬令,位隨將、大夫。舊公車令與都官、長史位從將、大夫,自林始。」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選曉諱,掌知非法。尉主闕門兵禁,戒非常。胡廣曰:「諸門部各陳屯夾道,其旁當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南宮衞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南宮衞士。漢官曰:「員吏九十五人,衞士五百三十七人。」丞一人。
北宮衞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北宮衞士。漢官曰:「員吏七十二人,衞士四百七十一人。」丞一人。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周禮司寤氏有夜士,干寶注曰:「今都候之屬。」本注曰:主劔戟士,徼循宮,及天子有所收考。漢官曰:「右都候員吏二十二人,衞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員吏二十八人,衞士三百八十三人。」蔡質漢儀曰:「宮中諸有劾奏罪,左都候執戟戲車縛送付詔獄,在官大小各付所屬。以馬皮覆。見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皆執板拜,見丞、郎皆揖。」丞各一人。
宮掖門,每門司馬一人,比千石。本注曰:南宮南屯司馬,主平城門;漢官曰:「員吏九人,衞士百二人。」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九月,初開此門。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案雒陽宮門名為蒼龍闕門。漢官曰:「員吏六人,衞士四十人。」玄武司馬,主玄武門;漢官曰:「員吏二人,衞士三十八人。」北屯司馬,主北門;漢官曰:「員吏二人,衞士三十八人。」北宮朱爵司馬,主南掖門;漢官曰:「員吏四人,衞士百二十四人。」古今注曰:「永平二年十一月,初作北宮朱爵南司馬門。」東明司馬,主東門;漢官曰:「員吏十三人,衞士百八十人。」朔平司馬,主北門:漢官曰:「員吏五人,衞士百一十七人。」凡七門。漢官曰:「凡員吏皆隊長佐。」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宮名兩字為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胡廣曰:「符用木,長尺二寸,鐵印以符之。」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宮長史為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右屬衞尉。本注曰:中興省旅賁令,衞士一人丞。漢官目錄曰:「右三卿,太尉所部。」
太僕,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車馬。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馭。漢官曰:「員吏七十人,其七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學八人百石,六人斗食,七人佐,六人騎吏,三人假佐,三十一人學事,一人官醫。」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及主織綬諸雜工。漢官曰:「員吏百九人。」左右丞各一人。
車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乗輿諸車。漢官曰:「員吏二十四人。」丞一人。
未央廄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乗輿及廄中諸馬。漢官曰:「員吏七十人,卒騶二十人。」長樂廄丞一人。漢官曰:「員吏十五人,率騶二十人。苜蓿菀官田所一人守之。」
  右屬太僕。本注曰:舊有六廄,皆六百石令,前書曰,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晉灼曰:「六廄名也,主馬萬匹。」中興省約,但置一廄。後置左駿令、廄,別主乗輿御馬,後或并省。又有牧師菀,皆令官,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興皆省,唯漢陽有流馬菀,但以羽林郎監領。古今注曰:「漢安元年七月,置承華廄令,秩六百石。」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 應劭曰:「兵獄同制,故稱廷尉。」本注曰:掌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胡廣曰:「讞,質也。」漢官曰:「員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石廷吏,文學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獄史,二十七人佐,二十六人騎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醫。」正、左監各一人。前漢有左右監平,世祖省右而猶曰左。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決詔獄。
  右屬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獄二十六所,各令長名世祖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陽有詔獄。蔡質漢儀曰:「正月旦,石官朝賀,光禄勳劉嘉、廷尉趙世各辭不能朝,高賜舉奏:『皆以被病篤困,空文武之位,闕上卿之贊,旣無忠信斷金之用,而有敗禮傷化之尤,不謹不敬!請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議以世掌廷尉,故轉屬他官。」
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 周禮「象胥」,干寶注曰今鴻臚。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賛導,請行事,旣可,以命羣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漢官曰:「員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騎吏,十五人學事,五人官醫。」永元十年,大匠應順上言:「百郡計吏,觀國之光,而舍逆旅,崎嶇私館,直裝衣物,敝朽暴露,朝會邈遠,事不肅給。昔晉,霸國盟主耳,舍諸侯於隷人,子產以為大譏。況今四海之大,而可無乎?」和帝嘉納其言,即創業焉。皇子拜王,賛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諸郎。漢官曰:「員吏四十人。」丞一人。
治禮郎四十七人。漢官曰:「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學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學事,十二人守學事。」東觀書曰:「主齋祠儐贊九賔。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案盧植禮注曰:「大行郎亦如謁者,兼舉形貌。」
  右屬大鴻臚。本注曰:承秦有典屬國,別主四方夷狄朝貢侍子,成帝時省并大鴻臚。中興省驛官、別火二令、丞,如淳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事。』」及郡邸長、丞,但令郎治郡邸。漢官目錄曰:「右三官,司徒所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以上,先上諸宗正,宗正以聞,乃報決。胡廣曰:「又歲一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六人四科,一人二百石,四人百石,三人佐,六人騎吏,二人法家,十八人學事,一人官醫。」丞一人,比千石。
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漢官曰:「主簿一人,秩六百石。僕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長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從官二人。」東觀書曰:「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人守其家。」
  右屬宗正。本注曰:中興省都司空令、丞。如淳曰:「主罪人。」
大司農,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漢官曰:「員吏百六十四人,其十八人四科,九人斗食,十六人二百石,文學二十人百石,二十五人佐,七十五人學事,一人官醫。」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古今注曰「建初七年七月,為大司農置丞一人,秩千石,別主帑藏」,則部丞應是而秩不同。應劭漢官秩亦云二千石。
太倉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國傳漕穀。漢官曰:「員吏九十九人。」丞一人。
平準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賈,主練染,作采色。漢官曰:「員吏百九十人。」丞一人。
導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乾糒。導,擇也。漢官曰:「晨吏百一十二人。」丞一人。
  右屬大司農。本注曰: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魏志曰:「曹公置典農中郎將,秩二千石。典農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農校尉,秩比二千石。所主如中郎。部分別而少,為校尉丞。」又有廩犧令,六百石,掌祭祀犧牲鴈鶩之屬。漢官曰:「丞一人,三百石。員吏四十人,其十一人斗食,十七人佐,七人學事,五人守學事,皆河南屬縣給吏者。」及雒陽巿長、漢官曰:「巿長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明法補。員吏三十六人,十三人百石嗇夫,十一人斗食,十二人佐。又有楫櫂丞,三百石,別治中水官,主水渠,在馬巿東,有員吏六人。」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餘均輸等皆省。均輸者,前書孟康注曰:「謂諸當所有輸於官者,皆令輸其土地所饒,平其所在時賈,官更於他處貨之。輸者旣便,而官有利。」鹽鐵論:「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于京師,以籠貨物,賤則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利,故曰平準。準平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不劬勞,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也。』文學曰:『古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穫,工女效其織。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買貨物以便上求。閒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留難與之為巿。吏之所入非獨齊、陶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閒之所為耳。行姦賣平,農民重苦,必苦女工繭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巿,即萬民並收。並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利。自巿則吏容姦,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姦吏,收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王隆小學漢官篇曰:「調均報度,輸漕委輸。」胡廣注曰:「邊郡諸官請調者,皆為調均報給之也。以水通輸曰漕。委,積也。郡國所積聚金帛貨賄,隨時輸送諸司農,曰委輸,以供國用。」前書又有都內籍田令、丞,斡官、鐵巿兩長、丞,郡國諸倉農監六十五官長、丞,皆屬之。
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漢官曰:「員吏三十四人,其一人四科,一人二百石,五人百石,四人斗食,三人佐,六人騎吏,十三人學事,一人官醫。少者小也,小故稱少府。王者以租稅為公用,山澤陂池之稅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漢官儀曰:「田租、芻稿以給經用,凶年,山澤魚鹽巿稅少府以給私用也。」丞一人,比千石。
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諸醫。漢官曰:「員醫二百九十三人,員吏十九人。」藥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藥丞主藥。方丞主藥方。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御飲食。漢官曰:「員吏六十九人,衞士三十八人。」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制,太官令秩千石。丞四人,秩四百石」,不與志同。左丞、甘丞、湯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曰:左丞主飲食。甘丞主膳具。湯官丞主酒。果丞主果。荀綽云:「甘丞掌諸甘肥。果丞別在外諸果菜茹。」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漢官曰:「員吏六十九人。」丞一人。漢官曰:「外官丞二百石,公府吏府也。」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苑中禽獸。頗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其獸送太官。 漢官曰:「員吏五十八人。」案桓帝又置鴻德苑令。丞、尉各一人。
侍中,比二千石。漢官秩云千石。周禮「太僕」,干寶注曰:「若漢侍中。」本注曰:無員。掌侍左右,賛導衆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參乗,餘皆騎在乗輿車後。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蔡質漢儀曰:「侍中、常伯,選舊儒高德,博學淵懿。仰占俯視,切問近對,喻旨公卿,上殿稱制,參乗佩璽秉劔。員本八人,陪見舊在尚書令、僕射下,尚書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書下。司隷校尉見侍中,執板揖,河南尹亦如之。又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畢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賛導內衆事,顧問應對給事。
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坐。漢舊儀曰:「黃門郎屬黃門令,日暮入對青棄門拜,名曰夕郎。」宮閣簿青棄門在南宮。衞權注吳都賦曰:「青棄,戶邊青鏤也。一曰天子門內有眉,格再重,裏青畫曰棄。」獻帝起居注曰:「帝初即位,初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書事。改給事黃門侍郎為侍中侍郎,去給事黃門之號,旋復復故。舊侍中、黃門侍郎以在中宮者,不與近密交政。誅黃門後,侍中、侍郎出入禁闈,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比尚書,不得出入,不通賔客,自此始也。」又曰:「諸奄人官,悉以議郎、郎中稱,秩如故。諸署令兩梁冠,陛殿上,得召都官從事已下。」
小黃門,六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衆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董巴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漢官曰:「員吏十八人。」丞、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各一人。丙署長七人。皆四百石,黃綬。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宮別處。
中黃門宂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宂從。居則宿衞,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乗輿車。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後宮貴人采女事。漢官曰:「吏從官百六十七人,待詔五人,員吏十人。」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貴人有罪,亦就此室。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漢官曰:「員吏六人,吏從官三十四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漢官曰:「右丞一人,暴室一人。」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漢官曰:「員吏七人,吏從官三十人。」丞、織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漢官曰:「右丞一人。」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諸小祠祀。漢官曰:「從官吏八人,騶僕射一人,家巫八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遊觀之處。漢官曰:「吏從官四十人,員吏四十八人。」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宮東北別小宮名,有園觀。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各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離宮。果丞主果園。鴻池,池名,在雒陽東二十里。南園在雒水南。漢官曰:「又有署一人,胡熟監一人。」案本紀,桓帝又置顯陽苑丞。濯龍監、應劭漢官秩曰:「秩六百石。」直里監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龍亦園名,近北宮。直里亦園名也,在雒陽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丞一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宮中布張諸褻物。漢官曰:「從官錄事一人,員吏十九人。」左右丞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劔諸好器物。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丞一人。
尚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詩云『仲山甫王之喉舌』,蓋謂此人。」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衆事。蔡質漢儀曰:「故公為之者,朝會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銅印墨綬。」
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衆事。蔡質漢儀曰:「僕射主封門,掌授廩假錢穀。凡三公、列卿、將、大夫、五營校尉行復道中,遇尚書僕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避車豫相迴避。衞士傳不得迕臺官,臺官過後乃得去。」臣昭案:獻帝分置左、右僕射,建安四年以榮邵為尚書左僕射是也。獻帝起居注曰:「邵卒官,贈執金吾。」
尚書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書四人,韋昭曰:「尚,奉也。」分為四曹: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斷獄。」蔡質漢儀曰:「典天下歲盡集課事。三公尚書二人,典三公文書。吏曹尚書典選舉齋祀,屬三公曹。靈帝末,梁鵠為選部尚書。」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蔡質漢儀曰:「主常侍黃門御史事,世祖改曰吏曹。」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漢舊儀曰:「亦云主刺史。」蔡質漢儀曰:「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蔡質漢舊儀曰:「典繕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尚書:「龍作納言,出入帝命。」應劭曰:「今尚書官,王之喉舌。」世祖承遵,後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蔡質漢儀曰:「天子出獵,駕,御府曹郎屬之。」凡六曹。周禮天官有司會,鄭玄曰「若今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掌錄文書期會。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蔡質漢儀曰:「總典臺中綱紀,無所不統。」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蔡質漢儀曰:「右丞與僕射對掌授廩假錢穀,與左丞無所不統。凡中宮漏夜盡,鼓鳴則起,鍾鳴則息。衞士甲乙徼相傳,甲夜畢,傳乙夜,相傳盡五更。衞士傳言五更,未明三刻後,雞鳴,衞士踵丞郎趨嚴上臺,不畜宮中雞,汝南出雞鳴,衞士候朱爵門外,專傳雞鳴於宮中。」應劭曰:「楚歌,今雞鳴歌也。」晉太康地道記曰:「後漢固始、鮦陽、公安、細陽四縣衞士,習此曲於闕下歌之,今雞鳴是也。」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蔡質漢儀曰:「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客曹郎主治羌胡事,劇遷二千石或刺史,其公遷為縣令,秩滿自占縣去,詔書賜錢三萬與三臺祖餞,餘官則否。治嚴一月,準謁公卿陵廟乃發。御史中丞遇尚書丞、郎,避車執板住揖,丞、郎坐車舉手禮之,車過遠乃去。尚書言左右丞,敢告知如詔書律令。郎見左右丞,對揖無敬,稱曰左右君。丞、郎見尚書,執板對揖,稱曰明時。見令、僕射,執板拜,朝賀對揖。」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書令史員。功滿未甞犯禁者,以補小縣,墨綬。」蔡質曰:「皆選蘭臺、符節上稱簡精練有吏能為之。」決錄注曰:「故事尚書郎以令史乆缺補之,世祖始改用孝廉為郎,以孝廉丁邯補焉。邯稱病不就。詔問:『實病?羞為郎乎?』對曰:『臣實不病,恥以孝廉為令史職耳!』世祖怒曰:『虎賁滅頭杖之數十。』詔曰:『欲為郎不?』邯曰:『能殺臣者陛下,不能為郎者臣。』中詔遣出,竟不為郎。邯字叔春,京兆陽陵人也。有高節,正直不撓,後拜汾陰令,治有名跡,遷漢中太守。妻弟為公孫述將,收妻送南鄭獄,免冠徒跣自陳。詔曰:『漢中太守妻乃繫南鄭獄,誰當搔其背垢者?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以邯服罪,且邯一妻,冠履勿謝。』治有異,卒於官。」
符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為符節臺率,主符節事。凡遣使掌授節。尚符璽郎中四人。本注曰:舊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漢官曰:「當得明法律郎。」周禮掌節有虎節、龍節,皆金也。干寶注曰:「漢之銅虎符,則其制也。」周禮又曰:「以英蕩輔之。」干寶曰:「英,刻書也。蕩,竹箭也。刻而書其所使之事,以助三節之信,則漢之竹使符者,亦取則於故事也。」符節令史,二百石。本注曰:掌書。魏氏春秋曰:「中平六年,始復節上赤葆。」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舊別監御史在殿中,密舉非法。周禮:「小宰掌建邦之宮刑,以主治王宮之政令。」干寶注曰:「若御史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因別留中,為御史臺率,風俗通曰:「尚書、御史臺,皆以官蒼頭為吏,主賦舍,凡守其門戶。」蔡質漢儀曰:「丞,故二千石為之,或選侍御史高第,執憲中司,朝會獨坐,內掌蘭臺,督諸州刺史,糾察百寮,出為二千石。」魏志曰:「建安置御史大夫,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後又屬少府。治書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蔡質漢儀曰:「選御史高第補之。」胡廣曰:「孝宣感路溫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齋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御史起此。後因別置,冠法冠,秩百石,有印綬,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事,罪當輕重。」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惠帝以後,無所平治,備位而已。」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羣吏奏事,有違失舉劾之。凡郊廟之祠及大朝會、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蔡質漢儀曰:「其二人者更直。執法省中者,皆糾察百官,督州郡。公法府掾屬高第補之。初稱守,滿歲拜真,出治劇為刺史、二千石,平遷補令。見中丞,執板揖。」蘭臺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書。
  右屬少府。本注曰:職屬少府者,自太醫、上林凡四官。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屬焉。承秦,凡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屬少府。世祖改屬司農,考工轉屬太僕,都水屬郡國。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菀有離宮燕休之處,世祖省之,并其職於少府。每立秋貙劉之日,輒暫置水衡都尉,事訖乃罷之。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湯官、織室令,置丞。又省上林十池監,胞人長丞,宦者、昆臺、昆臺本名甘泉居室,武帝改。佽飛三令,佽飛本名左弋,武帝改。二十一丞。又省水衡屬官令、長、丞、尉二十餘人。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甞藥、太官、御者、鉤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或省,故錄本官。蔡質漢儀曰:「少府符著出見都官從事,持板。都官從事入少府見符著,持板。」漢官目錄曰:「右三卿,司空所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執金吾 太子太傅 大長秋 太子少傅 將作大匠 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 司隷校尉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漢官秩云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胡廣曰:「衞尉巡行宮中,則金吾徼於外,相為表裏,以擒姦討猾。」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漢官曰:「員吏二十九人,其十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學三人百石,二人斗食,十三人佐學事,主緹騎。」丞一人,比千石。漢官秩云六百石。緹騎二百人。本注曰:無秩,比吏食奉。漢官曰:「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羣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
  右屬執金吾。本注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車駕出,掌在前清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中興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候,事已罷,不復屬執金吾。又省中壘、寺互、都舩令、丞、尉及左右京輔都尉。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職掌輔導太子。禮如師,不領官屬。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
太長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為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從。張晏曰:「皇后卿。」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
中宮僕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馭。本注曰:太僕,秩二千石,中興省「太」,減秩千石,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幣帛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丁孚漢儀曰:「中宮藏府令,秩千石,儀比御府令。」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宮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宮黃門宂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宂從。丁孚漢儀曰:「給事中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宦者為之。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郎一人,比羽林將虎賁官騎下。」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宮請署天子數。女騎六人,丞、復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復道丞主中閣道。
中宮藥長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
  右屬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并長秋。是後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奉引,訖罷。宦者誅後,尚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云。其中長信、長樂宮者,置少府一人,職如長秋,及餘吏皆以宮名為號,員數秩次如中宮。長樂五官史,朱瑀之類是也。本注曰:帝祖母稱長信宮,故有長信少府,長樂少府,位在長秋上,及職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宮。長樂又有衞尉,僕為太僕,皆二千石,在少府上。丁孚漢儀曰:「丞,六百石。」其崩則省,不常置。
太子少傅,二千石。本注曰:亦以輔導為職,悉主太子官屬。漢官曰:「員吏十二人。」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職似光禄。
太子庶子,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如三署中郎。
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無員,更直宿衞,如三署郎中。漢官曰:「十三人,選良家子孫。」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倉穀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太子倉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倉穀。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飲食。
太子僕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車馬,職如太僕。
太子廄長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車馬。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漢官曰:「門大夫二人,選四府掾屬。」本注曰:舊注云職比郎將。舊有左右戶將,別主左右戶直郎,建武以來省之。
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注曰:員五人,職如侍中。
太子洗馬,比六百石。本注曰:舊注云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漢官曰:「選郎中補也。」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周衞徼循。
太子衞率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門衞士。
  右屬太子少傅。本注曰: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屬皆罷,唯舍人不省,領屬少府。
將作大匠一人,二千石。蔡質漢儀曰:「位次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省,謁者領之,章帝建初元年復置。」本注曰:承秦,曰將作少府,景帝改為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木土之功,并樹桐梓之類列于道側。漢官篇曰「樹栗、漆、梓、桐」,胡廣曰:「古者列樹以表道,並以為林囿。四者皆木名,治宮室並主之。」毛詩傳曰:「椅,梓屬也。」陸璣草木疏曰:「梓實桐皮曰椅,今人云梧桐是也。梓,今人所謂梓楸者是也。」丞一人,六百石。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安帝復也。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安帝復也。
  右屬將作大匠。前書曰屬官又有左、右中候,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成帝省。
城門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雒陽城門十二所。周禮:「司門。」干寶注曰:「如今校尉。」
司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門每門候一人,周禮每門下士二人。干寶曰:「如今門候。」六百石。蔡質漢儀曰:「門候見校尉,執板不拜。」本注曰:雒陽城十二門,其正南一門曰平城門,漢官秩曰:「平城門為宮門,不置候,置屯司馬,秩千石。」李尤銘曰:「平城司午,厥位處中。」古今注曰:「建武十四年九月開平城門。」北宮門,屬衞尉。其餘上西門,應劭漢官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初成,故丹漆鏤之。」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戌。」雍門,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廣陽門,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津門,銘曰:「津名自定,位季月未。」小菀門,開陽門,應劭漢官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琅邪開陽縣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悵然,遂堅縛之,刻記其年月,因以名焉。」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巳。」秏門,銘曰:「秏門值季,月位在辰。」中東門,銘曰:「中東處仲,月位當卯。」上東門,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穀門,銘曰:「穀門北中,位當于子。」夏門,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凡十二門。蔡質漢儀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
  右屬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監五營。漢官曰:「員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鴻臚一人,斗食。」
屯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衞兵。漢官曰:「員吏百二十八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蔡質漢儀曰:「五營司馬見校尉,執板不拜。」
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如淳曰:「越人內附以為騎也。」晉灼曰:「取其才力超越也。」案紀,光武改青巾左校尉為越騎校尉。臣昭曰:越人非善騎所出,晉灼為允。本注曰:掌宿衞兵。蔡質漢儀亦曰掌越騎。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七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初置掌上林菀門屯兵,見前書。本注曰:掌宿衞兵。漢官曰:「員吏七十三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長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如淳曰:「長水,胡名也。」韋昭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廄近長水,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本注曰:掌宿衞兵。蔡質漢儀曰:「主長水、宣曲胡騎。」漢官曰:「員吏百五十七人,烏桓胡騎七百三十六人。」司馬、胡騎司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宿衞,主烏桓騎。
射聲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服虔曰:「工射也。冥寞中聞聲則射中之,故以為名。」本注曰:掌宿衞兵。蔡質漢儀曰:「掌待詔射聲士。」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九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右屬北軍中候。本注曰:舊有中壘校尉,領北軍營壘之事。有胡騎、虎賁校尉,皆武帝置。中興省中壘,但置中候,以監五營。胡騎并長水。虎賁主輕車,并射聲。案大駕鹵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長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長、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百石。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司隷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蔡質漢儀曰:「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入宮,開中道稱使者。每會,後到先去。」本注曰:孝武帝初置,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司隷校尉,周官也。征和中,陽石公主巫蠱之獄起,乃依周置司隷。」臣昭曰:周無司隷,豈即司寇乎?持節,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前書曰:「置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姦猾,後罷其兵。」元帝去節,成帝省,建武中復置,并領一州。蔡質漢儀曰:「司隷詣臺廷議,處九卿上,朝賀處公卿下陪卿上。初除,謁大將軍、三公,通謁持板揖。公儀、朝賀無敬。臺召入宮對。見尚書持板,朝賀揖。」從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蔡質漢儀曰:「都官主雒陽百官朝會,與三府掾同。」博物記曰:「中興以來,都官從事多出之河內,掊擊貴戚。」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衆事。別駕從事,校尉行部則奉引,錄衆事。簿曹從事,主財穀簿書。其有軍事,則置兵曹從事,主兵事。其餘部郡國從事,每郡國各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錄閤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文書,以郡吏補,歲滿一更。司隷所部郡七。
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請。其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人,漢初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雒陽,更以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其餘弘農、河內、河東三郡。其置尹,馮翊、扶風及太守丞奉之本位,在地理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州郡 縣郷 亭里 匈奴中郎將 烏桓校尉 護羌校尉 王國 宋衞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
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古今注曰:「常以春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界上。」諸書不同也。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隷校尉。蔡質漢儀曰:「詔書舊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陵弱,以衆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怙恃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諸州刺史初除,比諸持板揖不拜。」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復禹貢之九州。兾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隷校尉,以司隷部分屬豫州、兾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并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并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并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獻帝春秋曰:「孫權以步隲行交州刺史。」東觀書曰:「交趾刺史,持節。」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胡廣注曰:「巡謂驛馬也。縣次傳駕之,以走疾,猶古言附遂。」錄囚徒,胡廣曰:「縣邑囚徒,皆閱錄視,參考辭狀,實其真偽。有侵冤者,即時平理也。」考殿最。胡廣曰:「課第長吏不稱職者為殿,舉免之。其有治能者為最。察上尤異州,又狀州中吏民茂才異等,歲舉一人。」初歲盡詣京都奏事,胡廣曰:「所察有條應繩異者,輒覆問之,不茹柔吐剛也。歲盡,齎所狀納京師,名奏事,差其遠近,各有常會。」中興但因計吏。胡廣曰:「不復自詣京師,其所道皆如舊典。」東觀書曰:「和帝初,張酺上言:『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臣愚以為刺史視事滿歲,可令奏事如舊典,問州中風俗,恐好惡過所道,事所聞見,考課衆職,下章所告,及所自舉有意者賞異之,其尤無狀,逆詔書,行罪法,兾敕戒其餘,令各敬慎所職,於以衰滅貪邪便佞。』」韓詩外傳曰:「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闚遠牧衆也。遠方之民,有飢寒而不得衣食,獄訟而冤失,職賢而不舉者,入告天子。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敎,有不得爾者邪?如何乃有飢寒而不得衣食,獄訟而冤失,職賢而不舉?』然後其君退而與其卿大夫謀之。遠方之民聞,皆曰『誠天子也』。夫我居之辟,見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見我之明也。可欺乎哉!可欺乎哉!故牧者所以開四目,通四聦。」
皆有從事史、假佐。本注曰:員職略與司隷同,無都官從事,其功曹從事為治中從事。
豫州部郡國六,兾州部九,兖州部八,徐州部五,青州部六,荊州部七,揚州部六,益州部十二,涼州部十二,并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國相,其七十一郡太守。其屬國都尉。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世祖并省郡縣四百餘所,後世稍復增之。臣昭曰:昔在先代,列爵殊等,九服不同,畿荒制異。雖連帥相司,牧伯分長,而封疆置限,兼庸有數,如身之使臂,手之使指,故能高卑相固,遠近維緝,羣后克穆,共康兆庶。爰及周衰,稍競吞廣,邦國侵爭,遞懷貪略,猶歷數百年,乃能成其并一,豈非樹之有本,使其然乎?秦兼天下,開設郡縣,孤立獨王,即以顛亡。漢祖因循,雖不頓革,分置子弟,終龕諸呂之難,漸剖列郡,以減大都之權。後嚴安之徒,猶慷慨發憤,謂千里之威,即古之強國,慮非安本無窮之計也。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監糾非法,不過六條,傳車周流,匪有定鎮,秩裁數百,威望輕寡,得有察舉之勤,未生陵犯之釁。成帝改牧,其萌始大,旣非識治之主,故無取焉爾。世祖中興,監乎政本,復約其職,還遵舊制,斷親奏事,省入惜煩,漸得自重之路。因茲以降,彌於歲年,母后當朝,多以弱守,六合危動,四海潰弊,財盡力竭,綱維撓毀,而八方不能內侵,諸侯莫敢入伐,豈非幹強枝弱,控制素重之所致乎?至孝靈在位,橫流旣及,劉焉徼偽,自為身謀,非有憂國之心,專懷狼據之策,抗論昏世,薦議愚主,盛稱冝重牧伯,謂足鎮壓萬里,挾姦樹筭,苟罔一時,豈可永為國本,長期勝術哉?夫聖主御世,莫不大庇生民,承其休謀,傳其典制。猶云事乆獘生,無或通貫,故變改正服,革異質文,分爵三五,參差不一。況在豎騃之君,挾姦詐之臣,共所創置,焉可仍因?大建尊州之規,竟無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於岷、峨;袁紹取兾,下制書於燕、朔;劉表荊南,郊天祀地;魏祖據兖,遂構皇業:漢之殄滅,禍源乎此。及臻後代,任寄彌廣,委之邦宰之命,授之斧鉞之重,假之都督之威,開之征討之略。晉太康之初,武帝亦疑其然,乃詔曰:「上古及中代,或置州牧,或置刺史,置監御史,皆總綱紀,而不賦政,治民之事,任之諸侯郡守。昔漢末四海分崩,因以吳、蜀自擅,自是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此一時之冝爾。今賴宗廟之靈,士大夫之力,江表平定,天下合之為一,當韜戢干戈,與天下休息。諸州無事者罷其兵,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出頒詔條,入奏事京城。二千石專治民之重,監司清峻於上,此經乆之體也。其便省州牧。」晉武帝又見其獘矣,雖有其言,不卒其事,後嗣纘繼,牧鎮愈重,據地分爭,竟覆天下。昔王畿之大,不過千里,州之所司,廣袤兼遠。爭強虎視之辰,遷鼎革終之日,未甞不藉蕃兵之權,挾董司之力,逼迫伺隙,陵奪沖幼。其甚者臣主揚兵,骨肉戰野,昆弟梟懸,伯叔屠裂。末壯披心,尾大不掉,旣用此始,亦病以終。傾輈愈襲,莫或途改,致雒京有銜璧之痛,秦臺有不守之酷。胡、羌遞興,氐、鮮更起,摩滅羣黎,流禍百世。堅冰所漸,兼縁茲蠹。嗚呼!後之聖王,必不乆滯斯跡,靈長之終,當有神筭。不然,則雄捍反拒之事,懼甚於此心,憑強作害之謀,方盛於後意。
凡州所監都為京都,置尹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古今注曰:「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諸侯相病,丞、長史行事。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丞職。」王國之相亦如之。每屬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本注曰: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姦。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案律有無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漢書音義曰:「文無所枉害。」蕭何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歲盡遣吏上計。盧植禮注曰:「計斷九月,因秦以十月為正故。」并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尉一人,典兵禁,備盜賊,景帝更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輔都尉各一人,譏出入。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穀。又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古今注曰:「六年八月,省都尉官。」應劭曰:「每有劇賊,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之。」省關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安帝以羌犯法,三輔有陵園之守,乃復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應劭漢官曰:「蓋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尚矣。易稱『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時務農,一時講武』。詩美公劉『匪居匪康,入耕出戰,乃裹餱糧,干戈載揚,四方莫當』。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後,官無警備,實啟寇心。一方有難,三面救之,發興雷震,煙蒸電激,一切取辨,黔首囂然。不及講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驅之以即強敵,猶鳩鵲捕鷹鸇,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戰常負,王旅不振。張角懷挾妖偽,遐邇搖蕩,八州并發,煙炎絳天,牧守梟裂,流血成川。爾乃遠徵三邊殊俗之兵,非我族類,忿鷙縱橫,多僵良善,以為己功,財貨糞土。哀夫民氓遷流之咎,見出在茲,不敎而戰,是謂棄之,跡其禍敗,豈虛也哉!春秋家不藏甲,所以一國威抑私力也。今雖四海殘壤,王命未洽,可折衝壓難,若指於掌,故置右扶風。」皆置諸曹掾史。新論曰:「王莽時置西海郡,令其吏皆百石親事。」一曰為四百石,二歲而遷補。本注曰: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蔡質漢儀曰:「河南尹掾出考案,與從事同。」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其監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正門有亭長一人。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無令史。閤下及諸曹各有書佐,幹主文書。漢官曰:「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官屬掾史五人,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六人,案獄仁恕三人,監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十人,書佐五十人,脩行二百三十人,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屬官,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侯國之相,秩次亦如之。應劭漢官曰:「前書百官表云,萬戶以上為令,萬戶以下為長。三邊始孝武皇帝所開,縣戶數百而或為令。荊揚江南七郡,唯有臨湘、南昌、吳三令爾。及南陽穰中,土沃民稠,四五萬戶而為長。桓帝時,以汝南陽安為女公主邑,改號為令,主薨復復其故。若此為繫其本。俗說令長以水土為之,及秩高下,皆無明文。班固通儒,述一代之書,斯近其真。」本注曰: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姦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胡廣曰:「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為最者,於廷尉勞勉之,以勸其後。負多尤為殿者,於後曹別責,以糾怠慢也。諸對辭窮尤困,收主者,掾史關白太守,使取法。丞尉縛責,以明下轉相督敕,為民除害也。明帝詔書不得僇辱黃綬,以別小人吏也。」
凡縣主蠻夷曰道。公主所食湯沐曰邑。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侯國為相。皆秦制也。史記秦併天下,夷郡縣,銷兵刃,示不復用。丞各一人。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本注曰:丞署文書,典知倉獄。尉主盜賊。凡有賊發,主名不立,則推索行尋,案察姦宄,以起端緒。應劭漢官曰:「大縣丞左右尉,所謂命卿三人。小縣一尉一丞,命卿二人。」各署諸曹掾史。本注曰:諸曹略如郡員,五官為廷掾,監郷五部,春夏為勸農掾,秋冬為制度掾。漢官曰:「雒陽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員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郷有秩、獄史五十六人,佐史、郷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嗇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幹小史二百五十人,書佐九十人,脩行二百六十人。」
郷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漢官曰:「郷戶五千,則置有秩。」掌一郷人;風俗通曰:「秩則田閒大夫,言其官裁有秩耳。」其郷小者,縣置嗇夫一人。風俗通曰:「嗇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敎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姦盜。又有郷佐,屬郷,主民收賦稅。風俗通曰:「國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郷。」
亭有亭長,以禁盜賊。本注曰: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漢官儀曰:「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衞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家為樓船,亦習戰射行船。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置長史一人,丞一人,治兵民。當兵行長領。置部尉、千人、司馬、候、農都尉,皆不治民,不給衞士。材官、樓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為民就田。應合選為亭長。亭長課徼巡。尉、游徼、亭長皆習設備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劔,甲鎧。鼓吏赤幘行滕,帶劔佩刀,持楯被甲,設矛戟,習射。設十里一亭,亭長、亭候;五里一郵,郵閒相去二里半,司姦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風俗通曰:「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亭史舊名負弩,改為長,或謂亭父。」
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事惡事,以告監官。風俗通曰:「周禮五家為鄰,四鄰為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同事舊欣,通其所也。」
邊縣有障塞尉。本注曰:掌禁備羌夷犯塞。太公陰符曰:「武王問太公:『願聞治亂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為治,其亂者何?』太公曰:『故吏重罪有十。』武王問『吏之重罪。』太公曰;『一、吏苛刻;二、吏不平;三、吏貪污;四、吏以威力迫脅於民;五、吏與史合姦;六、吏與人亡情;七、吏作盜賊,使人為耳目;八、吏賤買賣貴於民;九、吏增易於民;十、吏振懼於民。夫治者有三罪,則國亂而民愁;盡有之,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武王曰:『民亦有罪乎?』太公曰:『民有十大於此,除者則國治而民安。』武王曰:『十大何如?』太公曰:『民勝吏,厚大臣,一大也。民宗強,侵陵羣下,二大也。民甚富,傾國家,三大也。民尊親其君,天下歸慕,四大也。衆暴寡,五大也。民有百里之譽,千里之交,六大也。民以吏威為權,七大也。恩行於吏,八大也。民服信,以少為多,奪人田宅,贅人妻于,九大也。民之基業畜產為人所苦,十大也。所謂一家害一里,一里害諸侯,諸侯害天下。』武王曰:『絕吏之罪,塞民之大,奈何?』太公曰:『察民之暴吏,明其賞,審其誅,則吏不敢犯罪,民不敢大也。』武王曰:『是民吏相伺,上下不和而結其讎。』太公曰:『為君守成,為吏守職,為民守事。如此,各居其道則國治,國治則都治,都治則里治,里治則家治,家治則善惡分明,善惡分明則國無事,國無事則吏民外不懷怨,內不徼事。』」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或有鑿井煮海水而以得之者。鑄銅為器械,當鑄冶之時,扇熾其火,謂之鼓鑄。」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稅物。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置吏隨事,不具縣員。
使匈奴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護南單于。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護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應劭漢官曰:「擁節,屯中步南,設官府掾史。單于歲遣侍子來朝,謁者常送迎焉,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餘萬。謁者事訖,還具表付帑藏,詔書敕自受。」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烏桓胡。應劭漢官曰:「擁節。長史一人,司馬二人,皆六百石。并領鮮卑。客賜質子,歲時胡巿焉。」晉書曰:「漢置東夷校尉,以撫鮮卑。」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西羌。應劭漢官曰:「擁節。長史、司馬二人,皆六百石。」
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本注曰: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臣也。相如太守。有長史,如郡丞。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旣廣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職傅為太傅,相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石官皆如朝廷。國家唯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胡廣曰:「後漢妾數無限別,乃制設正適,曰妃,取小夫人不得過四十人。」至景帝時,吳、楚七國恃其國大,遂以作亂,幾危漢室。及其誅滅,景帝懲之,遂令諸王不得治民,令內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武帝改漢內史、中尉、郎中令之名,前書曰:「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禄勳。」而王國如故,員職皆朝廷為署,不得自置。至成帝省內史治民,更令相治民,漢舊儀曰:「大司空何武奏罷內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參職。是後中尉爭權,與王相奏,常不和也。」太傅但曰傅。臣昭曰:觀夫高祖之創業也,豈直鴻勳碩德,大庇羣生,蕩其毒虐,厝之和泰而已哉!至於謀深慮乆,封建子弟,蕃維盤固,規謀弘遠。及於三趙不終,燕靈夭絕,齊、代、淮、楚皆為外重,故宋昌曰「外畏齊、楚、淮南」,斯非效與?事過則獘,孰或通之?全國之難,誠固財物之富,作衞之益,亦旣得之於前矣,故賜以几杖,用息姦謀。嗣隕局下,怨生有以,逮連師構亂,兵交梁闕,禦侮摧寇,肇自密戚。景帝遂削蕃國之權,刻骨肉之援,封為君而不聽治其民,置為主而稍賤其臣,矯枉過甚,遂臻于此。呂、霍之危朝,后族愈貴於來寵,吳、楚之叛奔,侯王恒借以受誚,故賈誼欲衆建以少其力,列虛以侯其生,此乃達觀深識,監于親陪之要者也。冢嗣必傳萬里之地,分支欲使動搖不得,於經維遠筭,且已礙矣。復哀平之際,劉氏遍於四海,宗正著錄,遂以萬數。及乎後漢,彌循前跡,光武十子,並列畿外近郡,孝明八國,不能開庇遠民。國近則不可以大,不大則不足為強,此所以本枝之援,終以少固。若使漢分兩越置二三親國,剖吳、楚樹數四列蕃,割遼海而分皇枝,開隴蜀而王子弟,使主尊顯,依漢初之貴,民無定限,許滋養之富;若有昏虐之嗣,可得廢而不得削,必傳劉氏。民信所奉,發其侵伐兼并之釁,峻其他族篡殺之科,制其入貢輕重之法,疏其來朝往復之數。君君臣臣,永許百世之期,一國之民,長無遷動之志,四方得志,聽離官列封,懷賢抱智,隨所適樂土。強弱相侔,遠近相摧,舉其大歸,略其小滯,與其畫一,班之海內。天子之朝,自非異姓僭奪,不得興勤王之師。諸蕃國,自非雜互篡主,不降討伐之詔。犬牙相經,共為嚴國,雖王莽善盜,將何因而敢竊,曹操雄勇,亦安能以得士。斯無俟極聖然克行,明賢粗識亦足立。故父子首足也,昆弟四支也,當使筋骨髓血,動靜足以相勝,長短大小,幹用足以相衞。豈有割脛致腹,取骨肉以增頭,剗背露骨,剝膏腴以裨頷,而謂顱顙魁岸,可得比壽松、晉,喉咽擁腫,必能長生乆視哉?漢氏得之微,猶能四百載,魏人失之甚,不滿數十年。爰自晉世,矯枉太過,入列皇朝,非簡賢之授,唯親是貴,無愚智之辨。不能勝衣冠,早據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嶽之位。職應論道,而未離保母之養,續侯賦政,而服二三尺衣。英賢大度,稟彼昏稚,高才碩儒,恭承藐識。公餗覆而不憂,美錦碎而愈截。兼授若流,迴遷競路,才駑任重,功尠釁多。曉比名於公旦,夕同罪於盜跖,褒稱無位,可以充德,貶退刑轘,不足以塞咎。威力強濟,聲實隆重,嫌猜畏逼,身受其獘。覆滅分體,若梟仇寇,齏粉同氣,有過他逆。忠貞之士,橫羅其凶,志節之人,狼狽其禍。閼伯、實沈,繼踵史筆,顯思顯甫,比有國書。趙倫以憃愚排天,齊攸以賢明謝世,枉鬱殄夷,冤孫就盡,不可勝載矣。豈周、漢之君多孝悌之性,晉、宋之主稟豺狼之情,蓋事勢使之然也。朝行斯術,夕窮崩亂,未能革悛,來事愈甚。蒼生為此將盡矣,四海為此構蹙矣!聖帝英君,欲反斯敗,必當更開同姓之國,置不增之約,罷皇胤入宮之禍,守盟牲礪河之篤,乃可還嶮墜之路,反乎全安之轍也。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職如郡都尉,主盜賊。東觀書曰:「其紹封削絀者,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郎中令一人,僕一人,皆千石。本注曰:郎中令掌王大夫、郎中宿衞,官如光禄勳。自省少府,職皆并焉。僕主車及馭,如太僕。本曰太僕,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曰僕,又皆減其秩。治書,比六百石。本注曰:治書本尚書更名。大夫,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賀正月,及使諸國。本皆持節,後去節。謁者,比四百石。本注曰:掌冠長冠。本員十六人,後減。禮樂長,本注曰:主樂人。衞士長,本注曰:主衞士。醫工長,本注曰:主醫藥。永巷長,本注曰:宦者,主宮中婢使。祠祀長,本注曰:主祠祀。皆比四百石。自禮樂長至此,皆四百石。郎中,二百石。本注曰:無員。
衞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改常為衞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賔,在三公上。五經通義:「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絕。」鄭玄曰:「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郊天用天子禮以祭其始祖,行其正朔,此謂通三統也。三恪者,敬其先聖,封其後而已,無殊異者也。」
列侯,所食縣為侯國。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郷、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避武帝諱,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諸王得推恩分衆子土,國家為封,亦為列侯。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位次三公。中興以來,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次車騎將軍;胡廣漢制度曰:「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特進,在三公下,不在車騎下。」賜位朝侯,次五校尉;賜位侍祠侯,次大夫。其餘以胏附及公主子孫奉墳墓於京都者,亦隨時見會,位在博士、議郎下。胡廣制度曰:「是為猥諸侯。」
諸王封者受茅土,歸以立社稷,禮也。胡廣曰:「諸王受封,皆受茅土,歸立社稷。本朝為宮室,自有制度。至於列侯歸國者,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寵。」列土、特進、朝侯賀正月執璧云。
每國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縣。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長,不臣也。但納租于侯,以戶數為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舊有行人、洗馬、門大夫,凡五官。中興以來,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馬、門大夫。
關內侯,如淳曰:「列侯出關就國,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也。」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承秦賜爵十九等,為關內侯,無土,寄食在所縣,民租多少,各有戶數為限。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時六國未平,將帥皆家關中,故以為號。」劉劭爵制曰:「春秋傳有庶長鮑。商君為政,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義。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治之,出使長之,素信者與衆相得也。故啟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軍為將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軍,在國也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卿大夫為稱,其在軍也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所以異在國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為王畿,故曰關內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然則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異其名,亦所以殊軍國也。古者以車戰,兵車一乗,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車,大夫在左,御者處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司徒曰造士,雖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褭,御駟馬者。要褭,古之名馬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為車右,不復與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車左者也。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乗,九爵為五大夫,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乗者,得貰與子若同產。然則公乗者,軍吏之爵高者也。雖非臨戰,得公卒車,故曰公乗也。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軍將也。所將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為名。大庶長即大將軍也,左右庶長即左右偏裨將軍也。」古今注曰:「成帝鴻嘉三年,令吏民得買爵,級千錢。」
四夷國王,率衆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百官受奉例:古今注曰,建武二十六年四月戊戌,增吏奉如此,志例以明也。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奉,月百斛。千石奉,月八十斛。六百石奉,月七十斛。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二百石奉,月三十斛。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一百石奉,月十六斛。斗食奉,月十一斛。漢書音義曰:「斗食禄,日以斗為計。」佐史奉,月八斛。古今注曰:「永和三年,初與河南尹及雒陽員吏四百二十七人奉,月四十五斛。」臣昭曰:此言豈其妄乎?若人人奉四十五斛,則四百石秩為太優而無品,若共進奉者人不過一斗,亦非義理。凡諸受奉,皆半錢半穀。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延平中,中二千石奉錢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錢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錢五千,米三十四斛。一千石月錢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月錢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月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三百石月錢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月錢一千,米九斛。百石月錢八百,米四斛八斗。」獻帝起居注曰:「帝在長安,詔書以三輔地不滿千里,而軍師用度非一,公卿已下不得奏除。其若公田,以秩石為率,賦與令各自收其租稅。」
賛曰:帝道淵默,冢帥修德。寡以御衆,分職乃克。不置不監,無驕無忒。程是師徒,寧民康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後漢書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玉輅 乗輿 金根 安車 立車 耕車 戎車 獵車 軿車 青蓋車 綠車 皁蓋車 夫人安車 大駕 法駕 小駕 輕車 大使車 小使車 載車 導從車 車馬飾
書曰:「明試以功,孔安國曰:「效試其居國為政,以差其功。」車服以庸。」孔安國曰:「賜以車服,以旌其德,用所任也。」又一通:「諸侯四朝,各使陳進治化之言,明試其言,以要其功。功成則錫車服,以表顯其能用。」言昔者聖人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躬親其事,身履其勤,憂之勞之,不避寒暑,使天下之民物,各得安其性命,無夭昬暴陵之災。是以天下之民,敬而愛之,若親父母;則而養之,若仰日月。夫愛之者欲其長乆,小憚力役,相與起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雍覆之,欲其長乆也;敬之者欲其尊嚴,不憚勞煩,相與起作輿輪旌旗章表,以尊嚴之。斯愛之至,敬之極也。苟心愛敬,雖報之至,情由未盡。或殺身以為之,盡其情也;弈世以祀之,明其功也。是以流光與天地比長。後世聖人,知恤民之憂思深大者,必饗其樂;勤仁毓物使不夭折者,必受其福。故為之制禮以節之,使夫上仁繼天統物,不伐其功,民物安逸,若道自然,莫知所謝。老子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之謂也。
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踰,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順則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縟。故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龍,山車金根飾,黃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賢仁佐聖,封國受民,黼黻文繡,降龍路車,所以顯其仁,光其能也。及其季末,聖人不得其位,賢者隱伏,是以天子微弱,諸侯脅矣。於此相貴以等,相讟以貨,相賂以利,天下之禮亂矣。至周夷王下堂而迎諸侯,此天子失禮,微弱之始也。自是諸侯宮縣樂食,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鍚,冕而儛大武。鄭玄注禮記曰:「此皆天子之禮也。宮縣,四面縣也。干,盾也。鍚,傅其背如龜也。武,萬舞也。白牡,大路,殷天子之禮也。白牡,殷牲。」大夫臺門旅樹反坫,繡黼丹朱中衣,鏤簋朱紘,此大夫之僭諸侯禮也。鄭玄曰:「此皆諸侯之禮也。旅,道也。屏謂之樹,樹所以蔽行道。管氏樹塞門,塞猶蔽也。禮,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反坫,反爵之坫也,蓋在樽南。兩君相見,主君旣獻,於此反爵焉。繡黼丹朱以為中衣領縁也。繡讀為綃。綃,繒名也。詩云:『素衣朱綃。』又曰:『素衣朱襮。』襮,黼領也。鏤簋謂刻而飾之也。大夫刻之為龜耳,諸侯飾以象,天子飾以玉。朱紘,天子冕之紘也。諸侯青組,大夫士當緇組,紘纁邊。」詩刺「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傷其敗化。易譏「負且乗,致寇至」,言小人乗君子器,盜思奪之矣。自是禮制大亂,兵革並作;上下無法,諸侯陪臣,山楶藻梲。降及戰國,奢僭益熾,削滅禮籍,蓋惡有害己之語。競修竒麗之服,飾其輿馬,文罽玉纓,象鑣金鞌,以相夸上。爭錐刀之利,殺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滅。榮利在己,雖死不悔。及秦并天下,攬其輿服,上選以供御,其次以錫百官。漢興,文學旣缺,時亦草創,承秦之制,後稍改定,參稽六經,近於雅正。孔子曰:「其或繼周者,行夏之正,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故撰輿服著之于篇,以觀古今損益之義云。
上古聖人,見轉蓬始知為輪。輪行可載,因物知生,復為之輿。輿輪相乗,流運罔極,任重致遠,天下獲其利。後世聖人觀於天,視斗周旋,魁方杓曲,春秋緯曰:「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為斗。」以攜龍、角為帝車,於是迺曲其輈,乗牛駕馬,登險赴難,周覽八極。故易震乗乾,謂之大壯,言器莫能有上之者也。孝經援神契曰:「斗曲杓橈,象成車。房為龍馬,華蓋覆鉤。天理入魁,神不獨居,故驂駕陪乗,以道踟躕。」宋均注曰:「房星旣體蒼龍,又象駕駟馬,故兼言之也。覆鉤,旣覆且鉤曲似蓋也。天理入魁,又似御陪乗。」自是以來,世加其飾。至奚仲為夏車正,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世本云:「奚仲始作車。」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其後少昊時駕牛,禹時奚仲駕馬。」臣昭案:服牛乗馬,以利天下,其所起遠矣,豈奚仲為始?世本之誤,史考所說是也。周室大備,官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周禮曰:「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一器而羣工致巧者,車最多,是故具物以時,六材皆良。鄭玄曰:「取幹以冬,取角以秋,絲漆以夏,筋膠未聞。」自此至弧旌枉矢,皆出周禮,「鄭玄曰」即是周禮注。輿方法地,蓋圓象天;三十輻以象日月;鄭玄曰:「輪象日月者,以其運行也。日月三十日而合宿。」蓋弓二十八以象列星;龍旂九斿,七仞齊軫,鄭玄曰:「軫謂車後橫木。」以象大火;鄭玄曰:「交龍為旂,諸侯之所建也。大火,蒼龍宿之心,其屬有尾,尾九星。」鳥旟七斿,五仞齊較,鄭玄曰:「較者,車高檻木也。」以象鶉火;鄭玄曰:「鳥隼為旟,州里之所建。鶉火,朱鳥宿之柳,其屬有七星。」熊旗六斿,五仞齊肩,以象參、伐;鄭玄曰:「熊虎為旗,師都之所建。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龜旐四斿,四仞齊首,以象營室;鄭玄曰:「龜蛇為旐,縣鄙之所建。營室,玄武宿,與東壁連體而四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鄭玄曰:「覲禮曰『侯氏載龍旂弧韣』,則旌旗之屬皆有弧也。弧以張縿之幅,有衣謂之韣,又為設矢,象弧星有矢也。妖星有枉矢者,蛇行有尾,因此云枉矢,蓋畫之。」玄注禮含文嘉曰:「蓋旗有九名: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旃,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盧植注禮記曰:「有鈴曰旂。」干寶注周禮曰:「枉矢象妖星,非其義也。枉蓋應為枉直,謂枉矢於弧。」此諸侯以下之所建者也。白虎通曰:「居車中,不內顧也。仰即觀天,俯即察地,前聞和鸞之聲,旁見四方之運,此車敎之道。論語曰:『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所以有和鸞以正威儀,節行舒疾也。鸞者在衡,和者在軾,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其聲鳴曰和敬。舒則不鳴,疾則失音,明得其和也。故詩云『和鸞雍雍,萬福攸同』。魯訓曰:『和,設軾者也。鸞,設衡者也。』」許慎曰「詩云八鸞鎗鎗」,則一馬二鸞也。又曰「輶車鸞鑣」,知非衡也。毛詩傳曰:「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杜預注左傳亦云「鸞在鑣,和在衡」。傅玄乗輿馬賦注曰:「鸞在馬勒鑣。」寶周禮注曰:「和鸞皆以金為鈴。」史記曰:「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步中武象,驟中韶濩,所以養耳也。龍旂九斿,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蛟韅彌龍,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敎順然後乗之,所以養安也。」
天子五路,周禮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釋名曰:「天子所乗曰路,路亦軍事也,謂之路,言行路也。」以玉為飾,古文尚書曰:「大路在賔陛面,綴路在阼陛面。」孔安國曰:「大路,玉;綴路,金也。」服虔曰:「大路,總名也,如今駕駟高車矣。尊卑俱乗之,其采飾有差。」鄭玄曰:「王在焉曰路,以玉飾諸末也。」傅玄乗輿馬賦注曰:「玉路,重較也。」韻集曰:「軛前橫木曰輅。」鍚樊纓十有再就,鄭玄曰:「鍚面當盧刻金為之,所謂鏤鍚也。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鄭衆曰:「纓謂當胸。士喪禮曰:『馬纓三就,以削革為之。』三就,三重三匝也。」鄭玄曰:「纓,今馬鞅。玉路之樊及纓,皆以五采罽飾之。十二就,就,成也。」杜預曰:「纓在馬膺前,如索帬。」乗輿馬賦注曰:「繁纓飾以旄尾,金塗十二重。」建太常,十有二斿,九仞曳地,鄭衆曰:「太常九旗之畫日月者。」鄭玄曰:「七尺為仞,天子之旗高六丈三尺。」日月升龍,象天明也。崔駰東巡頌曰:「登天靈之威路,駕太一之象車。」夷王以下,周室衰弱,諸侯大路。秦并天下,閱三代之禮,或曰殷瑞山車,金根之色。殷人以為大路,於是始皇作金根之車。殷曰桑根,秦改曰金根。乗輿馬賦注曰:「金根,以金為飾。」漢承秦制,御為乗輿,所謂孔子乗殷之路者也。
乗輿、金根、安車、立車,蔡邕曰:「五安五立。」徐廣曰:「立乗曰高車,坐乗曰安車。」輪皆朱班重牙,周禮曰:「牙也者,以為固抱也。」鄭衆曰:「牙謂輪輮也,世閒或謂之輞。」貳轂兩轄,蔡邕曰:「轂外復有一轂抱轄,其外乃復設轄,抱銅置其中。」東京賦曰:「重輪貳轄,疏轂飛軨。」金薄繆龍,為輿倚較,〔徐廣曰:「繆,交錯之形也。較在箱上。」說文曰:「文畫蕃。」蕃,箱也。通俗文曰:「車箱為較。」文虎伏軾,魏都賦注曰:「軾,車橫覆膝,人所馮止者也。」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徐廣曰:「置金鳥於衡上。」 2375b.gif 文畫輈,羽蓋華蚤,徐廣曰:「翠羽蓋黃裏,所謂黃屋車也。金華施橑末,有二十八枚,即蓋弓也。」東京賦曰:「樹翠羽之高蓋。」薛綜曰:「樹翠羽為蓋,如雲龍矣。金作華形,莖皆低曲。」建大旂,十有二斿,畫日月升龍,駕六馬,東京賦曰:「六玄虯之奕奕。」象鑣鏤鍚,金鋄方釳,插翟尾,獨斷曰:「金鋄者,馬冠也。高廣各五寸,上如玉華形,在馬髦前。方釳,鐵也。廣數寸,在馬鋄後。後有三孔,插翟尾其中。」薛綜曰:「釳中央低,兩頭高,如山形,而貫中翟尾結著之。」顏延之幼誥曰:「釳,乗輿馬頭上防釳,角所以防罔羅,釳以翟尾鐵翮象之也。」徐廣曰:「金為馬文髦。」朱兼樊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氂牛尾為之,在左騑馬軛上,大如斗,徐廣曰:「馬在中曰服,在外曰騑。」騑亦名驂。蔡邕曰:「在最後左騑馬頭上。」是為德車。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白馬者,朱其髦尾為朱鬣云。所御駕六,餘皆駕四,後從為副車。古文尚書曰:「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禮四馬為乗。毛詩天子至大夫同駕四,士駕二。易京氏、春秋公羊說皆云天子駕六。許慎以為天子駕六,諸侯及卿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史記曰,秦始皇以水數制乗六馬。鄭玄以為天子四馬,周禮乗馬有四圉,各養一馬也。諸侯亦四馬,顧命,時諸侯皆獻乗黃朱,乗亦四馬也。今帝者駕六,此自漢制,與古異耳。蔡邕表志曰:「以文義不著之故,俗人多失其名。五時副車曰五帝車,鸞旗曰雞翹,耕根曰三蓋,其比非一也。」
耕車,其飾皆如之。有三蓋。一曰芝車,置 283df.gif 耒耜之箙,上親耕所乗也。新論桓譚謂揚雄曰:「君之為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華芝及鳳皇、三蓋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繡、茵席者也。」東京賦曰:「立戈迆戛,農輿路木。」薛綜曰:「戈,句孑戟。戛,長矛。置車上者邪柱之。迆,邪也。是謂戈路。農輿三蓋,所謂耕根車也。東耕于藉,乗馬無飾,故稱木也。」賀循曰:「漢儀,親耕青衣幘。」東京賦說親耕,亦云「鸞路蒼龍。」賀循曰:「車必有鸞,而春獨鸞路者,鸞鳳類而色青,故以名春路也。」賦又曰:「介御閒以剡耜。」薛綜曰:「耜,耒金也。廣五寸,著耒耜而載之。天子車參乗,帝在左,御在中,介處右,以耒置御之右。」
戎車,其飾皆如之。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翳,冑甲弩之箙。漢制度曰:「戎,立車,以征伐。」周官「其矢箙」。通俗文曰:「箭箙謂之步义。」干寶亦曰:「今謂之步义。」鄭玄注旣夕曰:「服,車箱也。」顏延之幼誥云:「弩,矢也。」
獵車,其飾皆如之。重輞縵輪,繆龍繞之。一曰闟猪車,親校獵乗之。魏文帝改曰闟虎車。
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駕,皆御金根,重翟羽蓋者也。加交絡帳裳。徐廣曰:「青交絡,青帷裳。」非法駕,則乗紫罽軿車,字林曰:「軿車有衣蔽,無後轅者謂之輜也。」釋名:「軿,屏也。四屏蔽,婦人乗牛車也。有邸曰輜,無邸曰軿。」傅子曰:「周曰輜車,即輦也。」雲文畫輈,黃金塗五末、徐廣曰:「未詳。疑謂前一轅及衡端轂頭也。」蓋蚤。左右騑,駕三馬。
長公主赤罽軿車。
大貴人、貴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畫軿車。大貴人加節畫輈。皆右騑而已。
皇太子、皇子皆安車,朱班輪,青蓋,金華蚤,黑文,畫轓文輈,金塗五末。皇子為王,錫以乗之,故曰王青蓋車。徐廣曰:「旂旗九旒,畫降龍。」魏武帝令問東平王:「有金路何意?為是特賜非?」侍中鄭稱對曰:「天子五路,金以封同姓,諸侯得乗金路,與天子同。此自得有,非特賜也。」
皇孫,綠車以從。皆左右騑,駕三。獨斷曰:「綠車名曰皇孫車,天子有孫乗之。」公、列侯安車,朱班輪,倚鹿較,伏熊軾,皁繒蓋,黑轓,右騑。車有轓者謂之軒。
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蓋,朱兩轓。其千石、六百石,朱左轓。轓長六尺,下屈廣八寸,上業廣尺二寸,九文,十二初,後謙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滿也。案本傳,舊典,傳車驂駕乗赤帷裳,唯郭賀為荊州,敕去襜帷。謝承書曰:「孔恂字巨卿,新淦人。州別駕從事車前舊有屏星,如刺史車曲翳儀式。是時刺史行部,發去日晏,刺史怒,欲去別駕車屏星。恂諫曰:『明使君傳車自發晚,而欲徹去屏星,毀國舊儀,此不可行。別駕可去,屏星不可省。』即投傳去。刺史追辭謝請,不肯還,於是遂不去屏星。」說文曰:「車當謂之屏星。」景帝中元五年,始詔六百石以上施車轓,得銅五末,軛有吉陽筩。中二千石以上右騑,三百石以上皁布蓋,千石以上皁繒覆蓋,二百石以下白布蓋,皆有四維杠衣。賈人不得乗馬車。除吏赤畫杠,其餘皆青云。古今注曰:「武帝天漢四年,令諸侯王大國朱輪,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國朱輪畫,特熊居前,寢麋居左右,卿車者也。」
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會朝若蠶,各乗其夫之安車,右騑,加交絡帷裳,皆皁。非公會,不得乗朝車,得乗漆布輜軿車,銅五末。
乗輿大駕,公卿奉引,太僕御,大將軍參乗。屬車八十一乗,薛綜曰:「屬之言相連屬也,皆在後,為三行。」備千乗萬騎。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備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鹵簿。蔡邕表志曰:「國家舊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見。」東都唯大行乃大駕。大駕,太僕校駕;法駕,黃門令校駕。
乗輿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河南尹、執金吾、雒陽令奉引,奉車郎御,侍中參乗。屬車三十六乗。前驅有九斿雲罕,徐廣曰:「斿車有九乗。」前史不記形也。武王剋紂,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東京賦曰:「雲罕九斿。」薛綜曰:「旌旗名。」鳳皇闟戟,薛綜曰:「闟之言函也,取四戟函車邊。」皮軒鸞旗,應劭漢官鹵簿圖曰:「乗輿大駕,則御鳳皇車,以金根為列。」皆大夫載。胡廣曰:「皮軒,以虎皮為軒。」郭璞曰:「皮軒革車」,或曰即曲禮「前有士師,則載虎皮。」鸞旗者,編羽旄,列繫幢旁。胡廣曰:「建蓋在中。」民或謂之雞翹,非也。胡廣曰:「鸞旗,以銅作鸞鳥車衡上。」與本志不同。後有金鉦黃鉞,說文曰:「鉞,大斧也。」司馬法曰:「夏執玄鉞,殷執白鉞,周杖黃鉞。」黃門鼓車。
古者諸侯貳車九乗。秦滅九國,兼其車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乗,法駕半之。屬車皆皁蓋赤裏,朱轓,戈矛弩箙,尚書、御史所載。薛綜曰:「侍御史載之。」最後一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小學漢官篇曰:「豹尾過後,罷屯解圍。」胡廣曰:「施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故須過後,屯圍乃得解,皆所以戒不虞也。淮南子曰『軍正執豹皮,所以制正其衆』,禮記『前載虎皮』,亦此之義類。」
行祠天郊以法駕,祠地、明堂省什三,祠宗廟尤省,謂之小駕。每出,太僕奉駕上鹵簿,中常侍、小黃門副;尚書主者,郎令史副;侍御史,蘭臺令史副。皆執注,以督整車騎,謂之護駕。春秋上陵,尤省於小駕,直事尚書一人從,其餘令以下皆先行後罷。
輕車,古之戰車也。洞朱輪輿,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輒弩服。徐廣曰:「置弩於軾上,駕兩馬也。」藏在武庫。大駕、法駕出,射聲校尉、司馬吏士載,以次屬車,在鹵簿中。諸車有矛戟,其飾幡斿旗幟皆五采,制度從周禮。吳孫兵法云:「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武剛車者,為先驅。又為屬車輕車,為後殿焉。
大使車,立乗,駕駟,赤帷。持節者,重導從:賊曹車、斧車、督車、功曹車皆兩;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辟車四人;周禮滌狼氏干寶注曰:「今卒辟車之屬。」從車四乗。無節,單導從,減半。
小使車,不立乗,有騑,赤屏泥油,重絳帷。導無斧車。近小使車,蘭輿赤轂,白蓋赤帷。從騶騎四十人。此謂追捕考案,有所勑取者之所乗也。諸使車皆朱班輪,四輻,赤衡軛。其送葬,白堊已下,洒車而後還。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郊廟、明堂、祠陵,法出,皆大車,立乗,駕駟。他出,乗安車。
大行載車,其飾如金根車,加施組連璧交絡四角,金龍首銜璧,垂五采,析羽流蘇前後,雲氣畫帷裳,文畫曲轓,長懸車等。太僕御,駕六布施馬。布施馬者,淳白駱馬也,以黑藥灼其身為虎文。旣下,馬斥賣,車藏城北祕宮,皆不得入城門。當用,太僕考工乃內飾治,禮吉凶不相干也。
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劔,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為從。縣令以上,加導斧車。公乗安車,則前後并馬立乗。長安、雒陽令及王國都縣加前後兵車,亭長,纂要,雒陽亭長,車前吹管。設右騑,駕兩。璅弩車前伍伯,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六百石皆四人,自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皆二人。黃綬,武官伍伯,文官辟車。鈴下、侍閤、門蘭、部署、街里走卒,皆有程品,多少隨所典領。
驛馬三十里一置,臣昭案:東晉猶有郵驛共置,承受傍郡縣文書。有郵有驛,行傳以相付。縣置屋二區。有承驛吏,皆條所受書,每月言上州郡。風俗通曰:「今吏郵書掾、府督郵,職掌此。」卒皆赤幘絳韝云。
古者軍出,師旅皆從;秦省其卒,取其師旅之名焉。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劔,持棨戟為前列,揵弓韣九鞬。通俗文曰:「弓韔謂之鞬。」諸侯王法駕,官屬傅相以下,皆備鹵簿,似京都官騎,張弓帶鞬,遮迾出入稱促。列侯,家丞、庶子導從。若會耕祠,主縣假給辟車鮮明卒,備其威儀。導從事畢,皆罷所假。
諸車之文:乗輿,倚龍伏虎,文畫輈轓,吉陽筩,朱班輪,鹿文飛軨,旂旗九斿降龍。公、列侯,倚鹿伏熊,黑轓,朱班輪,鹿文飛軨,九斿降龍。卿,朱兩轓,五斿降龍。二千石以下各從科品。諸轓車以上,軛皆有吉陽筩。
諸馬之文:案乗輿,金鋄方釳,插翟象鑣,爾雅注曰:「鑣,馬勒旁鐵也。」此用象牙。龍畫緫,沫升龍,赤扇汗,詩云:「朱幩鑣鑣。」毛傳曰:「人君以朱纏鑣扇汗,且以為鑣飾。」青兩翅,鷰尾。駙馬,左右赤珥流蘇,飛鳥節,赤膺兼。皇太子或亦如之。王、公、列侯,鏤鍚文髦,朱鑣朱鹿,朱文,絳扇汗,青翅鷰尾。卿以下有騑者,緹扇汗,青翅尾,當盧文髦,上下皆通。中二千石以上及使者,乃有騑駕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