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 陕西日报
揭开一层层尘土,在若有似无的痕迹中辨别历史的真相,对于秦始皇帝陵来说,考古既是一项专业的学术研究,更是一项创造大众想象的奇特工作。当秦始皇帝陵的陶俑们又一次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时,人们再次惊叹――2000多年前的世界,原来如此多彩。
帝陵探秘:2000年前的彩色世界
――对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专家申茂盛、张卫星
如果有哪一个考古能牵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那必定非秦始皇兵马俑莫属。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09年6月13日,当秦兵马俑一号坑在24年后迎来第三次发掘时,人们翘首期待新的发掘能够解开更多关于秦始皇帝陵的秘密。2012年6月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以及百戏俑坑第二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本报邀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百戏俑坑考古队领队张卫星共同解读秦始皇帝陵和那些陪葬陶俑的前世今生。
一号坑:丰富彩绘挑战人们想象
记者:根据前两次的考古成果,秦兵马俑一号坑是个步兵俑坑,请问第三次考古发掘在这方面有哪些新发现? 申茂盛:这次发掘的地点在一号坑的北侧中段,是原来编号T23方的位置,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发掘的面积是200平方米,目前我们对这个区域发掘了有一半面积,到今年5月,发掘出土的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小件器物有310多件,在发掘中揭露出3组陶马共有12匹,陶俑编号120多件,还清理出战车2乘、战鼓2出、兵器10处、弓弩箭菔12处、漆盾1处。还有些建筑材料痕迹如木、席、夯窝等多处。 其中,一件皮质漆制彩绘盾,是兵马俑坑出土的首件“秦盾”。这个盾牌高70厘米,宽50厘米,其尺寸恰好是秦始皇陵铜车马上发现铜盾的两倍,刚好印证了之前对秦军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测。
记者:在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对于陶俑身上的颜色感到非常惊奇,这次的陶俑在颜色上也更加丰富,不断印证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
申茂盛:是的,这次发现的陶俑有的是黑色眼睛、有的是灰褐色眼睛,还有一个是红色眼珠、黑色瞳仁。 不只是陶俑,我们发掘出的摹㈠蟆⒐牡雀髦制魑锷系牟驶婢有保留、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事实上,兵马俑世界是个彩色世界,目前发现的陶俑几乎都是“彩绘”,但是由于秦代的时候彩绘工艺水平低,再加上后来的破坏,很多陶俑的颜色脱落,但是仔细观察陶俑的细微处还是能发现彩绘痕迹的。
记者:对于彩色陶俑的发掘,最关键的问题可能就是对色彩的保护。这次发掘对于这方面应该有了很好的应对措施。
申茂盛:这次发掘可以说是力求做到细致再细致。对发掘的每一个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都考虑得非常周全。在发掘过程中,一旦发现彩色陶俑,发掘工作就立刻先停止,请彩绘保护人员跟进,比如喷药水、贴保护膜等。我们和修复保管部门进行交流,制定方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这次发掘彩绘出现的比较多,所以我们的工作就尽可能的细一些,因此整个发掘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记者:慢工出细活,这次考古发掘比起前两次发掘在时间上更为漫长一些。
申茂盛:是的。整个一号坑我们分为T1-T27共27个区域。1978年到1979年第一次发掘了T1、T2、T10、T19、T20这五个区域,第二次发掘1986年开始,只进行了一年,但发掘了T11、T12、T13、T21、T22这五个区域。 最初我们的发掘计划是5年发掘2000平方米。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希望在第三次发掘上,不仅仅是在彩绘上,包括对各种迹象的辨别,对陶俑残片的提取上,都能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比如现在每提出一个俑,就要把属于这个俑的残片全部找全。这样我们挖一个俑,关于这个俑的资料也就收集差不多了。最多的时候,一个俑要提取100多个残片。 虽然考古工作的速度受到影响,3年时间我们对T23方的发掘进行到一半,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更细致的工作将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
百戏俑坑:或为历史最大火灾幸存者
记者:与秦兵马俑一号坑相比,百戏俑坑显得非常独特。其中的陶俑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迥然不同。
张卫星:百戏俑坑是1999年在秦始皇帝陵发现的第一个陪葬坑,位于帝陵东南部内外城墙之间,内外城墙之间距离180米,这个坑长80米,距两边各50米。可以推测这个坑是有意规划过的。而且这个坑距离北边的石铠甲坑非常近,只有27米远。从现在的发掘看,百戏俑坑的建设可能在石铠甲坑之后,因为在百戏俑坑发现了很多石铠甲的残片。
1999年试掘的时候,在百戏俑坑的第一过洞,基本没有发现遗物。在第二过洞,我们发现了一个青铜鼎,口径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是目前在秦陵地区发现体积、重量最大的青铜鼎,被称为秦陵第一大鼎。 2011年我们启动第二次发掘,首先发掘第三过洞。这个区域比较小,东西长20.5米,南北宽3.1米,由于第三过洞坍塌的比较严重,发现了大量的陶俑碎片,后来陶俑碎片拼起来后,就是我们说的百戏俑。目前出土的陶俑,能判断出个体的大概有30件左右。 跟上一次发掘相比,陶俑数量增加了。陶俑的姿态和手势更加丰富。有一个陶俑,右手抱在左臂。还有一个陶俑,保持悬空坐姿,小腿和大腿保持90度直角,而在当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我们发现百戏俑一般都是上身赤裸,但在这次发掘中,我们发现了穿有带圆泡服饰的陶俑……这些陶俑奇特的手势、坐姿和服饰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学者认为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角抵俑或汉代的百戏,因称之为“百戏俑”。这个陪葬坑的发掘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类制,但目前还没有定论,已有的实证还不能完全证明这个坑里的陶俑就是百戏俑,还需要进一步发掘考证。
记者:为什么百戏俑坑会坍塌的这么严重?秦始皇帝陵的其他地方也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吗?
张卫星:对百戏俑坑的发掘,不断为秦始皇帝陵曾经遭到过的破坏找到实证。据文献记载,项羽对秦始皇帝陵进行过较大的破坏。《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水经注》则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见穷。” 通过对百戏俑坑的考古,可以发现,那里曾经发生过很大的火灾。秦始皇陵园里面的陪葬坑大量使用土木结构形式,在挖好的土坑的四壁和上下方搭建木结构,兵马俑坑由于面积太大,内壁只是用立柱示意一下。而在帝陵城墙内的陪葬坑则多用木板镶起来的,就如同一个木盒子,为陪葬坑搭建了一个较为精致的空间。 因为这个坑焚烧特别严重,第一过洞的顶上棚木基本上已经焚烧的不复存在。原本50厘米宽的方木或者圆木,烧得仅剩下一堆白色的粉末。另外,我们还在这个坑发现了金属烧流之后的遗迹,说明当时火势非常大。过洞的顶层棚木层烧毁后,土坑塌陷,就形成现在的样子。 能烧的这么严重,可以排除自燃的因素,考虑有人故意而为:只有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烧的这么严重。比如人为的打出通风口,形成对流,引发火势更加旺盛。而火烧的迹象在整个帝陵区都比较多见,再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推测可能是项羽放火烧了秦始皇陵。现在的百戏俑坑很可能是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火灾后幸存下来的。
帝陵建筑群:面积堪比五分之一个故宫
记者:无论是百戏俑坑还是兵马俑坑都是秦始皇陵陪葬的一部分,目前对秦始皇陵区的了解到哪种程度?
张卫星:目前对秦始皇帝陵的基本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皇陵有内外两个城墙和10个城门,以及这些城门的分布位置也已探明。在内城封土的北侧还存在大量建筑遗址和陪葬坑。在此基础上,确定整个陵园的南北中轴线,使陵园的方向、包括道路系统等结构更加清晰。 特别是我们对内城西北部的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20米,总计17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勘探。这么大的面积的建筑遗存,相当于故宫面积的五分之一还多。根据文献研究,这个区域可能是礼仪上非常重要的祭祀建筑。这项考古研究的发现,对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遗存的东边,经过系统勘探,我们发现了99座墓葬,这些墓葬规划的十分规整,南北排布8-9列,而且所有的墓道都对着封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也就是说,当时秦始皇的后妃中,凡是没有儿子的都要陪葬。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记者:目前在两个城墙范围里的发掘工作有哪些?未来还将对秦始皇陵墓做哪些考古工作?
张卫星:城墙内主要有文官俑坑和百戏俑坑的深入发掘。这两个俑坑虽然规模和面积没有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大,但他们距离封土更近,级别也应该更高。其中百戏俑坑是目前我们在这个区域发掘的一个重点,此前只对第三过洞进行了发掘,未来还会对第一、第二过洞进行更细致系统的发掘。 其实,我们已经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在2010年到2015年间,优先配合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考古工作,此外就是系统、全面勘探陵园遗址,系统解决陵园形制、布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学术研究进行专项考古工作,进一步阐释陵园遗存的学术价值。远期在2016年到2020年之间,对陵园内其他没有钻探的区域进行调查,深化遗址公园展示进行勘探与发掘和深化遗址内涵阐释进行的主动发掘。
开放考古:科学与幻想间的桥梁
记者:早在1961年,秦始皇帝陵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考古与其他文物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
张卫星:秦始皇帝陵太重要的了,它的考古工作不同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我们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都侧重于为了解决某个重大学术问题所进行的主动性的、学术性的发掘。比如我们对建筑遗址的发掘,就是为了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中的陵寝建筑的形制、布局,以进一步解决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陵寝制度的问题。 就拿百戏俑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将百戏俑坑的发掘置于两个系统下进行工作:一是其所属的秦始皇陵陪葬坑系统,乃至更大的秦始皇陵陵墓系统;而且百戏俑坑本身所形成的一个微系统,将遗物置于遗址、迹象之中予以复原认识。如果能实现这样的研究目的,就能为进一步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城间的陪葬坑提供科学的资料,解决早期发掘遗留的问题,为秦始皇帝陵的陵墓制度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记者:随着考古现场的对外开放,这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一种向大众宣传科普考古知识的过程,揭开考古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申茂盛:是的。一号坑的发掘现场就是公开的,坑道中考古人员在进行发掘工作,四周的游客就聚在一起认真地看着我们工作,很多人都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我们的工作场景。博物馆是个公共文化机构,我们通过开放考古现场,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秦陵博物院连续数年来在文化遗产日都举办了产生很大社会效应的活动,2009年启动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2011年启动了秦陵园9901陪葬坑与内城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今年又举行了百戏俑陪葬坑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这些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引起公众对文物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本报记者 王睿)
来源:陕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