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文汇报 翁思再
滑稽明星周立波上海话脱口秀爆红,以独脚戏为主的笑林大会栏目跃居上海电视台收视率之首,这样的事连续出现,并非偶然。上海市民对乡音的亲切感,反映一种文化向心力。恰在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一项“警报”:全球已有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祖国台湾的媒体立即回应说,那里已有七种方言灭绝了。而同样的情况也在中国大陆发生着,保护方言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方言是一种文化。汉语古音有许多如今还保留在方言里,例如我们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有时会感觉不押韵,而一旦改用某地的方言来读起来就会协韵。近年沈善增先后以《还吾老子》和《还吾庄子》重新注释先哲,一些新论即是通过对上古、中古、现代的字音考辨之后做出来的。由此可见保护方言对于古籍整理、学术研究的重大作用。上海话里的古音表现在哪里呢?比如“屋、北、鹿、独、宿”这些短促的入声字,在北方方言里是没有的。老上海称“龙华”为“龙花[ho]”,浦东话读“风”为“轰”,便是古音。又如上海话说某人脾气不好时称脾气“楸”,这种说法见诸宋朝的《广韵》和《集韵》。此外如浊声母系统以及本地话里的尖字系统等,兹不一一举例。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各地的群众抒情方式是有区别的。比如女子失恋的情感反应,《红楼梦》里写南方的林黛玉是泪水连绵:“春流到秋,冬流到夏”,而在北方呢,《诗经》有云:“老女不嫁,踏地唤天”。上海话是上海人抒情方式的工具。清末韩邦庆以吴语写小说《海上花列传》,章培恒教授在《中国文学史新著》里列出其中一段评之:“如果是吴语区域的人,读了这一段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她的倾诉,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她的语气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而且其说话时的神态也恍在目前,如此真切、生动。这一切是无法用普通话来表现的。”张爱玲在把《海上花列传》改写成国语后,自己觉得不满意,她说:“把书中吴语翻译出来,像译成外文一样,难免有些失去语气的神韵。”因此胡适在《序》中说:“所以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最近徐志摩先生的诗集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凡懂得吴语的,都可以领略这诗里的神气。这是真正的白话,这是真正活的语言。”
兼具学术和价值的吴方言、上海话,如今出现颓势的表现是,本市初中以下的学生,多数已经不会讲上海话,而且年级越低越不会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在招生时报名者寥寥。近二三十年来电视机越来越普及,在城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使得普通话不胫而走,越来越强势。而上海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户籍制度不断放宽,外来人口日益增多,若不采取措施,方言就会被逐渐稀释和蚕食。现代化的列车开得越快,就越是要注意保护传统文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需要教育、文化、传媒各界的有效配合。
鉴于周立波脱口秀等沪语节目迅速走红的势头,当前用好独脚戏(包括滑稽戏)的文化资源,不失为一项因势利导的好办法。独脚戏以上海话为基础方言,它的语言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上海风情。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井流行说“嗲”字,后来发展为“赫嗲”。“嗲”的原意是忸怩作态,当时青年人泛用于表达“好、美、悦耳、好吃”等等,有人认为其“不规范”甚至“不洁”,在报端引发讨论。然而它们虽遭诟病,却因其另具感情色彩而极富活力,为别的词汇所不可替代。就在舆论干预之际,滑稽戏独脚戏则全然不顾,使得“嗲”“赫嗲”在舞台上大行其道,而且至今存活在市井语言中。这表明独脚戏对于上海话里的信息非常敏感。独脚戏还擅长表演九腔十八调和各地方言,尤其擅长演绎吴方言区的各种次方言,如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常熟、绍兴、杭州包括苏北话,可以说是一个江南语言的蓄水池。
或许有人担心:倡导方言节目会不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其实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先哲对此早有预言。胡适在《序》中写道:“我在七年前曾说:并且将来国语文学兴起之后,尽可以有方言的文学。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越有浓富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如英国语言虽渐渐普及世界,但他那三岛之内至少有一百种方言,内中有几种重要方言,如苏格兰文、爱尔兰文、威尔斯文,都有高尚的文学。国语的文学造成之后,有了标准,不但不怕方言的文学与他争长,并且还要倚靠各地方言供给他新材料、新血脉。”胡适这番话是在上世纪初期,也就是白话文和国语运动兴起时说的,如果他看到今天国语已经凭借电视机的翅膀迅速普及全国,那么必定会告诫我们注意克服普通话和方言此长彼消的局面。我听孩子们反映,他们说上海话时,幼儿园老师竟会厉声制止,据说中小学校里也有相应的氛围。这种因“推广普通话”而出现的片面性倾向是应该纠正的。建议推广普通话的专业组织,应该兼具保护方言的职责。
保护方言的工作也需要更多仰仗电视平台。比起沪剧越剧评弹等本地剧(曲)种,独脚戏滑稽戏沪语脱口秀和荧屏情景剧更为通俗而易普及,周立波今天有许多幼儿园粉丝就是证明。非但上海话需要保护,苏州话宁波话乃至所有方言都需要保护。任何文化都有它特定的形式,若干年前有评弹演员到北京用普通话说书,结果韵味全失。今天周立波公开宣称不打算进央视春晚,因为他的脱口秀属于吴文化,没必要为适应“广谱”而让上海话变味。对于他的这种文化自觉,我们理应表示支持和赞赏。不过我觉得他还可以有一种选择。现在荧屏上打字幕很容易,完全有可能做到方言守护和内容传播两不误。纵然文化的趋同或曰“串秧子”不是正路,君不见剧坛已经出现越剧未改绍兴方言而照样走向全国的成功范例?周立波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