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4|回復: 0

[中国方言] 走西口、闯关东:移民文化的代名词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09-4-2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无论是电视剧《闯关东》,还是民歌《走西口》,这些故事都有一个背景:中国大移民。人们为了生存,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走出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地理名词”。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这些名词背后蕴涵的故事。
走西口
“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泪花流”,一曲《走西口》唱出了那一段岁月。
明末清初时,晋西北高原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有人形容道:“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连年的饥荒迫使无数山西难民背井离乡,北上逃荒,谓之“走西口”,这一走就走了300多年。
“西口”在哪?有说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即现在右玉一带;有说是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而广义上的“西口”更是从山西的天镇至河曲,延伸至山陕交界的保德、府谷一带。
无论“西口”具体在哪儿,“走西口”都意味着到一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去寻求丰衣足食的生活,而这也催生出一批富可敌国的晋商。
雍正十五年,朝廷平定青海叛乱时军粮供应出现问题。一个范姓山西商人变卖家产、买粮补运,赢得了朝廷的信任,成为日后八大皇商之一。
当时“走西口”以山西人为主体,还有相当部分来自华北各地。山西、陕西以及河北等地的人远赴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远的大草原上去开垦、贸易,维持生计。现在,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还有很多“走西口”过去的人。
位于黄河大拐弯处的河曲县,曾经是“走西口”的重要码头,至今那里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要在黄河上放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大家把船开到黄河中央,把河灯一一放入,用以保佑那些“走西口”的同乡,同时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故乡。
闯关东
与走西口相比,闯关东则要晚一些,它记录了清末民初的那段移民历史。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主要就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满人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到关外垦殖。
清末时,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遭灾,民不聊生,成千上万的人不顾禁令逃往关外,“闯关东”由此而来。
“闯关东”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民国年间,山东人闯关东人数就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总数超过1830万,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有些人家“闯”了几代才重回到自己的故乡。清光绪年间,一户山东济宁人家北上闯关,一路做长工、种庄稼,在黑龙江扎下根。到了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才终于回到山东老家,结束了100多年的辗转迁徙。
现在,东北地区很多居民的先祖都来自山东等省,而东北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因此,大量齐鲁风俗文化随着山东人的脚步被带往东北,而东北的习俗也被带回山东,两地之间的民俗文化因而有了许多相通之处。
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的“皮影”,就是从河北、山东等地流入的。进入东北后,皮影逐渐本土化,例如双城皮影,采用东北语言,道白、唱腔越来越东北化,也被称为“此地影”。“闯关东”也影响了当地的方言,现在东北很多方言其实都近似山东话。(吕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