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京晚报 如果说“胡同”是从蒙古语转化来的,那么“条”就是北京本土化的创造发明,且最具特色,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与街、巷、胡同共存延续至今。历史上北京城到底有多少以“条”而称的街巷,已很难考证,仅1987年出版的《北京市城区街巷地名全图》中,就有422个称“条”的街、巷和胡同。
从字面上看,“条”作为形容词,是指狭长的东西,而作为地名中的“条”,则是指狭长的街巷。这是老北京小胡同儿的统称。一般是指比大街或胡同小的小胡同,故有“胡同中的胡同”之称。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许多以“条”相称的街巷,又是直接从以“胡同”相称的地名转化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条”与“胡同”又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北京的“条”有几个特点――一是相对来说,其长度和宽度,大多要比“街”短的多和窄的多,并处于街与街的中间区域,与胡同并存;二是多由东西向或由南北向依次排列的居多,并以数字顺序命名,但数字前不加“第”字,也就是说,第一条要称为“头条”,而不说“一条”;另外,“条”的排列顺序至少是三条以上,最多的像东四头条至十四条,一直排到了十四,有独在一处的是单独的街巷能称“条”的。如果条数太多,还可以在数词前加上东、西、北、南、中、上、下等方位词,但不能有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再有,“条”多集中在老城区内,也就是二环路以内,在老城区的边缘地带也有一些,但也只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多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居民区,因街道较窄,于是多以“条”相称,而郊区就比较少了。
老北京为什么有许多以“条”相称的地名呢?按照考证,相当一部分以“条”相称的地名,是从明朝流传下来的。明代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开始有“某几条胡同”的记载了。
从北京城的发展看,明代的北京城比元朝大了许多,街道、胡同的数量明显增加,为了便于记忆,也尽量避免重名,便采取街道名称的“序列化”,就是将同一区域内依此排列的胡同、街巷,以数字顺序命名,最初叫“某某胡同头条”、“某某胡同第二条”,或是“某某街头条”、“某某街第二条”,但很快觉得这样称呼很绕嘴,于是便简称为“某某头条”、“某某二条”,而将“胡同”、“街”、和“第”字省略掉,但保留前面的处所名,这样称呼起来,既简捷,又好记,很是方便。像是东四头条到十条,就是明代保留下来的,是指东四路口东北处,自南向北排列的十条胡同,后来又增加了四条。
东四十条现在已成平安大街的一部分。往北的东四十一条东段,明朝时叫钞纸胡同,清代改叫抄手胡同。西段叫十一条,清末统称十一条胡同。东四十二条明代叫老君堂,清代改为十二条。东四十三条明代分为两段,西段叫汪家胡同,东段叫照慧寺胡同,沿用到1965年改为十三条,东四十四条明代时叫新太仓南门,清代乾隆年间叫王寡妇胡同,清代宣统年间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1965年改为十四条。
还有一些以“条”相称的地名,是在历次调整地名时,为了雅化和简捷易记而更改的,就是将原来的地名直接以“条”相称,如西四北头条到八条的名称,就是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时改的。
西四北头条在明代称驴肉胡同,因胡同有驴肉集市而得名,1911年改为礼路胡同。西四北二条在明代称西帅府胡同,永乐年间在东西两城设了两个元帅府,因西元帅府设在这条胡同里而得地名,清代被改称为帅府胡同。西四北三条在明代称箔子胡同,清代改为报子胡同、豹子胡同和雹子胡同,1911年统称为报子胡同。西四北四条在明代称熟皮胡同,因胡同里有一制皮的作坊而得名,清代称臭皮胡同,1911年改为受壁胡同。西四北五条在明代称石老娘胡同,因胡同里住着一位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西四北六条在明代称燕山卫胡同,因燕山前卫衙署在这条胡同而得名,清代改为称魏儿胡同、卫儿胡同、卫衣胡同,1911年改为魏南胡同。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永乐重臣泰宁侯陈的府第在此而得名。后因清代道光皇帝的名字叫F宁,为避讳“宁”字而改为泰安侯胡同,也称泰安侯胡同。西四北八条在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永乐皇帝所封的武安侯郑享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称五安侯胡同。
关于以"条"相称的地名,一些史学家还认为,与工匠作坊、店铺和兵营有关,并有一定的史料为依据。
先说与工匠作坊有关的。
宣武区有个叫香炉营的地方,现在有头条至六条。从明朝准备定都北京开始,明政府就从全国各地征募各种工匠来北京,香炉营是铸造香炉的工匠聚集的地方。房屋建好后,就依着顺序叫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像这样的工匠聚集地,还有在雍和宫附近有个炮局,曾是铸炮的、做炮药的地方,也称炮局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崇文有一处草厂,现称草厂头条至十条。这些地名在明朝时就有了,草厂头条当时称羊房草厂一条,清时称草厂头条胡同,1965年改称今名。崇文区幸福大街南口一带,曾有一处细木厂,也是按条来排列,共九个条,现在已消失了。
再说说与店铺有关的。
在前门外往西,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有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间,在这里统一建了廊房。所谓廊房,其实就是带廊子的屋子。这些房屋是专为出租出卖给商户经商的。清乾隆年间称廊房头条胡同、廊房二条胡同、廊房三条胡同,宣统年间改称廊房头条、二条、三条。老北京还有一些与商家店铺有关的"条",如崇文门外的西花市大街附近有16条以花市命名的胡同,分别是花市东条、二条、三条、四条,花市上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花市中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花市下头条、二条、三条、四条。
从明朝这里就有许多出售绢花和鲜花的店铺,地名也因此而得。花市上头条,明时称头条胡同,清朝时该胡同被断为三截,改称花市上头条胡同、中头条胡同和下头条胡同,后简称为花市上头条、中头条和下头条。这些胡同所出售的绢花和鲜花各有特色,老北京人要买花,大多来这里。
另外就是与兵营有关。
有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将一些八旗兵营由内城迁到外城时,多以"条"来表示八旗兵所驻扎的街巷和胡同。宣武区中北部有个槐柏树街,它的西头俗称宽街,也称营房,因清朝时曾是镶蓝旗的兵营而得名。这条街的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21条胡同,北面的自东向西,称槐柏树街北头条至十条;南面的自东向西,称槐柏树街南头条至十一条。从分布看,这里曾是一座很正规的兵营。
由此往东不远的宣武门外大街西侧,还有一个叫校场的街区,自东向西称校场北头条至六条及小五条、小六条、小七条、小八条、小九条等11个以"条"相称的街巷,显然这些名称也与兵营有关。另外,在崇文门外大街东侧也曾有一座正蓝旗的营房,共有14个带"条"的胡同,规模很大,现在也建成新的居民区。这些营房以"条"来相称街、巷、胡同,既简捷方便,还很实用。(户力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