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网络 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天津方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方言区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方言孤岛。天津话这棵特立独行的方言之树的根,并不是在海河两岸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外乡漂浮来的。
根据天津方言在语调上的特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读成低音、低平调,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的这个特点,李世瑜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津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了天津话的边界――在地图上,这个区域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方言的中心,“方言岛”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音系所包围,北面则被北京音系所包围,几百年来,天津方言仅能“占领”九平方华里的旧城和十几座村镇,始终陷入其它音系的重重包围之中。
天津方言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天津民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很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天津赐名,还设立了天津卫。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说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社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为了进一步明确天津话的来源,1986年,李世瑜等人开始了天津方言寻根之旅,他们从天津出发,在江苏和安徽北部进行寻访。
在固镇所属的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李世瑜听到了很多的天津话,由此找到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
二十世纪90年代的几次方言调查,基本印证了李世瑜的“天津方言岛”学说,并在其基础上逐渐归纳出天津方言的其它一些特点。天津人说话语流快,表达能力强,有很多话形容夸张,赋予夸张,修饰性比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已经消失,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俚语中准确、生动、形象的部分则会融入普通话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