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7|回復: 0

[中国方言] 泉州方言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06-11-24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华网
泉州方言的形成及特点  


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曾经是闽南方言的代表。闽南最早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的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包括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骺萍脊ひ登认兀ㄊ小⑶⒐芪幔褂萌丝700多万。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泉州方言也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岛和香港、澳门地区。  
泉州方言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一部分变为送气清音,一部分变为不送气清音;古非组字常读为双唇音[ p ]或[ ph];古知组字常读为舌尖塞音[ t ]或[ th ];有[ -m ]、[ -n ]、[ -ng ]三个鼻音韵尾和[-p ]、[ -t ]、[ -k ]、[ -?]四个塞音韵尾;声调一般有7个,上声分阴阳,完整保留着古代的入声;有复杂的文白读现象,文读和白读各成系统。词汇上的主要特点是保存了不少古语词,如:汝(你)、伊(他)、箸(筷子)、鼎(锅)、走(跑)、食(吃)、历日(日历)、鸡母(母鸡)、人客(客人)等。  

台湾话的泉州腔  


台湾话主要分布于台湾省北部、西部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使用人口一千二百万左右。台湾话又有"泉州腔"、"漳州腔"的差别,它们分别来源于福建闽南方言的"泉州音"和"漳州音"。但"泉州腔"略占优势,这是因为公元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左右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在初期移居台湾的闽南人中,也以泉州人为多。  

泉州话与台湾话  

泉州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根据闽台族谱的记载,宋元时期就已经有闽粤人移居台湾。明末郑芝龙开发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移居人数更是大增。在祖国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中,历来以福建人居多;福建人之中,又以泉州、漳州二府各县为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1926年的调查,全台湾汉族居民共三百七十五万一千人,祖籍福建者达三百一十万,占83%强。其中祖籍泉州府各县的占44.8%,漳州府各县的占35.1%。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人口的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话内部至今仍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腔"即直接源于泉州话。泉州话与台湾话的一致性相当突出:语音方面都具有"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声调繁多"的特点;词汇方面,方言基本词几乎完全一样;语法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如泉州、台湾两地都把"公鸡"、"母猪"说成"鸡角"、"猪母",语素的顺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

泉州话与南洋话  

文化古城泉州历史上曾是海外交通的重要古港。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泉州人漂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他们不仅带去了泉州一带的地方特产,也带去了泉州的方言、文化,对当地的语言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印尼--马来语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泉州方言词汇。例如:hia(兄:哥)、kipsio(急烧:药罐子)、tenga(中仔:中间)、lamsam(滥糁:随便)等。在菲律宾他加禄语中有tokwa(豆干:水分比豆腐少的豆制品)、caipo(菜脯:萝卜干)等。泉州话对英语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茶叶、龙眼、丝绸上。如:tea(茶)、congo(u)(功夫茶)、oolong(乌龙)、souchong(小种)、longan(龙眼)、silk(丝)。这几个泉州话借词,充分体现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闽南地方特产在对外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泉州话在输出的同时,也从域外输入借词来丰富自己。泉州话中特有的外语借词,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四个时期:汉唐、宋元、近代、当代;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宗教、商业、体育和饮食四个方面。时间和内容二者结合得很紧,不同时期的外语借词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汉唐的外语借词以宗教文化为主,这是因为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泉州曾极为盛行。泉州话表示"中意"的"百八"源于佛教(念佛计数的数珠,以108颗为上品);泉州话表示命运多舛的"业"、"业命"源于印度古梵语karma(佛教称恶因为"业");泉州话形容人"凶狠、蛮横"的"牛头狱卒"源于佛教("牛头狱卒"为阴间的鬼卒)。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泉州话中最早的外语借词"菠伦"系源于古国名palinga(即今尼泊尔)。据《唐会要》记载:菠菜是唐太宗时由尼婆罗国输入中国的。宋元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饮食文化为主,大都带有东南亚文化的色彩。如借自印尼--马来语的"镭"(duit,铜板,钱)、"雪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加暴棉"(kapok,木棉)、"罗[(面包)"(roti)、"烛龟蜡"(cokelat,巧克力)等;借自菲律宾他加禄语的"帕叟"(peso,钱)、"达马哥"(tabako,吕宋雪茄烟)、"甘仔得"(kamati,西红柿)等。近代的外语借词以体育文化、商业文化为主,较多来自英语。如"锦"(game,量词,局)、"昔"(shoot,投篮)、"斐叟"(whistle,哨子)、"懊赛"(ouside,由"球出界"引申为坏、糟)、"摔"(shoot,挥枪射击),"拾八"(spanner,扳手)、"玛绢"(machine,缝纫机)、"摩托赛驾"(motorcycle,摩托车)等。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出租车)、"呼机"(call,无线电传呼机)等等。这个时期的外语借词虽然为数相当多,但是却最缺乏泉州的地方色彩,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是从港澳、广州等地辗转流传过来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