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淺析漢語教學:透視『漢語熱』背後的文化傳播(1)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1-1-6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當英語走向世界各地時,中國的漢語教學雨後春筍般逐漸地覆蓋全球,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下股漢語熱。現在學習漢語的外國朋友達到了4000多萬人,一些國家還專門開設了孔子學院專門對外國人教授漢語。爲適應全球持續升溫的『漢語熱』的需要,首屆世界漢語大會(The WorldChinese Conference)於2005年7月召開,它爲促進世界各國漢語教學的發展和加強中外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一個有效的工作平台。面對持續升溫的漢語熱以及大量的漢語教師輸出,漢語的教學逐漸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漢語教師僅僅教外國人漢語的語音、語彙、語法、語用等還不足以讓外國人真正學好漢語,他們在實踐中意識到進行漢語的文化傳播更能促進漢語的傳播。但是,在進行文化傳播中,我們認爲的文化是什麼?怎麼認識文化?它和語言、人的心理及人際交流之間是什麼關係?只有深人地認識文化,尤其是漢語文化,辨析文化與語言、人際交流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地傳播漢語。  
    一、文化是語言傳播的內在載體  
    對於『文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世界上對文化的定義大概有200多種。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B.Taylor)認爲『文化是一種複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爲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與習慣』;我國的【辭海】將文化解釋爲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專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目前對文化並沒有一個確切具體的定義,研究的人只是從各自的專業角度來解釋文化,專業不一樣,文化的內涵也會有區別。從某種程度上看,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不像老虎、大雁等這些具體的詞語表示視而可見的事物,人們需要通過抽象思維才能理解文化的概念。同時,文化又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化都聚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在某個具體階段的創作。  
    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術界才把文化引人語言現象的研究。美國語言學家薩巫爾說:『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並且,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文化是隱藏在語言  的外殼之中的,需要通過語言學習才能真正了解語  言背後的文化。語言是顯現的,文化是隱現的,需要學習某種語言的人不斷地進行挖掘。有些語言還必須了解相關的文化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漢語中的『龍騰虎躍』,這個成語出自唐・嚴從【擬三  國名臣贊序】:『聖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  流雲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從字面上看好像是龍在天上飛,虎在地上跳躍,兩個都很高興的樣子,其真正的意思是:象龍在飛騰,虎在跳躍。形容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也比喻奮起行動,有所作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過語言得以凸現,其表現力得到充分展示。』口健就像坐在船上的人,船是語言,人是文化。船是人的載體,離開了船,人無法在水上長時間的停留,船是人停留在水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人通過移動船體現智慧和創新,具有更強的表現力。20世紀20年代後出現的功能學派和以薩巫爾爲首的北美人類語言學派就開始關注這二者的關係。其中功能學派以馬林諾夫斯基爲代表,他在進行語言研究中比較注重語境這一點,這是探索語言和文化關係的開始;之後的北美人類語言學派對二者的聯繫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發現了文化在語言研究中的重要意義,並通過對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化的田野調查證實了語言和文化的相關性。語言和文化關係緊密,我們在學習或教授某一種語言的同時,不可以忽略對這種語言的文化的解讀和研究,我們更可以通過了解某種文化來接受相應的語言。傳播語言也是在傳播一種文化,反過來,文化的深人傳播也會促進語言的傳播,二者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  
    二、語言學習的心理差異是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問題  
    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在文化發展上的時空差異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當的差異。這必然造成對  漢語教學的影響。首先,從兩者的認知心理看,漢民族偏好形象思維,多從整體上認識事物,表現在語  言上,就是漢語形象性強,注重相關性和整體性,具有非形態特點。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維,注重邏輯性,重個體輕整體,重理性輕感性,體現在語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語言―英語,是一種顯性的形態語言,抽象詞語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維方式理解具有整體性、意合性的漢語,往往會覺得缺乏邏輯,難  以理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