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3|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再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8-19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博客
   一
    钱梦龙先生在《这中学语文扫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中说:“目前……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什么是‘语文’变得模糊起来了……就我见到的对于‘语文’概念的阐释,至少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语言和文字’‘语文和文章’‘语文和文学’,甚至还有主张‘语文和文化’的”,“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于是,钱先生大声疾呼,要为语文招魂了:语文教学,魂归来兮!
    钱先生对语文教学界理念的混乱,描述既生动又准确。我和钱先生不同的只是,钱先生认为,只是目前--新世纪才出现“语文是什么”的理念混乱,我却以为,语文教育界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师连自己教的是一门什么学科”也是从来“都说不清楚”的;进入新世纪,说得更确切些,是教育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这种混乱在某些方面--例如还有主张“语言和文化”的--甚至愈演愈烈了。
    19世纪末,我国东南沿海就出现“洋学堂”。1905年慈禧太后听从袁世凯、张之洞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满清政府办的“学堂”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只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三纲五常四书五经,是体,加上数理化,为用。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启动而且不可逆转的,是五四启蒙运动。一个世纪过去了,学校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现代教育的传统了。我们的学校里,所有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它们的学习领域都是清清楚楚的,只有语文这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是一片混沌。语文是什么?语文的学习领域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语言教育界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共识。语文是什么?这是20世纪的困惑。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大讨论的本意,也是给语文招魂:工具性不是语文的魂,人文性才是语文的魂。由于这场讨论的前提是一片混沌--没有弄明白“语文是什么”,讨论虽然也有收获(一部分体现在两个《课标》中),然而,语文教育还是“出现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连钱先生都按捺不住要为中学语文招魂了。20世纪的困惑,演绎成了跨世纪的困惑。
    我以为,新世纪语言教育界的当务之急,不是为语文招魂,而是要搞清楚语文是什么,即科学地确认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钱先生说:“什么是语文……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局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全称。”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也许,混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80年7月有,叶圣陶在小学语文教研会成立大会上说:“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两者手段不同,其实一回事。”这句话的前半句,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为对“语文”一词的解释,看起来巧妙而不乏机智,其实解释了也等于没有解释。写下的是文,这文,不就是记录下来的语?所以叶圣陶马上紧接着说:“两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等于自己消解了前半句的解释。这句话的前半句在语文教育界广为流传,后半句却在淬中就被腰斩了。正是“口头为语,局面为文”派生出对“语文是什么”的种种歧义--“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和“语言和文学”,甚至还有主张是“语言和文化”。可见,“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本来就不清楚,不仅没有解决“语文是什么”问题,反而使问题更混沌不清了。
    毛病出在哪里?我以为,语文教育理念的混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理念只来自“语文“一词的望文生义。“口头为文,书面为语”是望文生义;语,是口头语,是语言,也是望文生义;文,则可解释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等等,争论可大了,还是望文生义。解放前,语文课称为“国文”、“国语”。我们能望文生义说,“国文”课不学习中国语言,只是学习中国文字或中国文章?“国语”课只学习中国语言,不学习中国文字、文章和文学?解答“语文是什么”,不能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只会各执一辞,造成语文教育理念的混乱。解答“语文是什么”,应该是科学地界定和确认,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
                                二
    现代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只能是语文和文学。这是常识,就是早已被人类长期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谁也不会怀疑,因而也无需论证的真理。教育发达国家形成这种常识已经几个世纪了。20世纪后半世纪,也经历了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改革。然而,改革不是出于“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常识的怀疑,而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更高的要求,使常识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完善的贯彻。改革中,语言(含写作)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如加强口语表达和交际)变化较大,文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较多,内容倒是相对比较稳定。
    1985年,英国女王文书办公室颁布了《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规定英语课程的总目的有4个:“一、准确、恰当而有效地经由说和写去进行交际;二、对所读、所听的内容以及从多种媒介中所传播的东西,能有想象地加以理解并作出反应;三、喜爱和欣赏文学作品;四、理解自己和别人。”《国家标准》规定以上4个总目的,分别由“英语”和“英语文学”两门课程中实现。“英语文学”课程还规定了5条具体标准:“一、获得有关文学作品的第一手知识;二、能从表面意义和深层主题、态度等多方面理解文学作品;三、认识和欣赏作家运用语言的方式;四、认识和欣赏作家取得成效的其他手段(如结构、刻划性风格等);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报告个人的反应。”在《国家标准》指导下,英国中学的英语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学校自行选择。比较权威中学英语教材《牛津英语教材》,把英语课程分为A部和B部。A部是纯文学的教材,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精萃;B部是语言和写作。(《国外语言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美国威斯康星州小说和中学的语文课程设置是这样规定的:小学语言分三门课拼写、阅读(文学作品)和语言艺术,每门每周4课时(45分钟);初中和高中都是分两门课,即文学和语言艺术,初中两门课分别都是每周5课时,高中则为每周7课时(60分钟)。(同上。)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1998年9月颁布的普通教育的基础教学计划中,母语教育课的“教学成分”界定为“作为国语的俄语的语言和文学”,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合为一门课“俄语”,从四年级开始分为“俄语”和“文学”两门课,随着年级的升高,文学课的分量渐次增多。(同上。)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大致也是这样。
    在我国的大学里,师范大学的中国语文系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领域在全称就界定为语言和文学,这也是常识。从来没有谁对此提出怀疑。
                                    三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谁也不会怀疑,语文课要学习语言。语言是这一学习领域的总称,包括认识和掌握母语的内在规律以正确使用母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等;语文领域的涵盖面,包括了语文界通常说的“语言”、“文字”和“文章”的全部内容。然而,现代语文课程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这样的语文教育理念还不是现代的。现代的语文课程还有一个至少和语言同样重要、甚至在学习分量上还要超过语言的领域:文学(包括翻译的文学)。对此,争论可就大了,虽然我们民族拥有无可争议的辉煌文学传统。
    为什么现代语文教育必须包括至少和语言同样重要的文学教育?为什么文学教育必须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
    第一,文学教育可以滋养、熏陶、培育现代青少年的精神、人格和情操。文学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发现和热爱真善美,发现和鄙视假丑恶,培养青少年热爱人、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帮助青少年锻造健康美好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第二,文学教育可以帮助现代青少年认识、理解自己和认识理解他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人(包括作家自己)的发现和认识的一种展示。人们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就可能从作家创造的作品中,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命运和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如果说,数、理、化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那么文学则是认识、理解自己和认识理解他人。
    第三,文学教育是认识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青少年从文学教育中领略了母语出神入化的表现力,自然也培养了热爱母语的民族自豪感。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把优秀文学作品肢解为语言表达的范例,贴上诸如栩栩如生、妙笔生花、如临其境等一类标签或批注,而是从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中,去理解、感悟、触摸作家表达出来的感情和从这感情中升华而起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生的感情空间和思想空间的发现和开拓,感情和思想丰富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语言自然也丰富了。由于文学教育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文学和语言可以合成一门课。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小学语言和文学全成一门课,初中开始分成两门课。
    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要依靠社会生活每一方面的人文精神指数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确立文学教育的突出地位,毫无疑问是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泛化、淡化、甚至排斥文学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精神和人格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
                                四
    我国语文教育界,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共识,然而,回顾20世纪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不难看出,我们对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五四启蒙运动全面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有了语文课程,而且这门课程教材的主体是文学作品。1956年,语文课程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学习领域明确认定为语言和文学,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编出了两套课本。遗憾的是这场改革,来也匆匆,去更倏忽,不到两年就销声匿迹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育界讳言文学教育,谁敢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就不啻于离经叛道。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方案》列出高中课程表格,分三个栏目:学习领域、科目和必修学分。第一个学习领域“语言和文学”栏目后面,列出了两门课程,语文和外语,必修学分是10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页。)《方案》的制定者毫不犹豫地认定,语文课的学习领域就是语言和文学。然而,同为教育部颁布,同是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来是和《方案》配套,即为《方案》里开列的语文课程确定标准的,虽然没有明白地说,《方案》对语文课程“学习领域“的界定是错误的,实际上,《课标》在对《方案》毫不理会的自行其是中,还是否定了《方案》。要不,《课标》的制定者比谁都清楚,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学习领域”的认识是多么混乱,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在“前言”中就《方案》中语文的学习领域的界定作出科学的立秋和澄清,反而在混乱的磨盘上注水,给人的印象是,好象语文还是语言和文化?这种现象既令人遗憾,更令人百思不解。
    钱先生说:“教育界似乎有人下定决心要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重塑’中国的语言教学,于是,凡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便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钱先生这话既说得太严重了,也不大科学。
    西方的语文教育也有一个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世纪的欧洲,学校是教会办的,有语言课程,即拼写、阅读和写作,有神学课程,然而没有文学课程。文艺复兴运动了,近代学校教育才逐渐成型,经过几个世纪的实践,文学教育才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确立了如现在似的地位。西方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西方人逐步改革落后的、不科学的、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的进程。
    在我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私塾教育中,没有语文课程,更没有文学教育的传统。传统教育选用《诗经》作为两千年不变的经典教材,只是因为《诗经》的特殊性,只是把《诗经》作为政治教材、伦理纲常教材;《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蕴,不是被掩盖起来,就是被阉割了。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只有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现在学校的所有课程都现代化了,只有语文,还在现代化的门槛前徘徊。为了完成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必须抛弃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借鉴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不是借鉴西方人已经抛弃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确认语言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就是语言和文学。这是与时俱进,也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有什么不好?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最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文学教育,即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要不要占有独立的突出地位?我们的语言教育界必须作出选择:是选择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促成语文教育现代化,还是让落后的、不科学的、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继续裹住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脚步。    胡尹强
    (文章来源:《语文教研》2004年第4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