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 最近几年,国学在我国成了倍受推崇的香饽饽。《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经典篇章不仅走进了企业,走上了媒体,也走入了学校,而对于如何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也是沸沸扬扬,不绝于耳。近日,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在湖北,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删除“书中自有颜如玉”、“昔孟母,择邻处”等语句,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楚天都市报》1月2日)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是该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还是该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的进行学习呢?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对于外来的东西,我们应该坚持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呢?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章是封建农耕时代留下来的作品,其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具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如果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那就如同在喝水的时候连同杯中的沙子一起喝掉,看似解了渴,实际上后患无穷。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是我们彰显民族独特性,与它国形成文化差异的标识。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着治世为学之道,积淀着深厚的人文艺术内涵,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不容忽视,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言论,拔高了读书人的地位,扭曲了读书的目的。还有如儒家礼教中提倡的“三从四德”“君臣父子之纲”等内容,实在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体现,该对其进行彻底批判,让这些陈腐的思想永世不得翻身。从这方面讲,对于还不具有批判能力的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删减其中一些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也并非都适合中小学生学习。那些艰涩高深的作品不需要过早的让学生接触,一是文字晦涩难懂,读来味同嚼蜡,强行学习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些内容超越了学生的人生体验,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深意,即使强行灌输,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能囫囵吞枣,不加选择,也不能揠苗助长,全盘灌输,而应当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