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面的懸崖峭壁之上。在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從內地去西域,在張掖以東,一般有北、中、南三條道路,炳靈寺就位於絲路南道上。猶其在唐代,由長安經河西再至西域,大多經由渭河河谷翻越烏鼠山至狄道(臨洮),再經洮河到⒑保儐模煞鍃鄭ㄔ讕趕爻橇ūぃ┒苫坪櫻乇樗露喔澆囊惶豕諾讕袢罩釧⑼跆ǎ倬宜⒕嗪@侄賈廖髕劍ㄎ髂珊潑糯ǎù笸ê櫻┤氪蠖釩餵齲ū舛伎冢┑膠游髯呃戎乓礎1樗率呔塗湓詰筆崩牖坪傭煽誆輝兜牡胤健
炳靈寺的名稱,淵源於藏語。『炳』藏語為『十萬佛』,『靈』藏語為『州』,合起來就是『十萬佛在此州』之意。在喇嘛教還沒有主持這石窟寺以前,根據148號窟外題記記載,唐時稱為靈岩寺,直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仍然稱作靈岩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吳禎纂修的【河州志】開始有冰靈寺稱呼,同時也稱作靈岩山寺。【嘉慶重修一統志•蘭州府•寺觀】條中,才正式稱作丙靈寺。
炳靈寺石窟群實際包括上、下二寺及二寺之間的洞溝、佛爺台、野雞溝等幾個部分,它們分布在長200米,高60米的懸崖上。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炳靈寺石窟以下寺窟群最為集中,通常所講的炳靈寺石窟常指下寺。
炳靈寺第171窟棧道與大佛
下寺現洞窟192個(實際窟號編到195個,因1968年修建劉家峽水庫時淹沒了1號窟,石窟防水壩覆壓了16窟、90窟、133窟,2002年5月恢復了16號窟,實際上1,90,133這3個洞窟是不存在的)。炳靈寺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洛陽龍門、大同雲崗相媲美的北方著名石窟寺之一,l961年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有關專家考察,炳靈寺石窟可劃分為十期:
1、北朝一期。北魏太和10年(457)以前,有一窟,即169窟;
2、北朝二期。從487年至北魏正始5年(508),有兩窟,以172窟為代表;
3、北朝三期。從508年至西魏滅亡(554),共有34個洞窟,以126窟為代表;
4、北朝四期。即北周時期(557~581)共有3窟,第6窟為代表;
5、隋代。共有兩窟,以第8窟為代表;
6、初唐。從唐建立到上元(676)之間,共有3窟,以145窟為代表;
7、盛唐前期。從上元到天寶(742)之間,共有87個洞窟,以第12窟為代表;
8、盛唐後期。從天寶到元和(806)之間,共有24窟,以第5窟為代表;
9、中晚唐時期。從元和到唐亡(960),共有5窟,以148窟為代表;
10、宋、西夏、元、明時期。自唐亡至明亡(1644),共5個洞窟,以148窟為代表。
在這些石窟中其中,炳靈寺石窟猶以北朝一期、盛唐、元明時期三段在中國各石窟群中更有特色,即:一、北朝一期,以169窟為代表,這已成為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初興時期的最有代表性的洞窟而聞名遐爾。169窟位於大寺溝窟龕群的北端高處,距地面約45米,是一個高15米,寬26.75米,深19米形狀不規則的天然洞穴。窟內造像和壁畫是應不同功德主的要求先後營造而成,並無統一的規劃,現共編為24號。窟內最早的龕像都是單身佛像,鐫刻在正壁上部的12身(第18號),居中為一舟形淺龕中4米高的立佛,為石雕並用泥增塑。其左右多為圓券形淺龕中的坐佛,大小有別而形式雷同。這些造像風格古樸,是中國石窟造像中最早的作品。二、盛唐時期,是炳靈寺石窟的黃金時節,開窟造像最多,造像豐頤秀目,和悅恬靜,顯示了盛唐輝煌精湛的藝術成就。下寺的2/3以上(130多個)窟龕建於唐代,特別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它不但窟龕數量多,而且藝術水平達到了高峰。第64龕,高1.43米,寬1.46米,雕一佛二菩薩二天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可居於最完美的作品之列,雕鑿時間為儀鳳三年(678)。第49~58龕,是一組緊密相鄰排列整齊的方形(或長方形)淺龕,由龕下造像記可知為永隆二年(681)所造,龕內雕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炳靈寺唐代菩薩造像成就突出,大多在高度概括的整體造型上,用簡潔的線刻表現出運動中的肌肉起伏和裙褶變化。這種簡便易行的處理手法,使大量小型造像也都能較好地刻劃出菩薩豐腴健美的形體、溫厚慈和的面容。第3窟內石雕中心方塔是建築史的重要資料,就石窟形制而言也是全國罕有的實例。三、元明清時期,喇嘛教在西北興盛,此時開窟造像之風已逝,但也改造重繪了一些洞窟,同時炳靈寺的宗教影響也愈來愈大,成為方圓幾百里內的佛教活動中心。
炳靈寺第4窟西壁坐佛
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佛教藝術,以嶄新的姿態、簡潔的手法,創造了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該石窟不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長,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同樣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炳靈寺壁畫真實地反映了十六國至明朝西北地區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炳靈寺第70窟十一面觀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