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網 結論出來,再次引起各界譁然。落榜的北方學子們自然不干,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們更紛紛抨擊,要求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進行重新覆核,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然而震怒下的朱元璋,卻做出了一個更加極端的決定。
是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詔,指斥本次科舉的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紀善、白信3人為『藍玉餘黨』,尤其是抓住了劉三吾10多年前曾上書為胡惟庸鳴冤的舊賬,認定劉三吾為『反賊』,結果涉案諸官員皆遭到嚴懲,劉三吾被發配西北。曾質疑劉三吾的張信更慘,因他被告發說曾得到劉三吾授意,落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其餘諸人也被發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們在覆核試卷後,開列出的中榜名單上有北方士子。六月份,朱元璋親自覆核試卷,開出了一個更令人瞠目結舌的錄取名單:51名中榜貢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無一名南方人。
該事件以後,明王朝的科舉制度,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革。從此明朝的科舉錄取,不再是『全國統一划線』,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後,再統一參加殿式。這個制度不但此後沿用於整個明清兩朝,與今天高考中的『分區劃線』,也有異曲同工之意。
朱元璋用『搞平衡』的辦法處理了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舉大案,但案件背後的謎團,依然值得深究。
二
深究南北榜案,第一個疑團是:為什麼經過兩次複查,中榜的依然清一色是南方人,究竟是舞弊,還是『巧合』?
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象――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這個現象,從唐王朝安史之亂時就已開始,到南宋時期則進一步擴大。北宋滅亡後,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開始了長足發展。南宋滅亡後,元王朝一度廢除了科舉制,雖然在後期重開科舉,但漢人的錄取比例極其少,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極低。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在歷經了金朝、元朝幾百年的異族統治後,無論經濟還是文化,早已大大落後於南方。在元王朝的科舉中,中榜的漢人,也多來自安徽與江南地區。朱元璋起兵平天下的年代裏,彼時中國文化界最富盛名的人物,更是來自於浙江的『浙東四才子』――吳征、劉基、章溢、宋濂。早期創業的朱元璋,也正是因為籠絡到了大量的江南文化界名人,才得以迅速壯大實力。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李善長等人,同樣都是來自安徽與江南等地的才俊。
明朝以前,中國南北方文化教育的先天差距是巨大的,明朝建立後實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非但沒有彌合這個差距,相反則繼續拉大。先說教育體制,明王朝的教育體制,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時就確立了,各地的府學、州學、縣學,最早都設立於朱元璋早期的佔領地,如安徽、江蘇、江南地區,北方大規模重設學府,普及教育,多是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朝之後,無論從師資水平還是開展程度,比起南方都相去甚遠。當然北方並非無人才,山東、山西兩省一直為教育大省。但朱元璋厲行文化專制,明朝早期,北方士子對新政權多持懷觀望態度。朱元璋的幾度文字獄,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因此許多名士們隱居山林,對明王朝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如此境況,明朝早期北方教育遠落後於南方,似是情有可原。
明朝科舉,以『八股文』取士,這種考試方式本身就給南方學子提供了優勢。今人說八股文,多以為是明王朝首創,其實八股文取士,開始於北宋王安石變法,當時王安石革新科舉制度,提出以『經義之學』取士,但對文體無特殊要求,這是八股文的開始。隨着時間推移,對八股文的要求越發細化,其風格特點也日益明朗。明朝科舉的實際制定者,正是『浙東四子』中的劉基和宋濂,其考試規範、考試範圍、考試要求,更適合江南學子。每次開科,南方學子自然『駕輕就熟』。
事實上,從洪武三年明王朝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南方考生的成績,就一直在北方考生之上。比如洪武三年的科舉鄉試,南方的錄取名額是350人,北方僅有250人。『南北榜』案之前的明王朝6次廷試,狀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從錄取比例上看,也有南方中榜者逐漸增多,北方中榜者日益減少的趨勢。『南強北弱』的大格局,明王朝上下其實早已心知肚明。
然而饒是如此,為什麼到了洪武三十年,會發生『清一色南方人』這樣的低概率事件呢?而早已『心知肚明』的朱元璋,為什麼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