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69|回復: 47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

  [複製鏈接]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7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1)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2)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3)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4)。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再是永恒的大“道”了。“名”,如果可以定义,那就不再是永恒之“名”了。无名,是万物的本原,有名,是万物之母。所以常保持无欲的状态,以观察“道”的奥妙。常保持有欲的状态,以体会万物的特征。两者一同出现,名称不同,但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这真是玄而又玄,是一切奇妙世界的大门。

解说:

人类的认识都来自内心思想的感受,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不会有永恒的真理存在,建立在思想之上的语言,就更不能表达出真正的真理了。

而从物质的角度认识宇宙万物的话,根据现代量子力学(5)实践证明,物质也同样不可准确的量化,因为任何测量方法,都会使被测物体变得不再是被测物体。

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是什么东西的,所以它是无名的,无名的道,是万物的本原,而道产生了阴阳(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和而万物生,有了阴阳才可以为万物命名,有了命名,才产生了我们所认识的万物。

大道的奥妙只有用心才能去领悟,而探索宇宙却要用行去实现,这蕴含无欲和有欲的区别,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用王守仁 (6)的话说叫做:“知行合一”。 在人类的世界里还有什么能比道更玄妙的呢?

注释:

(1)通行本作“常”下句同。

(2)帛书为“万物”,通行本作“天地”

(3)通行本作“常”,下句同。

(4)徼,边界。亦引申为“轮廓”“特征”

(5)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指在同一时刻以相同精度测定量子的位置与动量是不可能的,只能精确测定两者之一。实际上其中一项测得越准确,另外一项则测得越不准。

(6)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7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1),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美是真正的美,这种美就不美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善是真正的善,这种善就是不善了。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生成.难做的事情与易做的事情相互关联相互成全。长与短是相互对比下的结果,高与下是相互比较的结果,音与声相互组合,前与后相互跟随。前面所说的这些,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本身才是永恒的。所以圣人从事无为之事,遵行不言之教。万物兴作而圣人不是创始者,万物有做为而不记述他的事迹,而功业成就时他也不居功。只有不居功,他的功业才不会被抹杀。

解说:

天下人知道什么叫“美”“善”是因为朝廷天天宣传这忠孝仁义,这样,伪装的仁义美德就出现了。这种美,只是假象,不是真正的美。这也是《老子》全文中多次提到反对仁义,行不言之教的原因。

因为美不美,善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对相互的,所以君主无法靠自己的能力与好恶来正确把握区分这些,君主应当抱法处势无为而治。要君主无为而民不乱,唯有立法以正民(2),《黄帝四经》这样讲道:“欲了解国家的祸福得失,一定要核查名与形(3)。事物之形总是由自身确定,因此我愈加清静。事情都(按照法制)自己运行,于是我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4)这已经清清楚楚的为我们说明了无为的基础是法治。君主应当以法为教,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商君书》讲道:圣明的人也不能通晓一切,所以君主治国,只要抓住要领就能通达万物,所以不用许多教化就能建立许多功业。(5)而治国的要领就是无为,无为的要领就是法治,以法为教,故称为行不言之教。

百姓皆循法制而自为(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为。)、自富、自化、自正、自朴(第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看不出圣人为他们做了开端(作而弗始),所以成事述功,百姓都说:这是我自己干出来的(第十七章: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不求百姓记述他的事迹(为而弗志),功成而不居功,这样他的功业反而不会失去。

注释:

(1)楚简本和帛书甲本皆为“志”,因此与流行本“恃”字不同声,不是同声假借。意为意志、向慕、期望或通“誌”,记也。

(2)《黄帝四经· 成法 》: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妄辨用知(智),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3)法家之学在先秦又称为形(刑)名之学。

(4)《黄帝四经·十大》:“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5)《商君书·赏刑》……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7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三章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1)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2),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3)。

译文:

不以上贤的方法来选拔官吏,这样人们就不会在君主面前争宠。不看重贵重的物品,使人们不会来盗窃。不显现自己的欲望,使人们不乱为。所以圣人治国,应当虚怀若谷,只求腹内充实,降低自己的志向,只求强健自己的筋骨,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常使人们不知道君主的想法和欲求,就使下边的人懂得不敢的道理,不妄为,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说:

治理国家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拔官吏,真正为国家做事的就是官吏,君主如果根据个人的判断来举荐人才,人们就会伪饰贤能沽名钓誉。东汉时期,朝廷推崇举孝廉制度,于是,已经废除了三百年的守孝制度又复活了。山东有个叫赵宣的人,据说他是个大孝子,曾在墓道内为死去的双亲服丧二十余年。根据礼教,在守孝期间必须斋戒沐浴,独居静处,绝对不许过夫妻生活。人们见他久处墓室,认为孝心可嘉,便有许多人宣扬他的孝行。乡邑及州郡皆礼请表彰,赵宣因而名声大振。后来乐安太守陈蕃亲自查访,这才发现赵宣在墓道内守丧期间不但与妻子同居,而且已经生了五个孩子。陈蕃认为赵宣在服丧期间同房孕子实属男盗女娼、大逆不道,于是把赵宣治罪并加以惩罚(4)。

韩非子说:倘若任用贤人,那么臣下就会假借贤名来协迫君主,倘若随意乱用人才,事情就会败坏而不成功。因此君主爱好贤才,群臣便会掩饰自己的行为而迎合君主的喜好,这样群臣的真实情况就无法分辨出来(5)。

所以,君主的好恶不显露于形色,才能见到臣子们真实的一面,君主掩饰个人的智巧与成见,(使臣子们不知道他的想法和欲求),臣子们就会自知谨慎地工作,不敢做乱了。群臣各尽其职,百官都有固定的法度,君主根据臣子的功劳与能力使用他们,这就叫做遵守常规办事。所以说,清静啊,君王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虚无啊,臣民没有谁能确定他的所在。君主在上无为而治,大臣们在下面诚惶诚恐的尽职(6)。如此,天下怎么会治理不好呢?

《商君书·禁史》讲道:“遗贤去智,治之数也。”这里的“遗贤”与老子的“不上贤”是相同的意思,“去智”与老子的“绝智”(第十九章)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这里不得不谈一下《宋徽宗御注道德经》,读到此章,真令在下感到震惊。在注解“不尚贤,使民不争。”一句时,宋徽宗写道:“尚贤则多知(智),至於天下大骇,儒墨毕起。”让我想起韩非子那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范禁。”倘若尚贤,法治何在?徽宗皇帝的见解简直在唐玄宗与明太祖所注《道德经》之上,而另人不解的是,他却落得一个家国不保,身陷囹圄的境地。看来光有认识还是不行的,还要有更强的行动能力。正如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啊!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君主不看重难得之货,下边的人就不偷东西了”,这似乎有点不着边迹,其实这里老子反对的是假借为领导做事,盗窃国家人民的物品。臣下妄为,都要得到君主的庇护,要想得到君主的庇护就得投其所好,要想投其所好,哪来的东西“投”?只有“偷”国家了。君主没有爱好不看中“难得之货”,臣下就无从下手了。

所谓虚心实腹,弱智强骨,很显然是针对君主的。有些注家认为是针对百姓,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前面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指君主,因为与之相对的是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不乱。后面所以圣人治国……,显然是总结前面,虚其心对应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弱其志是对应不见可欲。前面君主不见可欲,才使民无知无欲,才“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在《老子》第十二章有“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也证明“实腹”指的是圣人自己而不是百姓。

注释:

(1)通行本此处多一“心”,甲乙本均无。从帛书本

(2)志,意愿;理想;志向;志趣

(3)甲本残缺,据乙本补。通行本作“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后汉书·陈蕃传》: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陈)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圣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5)《韩非子·二柄》: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6)《韩非子·主道》: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愚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8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四章

第四章

原文:

道沖(1),而用之或不盈。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虚空,却永远也不会被填满。似深渊啊!是万物之根源。道,锉除了万物的锐气,化解了万物的纷争。融和了万物的光明,同化了万物的昏暗。幽深啊!大道就是这样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解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讲到:道是虚空的,静笃的,但道又是万物之母,(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自运行,却都遵循道的规则,大道正因为虚空,才给了天地万物独立运行的空间,挫掉了它们发生冲突可能(挫其锐),解除了他们发生纷争的机会(解其纷)。人类通过科学,变得越来越强大,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2),大道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道家以天道推演人道,认为君主治国应当效法天道,虚静无为,万事以法决断,给百姓自立自为的空间,才能减少百姓的冲突与纷争。

大道充斥宇宙,无论是光明的地方,还是阴暗的角落,道都分布其中。

在社会当中,人们把有地位的人物比喻为光明(光),把没有地位的人比喻为昏暗(尘)(3)。而君主治国,应当对待疏远卑贱之人,如果确实有功,也必须给予赏赐,对待亲近喜爱的人,如果确实有过错,也必须加以惩罚(4)。此为效法天道“和其光,同其尘”。

关于天帝有很多种解释:

1.天帝就是帝俊(商朝的守护神)(另一名帝喾)。

2.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太昊、少昊、炎帝、黄帝、颛顼)

3.指中央天帝——黄帝。

无论哪一种说法,天帝都不同于西方上帝,不是创造世界的神。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都是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而包容天地,畜养万物的,是永恒不灭的大道!

老子称大道为象帝之先,为我们展示了道家多么伟大的宇宙观啊!

注释:

(1)通“盅 ”。空虚。

(2)近年来的科学家们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的确约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普通物质仅占到4%,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和消息,这将预示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的比例,而占96%(57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甚至还认为是99%以上)的东西竟然是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客观存在性57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他所著的《物理学的挑战》中已经详细而全面的论证了在这里限于篇幅,(全文请见《环球科学》第3期) 。

(3)屈原《哀时命》:“务光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汉宋玉《风赋》:“夫庶人之风,塺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浑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

(4)《韩非子·主道》:……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8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五章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1),动而愈出。多闻(2)数穷,不如守于中(3)。

译文:

天地并不仁慈,对待万物就如同草扎的狗一样,圣人并不仁慈,对待百姓如同草扎的狗一样。天地之间,不象一个风箱吗?空虚却充满了用之不尽的能量,拉动它,风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听多了,就会很快陷入困境,不如清静守法无为而治。

解说:

天地并不仁慈,洪水会淹没穷人,也会淹没富人,野火会焚烧一切靠近它的物体。但正是天地孕育万物,它们都遵循着天道的规则,生生不息。圣人治国效法天道,对百姓同等看待,不以已好而好他人 不以已恶而恶他人。如果刑罚和赏赐不公正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无功而得到利益,有罪而幸免处罚,(4)这样人们都去追求如何讨好领导,而无人愿意为国立功,如此,国家就会衰弱,甚至灭亡。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讲道:“国家的安定和强大来自依法办事,国家的衰弱和动乱来自枉法办事,君主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公正地实行赏罚而不对下面讲仁爱。爵位和俸禄来自功劳,杀戮和惩罚来自罪行,臣子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誓死效力(为自己)而不是对君主效私忠。君主明白不讲仁爱的道理,臣子明白不讲私忠的道理,就可以称王天下了。(5)”

法治是君主能够公平对待百姓的准绳,君主不妄为,万事断之以法,官吏照章办事,百姓才能自立自为,这就是《老子》五千言所讲述的“道恒无为,万物自为”的天道原理。

《宋徽宗御注道德经》关于此句的注解为:“彼万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真令在下感叹啊!看来,人民自治的思想并不是不能理解,只是施行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正如老子所说:“进道如退,夷道如类。”(第四十一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第七十章)

老子把天地比喻为风箱,中间空无一物,但拉动它风就会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天地看似空虚,但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老子说:话听多了,就会很快陷入困境,那么指的是什么话呢?结合前面第三章,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反对上贤,显然这里所说的就是所谓的“贤人”的话,正如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贤与不肖也是不可定义的,所谓“贤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贤人,尧自以为明智,却不能对舜加以控制;舜自以为贤能,却不能对尧尽心拥戴;商汤、周武自以为仁义,却杀了自己的君主。(6)如此说来,贤明与仁义岂有定论?

《商君书》上说:“任用贤人,就是现代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然而,这样治国,正是乱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凭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外国的侵犯,就要被百姓所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这样的臣民去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的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7)”

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论合乎法制,就听从;行为合乎法度,就推崇;事情合乎法度,就做。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国土扩大,兵力强大,国君地位提高。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8)所以君主应当少听“贤人”的言论,守法处势,无为而治。

注释:

(1)屈:竭尽。如:理屈词穷。

(2)王本为“多言数穷”,并解释为“政令苛烦,就会很快灭亡”。

(3)“守中”,意为抱守天道法度。《韩非子·用人》讲道:“君人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一国之君能够舍弃贤巧的儒生所不能舍弃的,符合法度而不出偏差,那么人民只要努力就能成就功名了。)

(4)《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

(5)《韩非子·饰邪》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

(6)《韩非子·忠孝》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

(7)《商君书·慎法第二十五》: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8)《商君书·君臣》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六章

第六章

原文:

谷神(1)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大道幽深似谷,永恒不灭。可以比之为幽深的雌性生殖器。这个“幽深的雌性生殖器”,可以称之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绵绵不绝啊!大道若有若无,却用之不竭。

解说:

雌性,是繁育后代的主角,所以在此老子用雌性生殖器来比喻化育万物的大道。《列子·天瑞》上说:“《黄帝书》(2)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意思是说:“(前面的《黄帝书》原文不再解释)所以生成万物的,不自生。化育万物的,不自化。自我生长,自我化育。自我成形,自我成色。自生智慧,自生力量。自我消亡,自我繁衍。而说它(道)使万物生、化、形、色、智、力、消、息的,是错误的啊。”

列子解释了老子此章所讲的意思,就是说,大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所以它不自生,也无以使之生。化育万物,所以不自化,也无以使之化。所以大道是永恒不灭的。而万物虽为大道所生化,但并非大道“使”之生化,而是万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列子所解释的,也就是后面章节中,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第十章)的道理。

大道是万物之母(第一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五章等均有此比喻),然而不主宰万物,才使万物并作(第十六章),自强不息。

老子在前面章节中用深渊来形容“道”的深邃浩渺,这里又用深谷和“玄牝”来比喻“道”,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我们中华人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大道!

注释:

(1)司马光曰:“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2)列子引用的是《黄帝书》,不知是否是《黄帝书》有引用《老子》,还是《老子》引用了《黄帝书》,但我想《黄帝书》虽有人推测成书于战国,但其思想也应与《老子》一样,是前数千年多少圣贤智慧的总结。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9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自我生成,所以能长生。所以圣人将 自己放在后面,这样才能真正在前面,将自己放在外面,这样自己才能真正得以保 存。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成就了他的大私。

解说:

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以自己的力量生成。道在天地之后,天地之外,(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而天地万物却都遵循道的法则各自运行。(第三十四章: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圣人效法天道,不在前面引导百姓,天天宣传忠善仁孝,天天彪炳自己的恩德。应该处无为之势,给百姓以自为的空间,而百姓各守法度,自立自为,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故为后其身,外其身。 天下长治久安才真正得以保全了自己。看似无为无私的做法,却成就了他的自己的私利。

韩非子说:君主治国之道,要以虚静退让作为珍宝。(1)也是对后其身外其身的很好的解释。

注释:

(1)《韩非子·主道》: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1),言善信,正善治,(2)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得到利益而本性是静,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位置,所以接近于道的特征。居住要处于低下,心地要像深渊,赋予要像天道,说话要讲信用,中正的处理事物,做事看的是能力,行动要看准时机。只有“不争”,才会没有过失。

解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我们在生命的大多时候,都不会感觉到它的重要,人们生活中,水的最多的用处就是涤荡污垢,洗刷肮脏,这种静与低下的特征正与道的特征相似。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效法水的做法。

“居善地”意指君主不能居高临下(第二章:功成而弗居),当处静、处下(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心善渊”指心思缜密,不露声色,象深渊一样。

赋予要效法天道,天道是什么样的呢?天道就是“不仁”(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公平对待万物。

“言善信”指朝廷的政令、法律要守信用,不能朝令夕改,朝廷的教化要以信为本,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水只能因势而行,不以言表,这才接近于“道”。不言之教是最佳的信誉。

“正善治”指以正治国,水虽处下、处静、处柔弱,但水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平,无论何种状况,水都会保持住平的特征,如果能象水一样恒久的保持住公平,那么也就做到了以正治国。

“事善能”,老子把水的行为喻为办事能力游刃有余。水的性质是能圆能方,能随形而变,处无为之事,无事不能。

“动善时”,水会自然的根据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如冬天结冻,夏天流动,随其自然,应时而变,接近于道的自然状态。《黄帝四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天地之理,即是四时的交替更迭既已确定,便永无差错,常有定则。有生长就有凋谢,有繁荣就有枯萎,四季交相行事,终而复始,这就是天道,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即是这些天道的取法和再现。是违逆天道人理还是顺应天道人理都要有严格的区分界线。如果举动行事超过了天道规定的度数,便有败亡之祸。举动行事达不到天道规定的度数,结果是不会有功绩的。只有当人们的行为恰与天道规定的度数相吻合时,才能成就大功。(3)

做到了以上的行为,就可称为不争,君主清静无为,不争百姓之功,不害百姓之利,(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只有“不争”,才会没有过失。

注释:

(1)帛本甲本缺失,乙本为予善天,流行本为予善仁,这很明显与前面老子讲的“天地不仁”自相矛盾,另外与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也多有矛盾。

(2)帛本甲乙本皆为正善治,流行本改为政善治。

(3)《黄帝四经·论约》:四时时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冬(终)而复始。(人)事之理也,逆顺是守。功洫(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29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揣(2)而锐(3)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保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锻造锋锐,不可以久存。家里堆满金银玉石,最终不能守住。富贵而骄横,只会给自己留下灾祸。功业成就退守清静,这是顺应天道的做法。

解说:

“持盈,不如其已”意指国家保持强盛,但要适可而止。《国语·越语》曰:“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4)(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所以,知止则不殆(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我们知道越是锋利的刀具,越是容易折断。国家强盛,若锋芒毕露,耀武扬威,必不能保持长久的安定、繁荣和强盛。所以,善为士者,不武(第六十八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第三十章)。

金玉满堂,贵富而骄指君主在各人修养上应该注意的地方,君主应当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如果贪财好利横征暴敛,虽金玉能满堂,终将会失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虽富有四海,终将留下大患。

安定天下,成就了功业之后,君主应当“后其身”,“外其身”,清静守法,无为而治才是顺应天道的做法。

注释:

(1)已,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太,过:不为~甚。古同“以”。

(2)揣:捶击

(3)楚简本作“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帛本甲残缺,乙本作“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也”,注解更是众说纷纭,在此从流行本。

(4)《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1-30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十章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1)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2),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以智(3)乎?天门(4)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智(5)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魂与魄合一,能不分离吗?专一于“气”,接近柔和状态,能像婴儿一样吗?能清洗擦净自己心灵深处的镜子,使之没有疵斑吗?爱国治民,能不依靠自己个人的智力吗?朝廷政务,能宽容不讳吗?内心明白通达四方,能不以个人智力治国吗?生成万物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而不占有,使万物滋长而不为主宰,这就是深奥玄妙之德。

解说:

《老子》全文都反对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玄虚无用的巧言辩智和空洞虚伪的仁义说教,而推崇的是虚怀若谷,行不言之教,不上贤,不以智治国。“营魄抱一”,意指君主执政应该言行合一,不能空谈爱民自己却贪欲无度。我们将在第三十九章,具体的谈一谈什么是“一”。

婴儿是最柔弱的生命,他的欲望是最低的,他对事物没有主观偏见,不会阻碍外部事物运行。老子用之比喻朝廷专心搞无为而治,最好的状态就如婴儿一般,让百姓能最大限度的自为(第三十七章),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第五十七章)。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喻指朝廷洞察秋毫,能无纰漏吗?只有法治才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不以智治国。在《老子》中多次提到,法家主张用道家不以智治国的思想为指导,用法治实现富国强兵,韩非子说:“道法万全,智能多失。”春秋战国时代,法治被推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创造了永载史册的辉煌。承袭秦制奉行黄老之术的西汉,用法治实现君主无为而百姓自治。

朝廷抱法处势无为而治,百姓自立自为生息繁衍。君主不去侵害占有百姓的财富,不好事多志,自作聪明主宰百姓的事物,这样行为,才称的上是“玄德”。

注释:

(1)即魂魄《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河上公 注:“营魄,魂魄也。”

(2)玄鉴, 1.犹明镜,喻高明的见解。《淮南子·脩务训》:“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於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 2.明察;洞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鉴幽微。”《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 幼聪睿,玄鉴深远。”

(3)帛书为“能无以知(智)乎?”,流行本改为“能无为乎?”

(4)天门,指皇宫之门。喻指朝廷政务。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天门日射黄金牓,春殿晴曛赤羽旗。”

(5)帛书为:能无“以”知(智)乎?;在古代知与智通用,而这里前面有“以”字,很明显应读为“智”,在后面的章节中,老子多次阐述不以智治国的观点,比如“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而流行本改为“能无知乎?”把这句话给解释为:“洞彻一切,能归于无知吗?”实在是对老子思想的无理歪曲,在其它章节里,流行本也把“无知”的对象定义为百姓,认为老子主张让百姓“无知”“愚蠢”,把老子说成反对开发智慧、追求知识,歪曲并否定了道家哲学,同时也否定了法治治国的哲学基础,为复辟人治,贵族世袭打下基础,实为一举两得。哲学乃万学之宗,哲学走上正道,民族必兴,哲学走上歧路,民族必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