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语文网 如今因特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流行起来。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观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
一、隐喻的内涵
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
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它并不在于各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束定芳认为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的(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另一种是以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网络语言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隐喻而来的。它既有人们通过已感觉到的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又有人们经刻意想象而新创造出的词语。可以说,由隐喻产生的网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就隐喻的词语范围和原因而言,任何一个词语都潜存着发生隐喻的可能性,而隐喻在哪些词语上发生,主要的依据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其中的相似性包括:
(一)物理相似性,指事物之间在形状上、声音上及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类在网络聊天室及BBS上较为常见。
1、形状上相似的网语,例如:“窗口”,这是个网络专业术语,由于其外观和功能上与平日的窗口相似所以得名。
2、声音上相似的网语,例如:“果酱(过奖)”,“青筋(请进)”,“米国(美国)”,“水饺(睡觉)”等,这些都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造成的谐音词。前面的形式是创造出来的网络词语形式,后者则是语言中固有的词语。
3、功能上相似的网语,例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这一网语指通过光缆把家庭的多媒体与全国的企业、商店、银行、学校、医院、图书馆、电脑数据库、新闻机构、娱乐场所、电视台及政府部门中的多媒体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在这里,人们把信息隐喻成可以进行买卖、装载、卸载的商品。它是把现实生活中“高速公路”可以连接各个开通路线地点的功能和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也具有的这种相似功能联系了起来。
(二)心理相似性,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它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它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经验。例如时下流行的网语“半糖夫妻”,“半糖”这个词来自台湾。在台湾人们非常流行喝珍珠奶茶,“半糖”最初就是指珍珠奶茶的甜度,即介于“很甜”和“不甜”之间的一种甜度。而“半糖夫妻”中的“半糖”不再表示饮料的甜度,而是指一种男女双方有各自独立空间的、甜而不腻的爱情。这个词正是通过人们心理感受上的一种相似性的隐喻而得来。首先它是通过“糖”来隐喻抽象的“甜”味,进而再用“甜”这种味觉来隐喻更为抽象的婚姻中幸福的感觉。再来看一下“半糖”中的“半”,它在这里不表示量的大小,而是表示程度的高低,即介于平淡和强烈之间,一种恰如其分的“幸福”感觉。
三、顺接原则的隐喻
在认识和识别事物时,人的大脑总是遵循着一个基本规律,即以已有的相关认知语境为基础来认识新事物,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已有的认知语境,从而为下一个认知活动做准备。在网络交际中也是如此,人们常常倾向于以某个事物为中心,寻找与此相关、有联系的整体。运用隐喻方式创造一些新的表达,这些表达新奇生动、诙谐幽默、一针见血,很容易被网友们接受,并迅速在网际中传播开来,成为网络词语中的一员。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通过隐喻创造的词,有些还会繁衍成一个族群,形成某种系列词语。这就是所谓的顺接式隐喻网语,例如:
(一)网虫系列
网虫: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人,是网络人群的主体,对网络有着非比寻常的爱,甚至以此为家。
爬虫:初级网民,与菜鸟一样也是新手,属于进化中的低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