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6|回復: 0

[中医世家] 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8-29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07年9月,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指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在曙光国际健康中心的基础上,引进昆仑-炎黄公司的KY3H健康管理模式,整合原有的中医“治未病”和优势学科资源,组建了自成体系的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五年来,中心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理念,以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科技,弘扬中华健康文化,为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预防、保健和诊疗,为普及“未病先防”的中医健康理念,根据全球的趋势、社会的需求、国际成功经验和我国传统优势,系统开展中医体质评估、健康保健指导、“中医治未病”进社区项目等以中医为特色的预防疾病及“治未病”工作。2007年9月,曙光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首批试点单位,2007年12月,成为上海市“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单位。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预防为主”卫生战略思想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则是目前实践国家医疗卫生重心前移、下移战略的重要措施。“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核心思想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体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它涵盖整个“三级预防体系”,与现代医学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主导转变的趋势相符合。
  目前我们这个时代疾病负担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不少家庭面临“因病致贫”以及“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卫生体系正担负着沉重的压力。
  由此我们必须转变医疗策略及服务模式,即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主导转变,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促进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曙光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以后,首要的任务是向同行、向社会、向百姓大力推广和普及治未病理念。2008年1月,医院承办上海市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上海市副市长杨定华出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名老中医颜德馨及陈凯先院士、沈自尹院士、胡之璧院士等10多位著名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通过研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建设方向。2008年10月,医院承办首届“治未病”高峰讲坛,暨“体质—肝/胆—易发疾病防治”专题讲坛。王国强、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发表主旨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全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及有关专家,就“治未病”与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体质、脏腑功能与人的健康状态,个体人的健康状态分类与风险管理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了专题宣讲。2008年12月,医院在门诊大厅开展“治未病体验活动”,向门诊病人宣传治未病科普知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验活动。2009年8月,医院承办“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围绕中医治未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积极探讨。近年来,治未病中心作为全国治未病建设的样板基地,还先后接待国内外参观团队200多个,先后在多个学术会议和论坛上作主题交流和经验介绍。
  除了在业内大力弘扬治未病理念外,治未病中心专家积极向社会和群众宣传治未病的知识。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晓天先后参加浦东电视台沟通节目、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名医大会诊》栏目、东方电视台《36度7明星听诊会》、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星·养生》等多个电视节目,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和健康时报、保健时报等各类媒体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先后走进约80个社区及单位开展咨询义诊150余场。
  创新开展中医体检
  随着我国慢性病发病率的增高,亚健康人群的增多,2008年我国由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构成比为70%。而通过体检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使慢性病发病率降低50%。对慢性病而言,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中医体检作为早期预防和干预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根据社会需求,结合中医药特点,“治未病”中心创新开展中医体检。
  中医体检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中医体质及当前机能状态,针对不同体质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调理的指导,包括饮食禁忌,食疗建议、四季进补注意事宜、健康习惯培养等等。治未病中心开展的中医体检还将现代化体质判断仪器、中医诊疗仪器、甲皱微循环测定仪器等应用于中医特色的健康体检中,进行中医四诊的仪器判断、体质测评、甲皱微循环测定,具有客观数据和详细指标,有利于体检对象对体质和中医参数具有感性认识和对比参照。
  中医体检包括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四诊仪、二十五音分析仪、中医证素分析仪对体检者分析中医体质和亚健康测评的体质类型(平和/偏颇)、易患疾病、健康状态、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指数、生存质量、生命周期中医诠释等。
  其中,中医体质辨识仪融合中医体质测评、健康体检、生物动态监测、亚健康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以及健康信息分类标准(SOAP)、心理指数评测(SDS)和生存质量测评(SF-36)等国际通行的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和规范。运用中医传统问诊的标准化量表、“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智能化健康服务与管理平台判断个体“人”的体质类型,提供个性化的体质调理方案,从辨识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
  中医四诊仪根据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问、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中医四诊仪能准确采集舌面诊图像特征、脉诊波形特征;并精确分析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及脉象要素,得出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量化诊断结论;全面管理中医面、舌、脉象数据,根据检查得出的面、舌、脉的情况相应的对其进行衣食住行方面的健康指导。
  二十五音分析仪根据中医“望闻问切”中的“闻”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中医闻诊理论和技术已经失传了2000多年,近年重新被整理和发掘,并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代替了人的听觉系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精确的量化指标,减少了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判断误差,从而使传统的中医闻诊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一门新技术。
  中医证素分析仪,遵循中国临床辨证思维和规律,通过对四诊资料(症)的综合、分析、辨别,得出证素,再由证素根据中医理论组合成证名。
  体检后,中心出具含有四诊资料,辨识体质类型和健康状态的中医体检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由中医专家给予综合健康指导,侧重改变客户原有不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指导、运动调摄、心理疏导等。以“治其未生,治其未成”为核心理念,集中医院高级中医专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通过排查危害健康因素,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为顾客人群提供系统的个体保健建议,通过采取中药调理、针灸按摩、冬病夏治(敷贴疗法)、膏方调养(冬令进补)以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
  推动中医治未病进社区
  浦东金杨社区的林大爷近来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中医贴耳穴增进肠蠕动的方法治疗自己的便秘,一周以后,便秘症状就有效缓解了。他说,以前吃泻药状况时好时坏,而且还担心药吃过了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现在这种贴耳穴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效果也很好。类似“耳穴贴压技术”这样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未病项目已经有11个具体内容在浦东新区10个社区得到了推广。这是曙光医院与浦东新区2008年签订“中医治未病”进社区合作协议后,在3年内实现的建设成果。
  为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预防、保健和诊疗,为普及“未病先防”的中医健康理念,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指示,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和当时的浦东新区社发局联合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项目,于2008年创建了“5+1”的社区推广模式,逐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所谓“5+1”就是联合五个社区和一个三级医院,让三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的培训、讲座和指导。五个社区包括张江、孙桥、金杨、三林、迎博社区。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通过三年的推广工作,曙光医院已将合作社区逐渐扩展到10个,此后还将覆盖至15~20个。
  3年来,专家下社区宣传、培训等共计200余次,开展讲座30余次,培训社区卫生干部及社区医生120名左右,收录体质辨识表200余份,收录各项目表格1470余份,宣传人数达1850余名,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120人。项目社区相关人群中的疾病知晓率达95%,相关的干预率达85%,认同度以及参与度达80%。
  曙光医院的专家在进社区的过程中,注重“授人以渔”,让社区卫生干部、社区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率先掌握这些治未病项目,同时印制了光盘、健康手册等大量的宣教资料,配合基层医生和社区居民较好掌握这些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即使天气刮风下雨、一些老年居民腿脚不便,他们也不愿落下一次。在初见成效时,居民口口相传,使更多居民收益,治未病技术得到社区居民一致的认可。
  中医治未病的11个项目在社区推广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治未病项目均以操作简便、预防保健效果突出而在社区大有用武之地。
  如耳穴贴压技术在社区便秘倾向人群中的推广研究项目在浦东金杨、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已完全掌握耳穴贴压干预便秘技术,并独立开展,受试者反响良好,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社区老年人群相关常见疾病中,如颈肩腰腿痛、失眠症、神经衰弱等等。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拟订开展专科门诊。经调查显示,明显改善者占43.40%,有改善者占52.83%,总有效率为96.23%。
  “导引八法”是预防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项目,并形成易在社区推广的自我保健方案,经锻炼后在颈痛情况、肩痛情况、腰痛情况、髋痛情况、膝痛情况、颈部功能、行走功能、日常功能方面总有效率达90%多。为让更多社区居民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医院还建立了独立的网页,可上网观看图片学习掌握。
  中医综合干预法防治早期高血压的社区推广项目中,已完成高血压人群社区宣教人数400例;完成中医体质辨识及高血压管理相关项目调研,搜集信息300例,对各社区定期培训指导,共培训社区临床医生及社区卫生干部共60人。已完成“降压八段锦”手册、光盘、高血压知识手册编写,并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发放。
  社区老年性失眠防治干预也是新拓展的项目,在项目的推广宣传过程中,项目的受欢迎和被接纳程度,大大超出原先的预料。社区的巨大医疗健康需求,使医务人员感到中医“治未病”下社区的相关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作用。通过对前期工作的总结评估,肯定了相关推广、培训、宣传活动模式的作用。根据社区的实际要求对相关计划做了改进完善。调整了相关讲座的顺序,使之更具有连贯性。修改了部分讲座内容,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以记忆。对睡眠健康知识进行了整理,为编写宣传手册做好准备。
  此外,社区糖耐量减低人群防治的干预项目、降低脆性骨折风险的社区推广项目、社区COPD患者干预项目、代谢综合征中医药防治等也都按计划向社区逐步推进。
  治未病项目深入基层,获得了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显示出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巨大需求量。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扩大社区覆盖面,增加推广项目,曙光医院计划今后将拓展到15~20个社区,并推出新增隐匿性肾炎中医药防治、哺乳期妇女奶结的自我保健方法等新项目。此外,将配合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病专科门诊,方便周边居民就诊,同时,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总结出新的中医预防和特色治疗方法,向社区推广。
  同步加强科研教学工作
  依据医院的自身优势,治未病中心选择重大疑难疾病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围绕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的临床研究。目前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5项,包括“导引八法”预防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社区推广项目;耳穴贴压技术干预便秘的社区推广研究。其中有一项是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系统理论研究,中心承担了分课题《体质-脏腑-相关“易发疾病”群防治方法体系整理研究》中的三个专项研究:《“肝硬化”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脂肪肝”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此外还承担了两项国家中管局中医诊疗设备开发:现代中医“未病”诊断综合分析系统及数字化中医四诊仪的开发研究。中心承担了《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慢性心衰——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临床研究》等5项上海市科委及卫生局课题,《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进社区项目推广》等4项浦东新区卫生局项目。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参与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亚健康状态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共同开展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医院积极构建治未病人才梯队,形成了一支中医名家挂帅,由各临床科室专家组成的治未病专家库。同时,医院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本院医师进行中医“治未病”培训,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亚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治未病中心目前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仪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中医调理师见习基地,每年医院均接收大量外省市兄弟医院医生来院进修,同时承担实习生、研究生的临床见习工作。为了突出治未病工作的特点,中心还带领研究生进社区开展治未病项目的临床见习。
  中医治未病中心的建设旨在弘扬中医中药的优势,将防病与治病有机结合,探索构建一种新的健康保健模式,创导超前的健康保健思维,为落实医疗重心前移、下移做出贡献。通过5年的实践工作,医院在探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在国家中医药“十二·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医院将持续稳步扩展治未病中心的医疗业务,大力发展治未病各项工作,为创建新型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健康管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王姿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