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5|回復: 0

[中美關係] 周慧来:展望胡奥峰会的战略意义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 周慧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8日正式展开对美国的国事访问,美国奥巴马政府用一系列方式高调表达了对这次访问的期待。在即将举行的胡奥峰会上,两国元首围绕什么样的议题展开会谈是全球观察家的分析重心。自2010年初以来,由于两国实力对比变化与相互战略猜忌的恶性循环,中美关系出现紧张状态。鉴于这种背景及中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胡奥峰会的战略性意义更值得关注。
一个双方增信释疑的机会 
  据媒体报道,胡锦涛访美带领拥有500人之巨的商务队伍,届时两国很可能签署一系列贸易协定,涉及美国向中国销售飞机及零部件、农产品和牛肉。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以及清洁煤技术等预计也在协议之中。白宫消息说,胡奥峰会的准备议题包括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气候变化和朝核问题等。这些都是近年中美两国起争执最多的领域。
  对当今世界上最大也远未达成互信的两个国家来说,两国元首会谈的意义绝非这些议题和可能所要达成的商务协议那么简单。20世纪70年代负责对华外交的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对胡奥峰会的评价认为:“这是继1979年邓小平访美后最为重要的两国会晤。” 中国新华网则发表文章说,胡锦涛和奥巴马将为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谋新篇,再布局”。
  中美现在正面临既相互依存,又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局面。在国家间关系中,利益相互依赖与分歧共存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不同的是,中美两国的身份、地位、实力与雄心抱负不一样,一个是守成霸权国家,一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国家,被公认为最具潜在实力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这决定了中美远不是一组简单的双边关系。
  中美两个国家不同的分歧不仅仅影响双边关系,这就像任何其它一组普通的双边关系一样。但中美的分歧还有更深层的潜在风险,两国分歧若影响各自的战略误判,就会产生国际关系中经典的状况:安全困境。最终难以摆脱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大国政治悲剧的结局。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足够多,合作空间也足够大,但两国的互信却也严重不足。从这个角度讲,胡奥峰会所谈的议题固然对双边关系影响重大,但相比两个国家要避免大国政治悲剧的目标而言,彼此增信释疑无疑更为重要。
  日前双方政府官员就两国关系的一系列谈话可以进一步佐证这个评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希拉莉)在1月14日的讲话中否认了“中国威胁论”、“中美零和论”以及“两国集团论”,强调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希拉里表达的信息很明显,就是美国并不以遏制中国为目的,不对中国崛起持一种敌视的态度。
  与此相应,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同日再次强调中国并没有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发展的意图并不是挑战或取代美国霸权。崔认为此次胡奥峰会“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领导的会谈”,则从中美之间存在的国家实力差距和发展程度差异来说明中国要挑战美国霸权更不具备实力。
  胡锦涛本人在访美前书面接受美国两家媒体采访时也呼吁两国抛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展开新合作。 
中美都承受不起全球体系崩溃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14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呼吁两国避免再次陷入冷战,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走向的一种担忧。从去年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及前景来看,两国能否在有限冲突和博弈与妥协中增加互信已到了至关重要的阶段。中美关系正处于不进则退的节点上:要么达成一定程度的互信,要么爆发冷战式对抗。
  基辛格在文章中发出警告:“当核扩散、环境、能源和气候等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全球解决方案之际,双方之间的冷战将导致国际社会必须选择站在哪一边,将分歧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内部政治中。”从两国利益以及全球角度的和平与发展来说,中美双方都承受不起冷战式对抗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与美苏关系不一样,中美双方处在同一个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两国的利益与体系的有效持续运转紧密相连。全球化把双方的多重利益捆绑在一起,全球性问题则是双方面临的共同威胁。一旦两国走向冷战式对抗,目前的全球体系势必会出现动荡甚至崩溃,美国将可能丧失霸权,中国崛起也可能会由此夭折,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两国元首都将在人类历史中背上不负责任的名声。
  中美两国要避免冷战式的对抗,就必须直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一方面需承认分歧的存在并厘清这些分歧的轻重缓急程度,表达致力于解决或存留某些分歧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分歧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从而加强相应的危机预防和管理机制的建设,把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中美关系及各自内部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两国元首不可能在所有议题上达成一致,但存在的分歧不能影响各自的战略认知,这或许是胡奥峰会的意义所在。
  
作者是中国独立评论人士
  
《联合早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