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5|回復: 0

[南中國海] 南中国海 中美死结难解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1-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 @黄慧敏
从2010年的口头骂战到去年相互拦截对方渔船,
再到今年的中菲黄岩岛对峙、越南制定海洋法、中国设立三沙市,
南中国海岛礁和海域的主权纠纷不断,就连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也卷入口水战。
中国舆论认为美国的声援
鼓动了争端国采强硬态度,
目的是要以局势不稳为由,让美国军事重心重返亚太。
美国则辩称是因局势升温,为了保护有利于自己和各方经济利益的航行自由才不得不介入。
在某一层面上,南中国海实际上正逐步成为中美两大国的博弈场:
政治观察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南中国海问题将是中美解不开的死结。
北京
特稿
nghuimin@sph.com.sg
图@蔡新友
中国和美国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要打破历史上大国互相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为新崛起国家和现有强国的和平共处之道寻找新答案。
  然而,只要望向南中国海,很明显的,这个创新答案还未被找到,也不容易寻获。
  在中美摸索出新的大国关系之前,南中国海局势恐怕难有真正平静的一天。
  从2010年的口头骂战到去年相互拦截对方渔船,再到今年的中菲黄岩岛(菲律宾称斯卡伯勒礁)对峙、越南制定海洋法、中国设立三沙市,南中国海岛礁和海域的主权纠纷不断。
  犹如牛顿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争端国纷纷采取措施相互反制,使得局势一再升温。各国的鹰派时不时嚷嚷着要开打,就连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也卷入“口水战”。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受访时说:“南(中国)海既牵涉地缘政治,也牵涉海权问题。将来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掌握了南海的主权和资源。除了美国,就连日本和印度等区域大国也都相继借由油气资源开发、战略调整等方式介入南海问题。”
南中国海逐步成为中美博弈场
  南中国海作为水上“丝绸之路”,承载了全球50%的海上货运量。美国经由这条水路达成的贸易额,每年高达1.2万亿美元(约1.5万亿新元)。该海域据说也储有丰沛的石油和天然资源。
  攸关自身利益,美国虽不是南中国海主权的声索国,却也高调表态,宣示美国密切关注局势。在某一层面上,南中国海实际上正逐步成为中美两国的博弈场:一个努力想巩固自己的区域影响力,另一则想将对方排在门外,或至少避免对方围堵自己。
  华府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亚太安全项目高级主任克罗宁(Patrick Cronin)指出,中国海军的投射能力正向外海拓展,而在保卫领海之余,中国似乎也有意将美国的海事军力推开,使其远离中国海岸线。
  克罗宁说:“二战后,美国海军就一直是这个区域的主要海事力量。我们因此不确定,如果美国撤走或削减军力,新的权力布局会是如何。区域里的每个国家会如何进行战略盘算。
  “这种不确定性致使各国展开竞争,大家都试图成为左右区域行为规则的一方,以掌握南中国海局势的发展趋势。”
  美国公开质疑中国设立三沙市激化区域矛盾并声援盟国菲律宾等一系列举动,在克罗宁看来,也正是为了上述目的。美国通过这些举措向中国施压,以确保南中国海争端的处理,将以国际法规为依据。
  但与此同时,美国于两年前宣布的军事战略东移,因为时间点上的“巧合”,也被认为是催化南中国海问题升温的“始作俑者”。
中国舆论:美国的声援鼓动争端国采强硬态度
  中国舆论普遍认为是美国的声援鼓动了其他争端国采取强硬态度,而美国的目的是要借助局势不稳定为借口,让美国军事重心合理地 “重返亚太”。这也将保障亚太地区经济腾飞之时,美国不会落单。
  吴士存坦承,即便美国真正保持中立,南中国海问题也不会立刻得到解决。“要彻底解决需要时间。但如果没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升温、复杂化,从地区热点问题变成全球热点。
  “美国一再说无意遏制中国,但我看美国就是要围堵中国。遏制(contain)与(美国常用的)防范(hedge)只是英文用词上不同,但说美国是要遏制更准确。”
美国否认操弄
  对此美国自有不同看法。克罗宁认为,美国是因南中国局势不断升温,为了保护有利于自己和各方经济利益的航行自由,才不得不介入。
  他也辩护说,美国在对南中国海问题表达关注的过程中,或许时而显得太强硬,或者过多仰赖军事途径,但中国民众指美国操弄整起纠纷是毫无根据的。“两国外交关系有起有落,一直不稳定。这种环境里,双方做出的外交姿态,肯定不是每次都能恰如其分。”
  不过,不论美国是主动或被动介入南中国海,不得否认的是,中美这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南中国海的拉锯战,将是真正决定南中国海权力布局是否“洗牌”的关键。如果中美无法就对方在南中国海的战略目的消除猜忌,该海域的行为规则将难有共识。
未来局势不容乐观
  虽然克罗宁和吴士存都一致认同,中美不会因南中国海而大动干戈,但他们直言南中国海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都将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吴士存说,用武力解决问题虽然看似很容易,但事实上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因此只要不触碰中国底线,中国一定会坚守和平解决问题的承诺。
  可是由于这毕竟牵涉中美互信和利益问题,所以双方肯定都不会退让。地缘政治的角力必然继续下去,南中国海的未来局势不容乐观。各国只能尽量妥善应对,难求彻底解决。
  克罗宁说:“中美将继续开展合作,但竞争关系也会并存。区域各国也将继续寻求某种程度的军事制衡。相互制衡、相互威慑的理论,几个世纪前就已出现,在这更为复杂的21世纪里,这些理论依然不变。”
中国亚细安隔着更大的南中国海
南中国海问题加深了中国和亚细安的隔阂。亚细安国家要经济合作找中国,安全合作找美国的“生存模式”正逐渐现形,而受访学者就呼吁中国为亚细安提供更多安全感。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学者斯托里(Ian Storey)受访时指出,作为一个区域组织,亚细安一向致力于和所有对话伙伴国维系良好关系。但十个成员国毕竟有各自的考量,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立场不一。其中,和中国有领土争议的越南和菲律宾就较明显地靠拢美国,又是举行联合军演,又是高层对话。
  因此,南中国海问题不但加剧了中国和个别东南亚声索国之间的争议,也进一步分裂了亚细安。这对中国与亚细安长远关系的发展和互信建设将是一道障碍。
  上个月的亚细安外长会议正是因成员国无法就南中国海问题的表述达成协议而没有发表联合公报。亚细安事后补发了六点原则声明,但个别成员国还是忍不住撕破脸,相互指责。
局势迫使部分亚细安国家选边站
  其实亚细安成员国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吴士存发现,当前局势已促使部分国家,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在中美之间有所偏向。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寻求中国的合作,安全上则寻求美国保护。“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二律背反现象,也是中国需要反思的地方。
  “这十年来,我们和东盟(即亚细安)双边经济关系合作发展很快。但在安全问题上,东盟没因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合作加深,而减轻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中国目前是亚细安第一大贸易伙伴,亚细安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吴士存说,中国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向亚细安和周边国家承诺与证明中国将遵循和平发展路线,不寻求霸权,但要让周边国家信服,需要过程。他建议中国参照2003年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亚细安拟定类似条约,承诺不以武力解决争议,以增进安全互信,“让这些国家不必寻求美国的保护”。南(中国)海问题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问题之一,但不是全部。东盟是重要的近邻,也构成中国重要的周边关系。中国应会采取措施来化解和东盟之间的隔阂与疑虑。”
  中国外长不久前刚刚前往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访问。这三国同样是南中国海主权的声索国。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SIIA)主席戴尚志就认为,此次访问是为了展示中国始终支持亚细安,而并非如外界所指在搞分裂。
南中国海小百科
■岛礁数量:超过250个
■声索国:围绕南中国海的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都称拥有部分海域或岛礁主权.主权宣誓涵盖范围最大的是中国。
■资源储备: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据说有约70亿桶,天然气估计900万亿立方尺。
■严重冲突事件
 *1974年――中越在西沙永乐岛群开战,双方各有死伤。
 *1988年――中越为抢占礁盘擦枪走火,在赤瓜礁发生军事冲突,越军约400人伤亡。
 *1990年代――中国在美济礁修建基地,菲律宾强烈抗议并登岛驱逐了美济礁上人员,
        摧毁了礁上建筑。
化解争端共识难成
化解南中国海纠纷之路挑战重重,各国一直未能就解决问题的渠道达成共识。
  目前解决争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递交国际法庭裁决,或争议方直接谈判协商。可是斯托里表示,这两个渠道得以落实的概率是越来越小。
  他说:“递交国际法庭裁决需要争议各方同意,但中国已坚决反对国际法律仲裁。所有声索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立场近年也是越来越强硬,要他们通过协商做出妥协将很困难。”
  此外,如果采取协商,那应该是由争议国一对一进行,还是多边展开?这也是个争议点。
  在南中国海主权纠纷上,中国一贯主张由当事国进行双边谈判;菲律宾、越南和美国等则都支持多边解决机制。
  克罗宁表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力量悬殊,在双边谈判中,小国的利益能否获得公平对待难免令人担忧。相对的,在多边机制下,采纳的是大家都能认可的准则,这将长远地解决问题,否则区域各国总会缺乏安全感。
  可是吴士存认为,多边机制下,外部势力将借机谋求自身利益,使矛盾复杂化。他进一步以北部湾领海划界为例,以强调事实已证明中国不会以大欺小,国际社会应对中国有更多信心。
  中越两国经过多年谈判,终于在2000年依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为主权存在争议的北部湾领海划定界限。其中越南管理海湾面积53%,中国管理47%。
  
《联合早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