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与治统之间罗厚立传统中国政治的理想模式是“治教合一”,即在教化的基础上实行治理,而两者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如《礼记·中庸》所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从汉代贾谊说“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到近代张之洞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一理想型政治的观念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士人的努力方向。但是真正的“治教合一”,一般认为只有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三代”时曾经实现过,那是所谓“天下有道”的时代。在那之后,德与位难以两全,实际的结构已是“治”与“教”分为二统,由领有天下的君主与士人各司其职,分而治之,合而应付作为象征的理想。《新唐书·礼乐志》说得很明白:“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道统”与“治统”作为专用名词出现固然晚到南宋以后,但二统的分工早就非常明显。西元五○二年,梁王萧衍迫齐和帝禅位自代,琅邪颜见远“不食数日而卒”;萧衍大不以为然地说:“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萧衍的意思,当然是士大夫应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