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2|回復: 0

[國學灌水] 寺消失 诗传诵:雪泥鸿爪觅东坡(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9-4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信息时报
  蒲涧寺是白云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位于原蒲涧上游,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据说寺前为仙医郑安期炼丹处,气势磅礴,风景绝佳,一帘涧水激喘如百尺飞流,二壁怪石嶙峋似两幅巨画,伴随着无数挺拔树、满山含笑花,令游人如入仙境。著名学士苏东坡谪居岭南时,曾游蒲涧寺,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相谈甚欢,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可惜今已难觅。  
  苏东坡又作诗两首,一首为《赠蒲涧长老》:“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赠蒲涧长老》这首诗知之者不多,不过,另一首《题广州蒲涧寺》却传颂甚广。“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U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在《题广州蒲涧寺》里,苏东坡描述了蒲涧寺古木荫森、飞涛百尺,原是仙医郑安期采药处,传说秦始皇曾派人到白云山嘱郑安期采摘九节菖蒲以作长生不老之药。苏诗记下了这段史实,讽刺了秦皇的愚蠢。而白云山的蒲涧寺更因他的这首题诗而历代扬名。这首诗,曾被人们镌刻于石碑竖于蒲涧寺旁。明代时,蒲涧寺门额为知名学士何吾驺所题,文士刘介龄仿苏东坡笔迹,书苏东坡题蒲涧寺诗隽刻于石上。后来,蒲涧寺年久失修废圮。明代末年,人们又在那附近建了一座濂泉寺。有趣的是,苏东坡的《题广州蒲涧寺》诗碑被移到濂泉寺山门左侧。蒲涧寺曾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而今古刹、飞瀑、诗碑都已不复存在。
  不过,如今在广州碑林以室内置碑为主的南雅堂里,还刻有苏东坡题广州《蒲涧寺》的碑刻,这碑由梁锦英所书。看碑文,寻古迹,也不失为后人留下了品味大文豪苏东坡的一个文化平台。
  六榕无树记东坡
  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奉诏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净慧寺内―游。净慧寺主持道琮久仰苏轼大名,乃抓住这个机会,向苏东坡求宝,以作纪念。苏东坡见庭院中有六株榕树,苍翠茂盛,婆娑如盖,生机盎然,便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书,厚重雍容,潇洒遒劲。落款为“眉山苏轼题并书”。既曰“题”,又曰“书”,东坡解释说:就算是给小亭做个匾吧。道琮大喜过望,谢过东坡,即令人拿去做匾,悬于小亭之上。自此,苏轼所书“六榕”手迹,成为该寺的一件重要文物。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寺塔修葺,巡抚张兆栋见东坡墨宝,甚觉可贵,乃拓字制匾,悬于寺前,正式改名为“六榕寺”,并沿袭至今。苏东坡留墨宝的这个故事,在《广州故事》一书中评论家江励夫先生写的《苏东坡题“六榕”》一文有详细的解读。
  六榕寺之名因苏东坡而来,苏东坡的题匾,现也仍悬于六榕寺内的花塔前。而在1982年重修六榕寺时,还把苏东坡的“六榕”两字制成匾额,挂在寺庙的山门之上。东坡的题字使六榕寺的知名度大增。不但六榕寺以题字而得名,到后来,连六榕寺所在的街道,也改名为六榕路了。可惜的是,寺内的六株榕树,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消失了。为了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后人还在寺内补植榕树,并筑建了一座亭子,名曰“补榕”。至今,寺门两边有幅“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便生动地记下了六榕寺与苏东坡的这一段因缘。
  另外,离补榕亭不远处,还有一个小馆,馆门有幅对联:鸟语花香会心即道,行云塔影触目皆禅;横批:圆通。馆内有一白色玉石所铸的苏东坡塑像,站在一刻有“六榕”二字的褐红石基上,而东坡则头戴竹笠、脚踏木屐,衣袂飘然。馆内很安静,不时见有僧人路过东坡像面前时,恭敬地单掌为礼,可见东坡在后世人,尤其在六榕寺出家人心中的分量。
  赋诗题壁留石门
  “石门返照”曾名列羊城八景,宋代时,石门在距广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如今的“石门返照”在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
  石门美景自宋代以来,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前去游览观赏,这当中包括我国一代文豪苏东坡。据《羊城风物》记载,相传宋元符三年(1100年),63岁的苏东坡由海南前往永州(今湖南零陵),途经广州,游石门北面灵峰山(即现在金沙度假村山边的小山)。当时山在江中,山上有一座小寺名普陀院,风景仿佛江苏金山寺的缩微,苏东坡曾畅游过金山寺,因此地与金山寺风景相似,他感觉自己好像来过,因而赋诗题壁:“灵峰山上普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在这首题壁诗中,暮年东坡以和尚“德云”自况。普陀院由于东坡题诗而香火大盛,扩建为寺。后为清代战火所毁,今已湮没无存。但东坡诗碑却于上世纪50年代末被发现,今由广州文物部门保存。这也是大诗人苏东坡与羊城的一段佳话。他在诗中以“德云”和尚自况,德云原是印度佛经中的高僧,妙高台原在金山寺,这些都不过是苏东坡的比拟之词,诗人要表达的也许是对岁月流逝的不胜唏嘘。
  苏家山胜迹:东坡后人与广州的不解之缘
  有意思的是,不仅苏东坡本人与广州白云山的渊源极深,就是其后代也与白云山有着不解之缘。
  在白云山摩星岭附近,今山庄旅社后面,有一处“苏家山胜迹”,此处乃为苏东坡的孙子、官至太尉的苏绍箕墓地。苏绍箕号晴川,是苏东坡第三子苏迨的长子。苏东坡仕途坎坷,屡次被贬。而他的第三子苏迨与夫人欧阳氏,避祸南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1088年,苏迨二子苏绍箕出生,后来次子与广州白云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广州山水》一书对此亦有详细记载:1143年,苏绍箕解甲回归到广东南雄珠玑巷,次年迁居广州,住在二子苏世度家中。苏绍箕十分喜爱白云山的风景,遂在白云山月溪旁边建月溪寺,置田十顷寺中使用。因寺中祀苏氏历代祖先,故又称月溪祠、苏家祠。后来,寺曾改称月溪书院,后又称苏公祠。至明代,香山人黄瑜把已废的月溪寺改作铁桥精舍,受徒讲学。后来复为苏氏祠,1933年时称碧江苏氏山祠。苏氏后人不少居于广州东圃镇车陂村,该村有苏晴川祠,乃纪念苏太尉的祠堂。只是,后来苏氏山祠毁于战火,20世纪60年代在原址上建起了山庄旅社。
  如今,在“苏家山胜迹”入口有个小石碑,刻了两行红字“此路通往苏家山,苏东坡之孙苏太尉墓”。一直沿住小路走过去,会发现左有有个石碑,刻着墓主祖父苏东坡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往下走不远,就到了墓地,墓地很开阔,正中的地方写着“宋朝苏太尉之墓”,摆有鲜艳的花朵,还有线香以及酒杯。
  墓地还竖有一些有“苏太尉苏公墓志铭”、“苏太尉的族谱”、“三苏后裔拜祖团眉山之行”等石碑,另外,还有一白色石碑上写着“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晴川苏公祠,含苏绍箕墓,广州市人民政府2002年9月公布,2003年5月立。”在此碑后面,写着还有一个晴川苏公祠堂,就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祠前大街2号。记者前往车陂寻找,一路问去,倒是很容易就找到了。晴川苏公祠堂2008年12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外围有红色的栏杆,门前则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苏晴川历史简介,一块是晴川苏公祠简介,整个祠堂显得古色古香,保护得很好。
  小链接
  宋代羊城八景
  根据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的《广州府志》记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而苏东坡的诗文,吟咏了宋代羊城八景中的“扶胥浴日”、“蒲涧濂泉”、“珠江秋月”与“石门返照”,由此可见,苏东坡非常钟情宋代羊城八景。

         来源:信息时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