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医药报 在《内经》和其后历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瘤这一名词,脑瘤是西医所谓,但《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指的是肿瘤,张仲景在《伤寒论》描述过“头痛,呕吐者,吴茱萸汤主之”类似脑瘤的症状,为什么张仲景提出温阳降逆的方法呢?我认为,脑瘤是由血瘀、水瘀、积块阻滞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阴阳不调而出现的头痛、呕吐等症状。
我们观察到,脉络瘀阻,络破血瘀,宿昔成积,或血瘀后,血瘀不行则为水,俗称水瘀,郁阻于脑部,就成脑梗塞、脑水肿、脑出血、脑瘤,都会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半身不遂、失明等一系的症后群。
脑瘤不同于脑中风,而是慢慢的进展和推移,是逐渐发生发展的,为什么会引起呕吐呢?因为阳虚阴积,血瘀阻络,水瘀积脑,血瘀成积,血犯于上,颅脑积浊,胃寒犯肝,肝胃不和,而发生的呕吐。
根据多年经验,我摸索出治疗脑瘤头痛的方子消积止痛散。
《素问·举痛论》曰:“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这就要问,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为什么抵不住寒呢?这要从脑瘤的产生谈起,寒是脑瘤产生的主要原因,寒也是疼痛产生的原因,所以说,脉络不通,而引起血脉不通,谁主血脉呢?是心,痛与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心为阳中之阳,如果阴盛阳衰,阳气不足,血水内结,血与寒而成积,则积血而不行,不通则痛,痛的原因找到了,归根结底在于是寒,那么就是阳气不足,所以治痛应以破阴回阳而治之。
头痛是脑瘤的一大症状,能否缓解头痛,是取得病人的第一信任、能否使病人继续治疗的关键。若辨证用药失误,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就会放弃治疗。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因而发掘、探讨、研究一个有效的方剂,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曾苦觅古方,寻求妙方仙丹,后在临床中发现,流传于民间的“追风散”是治疗脑瘤的有效方剂,此方在宋代《和剂局方》有原始的处方,在《局方祛风》也载入该方,并详细讲到该方有祛痼疾、除陈疴、祛风化积等效果。到了明朝,龚廷贤所编著的《寿世保元》也记录该方在本书的“头风门项”,都是原药味,原剂量,皆成治头痛为奇方。
我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此方的药味上加了麻黄、白芷等药后疗效更佳。该方起名为“消积止痛散”:川乌、草乌、石膏、川芎、白芷、人参、甘草,天麻、附子、明雄黄(研末入药)、乳香、没药、辛夷、细辛、芥穗、防风、麻黄、羌活、全蝎、僵蚕、地龙。此散剂的制法过程从略,共二十二味药。
川乌、草乌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络表里、内外,破沉寒,除痼疾,驱伏邪,透表里,芎、芷、防、芥、羌、辛夷芳香透窍,直入脑海,行上开窍,疏风化湿,天麻、南星、附子化积定风,石膏甘寒清热,防辛热燥烈之过,雄黄解毒消瘀,乳香、没药化瘀定痛,诸虫深入血分,搜剔伏邪。白芷一味,称植物麝香,芳香直通七窍,与川芎相配,专治头痛。麻黄微辛,破阴回阳,其尚能发掘下焦之阳,达皮毛之窍,凡空隙之处皆可锐而入之。故麻黄有破冰解瘀之功效,配诸药,对寒积交结,湿浊血瘀,深伏不出,引起的头痛,祛邪外出,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引伏邪外透。
“消积止痛散”引药直入脑窍,破其积滞,通十二经络表里内外,通经活络,对脑窍暴性头痛,服之可效,并可使积聚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