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晚报
卫顺德老人在向记者展示自己用汉字原生态书法创作的《离骚》长卷。 均为刘炬 摄
用汉字原生态书法表现的“群”字。
记者 刘炬 通讯员 胡佩生
“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外形,就是中国第一代图画象形文字中的‘西’字。鸟在傍晚归巢的时候,它的头是向西看着夕阳然后才入睡的。鸟巢设计者要是懂得汉字原生态象形意义,在鸟巢上方添加上鸟的话,整个艺术性将可提升30%。”今年82岁的湘潭老人卫顺德,用他大半辈子精力研究解码“字源于画”的造字艺术与书法艺术,写出了两部专著,并被译为英法德三国文字,造诣颇丰。昨日,记者慕名来到卫顺德家中采访时,老人正在用汉字原生态书法创作200米《离骚》长卷。他告诉记者,“中国的文字,完全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
41年自费20万元解码“字源于画”
82岁的卫顺德,是湘钢的一名退休干部,早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经济专业。
“说起与古文字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卫顺德告诉记者,那时,还在新疆冶金局工作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出差到浙江绍兴,因为好奇,禹王庙里的禹王石碑文字,勾起了他的兴趣,这些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古老。为了研究这些文字,卫顺德曾一天跑遍上海的古籍书店,也曾遍访古汉字领域学术泰斗。查找资料、购买书籍、讨教交流,尤其是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研究等,卫顺德总结出一套“字源于画”、“书画同源”的图画象形字理论。
1990年,卫顺德从湘钢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图画象形原生态汉字的研究中。卫顺德说,60岁退休那天,他就暗下决心,希望在自己接下来的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古汉字的研究领域。直到现在,卫顺德每天都是凌晨4时起床,中午短暂休息,晚上工作到10时,这样工作12个小时以上,数十年不间断。
正是这样近似痴迷的研究,卫顺德出版了《汉字原生态书法》、《图画象形字艺术》两本专著。到目前为止,他已自掏腰包20余万元,投入对古汉字的研究。
他破解了《佝偻碑》77个字
卫顺德告诉记者,他研究发现,如果要把古汉字划分阶段的话,那么《禹王碑》属于中国第一代原生态字,长沙岳麓山上存有的《佝偻碑》属于第二代象形文字,甲骨文属于第三代象形文字。
我国的佝偻碑文鸟篆字,是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据史书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是摩崖刻于湖南衡山佝偻峰,由此得名佝偻碑。卫顺德以象形文字为钥匙,对佝偻碑逐字破解,如今他已对佝偻碑的77个字全部予以破解。
卫顺德告诉记者,任意一个字都能复古。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拿出一个什么汉字让他演绎成原生态图画象形字,都没有问题。因为中国汉字的构成是有自己的“字素”规律的,即中国汉字都是以物体为元素的拼形而成。于是,他采用哲学上将类似相同东西抽出来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根据观念逆上而推,加以具象化,再发散开来,然后返璞归真。
研究具有学术收藏实用价值
记者当场请卫老以“群”字为例,表演汉字原生态书法。卫顺德向记者解释说,“群”字是由“君”和“羊”组成。在远古时代,君王并不是牧羊人,倘若把君王看成了牧羊人,就失掉了君王应有的身份。应当理解成,羊是爱群居的,而无论是野生的羊还是圈养的羊,都是有一只领头羊的。因此,这里的“君”就应当理解为领头羊,而不是君王。理解这些后,对“群”字的解码“字源于画”,临摹它的原生态书法就很好理解了。
卫顺德说,他的这种汉字原生态书法艺术,完全是融白描和象征于一形,绘物象与符号为一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造型奇特,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兼备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卫顺德的专著已引起国内外关注,不久前,国际上还邀请他去巴黎参展。目前,卫顺德正在用原生态书法创作200米的《离骚》长卷,用纯粹的图画象形文字来表现千古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