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医药报 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了由探春发起,宝玉和众姐妹响应,于大观园内建起了诗社。他们先起别号,次咏海棠,再咏菊花和螃蟹。
诗社是探春发起的,菊花诗的命题是宝钗和湘云拟就的。共有12个题目,按顺序是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这12首菊花诗,宝玉、宝钗、探春各写2首,黛玉、湘云各写3首。最后的评论是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这3首都是潇湘妃子写的,所以该回的题目就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黛玉的诗之所以夺魁,是因为题目新、立意新,更在于她的诗中糅合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思想个性、品格气质与身世之感。在这些诗中,黛玉将具有“千古高风”的菊花引为知己,“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以倾诉衷肠,寄托了自己幽怨寂寞、无人可解的“满纸”“素怨”。
曹雪芹让黛玉的菊花诗夺魁,而在咏白海棠时让湘云“压倒群芳”,在“讽和螃蟹咏”时又让宝钗名列第一,这都是他的有意安排,即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只有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为贴合。对于菊花,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菊花原产我国,又称黄花、黄华、甘菊、药菊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远在两千年前的周朝《礼记》上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宋朝诗人韩琦曾写过:“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毛泽东也写过“战地黄花分外香”。
更重要的还在于菊花的韵味。在深秋季节,飒飒冷风使青翠欲滴的草木相继萎缩,菊花却傲然挺立,竞相开放,在严霜面前呈现出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气节,真乃“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正因为此,菊花为广大人民深深喜爱,把它与松、竹、梅并列,称为“四君子”。菊花入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中医认为,菊花性凉、味甘苦,归肺、肝二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
菊花与桑叶、薄荷、桔梗、黄芩配伍,水煎服,可以治疗风热外感之咳嗽、头痛、头晕、咽痛等症。菊花与生地、薄荷、刺蒺藜、车前子、青葙子配伍,水煎服,可以治疗风热症之头痛、眩晕等。因为菊花性凉而清散,入肝经,善清风热,而肝开窍于目,所以它又为眼科要药,治疗肝经风热引起的眼疾。另外,市售的桑菊感冒片、杞菊地黄丸,也都含有菊花。李时珍认为,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全身上下皆有用,是群芳中的上品。菊花作枕,有明目降压之效;菊花酿酒,有强身健骨之功;菊花泡茶,又能消暑止渴、清凉解毒、清肝明目。
在药物学分类中,菊花归入辛凉解表药,还有一种野菊花,又名山菊花,则属于清热解毒药,临床应用有区别。用野菊花配蒲公英,水煎服,同时将药渣乘热敷于局部,可治痈肿疔毒、丹毒恶疮。用野菊花、黄芩、夏枯草,水煎服,可治高血压头痛、眩晕。用野菊花配车前草、大黄,可治热淋、小便短赤热痛等症,注意孕妇忌服。
在药用时,菊花应在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药用菊花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浙江的杭菊、河南的怀菊、安徽的滁菊和亳菊,皆为地道药材。菊花的根、叶、苗也供药用。根能治疗喉疔喉癣、疔疮;叶能治疗痈疽、头风、目眩;苗,能清肝胆热,能明目去翳,还可煮粥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