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7|回復: 0

[中医世家] 亳州有个中医药文化长廊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2-9-23 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几百张展板筑起的“中医药文化长廊”气势恢宏,涵盖了历代名医、经典著作、养生格言、中草药介绍、补益药膳等丰富内容。长廊里有绘画、有陶瓷,有雕塑,有文字,将艺术性、知识性、历史性、观赏性融为一体。在北京同仁堂集团(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大院里,这一独特风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该公司总经理徐广友告诉记者,长廊分为16个板块,多方面介绍了中医中药,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从认知上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名医荟萃展英姿
  经典特色显奇葩
  在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叶天士这10位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古代名家画像中,人物各具神态、形象器宇轩昂。人物名称以手写书法体呈献,高雅精致。同时,人物形象简介与生平轶事形成呼应,形态各异的云纹和水墨山水点缀其间,文化气息跃然眼前。
  与长廊相对的厂区花园亭台之间,装点有单人雕塑、双人雕塑、三人雕塑以及组合雕塑。一步一景之中,渗透着同仁堂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热爱。加上华佗是安徽亳州人,当地更是器重尊崇;一尊古代装扮的华佗雕像生动形象,眼神凝视远方,面容平和可亲,诏示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中医人永远的追求……
  移步向前,是一张中医药文化体系的脉络图。把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中医药典籍简介配以文献图片及相关资料,如医经、本草、方书、诊法、养生等应有尽有,包涵了中医历史、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医德医风、养生保健、医术学习、阴阳五行、经络针灸等传统医学理论,从不同侧面角度展示中医药学的历史风貌,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悠久与厚重。针灸部分包涵了针灸起源、器具的演变与形成,简述了人体经络的走向,同时展示了一些古人所绘制的经络图。该系列时间跨度大,上下联系紧密,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体系的缩影。
  草药丰富长知识
  真伪对比辨分明
  “原来何首乌是这个样子。”前来参观的中医院职工小王边走边说。草药系列展板收载了我国所产常见的中草药,内容包括植物基源、原植物、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应用、科别,还有植物名及植物拉丁学名,体现了最新的植物分类学成果。
  细细观看,“中草药是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在了解中药知识的同时,一幅幅手绘植物图与真伪药材照片对比呼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当再遇到假药材时会有裨益。
  《本草纲目》是中国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相关展板系统地介绍了书中中草药的特点与用途。展现李时珍将1892种药物载于该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伟大功绩。
  要想看真正的中草药,大院里的一片园林是个好去处。这里是职工的休憩场所,也是观赏中草药的植物园。其中有亳芍、亳菊等当地道地药材,也有牡丹、月季、紫苏、杜仲等常用药材;有长势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一年一度的草本植物。整个园林花红柳绿,郁郁葱葱。漫步其中,感到心情特别放松。
  养生格言开思路
  补益膳食保健康
  “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不思辱,不思荣,不思得,不思失”;“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这些通俗易懂而又深入人心的格言名句,文字排列短小精悍,易于辨识。采用团扇、横幅、扇面进行装饰,不仅能传播中医养生理念,还可作为艺术品欣赏,给人以美感。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用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养生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来参观的人大多若有所思所悟。
  他们在补益膳食系列展板前驻足,“人之有生,全赖元气,益寿之道,在于补气与补元。”该系列收集了常用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用品280余种,同时收集了饮品、菜肴、糕点、药粥和药酒等800余种。有关人士介绍,这些都是亳州当地的营养膳食,具有较好滋补作用,又合适家庭制作。
  “回家做一道山药枸杞养生粥,好做,好吃,又健康美容。”大家都说,走进这个文化长廊,就像走进了一个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还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