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1|回覆: 0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發現3個階段人類化石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10-23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遼瀋晚報
20121022165346812.jpg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洞穴外,工人們正在施工焊上鐵欄杆和鐵門,保護洞內不被破壞。洞口下台階旁一堆亂石樣的,就是犀牛化石。  記者 金松

20121022165421340.jpg

考古隊員在用小刷子和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地層中的骨骼化石。

 
  新聞到底:【本溪廟後山現火塘遺址 人類起源東北?】
  新聞閃回: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再次發掘兩個多月來,發現了距今將近50萬年可以初步確定為古人類用火的火塘遺址。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羅志剛告訴記者,能控制火、用火加工食物,是人類踏入文明的重要標誌。
  特派本溪記者金松
  四五十萬年前的直立人火塘遺蹟、比人類生存年代更早的犀牛和熊化石、100多件直立人階段打製成的各種石製品、近2萬件已經絕滅的古動物碎牙齒和碎骨片化石……
  廟後山小小的洞穴裏怎麼會容納如此海量的古生物和古人類信息?這些動物骨骼和牙齒是怎麼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40多萬年的廟後山人到底來自何方?
  從7月25日到現在,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再次發掘經歷了近3個月。受天氣影響,這次發掘就要告一段落,更多的謎題還要等到明年才能得到解答。
  就在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再次發掘之時,記者從本溪市政府獲知,廟後山遺址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1170萬元計劃正式下達。這是本溪市專項文物保護史上首次獲得國家超千萬元資金支持。
  廟後山為啥成古人類遺址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傅仁義教授介紹,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發掘出了76種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有72種,還有鳥、魚和蛇類化石。
  這些哺乳動物包括梅氏犀、劍齒虎、腫骨鹿、三門馬、大河狸、李氏野豬、樹獼猴等,其中絕大部分在距今20萬年前都滅絕了。
  傅教授說,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發現的動物群和北京人遺址的動物群相似,這說明當時兩地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也都差不多。雖然這些動物絕大多數已經滅絕,但是它們代表了一個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根據它們的生活還是可以判定當時廟後山地區的氣候和自然環境。
  更重要的是,考古人員在廟後山洞穴裏還發掘出了50萬年到45萬年前直立人階段的古人類犬齒化石以及古人類的打制石器、用火痕跡。傅仁義說,雖然當時發現的用火痕跡只是些零星的炭屑和燒骨,但是結合古人類犬齒化石和石器、還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就能給廟後山遺址定性為古人類遺址。
  更難得的是,廟後山還發現了距今20萬年到5萬年前早期智人階段的古人類下臼齒化石和幼年人類的左側股骨化石。在廟後山東側的一個洞穴裏,考古人員發掘出了距今5萬年到1萬年前晚期智人的小孩頭蓋骨片化石。
  傅教授說,連續的在人類進化史上3個階段的人類化石的發現,說明古人類曾長期在這一以廟後山洞穴為主的範圍內生活繁衍,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1萬年前開始遷移。
  為何有這麼多化石保存下來
  傅教授說,廟後山洞穴裏發掘到的食肉動物化石有22種,可能在人類沒有正式進入洞穴生活之前,有大量食肉動物在洞內棲息,它們把捕食到的食草動物,包括犀牛、腫骨鹿、斑鹿、馬鹿、羚羊、野豬、馬等拖到洞內啃食,留下大量骨頭形成化石。
  傅教授解釋,發掘出的大量鹿類牙齒化石都處於破碎狀態,這說明是食肉動物所為。
  傅教授說,古人類進入廟後山洞穴後,把捕捉到的動物帶到洞內燒着吃,因為食物匱乏、狩獵不易,吃完肉後敲骨吸髓,也是造成動物骨骼破碎的原因。
  有了大量的動物骨骼、牙齒,再加上廟後山地區土壤以黃土為主,其酸鹼性呈現為弱鹼性,也有利於化石的形成。
  廟後山人從何而來
  傅教授說,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直立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到45萬年前,屬於較晚期的直立人,代表了我國東北地區最早的人類。而廟後山古人類遺址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徵與我國華北、西北地區有着密切的聯繫。
  這是對上個世紀80年代和這次發掘出來的近200件石製品的打制方法、器型分析並與華北、西北地區古人類遺址中發現的石製品對比發現的。在打制石器時,廟後山人基本採用捶擊法和碰砧法,其石器加工技術和北京人遺址相似。
  但是其用碰砧法打制大型石片像大型砍砸器卻是東北地區遺址中非常獨特的,就算在北京人遺址中也沒有,卻和山西\\河、丁村的石器和石製品相似。
  其中山西\\河的時代比廟後山早,丁村人比廟後山晚。
  傅教授認為這些都是廟後山古人類是從從我國華北、西北地區向東北地區遷移的重要線索。
  相關新聞
  大連大王山青銅遺址今挖掘
  首席記者翟丙軍
  大連大王山青銅遺址今日將進行搶救性挖掘。
  遺址位於甘井子區棋盤磨村東、大連新機場工地內的大王山上。此前,兩位業餘考古愛好者發現了一座被石頭、植被掩蓋了數千年的先民聚落。後經市考古部門專家現場鑑定,這裏是一座青銅器時期的先民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
  生活在這裏的先民,可能是大連最早的漁民,受大海的潮浸影響,他們不得不居住在山頂上。由於施工破壞嚴重,這處遺址的保護狀況堪憂,經文物部門與施工單位多次會商後決定進行搶救性挖掘。
  考古人員介紹說,從這次現場勘察情況看,施工挖掘的這條小路僅僅從遺址外部掃過,整個遺址並沒有受到破壞,因此這處遺址的保存情況應該還是相對比較完整。經調查估測,這處遺址尚完整保存部分應該在3萬平米以上,其中文物種類異常豐富,是目前本市市區所見保存最完好、最有考古價值的一處先民遺址。
  對這處遺址的考古,將有希望解開大連地區青銅時代各個文化類型更替疊壓和向北發展的諸多尚未解決的考古之謎。

        來源:遼瀋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