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9|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10-30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汉学网
三 吃的概念隐喻
  
  客观世界万物纷繁复杂,人只有采取分析归类的方法,将它们定位,确定同类事物的特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和记忆这些事物,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依据,而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的体验一旦通过概念化,形成了体验格式塔,就具有强大的认知力,这使得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是在我们对客观世界万物加以范畴化、概念化的基础上,用此概念来认知比拟彼概念的认知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释义中,“吃”有十一个义项,但仅第一个义项是“吃”的原型意义,即: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其余的义项皆是从“吃”的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映射衍生而来,其中一个义项是转喻,还有一个义项是介词的用法“被”,多见于早期白话文,如:“吃他耻笑”,实际上,这个介词的用法也是由“吃是遭受”这个概念隐喻衍生而来,剩下的八个皆为概念隐喻,即:吃是依靠,吃是吸收,吃是莸取,吃是进入,吃是消灭,吃是领会,吃是承受,吃是耗费等,这八个概念隐喻也是转隐喻,它们的隐喻映射都是以吃的受事发生转喻映射为前提的,虽然它们与吃的原型意义有很大的差别,但这些由“吃”衍生而来的隐喻意义与其原型意义依然有部分相似之处,透过其表面,我们仍可窥见到“吃”的原型意义,在这八个概念隐喻中,有的是相似或重叠的,使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吃是获取,如:吃空额、吃差价、吃回扣、吃兵饷、吃进、吃利息、吃人嘴软等;吃是承受和遭受,如:吃亏、吃官司、吃香、吃得开、吃不开、吃黄牌、吃得消、吃不消、吃得住、吃不住、吃惊、吃瘪、吃不了兜着走等;吃是依赖,如:吃老本、吃父母、吃救济、吃劳保等;吃是理解,如:吃得准、吃透等;吃是进入,如:吃水(船身入水的深度)、吃刀等;吃是消灭,如:吃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吃他的炮等;吃是耗费,如吃重、吃力、吃劲、吃功夫等。
  
  四 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特点
  
  (一)转喻在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纵观上文归纳的汉语“吃”的各类隐喻和转喻,有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高度注意:大部分本文归纳的“吃”的本体隐喻和概念隐喻都是转隐喻连续体,他们的建构过程是:首先“吃”的内容发生转喻映射,如:吃父母(“父母”转指父母的钱财),吃瓦片(“瓦片”转指房屋租金),吃豆腐(“豆腐”转指女人的便宜,调戏女人),吃鸭蛋(“鸭蛋”转指零分),吃枪药(“枪药”转指说话的粗声恶气)等,此时的映射是在单一领域矩阵内发生的概念扩展。在“吃”的受事意义在单一领域矩阵内发生概念扩展,产生指称转移的情况的带动下,“吃”的意义也因此随之发生改变,引起隐喻性映射,构成以转喻为基础的转隐喻连续体,“吃”和“吃”的受事构成转隐喻连续体的两端,它们的构成并非如莱考夫所说的那样,借助于意象图式,而是借助于转喻关系。以上的实证性分析研究证实了Tayler的观点:和隐喻相比较,转喻是更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因为它是发生在同一域基的意义扩展,表现的是一种相邻近的关系,更容易使人产生直接的联想和理解,正是由于转喻的这种认知特点,使得它成为构建转隐喻连续体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起着引发隐喻映射的重要作用。
  
  (二)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了更多的凸显
  在人类获取食物的行为动作中,除了吃以外,还有喝、咬、嚼、啃等动作,虽然它们也有一些隐喻或转喻的用法,如:喝墨水、喝西北风、反咬一口、狗咬狗、嚼舌、咬文嚼字、啃书本等,但是和大量的吃的隐喻相比较,它们的隐喻性用法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就是吃作为源语域得到了更多的凸显,在吃的认知框架里,“吃”作为上义词,有更大的概括性,它包含了喝、咬、嚼、啃等与吃有关的下义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概念能得到更多的凸显。
  
  (三)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
  “吃”与“食”同义,但是“食”属于书面语,很少在口语中使用,就其拥有的隐喻数量而言,这两个词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也间或见过几个“食”的隐喻,如:食言、食古不化、食言而肥、月食、日食等,但其使用频率和数量远不能和“吃”的隐喻同日而语。其中的差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所有的同义不同语体的词都是这样呢?笔者分别考察了“衣”(古汉语中“衣”作动词用)与“穿”,“行”与“走”,“居”与“住”这几对跟人类基本生活有关的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的词,发现在这几组词里,隐喻最多的是“走”,如:走钢丝、走过场、走后门、走内线、走关系、走形式、走红、走神等,大约有28条之多;“行”的隐喻有11条,如:行好、行窃、行善、行贿、行房等;在“衣”与“穿”这一组词中,没有发现“衣”作动词的隐喻,“穿”的隐喻有:穿小鞋、穿连裆裤、穿靴戴帽、穿针引线等;在“住”与“居”这组词中的发现恰好和前两组词相反,口语体“住”没有隐喻,书面体“居”的隐喻有:居安思危、居高临下、居心叵测等。以上的实证调查表明:即使语义相同的词,因其所属语体不同,在语言中使用的频率不同,其隐喻性用法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别;并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书面体和口语体的词汇逐渐发生转化,有些书面体的词汇也频频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词,其隐喻性的用法也就越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