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8|回復: 0

[口語危機] 汉语“是”源于“时”的考察(5)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2-11-8 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动词性“存在”作为“本在”的基本展示方式,其重要功能之一表现为“断真”。实际上,所谓“系词”是从语言学的语法角度讲的,从逻辑学角度讲,它的作用就是断真。本在是什么,什么存在着,在者与本在是什么关系等等,都是断真的问题;“在”问题和“真”的问题是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二者不可分割。所谓“在者”泛指在时空中“在世”的一切存在物,汉语“此”可指代任何存在者,这就是“是”所含的“此”意义为什么成为形而上学“是”的意义的原因。人这种存在者,海德格尔称为“此在”,他说:“本质上由在世组建起来的那个存在者本身向来就是它的‘此’。……‘我这里’的‘这里’总……‘那是从里’来领会自身的”,人“这个存在者在它最本己的存在中秉有解除封闭状态的性质。‘此’这个词意指着这种本质性的展开状态。”[17]从语言学角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是”的指代义与判断义,从哲学角度看则是必然的,如果“是”有了本在意义(“准则”“常道”),有了存在的断真意义(判断),却没有此在的意义,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同西语一样,汉语“是”也是一个统一的语义系统。

    一部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对to be意义的探索史,也就是一部探索“人”本身的历史。“此在通过话语道出自身”,[18]我们探索同“人”这种此在同样原始的语言,就是探索我们自己。西方对to be的探索古希腊即已开始,在现代发生“语言学转向”以后的哲学、尤其语言哲学中,对此的研究更已成为一大学术前沿课题。然而,海德格尔说:“‘是’或‘存在者’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没有。”只要人这种此在存在,对“是”的探索就永无止境。

    目前我国学界对“是”的研究尚停留在怎样理解西方的to be上,对汉语自身的“是”的研究还未真正开始。当我们开始探索中华民族“是”观念产生的历史时,不应当仅从古典文本的“是”开始,还应当从更早的甲骨文本时期的“时”开始。

    注释:

[1]Being是英语系词to be的动名词形式,相当于希腊语on。on是希腊语系词不定式einai的分词现在时中性单数第一格与第四格,是形而上学中的最高范畴“本在”。参见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2]“本在”(on)旧译“本体”,今天哲学界一般译作“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误入歧途,从对“存在”本身的探究转向了对“在者”即“本体”(某种实体)的研究,“本体”术语意味着对On本身包含的丰富意义的狭隘化和片面化。故国内哲学界已倾向于采用“存在”这一译语。由于汉语“存在”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为便于区分,本文将动词“是”(系词)用“存在”表示,将名词“是”(即on)用“本在”表示。
[3]今天哲学界一般将汉语的“是”仅视为系词,没有注意到“是”产生之初的“本在”意义和“在者”意义,如认为:“中文的‘是’动词却没有名词形式(‘是非’、‘实事求是’等词中的‘是’虽为名词,但与‘是’动词无关),因而只能用于判断之中,却不能形成一个独立概念。”(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见《学人》第4辑第392页。)此说是对汉语“是”的极大误解,只看到现代汉语的情况,而缺乏对“是”历史的了解。
[4]einai希腊语系词不定式原形,相当于英语的to be。
[5]按:指甲古文。
[6]《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实际上,上古“是”有相当部分是判断性代词,兼行代词和判断词功能。参见拙文《〈论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问题》,载《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版。
[8]括符中的是《十三经注疏》解“时”为“是”的该句原文、或其注释。
[9]见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时”条。
[10]如俞宣孟在《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极其思想方式》中即如此译。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版。
[12]同上第376页注。
[13]同上第457页。
[14]同上第466页。
[15]笔者认为:“是”的判断词用法和指代词用法的关系不是先后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体与分化的问题。参见拙文《〈论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问题》。
[1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98页。
[17]同上154页。
[1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90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