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3|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试析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2)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2-5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语文报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 作者:吴芳)
  
  注释: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21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文安:“宜昌话‘AA神’式论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 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4.刘新友:“吉林方言里的一类象声词”,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 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 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阮绪和、陈建华:“武宁话的重叠式”,载《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洪君:“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16.王晓君:“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7年。
  17.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杨树森:“论象声词与感叹词的差异性”,载《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19.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载《大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姚洁青:“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载《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象声词重叠式”,载《方言》1982年第3期。
  22.张盛裕:“潮阳方言拟声词研究”,载《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第1期。
  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载《方言》1982年第3期。
  24.周长楫:“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载《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