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7|回復: 0

[汉语词典] 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1)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3-1-21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每到黄叶纷飞的季节,仰视万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雁属候鸟,春秋迁徙,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之切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又有谁能像赵嘏那样心情之懊恼,“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同样写闺怨,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苦苦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有谁能像李煜笔下的思妇如此空虚惆怅,“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又有谁能像张可久曲中思妇“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水仙子》)。归雁啊,你可知道,多少游子为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多少思妇为你望穿秋水,泣断肝肠,请不要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了。
        二、代指书信、音信
        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成语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