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化报
考古工作人员在对黎阳仓的漕运码头遗迹进行挖掘保护
隋朝时黎阳仓的地理位置图
黎阳仓位置之谜
对黎阳仓的调查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10月,属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
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虽然名声很大,但关于黎阳仓位置的史料在史书中并不十分明确,且历经朝代更替,行政区划多有变更,使得黎阳仓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在浚县西南三十里同山南麓,或者说在浚县西南。如《辞海・地理分册》、《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种说法是在浚县大缮奖甭础H纭锻鉴纲目质实》记载:“黎阳仓在大名府浚县东二里,大缮奖甭矗乃隋文帝所置。”
黎阳仓位置之谜一直未被破解,这给发掘工作带来诸多不易。主持黎阳仓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旺说:“确定发掘黎阳仓后,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确定它的具体位置,因为文献记载不多,而且有不同说法,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面对位置之谜,考古队除了查阅各种文献(其中主要依据一份宋代人的笔记和一份元代人的笔记),还展开了实地钻探辨别。2011年12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终于确定黎阳仓的具体位置――位于浚县东关村东,地处大缮奖甭矗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西距卫河约1.5公里。
科学构造叹为观止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已发现带有“官”字样的板瓦200余件,更进一步证实黎阳仓为隋朝官仓的说法。
黎阳仓的发掘现场比很多考古发掘现场都要壮观,因为当初这里是一座城。“隋唐时期,大型的粮仓一般布设城墙,还有小城堡,有专人看守,这些都在考古发掘中得以证实。”目前已知仓城东西宽约260米,南北长约280米,探明的仓窖已达84个。刘海旺表示,应该还有更多的仓窖。
黎阳仓的规模在当时众多官仓中是数一数二的,自古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虽然没有关于储量的准确记载,但有一些间接史料可凭后人猜想。宋代诗人张舜民在他的《画墁录》一书中描述黎阳仓为“予尝登大桑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张舜民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仓窖,每个仓窖都能容纳数十万石粮食。
虽然对黎阳仓的发掘并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仓窖规模已初显。目前考古工作人员挖掘了3个仓窖,一个是完全挖掘的,其余两个都只挖了一半,仓窖直径达8米,向下纵深2.5米。据称,在已探明的仓窖中,最大的直径可达14米,最深的纵深可达7米。所有仓窖均口大底小,这也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粮仓制式。依照目前的储量估算,黎阳仓可储粮3000多万斤,够8万人吃一年。
现代的粮库要依靠精密仪器做到恒温恒湿,才能保证粮食长久贮存不会发霉变质,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在地下储粮并做到防潮防虫的呢?“古代粮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选择建在干燥的缓坡地上,还要濒临水运通道,以便大规模集中和转运储藏粮食,仓城的布局也要有总体设计,功能区分布合理。黎阳仓所在的地方,土质为黄土,直立性好,挖窖不易坍塌,挖好窖后将坑底夯实,窖壁也修整得光滑坚实,然后用火烘烤,除去湿气,再铺设木板、草、糠、席子,也是为了防潮。粮食装袋后填入窖中,坑满后,再铺上席子,堆糠垫草,最外层用厚厚的黄泥、青泥膏等密封,密封好的粮窖顶端为圆锥形,这样存放的粮食,最长可以贮存9年。”刘海旺说。1969年,对隋唐时期另一著名粮仓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时,考古队员在一个仓窖内发现了50万斤北宋时期存入的谷子,虽已炭化,但大都还颗粒完整。可见,古人储粮技术已多么成熟。
来源:中国文化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