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第七讲:仰观俯察——以天地运行的法则定位人事法则 [一]
《系辞·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现在有些搞易经讲学和活动的,往往都是不伦不类,既不知道东方易经文化传承之所在,也不懂西方的这一套科学理论,总想把东方的的理论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搬硬套地嫁接到一起,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情。比如说“阴阳”,你怎么用西方的科学来予以解释,“五行”这个道理你又如何以西方的科学来予以说明等等,这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层面。就好象中医和西医相互之间进行配合也许还可以,但是要进行嫁接是不可能的事情,两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判断也不一样,这几十年来诸多学者一直想将两者完全结合在一起,至今仍无法实现,两者依然各行其道,至今也没有出现哪一位大师能对中西医都精通。所以易经要用西方的科学或者是纯数术来加以解释是不可能的。
现在不少学习和研究易的人都偏离了易经的本意,我们学易,就要学习易经最根本的易理,不能离开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彖辞﹑象辞﹑爻辞等等,更不能离开系辞,更要明白易经的本意是修身养性,自我改造。另外一个是“易为君子谋”,易经所提供的指示主要是帮助自身的修养和提高对外界环境的认识。比如身为皇帝,那就从皇帝的身份出发,如何调理好国家大事,如何把握好国运;而作为下层人士,学易玩易也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身心调理好,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把自己的人事关系安排好,至于国运如何就不是你所应该去把控的事情了。
庄子就说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的感知半径是有限的,认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要强行去超越就会出问题。下层百姓就是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身家十万的人就于十万的感知范围打交道,百万富翁就于百万所能感知的范围打交道,县长就把县管理好,省长就把一省管理好,依此类推,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范围,易经就称之为知位﹑守位。我们学易就一定要明白“位”的重要性,所谓“六位而成章”,易经中“初﹑二﹑三﹑四﹑五﹑上”的六个爻,每一爻都代表了你所处的位置,你的身份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得以体现,就要把这个位处理好,不能随便越位,越位则凶,安位则吉,乱位是凶,其中革命就是乱位,其时天下局面大乱,上下都不得其安,所以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知位和守位是非常重要的,易经系辞中就说到“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我们就应该要明白这些道理。
上面我们就已经对易经系辞的第四章作了一番概述。学易经的目的是什么?在本章就对易经进行了赞叹和指出易经的效用。首先文中就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并不是古代圣人瞎编乱造出来的,并非杜撰,而是法天则地,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古代圣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真理,并赋予一定的符号对其进行命名,就称之为易。易道,易理,是以天地运行等同的,是于天道等同的,即易与天地准。我们以此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尺度,就能够看看很多搞易的人是否符合这个标准。什么是天道?天道运行和天道本身是什么?天道的体﹑天道的象﹑天道的用又是什么?很多人对此就摸不着头脑了,所以才有所谓悟道的说法。对于天道能否当下便见。
准,要落实在什么地方呢?体﹑象﹑用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文中并没有给予明确和具体的解释,只是对易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就是经纬,范围﹑统率,将天地之道的经纬标注出来。如同地球的经纬度,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航空﹑航海﹑旅游等等需要明确地理位置的时候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弥纶也有类似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定位,工作中如何定位,我们的精神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顺顺逆逆,这就可以通过查看弥纶即坐标,从而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能够明白在这个位置上所应面对的种种现象,也就能够坦然面对,才能够对下一步采取怎样的行动而作到心头有数。
在天道﹑地道﹑人道中,易经主要还是讲人道,离开了人道,天道﹑地道都将不存在。以佛教为例,虽然也讲了很多诸如六道轮廻﹑三十三天﹑四禅天等等,但这大多都是理想境界,只是将此作为奋斗的目标,其实最终归结下来还是要在人上,所以现在佛门大力提倡要立足于人间修行,少谈极乐世界。学易也是如此,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现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不能离开现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心,离不开我们的喜怒哀乐,而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也就离不开社会关系网,是定了格的,要动也必须等待适当的时机。不能说今天还是个穷秀才,明天就能金榜题名,也不能说今天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明天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所以当我们再来看“弥纶天地之道”,就应该知道它就是给我们一个坐标,一个定位。在前面我们也谈论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还有“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知道“一”和“万”的关系。地球五十几亿人口,中国十几亿人,成都也有一千万人,今天在座听课的也有几十位,每一个人的走向和逸趣都各不相同,所以为万变,但天下之动,又贞夫一,这个一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万,就是具体的外部环境,一就是我。现在很多学易的人都没有弄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讲述不清楚什么是贞一。贞一就是贞我,就是我们的这个心。贞者,正也。具体的外部环境必须通过我来观察,我来承受,我来改造。但是如何观察?如何承受?又如何改造?那首先就必须认识客观环境的因果,天下之动就有动的来由去脉,就有种种因,种种果,有些和自己有关,有些就和自己无关,有关的要留心,无关的则千万不要去关心。别人的企业好坏和你没任何关系,但是自己的企业好坏就和自己生死攸关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短短十几个字,其意极其深奥,可谓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现在很多对此的解释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作为我们要将此作用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我就是天地之道的产物,天地之道又需要这个我来承受。如果我都不存在,那天地之道也就与我毫不相干,也就不存在,只有我的存在,天地之道才能发生作用,这也就是“一”和“万”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白易经主要谈的是自己,即这个“我”,所以在系辞后文中才有“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作为平常人,要管理好自己,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自己有没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自己对社会有益无益﹑有害无害等等,这就是以自己为核心的天地之道,自己的核心半径有好大,自己的天地之道就有好大。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说今天学了易,那就要去算宇宙,去算地球,去算某国的气运如何,那就纯属乱弹琴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作为圣人而言,他们的视野是开放的,是很大很广的。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而古代观天文主要是为了协助农业的发展。什么时候是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若错过节气,就有可能会造成农业生产秩序的紊乱,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的饥荒。当我们看到《尚书》•尧典时,其中就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并且就已经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概念,表明了在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之前即尧的时代,就非常注重观天文,用以维护农业的正常运转。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黄历即农历﹑阴历之说,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沿用的是夏历,它详细标注了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有夏历建寅之说,即正月建寅,以阴历正月为正月,寅即为地支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一时,三阳开泰为寅。立春,为阳历的2月4号前后,阴历则为腊月(十二月)或正月(一月)的某个日子,这是因为阴历以月亮为标识,阳历以太阳为标识,而太阳和月亮之间没有可以置换的公倍数。到了商代则是商历建丑,以阴历12月为正月。而周代则是建子,以阴历11月为正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法上的一种背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适合使用夏历,如果从太阳历出发,周历最为科学,是最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但是对于农业就过于超前了,不适合农业的发展,所以虽然到了秦朝和汉朝初期都沿用了周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现确实不符合农业生产,就重新改为正月建寅,从而沿用至今。
《易经•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中国古人所确认的夏至点和冬至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极寒的那一点,另一个是极暖的那一点。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时,太阳处在最高的那一点就是夏至,即立杆无影,而影子最长的那一点就是冬至。但是仅有冬至和夏至还不行,进而两仪生四象,就又加入春分﹑秋分,将周天三百六十度划成了四等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有了四季之分。然后四象生八卦,继续细分,就又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前面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合计为八个。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来讲四象﹑八卦就说得有点玄了,这是中国古代易学,特别是易象学﹑易气学,即所谓的理﹑气﹑象﹑术中的气和象,其最早就是在谈我们前面所讲的内容,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依据,也是我个人对此的理解和注释,至于其它离开气和象而对这句话的注释,虽说也可以,但是就离开了古人建易的原旨和本意。现在不少人总爱把易经八卦说得玄之又玄,不把自己和别人都搅得云里雾里决不罢休,往往就忘记了《易经•系辞》开篇中就提到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忘记了易就是最简单,最容易明白,最好把握的这么一个东西。其名都称之为“易经”,而非“难经”,周易非周难啊。
中国古代地理有九州之说,而且中国古代天文学将九州以及其它诸多事物都在天上用星宿予以标示,如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斗,牛,女:扬州。觜,参:益州。井,鬼:雍州。翼,轸:荆州。奎,娄,胃:徐州。尾,箕:幽州。虚,危:青州。室,壁:并州。又诸如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各大朝臣等等都可以在天空的二十八星宿中找到其相应的位置。正所谓天成象,圣人则之。这是古人的一种附会,如某颗星星掉了,世上就会有某位伟大的人物就会死亡,史上关于这一些事情有相当多的记载,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也有很多伟人如唐太宗﹑康熙等在死时,并没有什么奇异的天象与之相呼应。至今我们无法说清两者彼此之间是否真的有所关联,即使现在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也办法予以明确地证实,也只有见人见智了。但是,易经是大人的学问,君子的学问。作为一个有作为或想成就一番作为的人,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天文和地理知识。如果是带兵之统领,若不会天文地理知识,就如同一盲人,其所带来的后果大家也就可以明白了。
“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地理和幽明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什么是幽?什么又是明?我们一定明白和掌握这两个字。白天是明,晚上是幽;对知识理解了,是明,不理解是幽,心中有数是明,心中无数是幽;心地光明是明,心地阴暗是幽;君子大人是明,小人是幽。到这里,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幽明是阴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古人对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分类,而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也要善于如是分类,要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则不可以做;什么人可以交往,什么人则不能交往;那自身做人也就一目了然。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判断就是“是”与“不是”,即“是”与“非”,当然这个判断的产生也需要有前提,需要去证明,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反复地梳理﹑对比﹑计算等一系列的过程。
明也并非那么容易,明的前提就是在幽暗地带中进行。黑暗是不可持久的,就如黎明前的黑暗尽管是最黑的,但是一会儿晨曦初露,东方初白,朝霞灿烂,一阳蓬勃,则明;当然明也是不可持久的,就如太阳也不可能一直在我们头顶上,所谓日中则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过去了,太阳也就落下了,而群星也就出来了。所以幽明之故,它是一往一来,人心从聪明到糊涂,从糊涂到聪明,周而复始,其中滋味大家可以细细去体会一下,如果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就不可能明白我们的心究竟是怎样运作的。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某人此刻聪明,下一刻则糊涂;对这件事聪明,对那件事则糊涂。
为什么要结合幽明?为什么要结合天文地理呢?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这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观。日月星辰都向西北移,江河都向东南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事事变动无常。所以古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其中就存在着变的因素,而在变的过程之中就有幽和明参差在其中。我们的思维第一次面对新事物﹑新朋友的时候,满脑子就会有很多的问号,眼睛里全是秤坨,心里面就开始对其进行复杂的掂量,其好坏如何?是非如何?轻重如何?正邪如何?这是大多数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自然而然且不加任何考虑就会去做这样的心理计算,进而决定此人可交不可交,此事可为不可为。
但是在运算的过程中,是从未知到有知逐渐推算的过程,未知是幽,有知是明,且“明”还不一定正确,如果认识错误,分析错误,判断错误,那这个明也就不明了,依然还在幽之中,只有经过了教训,有了经验,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天文地理是变数,是动量,为什么春夏秋冬要四时循环交替,为什么日月星辰要向西北移动,为什么江河之水要向东南行,等等这些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天则地,结合人事,结合人心,就才能明白幽明之故。
有了幽明之故,进而才有了“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太阳为何从西边落下后又从东边升起,为何冬天刚过,春天就来了,随之夏天又来了,不久秋天也来了,后面冬天又跟之而来,如此不停地反复循环。我常用一粒豌豆来比喻某些人,一粒豌豆被埋在土里面,就觉得自己很自卑,总是在黑暗之中,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心努力奋斗,随着天气的变暖,有了雨水的滋润,豌豆皮被撑破了,根长了出来,随之根吸取了一些营养,于是头就从土里冒了出来,顿觉天地是如此之广,自然是如此之美,不由得心中赞叹,就想自己如此渺小是不行的,又不断地吸取营养,终于长成了一大片,当看到别人在开花,就想别人都有自己就不能没有,自己也要开花,于是花开了,又看到别人在结果,就想自己不能光开花不结果,于是结了不少的果,但是当太阳一晒,风一吹,霹雳啪啦地落了一地,结果还是豌豆。豌豆奋斗一生,结果还是豌豆,只不过由一粒变成了很多粒。
仔细想想我们人生一世,也有点这个味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有了一千万甚至上亿,或者当了皇帝,当了联合国的秘书长,结果到头来脚一伸,眼一闭,就进了火葬场。生死是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古人就常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原始反终”,实际上就是把自然之道说的非常到位。有些人常说自己上辈子如何了不得,但是知道又如何,一样还是逃不过“原始反终”这四个字。
始是什么?终又是什么?就向画一个圆,起笔的这一点既是始点,又是终点,转了一圈还是要回到这个点。我也经常说时间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是我也说时间有开始,也有结束,现在就是过去的终结点,现在又是将来的起始点,永远都是如此,只不过善于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善于始的就不离这个上下,善始善终就都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作总结,好好在这个地方进行盘点。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个时间坐标,把自己责任﹑义务推到未来,或者推到过去,都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
古人学易,大都为圣人,真正看穿了宇宙间﹑人事间的许多东西,才能够总结出“原始反终”这几个字。当自己小时,看到爷爷奶奶老的都走不动了,觉得很可怜,结果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爷爷奶奶了。青少年时雄心壮志,现在也觉得已经没有这么大的心劲了,想做点什么事情也只是有心无力。人,都有其规律性。就如学佛法的很多人,我曾就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青年时学经论,要在短时间内把佛教的大经大论学完;学完了,还要大彻大悟,就开始学禅宗,或是密宗,;等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以前所学都有点不可靠,还是就念点阿弥陀佛,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稳当一些。这是在学问上,也包括宗教上,都有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有着不同的取舍,有着不同的立足点。
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年轻人敢冲敢干,中年人就处于保守和革新之间,老年人基本上就趋于保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历史上搞革命的,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以及黄埔军校的那些人,大都是很年轻的。死生之说贯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企业有死生,无非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在前两年曾看到过有这么一份调查,是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登记注册的企业其平均寿命为两年半,这是很可怜的。在国外有不少的百年老店,而我们国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就很少了,有些所谓的号称百年的店面只是自己不顾历史乱打招牌罢了。所以我们要善于明白生死之说。
佛学就常说人有两种生死,一个是把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亡这近百年的时间为一个生死段,另外一个生死就是我们念头的生灭,此念一起,生,此念一灭,死,就称之为刹那灭。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去思维,才能够觉得自己是活着的生命体,如果思维都停止了,又如何觉得自己还活着的呢?植物人虽然在医学上还保留着某些生命的特征,但其思维已经停止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死亡。因此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思想,而思想的存在在于我们的念头,思想是无穷无尽的,但具体的思想是必须由一个一个的念头组成,念头是组成我们思想的细胞,而且也是我们思维分析﹑综合﹑判断思维程序的细胞,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
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上述所说的道理,否则就不能理解我们思维是如何运行的,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面对和处理某件事情时所产生的想法,而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又不一样,就找不到立足点。自己活了一辈子,心是怎样运动的都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如果明白了前面所说,就知道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念头组成汇集而来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念头消亡的时候又在什么地方。在佛教禅宗,通过这个就可以明心见性破生死之秘。
所以我们谈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时,一方面要将其落实在我们生命形态的生死,另一方面则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精神形态的生死,而精神形态的生死就一定要注意我们起心动念的来去。起心动念是一个人精神功夫的所在之处,一个人有无功夫,就完全看他的念头。有些人的念头尽是妄想,经常拨一些莫名其妙的算盘,画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图画,尽是不务实,不务正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相当多的。而有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算计别人,鬼媚心肠,不择手段,当然在企业中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地检查自己的思想,检验我们自己的心地,明白自己的思维究竟是如何来去。
有人说自己的命为什么那么糟糕,有的人则过得那么滋润,其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行为活动,自己的性格等等多个方面。我在讲关于“身﹑心﹑性﹑命”的课程中,就讲到“命”有三个支撑点,分别是“身”﹑“心”﹑“性”,离开了这三个支撑点,“命”就失去了依据。“身”﹑“心”﹑“性”这三个支撑点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行轨迹,以及在人和事上运行的轨迹,就称之为“命”。其中“心”和“性”就离不开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实际上就是支配我们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把握不住自己的精神活动,就更把握不住自己的行为活动,尽管念头是你自己的,精神是你自己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你自己的,就被动的被你的念头牵着走。
你的念头﹑思想,你的判断﹑决策,或者是在事情上的取舍,正确不正确,是正是邪,是善是恶,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以后,进入了社会游戏规则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因果链之中,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命运也是与我们心里的思维活动息息相关,离开了我们思想的思维活动,试想一下一个植物人,吉凶祸福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就不可能有了,一个已经死亡的人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吉凶祸福,他们已经是无感,无知,无觉,有如瓦砾一般。
只有我们才存在吉凶祸福之说,就离不开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是谁在承载这个死生,追本溯源,要知道其最根本的是什么,如果这都不知道,天天去谈生死,去烧香磕头都只是在做无用功,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生死在“我”,吉凶在“我”,是由这个“我”牵着这根绳子,自己的念头一动,就会有取舍,取善得善,取恶得恶。当然大多数人都是无所事事,就是本人有时也在打妄想,在做正事的时候比较少,但是实际上若能把自己的身与意摆正了,每时每刻都能用到刀刃上,那你的生命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的我们的生命。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关键就在于“善用其心”。
这里我们已经将“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得比较清楚了,并非什么这个东西坏了,那个东西生。民国时期成都有位很有名的易学大师,一天看到自己家里的花瓶,就突然想给其打一卦,就算出此花瓶在某天的某个时辰会寿终正寝,甚觉奇怪,到了那天,他就把花瓶摆放在桌上,就盯着它,要看其如何死的,那时已经有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接近他所算的时辰,这时他的夫人一直在催促他吃饭,他则一再说等一下就来,他的夫人看到喊他半天都不出来吃饭,就象一个精神病一样盯着一个花瓶,顿时火冒三丈,手一挥,只听“啪”的一声,花瓶落到地上摔碎了,这时这位大师一看时间正好是他所算的时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算卦越算越精了。这是易学上的一个笑话,把这样的事情算得再准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生死要真正落实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之上,特别是要落实在“身﹑心﹑性”上,如果不能落实,那对自己命运的发展就没有任何好处。只要我们能将“身﹑心﹑性”调理好,“命”自然会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能种下善因,还会怕没有善果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