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9|回覆: 3

[中醫理論] 鄧鐵濤 鄭洪:五臟相關學說可否替代五行學說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6-1 0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原載  中國思想論壇     作者 鄧鐵濤 鄭洪     

五行學說對中醫學有深刻的影響,體現了傳統醫學重視聯繫、整體的特點,但五行學說本身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間的普遍聯繫。中醫以五臟配屬五行,吸收了五行學說的精華,又根據臟腑學說的理論,在實踐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因此,中醫的理論可名之為『五臟相關學說』。在中醫理論現代化中,可以將五臟之間的影響歸納為促進、抑制和協同三種關係,從多種角度來闡明中醫的整體性與聯繫觀。


談中醫離不開五行,談中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五行。

    在人類的知識演化進程中,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們創造了五行學說,先人們藉五行來歸類萬物,規劃世界,為文化的積累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階梯。

    中醫五行學說的發展史

    中國傳統醫學在理論形成的初期,曾深深得益於五行學說,中醫作為應用科學,早期運用了五行學說來整理實踐經驗,將經驗上升為理論。相生相剋是五行學說表達各行之間利、害關係的抽象模式。古代五行學說既有體現世界的物質性和普遍聯繫的一面,也有機械僵化的一面,是樸素的機械唯物論。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學術界作過很多的研究。從理論上來看,五行學說的要義有二,一是以『五』為基準的分類歸納法,並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類為代表;二是五『類』之間的關係律,主要是相生和相剋,反映了事物間『利』與『害』兩種基本關係。

    中國傳統醫學在理論形成的初期,曾深深得益於五行學說,從而為人體內部、人體與外界環境建立了一種以五行為中介的體系。囊括自然方面的空間、時間、星辰、數字、氣候、顏色、聲音、味道、氣味,人類生存必須食用的糧食、蔬菜、果品、牲畜……但整個重心在於人體臟器、肢體、五官等結構,還有人的情緒、發出的聲音、排出的液體,以及疾病的症狀分類等等。這種體系,將自然、社會與人體整合於一體,並通過『類』之間的五行關係模式相互作用,成為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儘管相當完整,甚至可以用數學關係來表達,但是並不完美。因為從思想領域到應用領域,在公式體系與實際事物之間,差別極大,並非照搬即可以致用。其難點有二:一是事物配五行的法則是否唯一?二是五行生剋關係模式過於簡單。它不足以全面反映複雜事物的複雜聯繫。中醫學在應用五行學說時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調整。

    中醫作為應用科學,早期運用了五行學說來整理實踐經驗,將經驗上升為理論。但是醫學實踐與五行理論預設之間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差異。例如以髒為生命的功能主體,根據『髒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的定義,腹腔內正好有五個臟器,因此很自然地可與五行相配。而就在具體相配方式出現了爭議。

    五臟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禮中已經出現。【呂氏春秋】記載古時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腎,在夏秋之間則配心。這一配法與現在中醫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據臟腑的解剖位置來確定的。現在中醫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配法在漢代才出現,它的相配邏輯似不明顯,實際上它是根據五行之『性』而來。【尚書】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中醫將五臟的功能與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對應,從而找到配合點,形成了新配法。

    五行與五臟的配法不同,成為漢代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後一配法是中醫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否則臨床不能取效。醫學家為什麼要放棄現成的、直觀的、以位置為依據的配法不用?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配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五臟的功能。這可以說是中醫對五行配屬法則的突破,或者說是靈活應用。

    相生相剋是五行學說表達各行之間利害關係的抽象模式。其在『五材』的角度中容易理解,如金克木,木生火等,但類推於其他配屬時,就有必要具體定義生和克的內涵。如東漢王充曾質疑說:『水勝火,鼠何不逐馬?』『一人之身,胸懷五藏,自相賊也?』(【論衡·物勢篇】)實際上,對五行相生相剋在人體上的應用,必須理解為體現各行的協同作用。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就是這樣的。例如相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生血,血生脾……腎生骨髓,髓生肝……』 所以五臟相生不是心臟生出脾臟,而是指五臟之間的氣血精髓等的濡養關係;相剋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主要是指病理狀態下,各髒之間相助以恢復常態的作用。正如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聖心源】所說:『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所以,五臟相生相剋主要是從五臟精氣和功能的角度,闡明彼此之間相互長養又相互制約的道理。

    由此可見,中醫學在一開始運用五行學說之時,已經作了合理的詮釋和調整。而在其後的發展中,更在具體應用上增添了不少內容。例如乘侮理論就是新的發展。【素問】中的七篇『大論』闡述了運氣學說的原理。其中,歸納出時令之氣有『亢』(又稱『太過』或『有餘』)和『不及』兩種情況。時令均與五行相配,這樣就為哲學上抽象、靜態的『行』注入了動態、量化的因素。【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乘有『乘勝』之義,指太過的情況下對所勝的克伐;侮則指本來受克的一方由於量的增多,反過來欺凌所克。這樣就使五行的相剋成為一個複雜的動態結構。太過、不及等概念可與疾病的寒熱、虛實等狀態相對應,因此乘侮等理論使五行學說在醫學上的解釋能力大為增強。

    金元醫家的爭鳴及明清醫學理論的創新,是中醫學術的又一次大發展。這一時期中醫臟腑學說日益成熟和深化,對各髒的功能有新的闡發,為認識髒與髒的關係提供了更多的角度。適應這些發展,中醫五行學說又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例如五行互藏、五行顛倒等新理論。五行互藏由明代張景岳提出,意謂五行之中,每一行兼具其他行的屬性。五行顛倒指不同於傳統生克順序的生克聯繫。實際上他們說明着臟腑之間聯繫的多樣性,因而動搖了早期五行學說的兩個基本法則,即五臟與五行的單一對應性和五行生剋的有序性。儘管他們在形式上仍然採用五行,但其內涵已經有本質上的不同。

    現在,學術界認為,古代五行學說既有體現世界的物質性和普遍聯繫的一面,也有機械僵化的一面,是樸素的機械唯物論。中醫學對五行的運用是主要發展了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因為五行學說固有的缺陷,卻使他成為現代社會理解中醫的難點之一。

    總結中醫五行學說的發展史,可以看到:五行學說是早期認識事物構成與關係的簡明工具,古代憑此構建了關於自然與人體的有序圖景,然而它並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實世界的面貌;五行學說有助於早期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但它已逐漸落後於醫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後世的多種補充和修正,並沒有真正改變五行學說的缺陷。

    五臟相關學說可代替五行學說

    五行中生與克的對象與方向的限定,又是對事物關係過於機械的認識。以五行的配屬強行推定其生克關係,必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組合體,五臟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聯繫,五臟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不完全對應的聯繫。五臟相關學說認為,五臟與全身器官之間的配屬關係是多方位和多渠道的,是長期實踐觀察的結晶。

    五行學說的缺陷是由歷史因素造成的。

    作為五行核心範疇的金、木、水、火、土這『五材』,是古代就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物質進行的簡單歸類。這種思維有其局限性,像有些事物類別並不能用五來限定,例如畜類眾多,何以一定要挑選五畜來配屬五行?在恰好能用五來分類的事物中,也不容易找到必然的配法,像五臟配五行就出現過今、古文經學之爭。

    在五行關係方面,相生與相剋是抽象的哲學概括,但對生與克的對象與方向的限定,又是對事物關係過於機械的認識。如土固生金,何嘗不生木?木克土,金當然也克土;水與火之間,誰克誰則視情況而定……另外,在具體的複雜的事物關係中,其利、害的界限是模糊的,兩者甚至是共存的,有時不好說誰生誰或誰克誰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6-1 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行學說的缺陷已經成為長期以來中醫教學中令人困擾的問題。教材中的五行學說不得不從最基本的五材概念關係說起,這已經較難令現代的初學者接受;到了實踐中再費力地向學生說明理論與實踐的差異,增大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當然,簡單提倡廢棄五行學說,等於將合理的一面也拋棄,這更不可取。按照科學哲學的觀點,知識的進化不能破而不立,應該在針對同一問題上,有能夠容納更多新發現、解釋能力更強並更好指導實踐的新理論,才能取而代之。這裡,我們提出:以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

    五臟相關學說是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克服其理論的機械性,並綜合髒象、陰陽、氣血、經絡等理論,全面反映人體五臟系統的功能及彼此關聯作用的學說。

    五行學說涉及的主要問題有三方面:一是五大類別的特性;二是五大類別之間的關聯性;三是人體與外界相關性。五臟相關學說覆蓋了五行學說的基本範疇,不同在於,五行學說以『五行』為中介作推導,而五臟相關學說以『五臟』為中心來說明。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組合體

    1.五臟功能是連屬人體的中心

    五行學說應用於人體其實就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配人體有髒、腑、體、液、竅、聲、

    神、志等種類,而五臟是這張配屬表中的核心,其他全部是由五臟派生出來的下位概念,其生克是以五臟為中介的。

    五臟相關學說同樣認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連屬髒、腑、體、液、竅、聲、神、志等範疇。但前面說過,五臟之所以為五,是因為根據髒的定義在腹腔內恰有五者,至於其他範疇不一定界定為五,配屬也不必固定。如腑可有六,他與五臟的關係是由經絡等確定的,與五行無關;情志可有七,但都由心所主,病理上則與肝關係密切;竅可有九,與五臟關係各有不同,如耳並不是只與腎相關,還與肝在生理、病理上相關聯……

    五臟相關學說認為,五臟與全身器官之間的配屬關係是多方位和多渠道的,是長期實踐觀察的結晶,還會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他不依賴於某一理論的推導。

    2.五臟功能各有特性

    五行學說以五行之性來類推五臟之性。而中醫臟腑學說對五臟功能的認識,更多地從其功能所主、陰陽屬性和氣血運化等分析,有很多超出或不符合五行之性的地方。這些必須以五臟相關學說來歸納。

    如肺臟,生理功能包括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在五行中肺屬金,金曰從革,有收斂、肅殺之義。肺的功能中,與金的肅殺直接對應的是肅降。肅降即肺氣向下的通降,但肺同時還主向上升宣,升宣與肅降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氣道通暢、呼吸調勻,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僅從金的特點而只認識肺的肅降是不完整的。

    如果還局限於五行學說,有關五臟功能的認識就難以整合。五行學說和臟腑學說貌合神離,並行共存而又方枘圓鑿。

    五臟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聯繫

    人體是一個整體,相互存在緊密的聯繫。這是中醫整體觀的基本論點。無論五行學說還是五臟相關學說,都是表達這種整體觀的理論模式。區別在於表達的方式、方法和內容都不相同。

    1.聯繫模式

    五行學說中相生與相剋是對事物關係的高度抽象的哲學概括。五臟相關學說繼承這一認識,認為五臟之間促進和抑制的關係。而五臟之間還有不少相互作用是難以用利或害來界定的,例如多髒在共同完成人體某一功能時發揮互補的作用等。因此,五臟相關學說認為五臟之間存在促進、抑制和協同三種作用模式。

    促進作用,指一髒在某種生理功能中或某種病理狀態下對另一髒發生的滋生和長養等作用。他包含了五行關係中的相生,也包括歷代醫家總結的反相生、隔相生等內容。

    抑制作用,指一髒在某種生理功能中或某種病理狀態下另一髒產生的抑壓和制約等作用。他包含五行關係中的相剋、乘侮等內容。

    協同作用,指兩髒或多髒在完成人體某一生理功能,或者在造成與逆轉某一病理狀態的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中醫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生理活動往往需要幾個臟腑的配合才能進行。例如消化、水液體謝、血液流通等,其中任一個臟腑的病變都有可能影響協同作用的其他臟腑。

    2.聯繫渠道

    在五臟配五行的理論中,五臟生克的依據就是五行的生克,是一種代入公式求解性的應用。但五臟相關學說認為,髒與髒的關聯是通過相應的渠道實現的,了解其渠道才能有效地應用於臨床。這些渠道,均與五臟功能或經絡有關,通過氣、血、津、精等精微物質來發生作用。

    以心與脾的關係為例,可以從三個渠道來體現。其一,血的生成與運行。心主血,脾統血,且脾為氣血化生之源。其二,氣的關係。心主血脈,血行脈中動力來自宗氣,宗氣的充沛則賴於脾氣充盛。其三,痰與瘀,這是從病理而言。脾為生痰之源,痰濁阻滯胸陽,則可閉澀心脈,因痰致瘀。痰瘀相關是心脾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體現。

    3.聯繫特點

    聯繫特點是指髒與髒在相互作用時的主動與被動關係。五行生剋框架中的生克順序是固定的,古人用母子、我克、克我等術語表過生克中的主動與被動角色。這種固定順序過於機械。五臟相關學說認為,在髒與髒相互作用時,何者處於主動地位,既與各髒的功能特點有關,也與作用的渠道有關。

    例如在生理狀態下,先天之本腎與後天之本脾,常在陰陽氣血的滋養方面處於主動地位,供給各髒動力和養分。以肝而言,對腎來說就處於被濡養的被動地位。但在病理狀態下,肝則常常有擾亂他髒的趨向,如衝心、犯肺和侵犯脾胃等,因此被古人稱為『五臟之賊』,這時又處於影響的主動地位。

    五臟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不完全對應的聯繫

    五行學說在古代理論中是溝通天人的中介。例如通過他,五時、五氣、五味、五穀、五畜、五音等都與五臟發生作用,成為病因理論和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人體與外界存在聯繫是中醫整體論的基本觀點,這在引入五行學說之前已經形成,並非五行學說的推論。五行學說將各種零散的觀察知識整理成體系,對理論構建有積極作用。但他所建立的關係並不完全符合實際。以五行為中介將五臟與外界相聯繫的體系中,包含了大量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資料,很多是有實踐佐證的。例如臟腑功能與四時氣象、四時陰陽節律的影響有一定規律,五音影響情志和五臟功能也有客觀依據,只是其對應性未必那麼惟一。五臟相關學說要在繼承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重新分析和確立其關係性及影響規律。

    中醫現代化需要以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

    五行思維已經影響了人們對中醫核心內容的理解,五臟相關學說立足於中醫理論的特點,既包含五行學說和中醫髒象學說的合理內容,又盡力吸取現代自然科學方法論的認識。五臟相關學說保持了五臟配屬結構,包容了五行的關係模式,最大限度上保持中醫理論的完整性。

    為什麼提出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其重要原因是有明顯缺陷的五行思維已經影響了人們對中醫核心內容的理解。中醫理論現代化,基本要求是邏輯清楚,思維理性,理論自洽。五臟相關學說立足於中醫理論的特點,既包含五行學說和中醫髒象學說的合理內容,又盡力吸取現代自然科學方法論的認識。其方法學特點是:

    1.在實踐的基礎上保留五的配屬系統。人體五臟系統的劃分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並非為配屬五行而分成五類,故五臟相關學說保留中醫五臟系統的結構。

    2. 以系統和結構的觀點認識五臟的相關性。五臟相互聯繫,是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繫觀點的體現,其聯繫的特點可以藉助系統科學和結構主義的認識來闡明。

    3. 氣血陰陽為五臟相關的信息單元和控制因子。五臟相關聯的基礎不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屬性,而是人體氣血陰陽等物質與功能相互影響的結果。

    4. 證偽與證實相結合,以『症狀一病機』的邏輯認識五臟關係。中醫對五臟關係的認識,是從宏觀的症狀中分析病機,從病機中得出髒與髒的相互影響模式。現代實驗手段暫只能起參考作用。

    5. 以文獻和臨床調研為依據,開展五臟相關的研究。五臟相關學說中的髒與髒之間相關影響的關係式,並非按五行生剋公式推導,而應在文獻中總結,在實踐中驗證,並借用現代手段開展大規模調研來逐一明確,最終整合成新的理論體系。

    五臟相關學說保持了五臟配屬結構,包容了五行的關係模式,最大限度上保持中醫理論的完整性。不過它打開了五行的封閉循環,形成了全面開放的結構,裡面還有大量內容要充實。例如,理論方面五臟相關取代五行後與中醫其他學說如何協調有待進一步完善,實踐方面五臟與內外環境的聯繫在具體

    生理和病理上如何體現有待逐個地總結……

    中醫理論的現代化,有待全體中醫界的努力。(選自【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第2期,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者加)

逸羊道長 發表於 2011-6-1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逸羊道長 於 2011-6-1 10:16 編輯

傳統文化中的『二』,『三』,『五』,除了『二』指陰陽以外,其餘的其實沒有太多確定,源頭上是指『多』的意思,只是到後來機械化發展,就成了具體數字,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易經】中大多用『三』,後來的哲學中大多用『五』。
逸羊道長 發表於 2011-6-1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逸羊道長 於 2011-6-1 10:15 編輯

傳統文化中的『二』,『三』,『五』,除了『二』指陰陽以外,其餘的其實沒有太多確定,源頭上是指『多』的意思,只是到後來機械化發展,就成了具體數字,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易經】中大多用『三』,後來的哲學中大多用『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