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0|回復: 0

[汉语词典]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2)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5-2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汉学网
三、用“某,亦某字”说明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说明汉书中的文字关系。这类共有6次,占使用总数的18.75%。例如:
(1)《汉书・王子侯表上》:“至于孝武,以诸侯王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颜师古注:“亦字也。”《说文・{部》:“置,界也。从晶,三,其介画也。疆,或从工,强声。”段玉裁注:“今则疆行而废矣。”徐灏注笺:“置、疆古今字。”《玉篇・土部》:“,同疆。”《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及郊。”《尔雅・释诂下》:“疆,垂也。”《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孔传:“言我举武事,侵入纣郊疆伐之。”“”和“疆”为一对古今字,义为“疆界,疆域”。
(2)《汉书・谷永杜邺传》:“悉罢北宫私奴车马婧出之具。”颜师古注:“婧亦惰字耳。惰出,惰游也。”《说文・心部》:“慵,不敬也。从心,埔省。《春秋传》日:‘执玉。’惰,或省自。婧,古文。”《玉篇・心部》:“,同情。”《集韵・遇韵》:“惰,懈也。亦作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杜预注:“惰,不敬也。”“婧”和“惰”为一对古今字,义为“不敬、懈怠”。
(3)《汉书・地理志上》:“临邑,有沸庙。”颜师古注:“沸亦济水字也。其后并同。”《说文・水部》:“沸,W也。东入于海。”段玉裁注:“四渎之沸字如此作。而《尚书》、《周礼>、《春秋》三传,《尔雅》、《史记》、《风俗通》、《释名》皆作‘济’……则知汉人皆用‘济’。班志、许书仅存古字耳。”《汉书・地理志》:“沸,河惟兖州……浮于沸、漯,通于河。”颜师古注:“沸本济水之字。”“沸”和“济”为一对古今字,义为“水名”。
四、用“某,亦某字”表注音
这类共3次,占使用总数的9.37%。例如:
(1)《汉书・陈胜项籍传》:“居}人范增,年七十,素好奇计。”颜师古注:“居},县名也,《地理志》属庐江郡。}音巢,字亦作巢。本春秋时巢国。”居巢县:秦置,亦名居}。后汉永平中,徙封刘般为居巢侯国。东晋后废。在今安徽省巢县东北。“}”和“巢”上古音同为崇母宵部字,古音相同,表注音。
(2)《汉书・扬雄传下》:“而丰子寻、歆子菜复献之。”颜师古注:“币字也。音扶云反。”《说文・木部》:“r,香木也。”段玉裁注:“此形声包会意也……芬为草香,r为香木。”“薄焙汀”上古音同为K母文部字,古音相同。表注音。
(3)《汉书・地理志上》:“裹德。”颜师古注:“裹亦怀字。”“裹”和“怀”上古音同为匣母微部字,古音相同。表注音。
五、用“某,亦某字”说明同源词
同源词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这类共2次,占使用总数的6.25%。例如:
(1)《汉书・地理志下》:“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颜师古注:“亦岐字。”《说文・山部》:“,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县。从邑,支声。岐,或从山,支声。因岐山以名之也。”《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传:“三山皆在雍州。”《诗・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文选・张衡(西京赋)》:“岐梁F雍。”李善注:“薛综引《说文》曰:‘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因以名焉。”“”和“岐”上古音同为群母支部,古音相同。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岐山因山有分枝而得名;邑因境内有岐山得名。”二者为一组同源词。
(2)《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循河湟漕毅至临羌,以示羌虏。”颜师古注:“视亦示字。”《广韵・至韵》:“视,看视。视,古文。”《集韵・至韵》:“视,古作视。”《说文・示部》:“视,瞻也。”《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墨子・辞过》:“目不能淌樱手不能滩佟!薄队衿・目部》:“视,亦作示。”《玉篇・示部》:“示,语也,以事告人日示业。”《诗・小雅・鹿鸣》:“视民不f。”唐孔颖达疏:“古之字,以目视物,以物示人,同作视字。后世而作字异,目视物作示傍见,示人物作单示字,由是经传之中,视与示字多杂乱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视,段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视”上古音为禅母脂部字,“示”上古音为神母脂部字,禅神旁纽,脂部叠韵,古音相近。都有“看”义,二者为一组同源词。
《汉书注》是一部随文释义性质的著作,颜师古作注的目的不是专门为了探求语源,寻找词的造词理据,而是要疏通文意,解释词的文献实际使用义,使在当时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汉书》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翻译版本。
由于在作注时均是就某一词作出意义训释,所以颜师古所系联的同源词大都是两两相对的,他仅仅还处于局部系源的阶段。但是这对我们全面系源、推源及归纳词族,整理词义的发展脉络,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六、用“某,亦某字”说明连绵词
这类共1次,占使用总数的3.12%。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蟋蟀俟秋,蜉蝤出以阴。”颜师古注:“蜉蝤,甲虫也。好丛聚而生,朝生而夕死。蝤,音由,字亦作蝣,其音同也。”《尔雅・释虫》:“蜉蝣,渠略。”郭璞注:“似蛄蜣,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孔颖达疏:“舍人日:‘南阳以东曰蜉蝣,梁、宋之间日渠略。”“蜉蝤”为连绵词,也可以写作“蜉蝣&
rdquo;。
七、用“某,亦某字”表释义
这类共1次,占使用总数的3.12%。
《汉书・王莽传中》:“中部洎后十郡。”颜师古注:“洎亦泉字也。泉,及也。队音遂。此下并同。”《集韵・至韵》:“洎,及也。”《庄子・寓言》:“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郭象注:“洎,及也。”《说文・口部》:“泉,众词与也。”《史记・夏本纪》:“淮夷 珠泉鱼。”司马贞索隐:“泉,古暨字。泉,与也。”都有“及、至”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颜师古《汉书注》中“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占使用总数的37.5%)、说明假借字(占使用总数的21.87%)、说明古今字(占使用总数的18.75%),其次表注音和说明同源词(分别占使用总数的9.37%、6.25%),偶尔用来说明连绵词、表释义(各占使用总数的3.12%)。
综上,颜师古注中“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古今字、假借字,所以黄建中所说“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也是用来表通用字的”并不能真正概括这一术语的用法。而且像一些次要用法如表注音和说明同源关系等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中国传统训诂学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术语,不同的训诂学家所使用的同一术语往往所指不同,造成后人理解的失误,因而何九盈先生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指出“对古代语言学著作中的一些常见的名词术语要进行一番彻底的研究,基本名词术语搞不清,我们就难以对古人的学术成就做出准确的评价。”我们深以为是。(作者:胡继明)
参考文献:
黄建中.训诂学教程[M].武汉:荆楚书社,1988.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