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不比寻常三五夜,素光何处不清幽——中秋之节物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主题有三:祭月、游赏与团圆。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它习俗皆是祭月的衍生习俗。

  (一)祭月之俗

   自周代起,仲秋时节便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夜明之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俗语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子一般不对月亮拜祭,但也不绝对。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逐渐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明代《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关于月饼来源的几个传说:

   1 唐军大捷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2 贵妃望月说: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可谓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3 元末起义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些传说,以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自然是颇多漏洞与相互矛盾,大家看看便可。

  在汉民族的祭祀文化中,对自然神多用生的祭品,对祖先多用熟食入祭。祭祀月神,自然是用水果等生食,当然,为便于祭后之餕,月饼经过烤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月饼的制作产生出各种风味流派。

   除了月饼、水果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祭月用品。如月光纸和兔儿爷等。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这种纸,上部画有月光菩萨像,下部绘玉兔捣药及月宫图案,到了清代改称“月光马儿”。

  (二)游赏食饮之俗

   祭月之风产生了游赏之俗。赏月又叫玩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唐时文人便有赏月的习惯,至宋代正式形成中秋节。《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古时中秋游赏,形式丰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良辰、美景、美酒、美食,佳节尽欢。

   中秋节有许多有特色的节日食饮。最常见者,自然是月饼了。往往祭月之后,家家便铺陈中秋酒宴,一边欣赏明月,一边享用中秋美酒美食。《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详细记述了制作月饼和中秋饮宴的情景。

   《熙朝乐事》记载,中秋之夜,杭州家家赏月置办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明代宫廷在中秋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南京人中秋爱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三) 中秋团圆

   中秋一轮圆月,被人们寄与了团圆、美满的心愿。中秋之夜,月饼是圆的,水果是圆的,西瓜是圆的,当空的浩月更是圆的。自古,中秋就是一个团圆之节,人们在分切月饼的时候,不会落下一个人,连离家的游子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要算上一份。游赏、饮宴、娱乐,中秋的活动都是合家团聚方能尽兴美满。历代诗人歌咏中秋圆月、抒发怀乡情思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

  (四)中秋娱俗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人们还以燃灯助兴,以为娱乐。中秋燃灯之俗,其盛仅次于元宵节。中秋花灯品种繁多,中秋灯市各色花灯争奇斗艳,中秋猜灯谜,也是民间喜爱的中秋娱乐。有的地方还有西瓜灯、桔灯、柚子灯等中秋燃灯。

   中秋观潮是浙江特有的中秋娱乐。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汉代枚乘《七发》赋中就有了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至今中秋钱塘大潮仍然是人们熟知的奇伟瑰丽的江南盛景。

   有些地方,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灯影夜迎寒——中秋节复兴方案

   中秋节俗复兴的前提是中秋节放假。建议有关部门加快传统节日法定化进程,使人们有时间过中秋、庆团圆。(此文撰于2006年,如今中秋节已成为法定假日) 
   中秋节风俗的重建,重点是重建祭月之俗、重兴游赏之风。

  (一)中秋祭月操作方案

   【祭月形态】

  以家庭为单位最佳,也可集体祭月(如企事业团体、学校、友人等),个人祭月亦可。本方案以家庭祭月为例,其它情况可酌情调整。

   【时间】

   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场地】

   以家中庭院最佳,也可以在阳台。草坪、花园、游船、小区空地……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人员】

   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家庭祭月时,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服饰】

   祭月是要求相对宽松的祭礼,可不穿专门的汉服祭服。着适合秋季的汉服常服即可。推荐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祭器的准备】

  1 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2 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 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 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月光纸(可选):可在网上搜索月光纸图片,打印出来。也可以自己画。我们希望今后有业者开发各种各样的月光纸,就象年画一样,在中秋售卖。
  *祝文(可选):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有关祝文的知识,请参考《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

   下面是我们在丙戌年七夕祭牛郎织女星时所写的祝文,供参考:

  维丙戌年闰月七夕,轩辕阁诸友齐聚长安,遥拜牵牛织女,祝以文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之广矣,玉帛煌煌。 
  牵牛织女,曜曜其芒。 
  金风玉露,暗渡河梁。 
  月澹长空,长安竟夜如练; 
  万古同宵,今夕人聚以双。 
  长河悬素,汉渚风凉。 
  罗袖引针,长丝轻飏。 

  惟予有慕,黼绣周张。 
  克禋克祀,天地并况。 
  翙翙凤翔,于彼高岗。 
  腾兮蛟龙,鳞爪飞扬。 
  旦复旦兮,四方芒芒。 
  函宫吐角兮激征清, 
  发梁扬羽兮申以商。 
  仰祈双星,佑我衣裳。 
  瞻昂昊天,永矢弗忘。 
  掬诚告奠,伏惟尚飨。 

  祀事既成,伏祈双星嘉飨。 

   【祭品的准备】

  祭品应避免奢侈,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再次提示,这些皆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

   1 中秋月饼一盘:这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2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
  3 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

  ★关于月饼的准备

   现在中秋节没有意思,和人们不再亲手制作月饼也有密切关系。一味地从市场购买各种工业化生产的月饼成品,方便是方便了,也少了许多节日乐趣。节日的欢乐,对节日祭品和食品的亲手制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提倡大家,一家人亲自动手,亲自制作月饼,敬献月神并全家分享。节日的快乐将在这一过程中油然而生。

   月饼的制作并不难,月饼首先是一种祭品,所以,口味倒在其次,关键是用心的诚敬。拿亲手制作的月饼献给月神,月神也会感动^-^ 一家人品尝自家烤制的月饼,滋味是任何厂家生产的月饼都无法比拟的。

   月饼的种类很多,制作方法五花八门。这里,我们无法详细介绍各种月饼的制作方法,不过,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用心学习,都不难学会,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节日活动。

   相关参考: 百度搜索:做月饼

   月饼可以用小型的家用烤箱烤制,微波炉亦可。市场上和网络上可以购买到各种月饼的模具,用它来印制花纹,简单的木制月饼模,自己动手都可以雕刻出来。为了方便祭后分食,可以把月饼烤成较大的形状。
2.jpg
图:月饼模

   【祭月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正规的汉民族祭月仪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传统的“正坐”坐于席上,拜时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双手合十(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礼仪),拜时,是行汉族正规的“拜礼”。连续拜两次时,称为“再拜之礼”。

   正坐:着汉服,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一般拜礼(用于正坐时):着汉服,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称“兴”)。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即“拜-兴-拜-兴-平身”。

   【中秋祭月的仪程】

   ①沐浴更衣
  全家沐浴,穿上汉服。

   ②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③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④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⑤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读祝(可选):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焚祝文及月光纸(可选):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⑥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⑦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⑧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⑨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按家中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出门在外的家人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算作一份。按长幼顺序依次分给所有家人,全家分享。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⑩饮宴赏月
  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全家赏月、宴饮。
1.jpg
图:中秋祭月示意图
  (二)中秋宴饮、游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穿汉服举行中秋宴饮和游赏活动。穿上汉民族的节日盛装,中秋的感觉会截然不同。现在人们觉得中秋没意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平时没有明显区别。平时穿什么,中秋还是穿什么,节日需要的差异感和仪式性便无法满足,当人们在中秋纷纷换上了真正的民族节日盛装,同样是宴饮,同样是游赏,节日会变得绚丽多彩、漪旎多姿。

   中秋游赏,可以在酒楼临风把盏、可以登山望月、可以泛舟水上,宴饮、欢聚、赏月、赋诗、猜迷、歌舞、弄琴……关上电视、换上汉服、走出家门,处处皆有月光,今夜便是中秋。当然,这也有赖于政府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中秋文化娱乐场所。

  (三)中秋定为“华服日”

   除了汉民族,我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几年前就有政协委员提议将中秋节定为华服日,在这一天,56个民族的人民都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欢度节日。我们非常赞成这一提议,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提案,把中秋节定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华服日。

  (四)举办中秋夜市与灯市

   政府为广大城乡,尤其是中小城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夜市和灯市。售卖各种中秋节日用品,丰富人们的中秋生活。我们期待看到,人们在中秋之夜,举家身着民族节日盛装,逛夜市、逛灯市。

   中秋彩灯还可以自制,象具有地方特色的柚子灯等灯饰,父母为家中的孩子做,都是富有趣味的节日活动。

  (五)复兴各地的特色中秋娱俗

   这主要要靠各地政府,真正认真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为民众发掘、保存好丰富多彩的中秋特色娱俗,创造条件,让民众能够广泛参与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中秋的特色风俗活动,保护和传承好中秋节这一美好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比中秋“申遗”更重要的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附:中秋诗词欣赏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乾。

   杜甫《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杜牧《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罗隐《咏月》
  湖上风高动白苹,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 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王昌龄《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王维《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王维《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王维《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李建枢《咏月》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薛涛《月》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薛涛《珠离堂》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
  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薛涛《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路长。

   李冶《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李贺《梦天》
  老兔寒蝉泣天色,六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萧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宫。
  云轨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牢此日应惆怅。

   康庭芝《咏月》
  天使下西楼,光含万里秋。台前疑挂镜,帘外似悬钩。
  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佳期应借问,为报在刀头。

   徐凝《八月十五夜》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齐已《中秋月》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曹松《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菩萨蛮》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苏轼《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晁端礼《绿头鸭》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 
  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王 琪 《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杨万里 《好事近》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杨万里《中秋月》
  中秋旧节年年谙,今夜孤身向水边。
  红光映染漫江透,两岸灯火红遍天。
  江岸野火三日绝,千里喧嚣话管弦。
  可怜今秋空无月,一晌冷清共独眠。
  泪眼对天长叹夜,何处更声念留连。
  旧时凄凉愁文章,今朝凭栏忍向看?
  遥想前年清秋节,伊人燕尔长相伴。
  彼此文章互击节,瘦影清削相顾怜。
  同行并骑共缠绵,此情一去复西边。
  晃眼东天初露白,冷月寒星相偕还。
  今日孤影对青天,万状霜秋何惨淡?
  心归千里长戚戚,魂随江水梦婵娟。
  一杯江水酹江月,北斗银盘皆不见。
  往日人月可相随,今时冷落对轩辕。
  月共人心常相异,何必回首望阑珊。
  举杯长叹问青天,低头苦泪透青衫。
  惟有独酌遣愁怨,故人千里望团圆。

   杨万里《念奴娇·中秋》
  明月当空,照高楼,回廊幽雕檐秀。蛾眉紧蹙,玉臂瘦,凭栏空望西畴。秋风乍起,黄叶簌簌,怎奈思君愁?夜觉凝眸,惟见流水悠悠。
  锦书托于嫦娥,嫦娥不解忧,人念爱俦!阴晴圆缺,月常有,人亦总历烦休。悲欢离合,不人由,盈月空明照当楼。佳期难觅,惜此生少年游。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刘辰翁《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
  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辛弃疾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辛弃疾《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赵长卿《虞美人·中秋无月》
  西风明月临台榭。准拟中秋夜。一年等待到而今。为甚今宵陡顿、却无情。
  姮娥应怨孤眠苦。取次为云雨。素蟾特地暗中圆。未放清光容易、到仙源。

   赵长卿《水调歌头·中秋》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嫦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更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  
  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与桂花拚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

   柳永《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辛弃疾《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蒋捷《步蟾宫·中秋》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
  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元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辛弃疾《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辛弃疾《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辛弃疾《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范仲淹《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卢多逊《咏月》
  太液池头月上时,晚风吹动万年枝。
  何人玉匣开金镜,露出清光些子儿。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通都桥玩月》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坐当林树看鸟,望入云河与水连。
  久欲乘槎问天上,几回津路渺无边。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杨慎《滇海曲》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鹊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边贡《嫦娥》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张煌言《舟次中秋》
  淡荡秋光客路长, 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 风急轻帆燕一行。
  此夜衔杯惭庾亮, 几年持斧笑吴刚。
  观涛岂必钱塘去, 碧海银潢自渺茫。

   曹雪芹《香菱咏月》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曹雪芹《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阳节
一 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的起源

  夏历每年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重”者,《博雅》解为“再也”。自太古时代,华夏民族既有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故称“重阳”。前一九应日,后一九应月,故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众所周知,重阳节有三大节俗,“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可是,为什么先民要在九月初九的重阳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仅仅因为秋高气爽可享登临之乐、秋菊鲜美可品清酒之芳?
  
  在传统的天文节令观念中,阳数代表的是开始,重要的“重阳”之日往往是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比如,三月三上巳节,季节由冬转春;五月五端阳节,岁时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阳气极盛,正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刻。
  
  汉民族传统节日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人们都要驱毒、除疫、防病健身,三月三上巳节最重要的主题便是祓禊祛灾,五月五端阳节则是恶月解毒,同样,九月初九也是华夏先民除疫健身的节日。
  
  如何祛疫健身?纵观这些以“卫生”为主题的节日,大致有三种方式:以节令食饮驱病解毒、以浸沐佩戴禳解避疫、以野游和运动亲近自然。如上巳节的佩兰、祓禊、踏青、游春;端阳节的沐兰汤、佩香囊、缠彩缕、食五毒饼、划龙舟、打马球。九月重阳,则是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等。华夏传统节日,真正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节日。
  
  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是汉方医学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美酒;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民间历久积习的风俗往往被各种传说、读本加以勾勒描绘,再进一步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习惯。成功比附描绘重阳风习的传说,当属南朝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的“恒景登高”故事。
  
  这里牵出了一个重要的中医传说人物,费长房。费长房,东汉方士。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能缩身入壶的神仙,其故事即“悬壶”的由来)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费长房之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
  
  《续齐谐记》则是一部志怪小说。其中记载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盂嘉落帽、陶潜得酒——民俗异说与重阳故事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

(一)菊——赏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馔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1.jpg
图:茱萸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著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岁岁重九日、莫负菊花开——重阳节复兴过节方案

  1 赏菊、簪菊、饮菊花茶、酿菊花酒、做菊花馔
  
  ·重阳日、沐浴更衣,换上汉服(推荐男子着直身、袍衫或深衣,女子着襦裙、褙子),举家或结伴,赏菊、采菊、吟诗赋对。
  
  ·采菊,女子在头上簪戴。相互赠送,在家中做菊花插花。
  
  ·亲手泡制菊花茶。菊花茶种类多样,泡制方法可在网上搜索。(本方案涉及到部分中药,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仅供参考)
  
  举几例供参考:

   □菊花山楂茶:菊花10克,山楂、金银花各10克。功效:消脂降压、减肥轻身。

   □三花茶: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均少许。功效:可清热解毒、宁神静思。

  □菊花蜜饮:菊花50克,加水20毫升,稍煮后保温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之后饮用。功效:明目、生津止渴、清心健脑。
  
  ·酿菊花酒。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亲自动手酿造,也可以泡制,当然,也可以购买(不推荐)。

   自己酿酒的技术学习:可用“酿酒”“怎样酿酒”“自酿酒”等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有关资料。菊花酒一般是在菊花盛开时采撷,和谷物一起酿酒,藏至第二年重阳饮用。
  
  自己泡制则相对容易。泡制方法多样,可以在网上搜索。

   百度搜索-菊花酒

   举一例供参考:将干菊花去蒂洗净晾干,泡于低度粮食酒中,一两天后就可以饮用。常饮可活血行气、延年益寿,也可并加地黄、当归、枸杞等。
  
  ·亲手制作菊花馔

   菊花菜肴品种非常繁多,各地各有特色。

   百度搜索-菊花菜肴
  
  举几例:

   菊花饼: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加梅卤成膏,不枯,可久。此为甜食。

   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将菊花去蒂,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把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熬成粥时,调入菊花末,再稍煮即可。

   藏菊: 鲜冬瓜切去盖,藏白菊朵于瓤内,仍盖好,放稻草中煨之。

   墨菊汤:水发金针花莱40g,水发银耳40g,墨菊花20g,湘莲50g,冰糖100g。金针花菜、 银耳、墨菊花洗净 沥干,银耳撕成小块,湘莲去心泡涨蒸熟备用,再将冰糖捣碎。锅内放清水置于旺火上,烧开后将冰糖放入其中煮5分钟,而后将墨菊花放入冰糖水中煮40~50秒左右。转小火再将金针花菜、湘莲一并放入锅内l分钟,盛入碗中即成。此汤呈黄、白、紫,香甜如蜜,并有滋补作用。
  
  2 做重阳糕
  
  重阳糕市场有售,但自己制作别有情趣。重阳糕花色多样,做法不一。

   百度搜索-重阳糕
  
  最简单的做法举例:

   杭白菊20~30朵,马蹄粉200克,新鲜菊花1朵(切碎),冰糖适量。

  做法:用清水煮菊花约10分钟(将菊花用纱布包起来,可避免隔渣的麻烦),当颜色呈现淡黄色即可,不要煮的时间过长,否则会略带苦味。取出菊花加入冰糖调味,甜度要比正常的略甜一点,因为加入马蹄粉溶液后会有稀释作用。加入已切碎的新鲜菊花。将马蹄粉以适量清水溶解,倒入菊花水大火蒸约15~20分钟,变成完全透明即熟,热食或冷食均可。也可在糊中加入葡萄干、红绿丝、杏肉等细小果脯块或者铺上柠檬片,更增风味。此糕甜软酥松,入口即化,齿颊生香。功用清凉去火。
  
  3 做茱萸佩

   按照前面的介绍,亲自动手做茱萸香囊给全家佩戴。有关制作汉服饰品香囊的方法,可百度一下“香囊”,或参考天汉网、汉服吧端午节系列活动中网友的香囊制作过程.
  
  4 登高野宴、避疫赏秋

  举家着汉服,带着自制的菊花酒、菊花茶、阳糕、菊花馔,佩上茱萸香囊,登山游赏,采菊簪菊赏菊,在山上举行重阳野宴,长空万里清风徐来,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5 重阳敬老活动

   给老人穿上汉服,陪伴老人登高、饮酒、赏菊、吟诗、对弈。探望敬老院,举行各种敬老公益活动。
  
  6 其它

   饮酒食蟹,举办重阳家宴。以重阳糕等为祭品,举行重阳家祭。家祭方法可参考礼仪复兴计划祭礼方案“家祭”部分。依各地风俗,开展各种特色重阳活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附:重阳诗词欣赏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煜·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李清照·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之仪·千秋岁》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柳永·斗百花》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 ,却道昭阳飞燕。
  
  《晏几道·蝶恋花》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晏几道·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辛弃疾·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段克己·满江红》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 ,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 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张可久·折桂令》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曹雪芹·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殇,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毛泽东·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王昌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关汉卿·沉醉东风 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杨衡·九日》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缙·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元节
节日别名: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十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下元节的文化内涵

  下元节不是传统节日复兴的重点,只是为吸取其有益的文化内涵,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一种节日文化选择,故此处只做简略的介绍。

  农历的每年十月十五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元节。又叫下元诞、下元水官节等。这一节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三官大帝又被分别对应于尧、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王。

  上元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民间所谓的“鬼节”,而下元节被人们遗忘的比较久了,相关的民间风俗基本已经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说的“官”,其含义并非“官员”的“官”,而有“宇宙构成元素”这样的意思。道教认为:三元之气生成人伦,并滋养万物。有分析认为,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下元节与上元节和中元节一起,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节日的范式不过是这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

第二部分:下元节复兴的构想


  1 为什么要复兴下元节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复兴,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其实,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我们考虑,下元节在当今时代,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


  2 传统下元节主要民俗活动简介

  ①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②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③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④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⑤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⑥“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3 复兴下元节的基本思路

  那些焚烧“金银包”等祭拜祖先的活动,理当弃之不用。而采用其它更为妥当的对祖先的纪念方式。

  下元节来自道教,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故此,下元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道教文化的感受日。另外,由于水官即大禹,这种对大禹的纪念活动显然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可以延续下来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活动。

  出于方便和现实的考虑,不妨把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为一,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解厄祈福两种人文意识。并通过节俭、方便的习俗,达到这一目标。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么偶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当做一个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宗教神,借以表达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即可。就象人们现在放鞭炮并不是为了驱赶“年”这一怪兽一样的道理。

  下元节除困解厄的主题,特别适合开展探问病人、慰问困厄者等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

  下元节的食俗,可以比较忠实的继承,并在其中融入人们相互祝福的美好心愿。


  4 关于下元节所穿的民族服饰

  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应该适应这种节日氛围。大红大绿、过于喜庆、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下元节,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时可以着玄端等更庄重严肃的衣服。女子可以穿色调较深的深衣、襦裙等。

第三部分:下元节过节实践方案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国民同胞选择:

  1 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沐浴后,着合适的服饰,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上面放上鱼肉、水果为祭品,略备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祭拜时,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

  2 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

  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

  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平和)。

  3 参观道教文化场所,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

  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如果本地有道观等道教文化场所,可着前述服饰前往。在道观中观看和参与有关的节日文化活动,了解道教文化知识。可举家前往。

  4 参加各地大禹纪念场所的祭祀活动。

  禹的纪念场所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陵、庙、碑等很多,可根据各地实际,参加这些场所举行的祭祀禹的各种文化活动。

  5 家中做下元节的节日食品食用或赠送亲友。

  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汉服赠送亲友,说些舒缓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

  6 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为其祝福。

  可以同时携带下元节日食品。

  7 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

  可以多人参与。皆穿汉服,于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特别适合邀请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变故的困厄者等亲友,集体为其祈祷、解厄,舒缓病痛、放松身心,祈祷幸福。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冬至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

  观察和思考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必要技能,尤其在生民之初,他们在严酷的天地间,在惶惶的敬畏中,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四季时令的脚步,好能够顺应四时之变,不误农时采狩,以成万物之用。

   对于“天地万物”,也就是西方文化中叫做“大自然”的东西,华夏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思考揣摩起来了,不过,在如今西方教育知识体系引导的主流思维方式下,那种曾有的思考系统显然已是我们这些后裔并不熟悉的另一脉气象。虽然,我们的祖先不太关心地球和太阳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但他们却凭藉了——用目前我们能听得懂的现代西方知识释义系统就是——非线性的,系统性的,混沌学的思考方式,得以深刻感悟到天地与人怎么才能更好,更和谐地生存,比如,五行克用、阴阳消长。

   华夏智慧看起来并不像西方智慧那样充满了求知的效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它对天象地形,日月寒暑,昼夜幽明,以及天地人和,却有着更为敏锐的悟性。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并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溯洄从之,却大都可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

   阴阳的概念,有着哲学和天文学的双重意义。深谙此道的华夏先民眼中,节日,首先是顺应天时的一种活动总动员,首先要禋祀天地——祭祀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神主:嗯,您的神示我们接到了,正要执行。随着祭义在华夏生活中的变化,自然神祉的祭祀逐渐让位于人鬼祭,后来衍生出的节日人文气息才逐渐占了上风,节日才逐渐热闹有趣起来。冬至又称“冬节”,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华夏岁时节日,它不像很多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渗入了大量斑驳庞杂的人文典故从而变得更富有可观性和文化意义。冬至节没有什么妙趣横生的传说,几乎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在那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

   冬至日的时间在西历(太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而我们目前沿用的传统的历法(夏历)为太阴历,所以,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的冬至,在夏历中的具体日子不能固定,它和清明这类节日一样,属于传统节日中的“活节”。

   然而,对于冬至的解释,目前还是用现代西方天文历法解释更容易懂一些——不晓得对于我们是否又是一桩不易觉察的失落。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

   切换另一种思维——“冬至” 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