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填仓节
节日别名:添仓节 天仓节 大填仓 小填仓等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第一部分:填仓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填仓节并非节日复兴的重点,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供有兴趣过节的同胞参考,使大家多一种节日文化的选择。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填仓节有两个,正月二十(一说二十三),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过去,人们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每当填仓节来临,亲朋往来,佳肴盛宴。现代还有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民间有:“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的谚语。

  填仓节的由来,民间传说,很早以前,北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死活,照旧催租逼税,给皇家看粮的仓官菩萨心肠,擅自开仓赈济灾民。他自知难逃皇家杀头之刑,在正月十五日放火烧仓,连同自己一起烧死。后人为纪念这个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填仓仪式。

  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犒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并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

  农村的填仓节活动则要丰富,主要有填仓、打囤之俗。民间以簸萁盛锅底草木灰,以木棒敲打使其洒漏,在院内、屋内地上画出仓囤和梯子形,讲究的人家还要撒画出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里面摆放一些五谷杂粮、铜钱之类,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祈祷仓神保佑一年财粮丰饶,生活富裕美满。

  填仓节,妇女忌做针线活,怕扎了仓官的眼睛,无神灵保护粮仓。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填仓节晚上,有些地方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得越多,兆头越好。 还有的地方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第二部分:填仓节传承构想及过节方案

  填仓节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节日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节日仍有其积极的意义。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国家把填仓节定为中国的“农民节”。

  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屡次呼吁,设立中国的农民节,其意义在此不再赘述。农民节的日期,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宜定在农民比较闲暇的冬春季节。我们认为,以立春节和填仓节为宜。实际上,在台湾,就把每年的立春日定为农民节。

  填仓节源自农业生产,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非常适合作为农民节的日期,相信农民节的设立,有助于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有助于国家为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国民群体增进社会福利。在填仓节结合传统民俗,开展各种服务三农的节日经济、文化、娱乐活动,也将大有益处。

  填仓节的节日文化,有益于人们树立关注农业,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等意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填仓节的民俗活动也饶有趣味,结合现实条件加以吸收利用,不失为有益的节日文化活动。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填仓节的节日活动供同胞参考:

  1 将填仓节定为中国“农民节”,开展各种服务农民的节日活动。

  如三下乡活动、扶贫助困活动、免费医疗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等。

  2 在农村,组织填仓、打囤等传统祈福活动。

  按照传统风俗,家家皆可进行。也可以利用谷场等场地,全村男女老少在一起,搞集体的填仓、打囤。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中注意防火)

  3 在城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填仓、打囤游戏娱乐活动。

  这是对五谷不分的现代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由社区组织,家家着汉服参加聚会。在开阔的小区广场上先举办篝火晚会,等篝火燃尽后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取草木灰绘画粮仓等形状,进行填仓、打囤,燃放焰火。还可举行比赛。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活动中注意防火)

  4 挂灯笼、吃小米饭、喝鱼汤。

  这是富有填仓节特色的节日饮食。如果自制谷仓形状的灯笼挂在家中,更有意思。

  5 找填仓虫,贴纸葫芦。

  立春时节,已经可以找到一些复苏的小虫了。让孩子打着灯笼找,是有益有趣的活动。穿汉服,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将成为节日可爱的风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正月晦
节日别名:晦节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晦日
第一部分:正月晦的文化内涵

  正月晦并非节日复兴的重点,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供有兴趣过节的同胞参考,使大家多一种节日文化选择。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正月晦也与“送穷”这一风俗密切相关。送穷习俗源于有关“穷神”(即穷鬼)的传说。《四时宝鉴》记载:“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高阳氏,即传说中炎黄联盟的首领颛顼。《文宗备问》云:“昔颛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著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宫中号为穷子。其后以正月晦日死,宫人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也’。”

  送穷的日子有三种说法,一则正月初五,称为破五,送穷五;一则正月二十九;一则为正月晦日。但以正月晦日为多。也有专家认为,送穷之俗与上古驱傩有密切联系,晦日值月末,穷即穷尽之意,从节日演变的规律来看,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当为正说。送穷又称除贫,此日,人们做粥祭穷神,在巷中弃破衣,希望送走穷困,带来幸福。

  正月晦的主要风俗大致有:

  ①泛舟游玩、临水宴乐

  “元月至于月晦,井为〔酉甫〕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荆楚岁时记》)

  ②送穷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 姚合《晦日送穷三首》)可见晦日送穷风俗的悠久和普遍。此日,人们做肉粥,祭酒拜穷神,将陈旧破烂的衣物弃掉,表示送别穷困。送穷还要为穷鬼上路准备“交通工具”,即用柳条、青草编缚的车船,而“糗与粻”(干粮和米)便是给穷神路上食用的“干粮点心”了。经过一番拜祭后,烧掉车船,表示送去了“穷神”。段成式《送穷文》曰:“是年正之晦,童稚戏为送穷船。判筒而槽,比箨而闾,细枲缠幅楮,饰木偶,家督被酒,请穰穷,将酹地歌舞,予谓穷曰……”,其所载唐代送穷风俗更是丰富。

  ③水湄度厄

  《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至月晦,人并为〔酉甫〕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祭酒于水边,以解除灾厄。

第二部分:正月晦复兴构想及过节方案

  正月晦早已被人们彻底遗忘,但是这一节日中送穷的风俗却值得注意。送穷、除贫,寄托了人们对于贫困的厌恶,对于富裕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朴素而持久的民间情感,能不能为当今时代所用呢?

  我们的社会虽然总体上已步入小康,但离真正的富裕仍然遥远,庞大的人口中,仍然有不少贫困的人民,甚至有数以千万计的国民仍然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消除贫困、促进富裕,仍然是我们社会长期的任务。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否考虑将农历的正月晦日定为“中国消除贫困日”。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它是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联合国决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清除贫困的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的消除贫困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有一个单独的消除贫困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高达数千万,中国的消除贫困工作任重道远,影响很大。在国际通行的消除贫困日之外有自己民族的消除贫困日,也可彰显中国人消除贫困共享繁荣的决心,进一步促进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基于中国民俗传统,又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消除贫困日,定在正月晦日,应该是很合适的。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过节方案供国民同胞和有关部门参考:

  ①将正月晦日定为“中国消除贫困日”,开展各种扶贫助困、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事业的活动。

  包括:政府组织各种扶贫助困活动(略)

  民间的扶贫助困活动:可不拘形式,以对贫困国民同胞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为宜。也可以结合传统晦日中送穷的风俗,将衣被等物捐给贫困同胞穿用。

  ②泛舟游玩、临水宴乐

  亲朋好友穿汉服,泛舟出游。取水滨之景设宴,举行华夏风格的传统宴会。不设宴而设乐,举行水滨礼乐雅集更佳。

  ③水湄度厄

  亲友晦日着汉服礼服,于水边观赏初春景色。水湄献花、祭酒,为自己和亲友祈福。此活动也可以与泛舟、饮宴等节日活动结合进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和节
节日别名:太阳生日
节日时间:农历二月初一
第一部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中和节并非节日复兴的重点,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供有兴趣过节的同胞参考,使大家多一种节日文化选择。

  中和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即二月朔日。它是“夹”在两个节日之间的,前一日,为正月晦节。后一日,就是众所周知的二月二(龙抬头)了。中和节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被一位皇帝下旨“生造”出来的节日,后世的人们常把它与二月二搞混,许多书上都告诉人们,中和节即二月二龙抬头,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中和节是个独立的节日,说到它,就要说到著名的“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的历史故事。

  “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淑气同风景,嘉名别咏歌。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历象千年正,酺醵四海多。花随春令发,鸿度岁阳过。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 唐代诗人吕渭这首《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说的就是这个更改节令的事情。据记载,唐中叶以前,人们重视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九月二日下诏,以“方今边隅无事,烝庶小康”为由,定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令节”。逢三令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皇帝与百官同乐。到贞元五年(789年),德宗又决定另置新的节日。据《李蘩邺侯家传》记载:贞元五年的一天,德宗对宰相李泌说:以往上巳和重阳都有宴会,但上巳往往与寒食节的时间相近,而春季没有节日可以宴饮一番,想在二月创置一节,哪天合适呢。李泌回答道:二月十五日以后,虽然春暖花开,但与寒食节相近。二月初一桃李花开,又与晦日相近。晦日,名字不佳,不宜为节。所以,我请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德宗十分赞成,下诏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取代晦日,内外官员休假一日,并举行宴会。“三令节”改由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和九月九重阳节组成。

  有学者指出,唐德宗时中和节的创立,是基于追慕盛世与胜时游赏的情怀。此一节日的出现,与中唐社会心理趋于安定、 风习偏向娱乐有关。

  中和节被称为太阳生日,以祭太阳之神、倡导农耕为主题。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分日祭太阳之神(太阳星君),秋分日祭太阴之神(月神)。唐德宗时设中和节,加入了祭日的内容。这也是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

  太阳星君又叫炎火帝君,俗称“太阳公”或“日神”,为自然崇拜之神。太阳为众阳之宗、记岁时之准,而太阳为恒星,故以“星君”称之。
1.jpg
图:太阳星君像
  有研究者认为,中和节之所以能够设立,除了唐德宗的个人因素外,还与农历二月春分自古就有祭祀勾芒神的风俗有关。勾芒,是传说中的日神和春神。日神勾芒之所以也兼作春季之神,这是由于上古时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春夏为阳,为天,为日,秋季为阴,为地,为月。所以日神又兼作春季之神了。孔颖达注《礼记 月令篇》说:“其神勾芒者,谓自古以来主春立功之臣,其祀以为神。是勾芒者,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勾屈而有芒角,故言勾芒。”可见,勾芒一名,是带有物候意义的名词,是春季作物初生的象征。

  传统中和节的主要风俗有:

  ①献生子

  民间以青色布囊装满百谷瓜果之籽实相互赠送,称为“献生子”。

  ②祭日神、吃太阳鸡糕、诵《太阳星君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偏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左安门内有太阳宫,都人结侣携觞往游竟日。”二月初一这天,太阳出来后,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这种风俗古已有之,直至明清仍然流传,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消失。北京左安门内的太阳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经是“结侣携觞往游竟日”热闹非常,可惜几十年前为了修建北京体育馆而被拆毁。

  ③饮“宜春酒”

  中和节时,民间酿造一种“中和酒”,又叫“宜春酒”饮用。可惜制法已经失传。

  ④御耕、进农书、赠刀尺

  古时中和节,皇帝亲自扶犁以示鼓励农耕,农官进农书。民间互赠刀尺以励耕作。

第二部分:中和节复兴构想及过节方案

  中和节给人一种清新的绿色的感觉,是一个洋溢着春日泥土芬芳的节日.对日神的崇拜,表现了先民朴素的天人和谐思想。对农耕的鼓励,则是我们这个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永恒的节令主题。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也已经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的节日风俗。祭日、献生,无关迷信,而理应成为一种悠久民俗的珍藏、展示与回味。我们觉得,中和节的诸多风俗,都可以直接加以继承和保存,成为节日文化延续的民俗珍本,让新鲜动人的春日节俗为我们民族的迎春生活增添一些清新的色彩。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国民同胞参考:

  ①献生子

  亲手缝制青色布囊,着汉服出游,采撷郊野百谷野果,装入囊中相互馈赠,共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

  ②祭日神、吃太阳鸡糕

  太阳鸡糕完全可以自制,以江米蒸糕,上绘太阳金乌图案,捏制小鸡同蒸则成。庭院置香案,以春花、酒水、太阳糕为供。全家着汉服礼服,中和节日出时面向东方祭拜,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拜后全家食太阳糕,其乐融融。

  ③饮“宜春酒”

  饮“宜春酒” 中和酒酿法虽以无考,但春日还在,百谷仍存,何为失传?可自酿或购买以春日谷果酿造的春酒,皆可为“宜春酒”。此酒更宜为祭日之供,祭后全家食糕,畅饮美酒,共享春日清新的气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春龙节

节日别名:青龙节 龙头节 二月二 龙抬头 踏青节 挑菜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第一部分:春龙节的文化内涵

  春龙节并非节日复兴的重点,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供有兴趣过节的同胞参考,使大家多一种节日文化选择。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虽然现在二月二的风俗已经基本流失殆尽,但这句俗语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农历每年二月初二是春龙节,又叫龙抬头日。古时还有挑菜节、迎富日等称谓,南方也称作踏青节。

  二月二为什么龙抬头呢?学者许树安先生曾在报纸上撰写专文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据介绍,“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二月二的民间传说很多,关于二月二的来历,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春龙节的主要风俗大致有:

  ①引龙回、祭龙神、耍龙灯

  在节日清晨,人们黎明前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回家后要点灯,焚香设供,祭拜龙神。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人们还在这一天耍龙灯,也是祈雨之意。

  ②爆玉米花、龙须面、吃龙鳞、蒸龙蛋

  二月二民间有爆玉米花的习俗,这也有传说故事。传说,龙王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下。玉帝还传谕天下,“金豆开花龙王方可重返天廷”。人们为报龙王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金豆。当二月初二这天翻晒玉米种子时,有人猛然想到,把玉米豆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都爆起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就形成了农历二月初二爆玉米花的习俗。民谚云,“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此日吃面,称龙须面。蒸饼称吃龙鳞。蒸菜团子,叫蒸龙蛋。总之,都要以龙的身体命名。

  ③宴饮挑菜

  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④熏虫、炒豆

  《帝京景物略》曰“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史书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炒豆又叫炒蝎豆,多为黄豆,以糖炒之,香甜可口。

  ⑤嫁女住春、童子开笔、停针线

  此日,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居住,称为“住春”。童子于此日行开笔礼。《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第二部分:春龙节复兴构想及过节方案

  二月二的节日主题主要是熏虫害和祈雨水。这一节日的食俗很有特色,制作也不复杂,可以继续加以继承。引龙回的风俗让我们想到了过去清澈的河流、甘甜的井水,现在城乡人民普遍都使用自来水(虽然卫生未必真正达标,呵呵),但是生活方便了,人们也离自然更远了。几千年来,人们与水之间,只隔着一口井,人可见水,水可鉴人。但是现在,人与水之间,却隔着高楼大厦、复杂的管道、庞大的水厂、消毒的化学物质和重重的污染物,生活真的进步了吗?也许,水知道答案。

  在目前的城市居住条件下,引龙回等风俗的简单复归并不现实。这一风俗可以在有条件的乡村继续保存。耍龙灯等民俗节日活动喜庆热闹,理应继续传承下去。而宴饮挑菜等节日活动,完全可以作为春龙节宴饮的一种娱乐。嫁女住春也可以作为一种风俗继续保持下去,其实就是一个沟通情感的方式而已。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过节方案供国民同胞参考:

  ①引龙回、祭龙神、耍龙灯

  有条件的城市和乡村居民,可在二月二清晨穿汉服,打灯笼引水,做引龙回仪式。焚香设供,祭拜龙神。民间表演团体为人们表演耍龙灯等节目。

  ②爆玉米花、龙须面、吃龙鳞、蒸龙蛋

  按照前面的介绍,制作和享用各种春龙节日食品。

  ③宴饮挑菜

  可在家宴或其它聚会时作为宴饮娱乐节目。购买、采摘各种新鲜节令菜蔬,宴饮时猜之。并可以由猜错者为大家亲手烹制爽口的菜蔬大家一起食用。

  ④熏虫、炒豆

  如前

  ⑤嫁女住春、童子开笔

  开笔破蒙的开笔礼是儒家的重要礼仪,标志着儒生幼童学习的正式开始。去年,开笔礼重现南方一些文教机构,但是礼仪并不正规,特别是给破蒙的孩子穿上了不伦不类的西方学位服。

  开笔礼有启蒙与激励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礼仪。天汉网、汉服吧将在适当时候推出规范、庄重、可操作的详细的开笔礼方案,敬请关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花朝节
一 花朝节的来历传说


  1 花朝日期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花朝节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故而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我们中学课文学过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其中提到“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这么一句,各地花朝,均在夏历的2月份,正是早春时节,咋暖还寒。论节气,大约在“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这天,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农,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

   而花朝具体在哪一日却说法各异。唐代花朝定为二月十五,还成为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并列的三个“月半”佳节;到了宋代,花朝节于某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或许是对春的迫不及待吧。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有:“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杨万里说“唐二月十五为花朝”,而“东京以二月十二为花朝”。不过,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梦粱录》则依然因循旧习:“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气候差异而已。

   综上,一方面因循唐宋主流,一方面取月半吉日,我们建议花朝日期定在夏历二月十五。

   2 花朝·花神传说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春秋的《陶朱公书》:“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晋人周处《风土记》言:“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竟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节的民间传说大致有这样几个:

   (1)“崔元徽悬彩护花”故事:

   《博异志》载:唐天宝年间一个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于园中品茗赏花,忽见一群容貌艳丽的女子来谒,其中有个小巧玲珑的姑娘,自称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们称要借此地与封姨相见。接着,便来了一位明眸皓齿的少妇,众人起身行礼,并恭称封姨。崔氏命上酒菜果肴,尽地主之谊。众女谢过之后,把盏畅饮,高声谈笑,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红罗裙被沾污,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众女子相顾惊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说:“小奴婢竟敢无礼!”夜宴不欢而散。

   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前来——原来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她们要来人间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风神出头阻挠。花精们本想借机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坏了事。如今众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于崔元徽,她要崔准备一些红色锦帛,画上日月星辰,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悬挂在园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届时果然狂风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没被吹落。

   当夜,众花精又变成一群丽人来花园里向崔元徽致谢,还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劝他当场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寿至百岁,且年年此日悬彩护花,最终登仙。后来此事流成习俗。由于悬彩的时间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至于日期如何衍变为其他的,可能与各地花信的迟早有关。

   (2)花神传说:女夷、花姑、花仙

   “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祭花神”,这是朱熹咏花神的诗。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几乎都有花神的形象,而我们的花神长什么样呢?中国的花神也有多种传说,但她为女性的形象却历来是一致认可的。

   《淮南子·天文训》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所谓花神也。《月令广义》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又有书中说花神女夷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名叫花姑,她餐风饮露,统领群花。《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神。”

   (3)花神传说:灌园叟晚逢仙女

   另明末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讲了一个花神惩治恶霸、扶助花农的故事。

   大宋仁宗年间,江南平江府东门外长乐村中位名为秋先的老者,他妻子亡故,膝下无儿女,因自幼酷好栽花种果,把田业都撇弃了,专于其事。日积月累,便建成了一个大花园。秋先是个花痴,不仅对自己满园的花呵护备至,对他处的花木也常常流连忘返。

   城中有一名张委的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残忍刻薄,常常和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奴仆及几个无赖子弟危害邻里。一日,他带了四五家丁及恶少,游荡至秋公门前。话说秋公正好浇灌完盛开的牡丹,于花前独酌,不想张衙内破门而入。一番寻衅滋事,最后竟把个好端端的花园子践踏得只蕊不留,狼藉遍地,还意犹未足。

   待风卷残云后,秋公走向前,望着满园的雕残零落,尘垢沾污,心中顿时凄然泪下。正哭之间,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道:“秋公为何恁般痛哭?”原来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姿容美丽,雅淡梳妆,却不认得是谁家之女。秋公将张委打花之事说出。那女子笑道:“我祖上传得个落花返枝的法术,屡试屡验。”按照她的要求,秋公取水出来,发现残花果然重上枝头,而且各种花瓣色彩掺杂,比从前更好看了。这件稀奇事很快就传到了好惹是生非张衙内耳朵里,于是再次上门施展辣手摧花,还找借口给秋公套上了枷锁。

   恶少们一直打砸到晚上,忽然卷起一阵风,化作一位姿容美丽的红衣女子,原来,她就是花仙,只见她长袖翻飞,掀起一股刺骨的冷风,将张衙内一伙像蝼蚁一样吹走。狂风大作,张衙内本人也一头栽进了沼池……秋公也被从牢狱中解救了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花仙已经成了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与正义力量相结合的心愿。

   明代以后的花神形象,愈加栩栩如生,她风姿妩媚,手持中国的花魁芍药、牡丹,或手提盛有这两种花的花蓝,安详地守卫着善良劳动人民心中的美好宿愿。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花朝的节物风俗

  1 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2 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3 种花挑菜

   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今天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4 晒种祈丰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5 制作花糕

   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中国文化中的花情愫

  中国人的花情愫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形成与发展也随看国运和文化的兴衰而起落。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故此,许多国家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古往今来,人们或观赏花的姿韵,或品尝花的美味,更赋予其各自的文化品格,每种花蕴含着不同的人格寓意。

  1 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也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来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2 簪花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四川成都羊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陶俑,就在发髻正中插着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簇拥着数朵小花。簪花之俗历久不衰,虽说是风尚,但相比贵族人家的珠翠头面,鲜花却是士庶妻女的常用首饰。节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一般情况,春天多簪牡丹、芍药、桃花、杏花等,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的词句:“春日游,杏花落满头!”勾勒出一个满头杏花的少女在林间陌上的明丽身影。南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则载,端午节“茉莉盛开,城内外扑载朵花者,不下数百人。”而“每妓须戴三两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立秋“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武林旧事》载重阳节“都人是日饮新酒,讯萸簪菊。”苏轼还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描写了一老人簪花装饰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唐宋时男子亦有簪花,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例如,《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宋朝廷宴会,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民间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仪中,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

   3 花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更是花的故乡。诗与花,如同焰与灯。

   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 不同的花是不同的心志。

   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时而春风得意,马蹄轻疾,一日便可看尽长安之花;亦有失意落魄,泪眼问花,而乱红不语,唯有溅泪以报。“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高洁的品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是王维幽深的心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壮美的幻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旷达的闲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郁结的惆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佛家悠然的感悟……

   4 花绘

   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一大类,六朝时已有许多独立的花鸟作品。五代至宋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发展出了重要的流派。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花朝节的复兴意义及流传现况

  热爱花的民族多是热爱美和生活的民族。作为农耕民族,我们历来对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诗经》《楚辞》起,后世诗文便与花草有着不解之缘。陆毛著有《花经》,而他本人也因此位列花仙——正如陆羽因《茶经》被奉为茶圣。我们自小就开始吟诵“一树梨花落晚风”“一枝红艳露凝香”……正是这些彩英,中华文化氤氲出淡淡的幽香。

   这个节日寄予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春日、生命、绿色的亲近和渴望。作家刘心武这样倡议:“我建议北京人恢复这艳丽芬芳的‘花朝节’,这应该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节日。花王诞辰,多么浪漫的想象!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给贾宝玉起过‘绛洞花王’的绰号,他还写到,在芒种节那天,恰逢一个‘饯花节’,春来是‘花朝’,春去要饯行,热爱春天,珍惜春天,送春归待春回,这里面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多么浓酽的诗意!”

   而在传统佳节普遍式微的今天,花朝节在本土已经退化缩水,仅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大理白族在花朝节会摆出各种盆景,以茶花为多,是古时受到中原风俗影响的孑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花朝节复兴方案设计

  1 若得山花插满头——重拾古代汉家女子的簪花之俗

   在古代,无论贫富,鲜花都是女子最常用的发饰。时令鲜花栖于云鬓,该是怎样一种意态?那种娇俏生动,不是今天的水钻+树脂+金属发饰可及的。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花之美是女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没有比簪花更能烘托汉服之美的了,也没有比汉服更适合簪花的服饰了。古时发间千万朵,如今识花有几人?西方式的职业套装,西方式的休闲服饰,成了当今中国女性几乎唯一的服饰特征。消弥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远去了华夏衣饰迷离的芬芳,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衣饰风俗,簪花已经离开我们太久,何不从花朝开始,让汉民族女子重新亲近和濡染霓裳与鲜花带来的意境呢?

   可作簪花之用的鲜花品种有很多,花朝日的时令鲜花也不少,虽说花卉没有国界,但每种文化中有不同的花情结。花朝节最合适的花卉自然是牡丹与芍药,不过,遗憾的是,当前的花市仍旧是西方特色花卉大行其道。

   2 祭花神、赏红、扑蝶、游春……

   在还孑遗花神庙的地区,人们可以穿上汉服礼服,参加花神庙的各种庆贺仙诞活动,体验华夏特色的花神文化;其他地区则可以穿上汉服偕同亲友来到野外,花神游春活动在这里将别开生面地展开:扑蝶会、摘野菜、咏花赋诗、踏青赏春……这天的吉祥花卉是中国传统的牡丹和芍药,也许,它们会像现在的玫瑰一样流行开去。

   城市里举办的各种迎春花会,也是花朝赏红的好去处。

   因为是春日户外活动,宜穿轻便亮丽的汉服,如襦裙等。

   花与春天、与歌舞关系密切,赏红、扑蝶之外,于明媚春光下身着靓丽汉服,踏歌而舞,定是花朝绝美的景致。有关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问题,请关注:点击进入了解

   3 蒸百花糕、饮百花酒

   百花糕是花朝佳节中非常有特色的应景食品,而且花粉类食物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摘采新鲜的花瓣,和着糯米粉。建议和全家人一起亲自动手,将更有节日的气氛。做好后,邻里之间可以互相赠送。

   百花酒是江苏的特产,一种产于镇江,梁代《舆地志》中述:“镇江出酒,号曰‘京清’,黄者为‘百花’,黑者为‘墨露’。”民间歌赞此酒:百花酒香傲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我国古典名著《镜花缘》中也有关于镇江百花酒的记载。现在此酒名为“恒顺老酒”;另一种产于丹阳,古名叫曲阿(丹阳古名)百花酒,有许多品种,如“十里香”、“玉乳浆”、“宫酒”、“状元红”等等。此酒还附带一个足以拍电影的神话传说——不知道《神话》创作的灵感是否与之有关。相传隋炀帝曾命高丽国进贡美女。高丽国便派使节送来美女阿姬和百花,乘船渡黄海入长江,直驶扬州。当船行到丹阳江面,恰遇丹阳练湖水神赴宴归来。水神见了阿姬,有心娶她为妻,又听说隋炀帝要阿姬做妃子,就变作隋炀帝模样,前去试探,还去东海龙王处带了百坛仙酒作为礼品,阿姬恨透了隋炀帝,宁死不从,跳进了江水。水神非常高兴,他让高丽使节和水手们上岸,然后作法把大船掀翻,好让他们对隋炀帝有一个交待。最后水神带着阿姬,乘坐龙鸟,隐没在江水之中。那条沉船上的仙酒和百花,顺着新丰河飘流到花乡丹阳。乡民们把百花捞起沤田,种出的稻米色泽红润,香气扑鼻。人们就用这米和水酿出了曲阿百花酒。

   4 以花赠友,让我们重新认识礼物的意义

   “涉水采芙蓉,兰泽有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古鲜花就是馈赠佳品,寄托了馈赠者的深意。南北朝的陆凯,曾自江南遥寄长安范晔一枝梅花,并提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古人的往来之礼往往比今人更真切。当我们不明所以就在嘲笑古人繁文缛节的时候,岂不知,真正的虚伪和繁复到底是谁?如果有这一天,我们为何不放下那些沉甸甸的意图,让这大自然美的使者传递单纯真切的心意?

   购买各种花卉,献与恋人、家人、亲朋好友,亲友着汉服礼服,相互赠花、拜访。开辟园圃,种植各种花卉植物。都是很有意义的花朝节日活动。

   5 插花活动,重温华夏传统艺术

   古时,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届时可举行插花会活动等。 然而现在的插花技艺受西方和日本的影响比较大,实际,我们在学习他们成熟的插花术同时,完全可以从古籍中揣摩本土的插花技艺。袁宏道在《瓶史》中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阐明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真谛,书中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置瓶忌两对一律。忌成行成列。忌以绳束缚。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若夫枝叶相当。红白相配。此省曹墀下树,墓门华表也。恶得为整齐哉?” 也蕴涵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插花艺术有助于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6 植树栽花,与当今的绿色环保行动结合

   实际上,花朝节距离植树节常常会靠近,比如,2006年的花朝(按照二月十五算)就在植树节后两天。这样就可以在这基础上宣传保护自然、亲近绿色的行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2 | 顯示全部樓層
附1:中国十大名花

  水仙——凌波仙子
  别名:凌波仙子、玉玲珑、金盏银台、水仙花、 姚女花、女史花、天葱、雅蒜

  梅花——花中君子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兰花——天下第一香
  别名:兰草

  月季——花中皇后
  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

  菊花——花中四君子之一
  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

  荷花——花中仙子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牡丹——花中之王
  别名:鹿韭、木芍药、花王、洛阳王、富贵花

  桂花——九里飘香
  别名:木樨、丹桂、金桂、岩桂、九里香

  杜鹃花——花中西施
  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

  山茶花——花中珍品
  别名:曼陀罗树、薮春、山椿、耐冬、山茶、晚山茶、茶花、洋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