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之后,将更为广泛地与世界融合.经济的融合必将导致管理文化的冲突,因为西方管理追求的是卓越,而东方管理追求的是和谐.西方管理坚持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张扬,认为人们的一切思想和感情都取决于人的肉体感受性、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个性充分张扬,可能会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东方管理则从研究人的欲望和需求出发,基于社会上每个人都能按照群体利益来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分工协作,和谐进步,从而提出执中求和的主张[1].这不但体现了东方文化追求和谐的特征以及其在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为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渊源.
令人欣喜的是,西方管理学正经历着向东方管理思想的历史回归,正如苏东水先生所说:东方管理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在新世纪实现.
1问题的提出东方古典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管理理论,具有包容性、人本性、系统性、创新性、柔和性、服务性等特点,是在总结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应该认识到:一套管理理论,或一个管理思想,既然来自于又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典管理思想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不断汲取包括西方管理文化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管理文化之精华的开放系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通过对中国古代众家学说思想的扬弃,提炼出具有现代价值的管理思想,形成了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该体系认为,未来适应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管理科学体系,将是融合了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有机体系[2].
毕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西方管理已经在重理性、重科学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它缺少人情味的一面也越来越随着时代的进步,日益显现出来[3].
另一方面,东方古典管理理论体系所包容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西方管理.西方管理在企业微观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确走在了东方人前面,但是它们的管理理论体系中很少涉及关于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容,必须依靠东方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来弥补.
另外,东方管理的治国论与治生论中有许多思想对于现实都有着十分巨大的指导作用,其主要使命在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无谓的内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产生和谐的内聚效应,以群体合力向外竞争.所以对于如何在新经济运行条件下,保持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并使之更加适应时代要求这一亟待解决的要务,恰恰给了东方古典管理思想一个升华发扬的契机.
2东方古典管理思想精华许多东方古典管理思想是富有见地,值得借鉴的.虽然多数这类思想都体现为一些零散的表述,但几乎涉及了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就朴素的管理思想体系而言,无外乎都与管人(待人、用人、使人)和管事(决策、控制)有关[4].
2.1管人
仁者,人也.###孔子的管人的思想.不论是古典管理思想,还是现代管理理论,无一例外的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社会系统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和人的管理.甚至有的管理学者认为,管理就是为人服务的.东方古典管理思想也恰是以此为基调,发展延续下来的.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和人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5].
吕氏春秋%士节中说: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其意思是说:贤明的领导者把精力主要放在求贤用人之上,而管理具体事务上则采取超脱态度.当然对于如何用人,存在不少原则.战国初期,政权仍为贵族封建主垄断,广大下层士人要求参与政事的呼声日高.对此,墨子以尚贤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使能以治之的任人唯贤原则,指出用人应当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尚贤中)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而举之(尚贤上),进而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尚贤中)的用人主张.而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人可用思想至今也是值得借鉴的.他在帝范%审官篇中提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其意思是说对聪明的人,用其谋略;对愚钝的人,用其力气;对勇敢的人,用其威势;对胆小的人,用其谨慎.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用人理念,体现了选择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着眼长处.人人皆有长处,先看其长,就能充分利用其长,发挥其长.同时,长处扩展了,短处也就会相应地受到制约.管理者选拔任用人才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的目标,因此只有先看其长才能发现一个人的才能和专长,不至于埋没身边的人才.(短中取长.管理者在用人时,不仅对一般人要看长处,而且对于短处明显的人也需要短中取长,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避短用长.也称为扬长避短.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是对于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也有其长处可用.管理者的知人善任,把人才放到能充分发挥其长处的位置上,避短扬长,就能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毋庸置疑,人的行为背后总是潜藏着某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只能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显现出来.那么在管理过程中激发人的行为,从而作用于人内在的心理,便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6].
探讨如何激发人的行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什么.所以激励从一开始就具有其心理学理论基础.就中国古代来讲,孔子对人性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解比较接近于客观事实,但仍未脱离混沌状态.
其后经过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解而得以具体化(见表1):
表1性善论和性恶论比较
孟子性善论
1.孟子没有研究人的自然性,只研究人的社会性,并把它说成天生是善的;
2.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善端,仁、义、礼、智是这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
3.孟子特别强调人性的自我发展,特别强调从内部接受礼义的可能性.
荀子性恶论
1.荀子既研究了人的自然性,也研究了人的社会性,并把它说成天生就是恶的;
2.荀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先天的恶端,仁、义、礼、智是这些恶端被矫饰和优化的结果;
3.荀子特别强调限制人性的自我发展,特别强调从外部灌输礼义的必要性.
显然,孟子是主张性善的,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这里运用了水往低处流这一自然现象来证明人性趋善的必然性.只是说不可避免的留有担忧的人,特别是小民往往因物欲的蒙蔽而失去善性.那么,仍保持善性的君子就应该用感化教育使他们重新认识善良的本性,转变成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顺民.所以,教化手段比之其他行政强制手段,甚至是严刑峻法来说更能治本.并将其称作: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而荀子却不然,他按照当时的社会实际,改造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把混乱局面归结为人性的恶,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论)人们的相互斗争打破了整体和谐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所以主张用制度约束人的非分之想,保护人的正当需要,避免人类社会在经久不息的混乱中灭亡,这种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论述礼的正当性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7].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具有其合理性,但并不完善.确切地说,是将具体化的东西进一步极端化了.这就导致其各自管理思想的单一化.那么,按照因时而制原则,商鞅认为不能笼统地推崇德治或法治.他说: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商君书%开塞)也就是说应该根据民众的素质来确定统治方针,当民众处在巧以伪的状态时,用德义来感化教育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造成民众的放纵.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商君书%开塞).
因此,商鞅提出的方针是: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一刑劝,求过不求善,籍刑以去刑.(商君书%开塞)同样,按照因人而治的原则,韩非倡导人性自为的自然人性论,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性无恒善恒恶之分.
性恶之人并非本性所至,而仅仅是为利益所驱,所以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八经)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变的管理思想.
2.2管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
管事主要涉及决策和控制两个方面.
决策,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管理学作为系统理论发展起来之前,都是以经验决策的形式而存在的.由于主要依靠管理者个人素质做出决断,加之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来说,这种决策更倾向于定性不定量的决策.也就要求决策者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正确反映出事态发展的客观规律[8].当代行政学者林布隆提出过理性决策的观点,即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理性决策者的素质,显然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模式,不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当然也就无法顺畅的实施.
决策是动态的过程,不可能给管理者带来一劳永逸之便,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势态的进展及时做出调整,简言之就是因势利导.战国时期,孙武就曾说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很明显,孙武这里强调运用虚实手段而制胜的根本条件是势.高明的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优势,避开劣势,如同水向低处涌流,不可阻止一样.而将这种思想继承并深化的便是西汉的贾谊,其所著新书%过秦中,进一步发展了因势而变的管理决策思想,他明确指出,管理者制定方针政策,应因时而变.正如打天下和治天下不能采用同一个办法,即取与守不同术,他又以秦的统一和灭亡的历史经验为训,指出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是因为自战国以来,天下战乱已久,人心思定,嬴政能顺应时势,采取并兼高者诈力,用诡诈、物理等手段进行兼并战争,才达到专威定功,统一六国,夺取天下的目的.秦朝建立以后安定者贵顺权,应顺应统一后的时势,相应的变更统治政策.
但是,秦始皇在统一之后,看不到进取之时去矣,并兼之势过矣(新书%时变)的形势,统治策略不变通,治国方针依然是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新书•过秦中),继续采用并兼者高诈,结果是以暴虐为天下始,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贾谊从秦朝成功和失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取与守不同术的管理决策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同时,确保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的运动,这就必然涉及到控制的问题.通常来说,有效控制要求决策者必须把握适应性、适时性以及适度性3个原则.
除此之外,还有关键点原则.所谓事无巨细,毕陈于前.若网在纲,振之则举,驰之尽废,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管理者个人来说,其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控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是选择控制的关键点.毕竟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决策执行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上.事实上,控制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了全面.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自己虽然拥有无限的权力,但无法独自一人处理好天下所有的事情.因而他批评隋文帝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认为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其向隋文帝那样勉强去做根本做不好的事,不如广任贤良,集思广益,而君主之需要真正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致力于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就足够了[9].
3东方古典管理思想的今用探究古典管理思想,其用意并不是单纯局限于学术研究,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在于理论的升华、实践的借鉴,在于古为今用.着眼于东方古典管理思想中可资借鉴和有启迪作用的思路、观点与理论等,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上去思考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管理是大有脾益的.东方古典管理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3.1东方管理思想将对整个管理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作为高度理性的运动,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清晰的理性精神.而民族理性精神一般是由民族文化传统熏陶出来的.东方古典文化的显著特征是理性主义,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法家的思想,都具有极强的理性精神,从而与神性文化有所不同.由于其本质思维特征,使中国传统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观理性思维特征.直观理性又可以直接渗透到事物的内部,而理性思维则能帮助人们找到其运行轨迹,所以也就构成了现代管理基本方法论的基础.
追溯东方古典管理思想的发展线索,不难发现,先秦诸子百说是典型的理性思维的集中产物:儒家的人本思想、道家的辩证思维、法家的权变观念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理性精神的实质.那么,对于现代管理思想而言,如果缺乏这种最起码的理性精神,那就必然会失掉向现代文明转轨的可能性,换言之,正是有了民族理性精神的支撑和推动,才使东方古典管理思想的精髓得以传承,从而更加契合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召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战以来西方管理界一直在加紧吸收东方管理的智慧,生态管理、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现代人对古老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回归.创新管理、跨文化管理等,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网络管理.
3.2东方管理代表了管理人本化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式是以人为本,更讲究人情味和人性,而西式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更讲究规范和秩序.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乃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第一原则.而这一观点的集大成者当首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仁学的核心是修已与安人,即安人必先修已;诚以待人;和以待人;关心、爱护、尊敬人;以德服人等.
以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的人为中心,让管理学能够贴切于人性的特点,一方面提倡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强调通过对人的关心来提高工作绩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但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它必须能融入到新的时代中,才能显示它的生命力.所以东方管理强化了管理的人性、整体、共生、人为为人的管理价值,使得管理正进一步走向整合化、柔性化和人性化.东方管理还是无形资产管理的精髓.无形资产在对人的管理上,与东方管理的人为为人学说殊途同归.
人为即要求每一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辩证关系,互相联系并且可以转化.
这一转化过程体现在家庭、行业、国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为的素质,其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而发展到现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实践领域,集中体现为人本管理.并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管理原理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原理.同时有这种人本管理所体现出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将对我们的管理活动产生长远的指导意义.
3.3东方管理有助于实现管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整合.
经权观是东方古典管理思想对管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概括.经是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遵循的稳定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态势的变化所体现出的机动性.经权观点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已经被认为是现代管理权变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无论斗转星移,还是四时更替,一切客观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势态的变化既不会停止,也不会重复.那么处于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并带动整个组织随着实际变化而变化,才谈得上生存和发展.正如前面孙武虚实篇中揭示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朴素规律一样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犯思想僵化的错误.
以往取得成功的经验,不一定能够完全照搬到今天,因为今天的形势与环境不会与昨天完全一样的.所以,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的管理方法,即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任何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外部条件.更进一步来讲,由于经权观点的根本特点在于主张权不离经,推崇执经达权的管理境界,这也就与现代管理活动所追求的信条相吻合了.
3.4东方管理思想可以避免个人主义的失误,营造和谐氛围.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道必然经历人身、体制和心灵等3次解放,而东方管理思想可能在第3次解放中发挥重大作用.东方管理文化倡导人生健康、成功,实现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对东西方文化整合的促进.在实践中,尽管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矛盾有各种不同形式,涉及不同对象、领域,反映不同的内涵,但是,它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对抗性矛盾.这些矛盾的双方虽然相互对立、斗争,但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依赖.处理这些非对抗性矛盾时,不能用矛盾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办法去解决,否则,就会激化矛盾,使管理陷入无序、混乱局面.由此可见,处理大量非对抗性矛盾,应该突出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状态,从而使管理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和则是调节这些矛盾关系的良方.如果这些关系的任何一方都能人和为贵,那么,整个管理系统就达到了管理的理想目标:人和.有了人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人们的各种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各种矛盾都可以化解,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4结束语
作为东方各民族改造自然活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东方管理思想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应该说,缺少了以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积累发展起来的东方管理思想与理论的贡献,整个世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会受重大的损失.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东方古典思想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所以有理由相信,东方古典管理伟大复兴的时代即将到来.
礼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对人的最起码要求.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待人。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以恭敬的态度施行礼,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和是和谐之意,调和两个人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人能和睦相处,反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仁的精神是求得理想人格,用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协调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
孔子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善自我,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它用礼与乐的相辅相成来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礼乐在古代社会发挥着国家管理的功能,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性保障.礼的功用是经国家,定社谡,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礼规定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政治法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多种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心.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
儒家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所谓和,意味着和合、和谐;所谓序,则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既没有一个无序而和谐的现象,也没有一个不和谐而能有序的事物.一个社会,如果一味强调有序而不注意和谐,将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反之,如果专求调和而不讲秩序,则有面临解体的隐忧.荀子在乐论中提出:礼和同,乐别异.这是对礼乐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好注解礼和同就是要求人们要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有其位,各称其事.乐别异则是运用诗歌、音乐、舞蹈等形式来沟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思想感情,调节彼此之间的关系.礼使得社会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各有差等,遵循这种等级关系,就能达到社会稳定的目标.乐是礼的辅助,是使礼得以正常运转的润滑剂[5].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维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竭的智慧源泉,作为一种完备的思想体系,其精髓和活力所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和平的思想.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为全面构建新型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