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5|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约定用法和词的定义 (11)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3-7-2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汉学网
自由词组  


    约定用法里包含约定,与各式各样的约定相反,在自由表达中,各成分完全根据规则联系在一起,前者由构词法研究而后者属于句法(狭义的语法)范围--\"语法研究语言的普遍事实,而词汇学则研究特定的事实\"(叶斯帕森,23页)。\"马耳朵\"是一个自由词组,因为凡\"动物名称\"加\"耳朵\"的说法统统成立,例如驴耳朵、牛耳朵、兔子耳朵。根据同样的道理,可?quot;马耳\"是自由词组而\"木耳\"则是约定用法,因为\"某耳\"这一构造只在\"动物\"范围内通行。\"执牛耳\"也是个约定用法,但这属于三级约定。  


    我们在\"扩展法的不足\"一节中已指出仅凭扩展法不足以判断约定用法和自由词组之间的区别。按扩展法,\"口译\"可以扩展为\"口头的翻译\",因此是自由词组,但按我们的标准,它显然是个复合词,我们不说\"嘴译\",也不说\"口证\"。按照我们的理解,\"打仗\"是一个单词,虽然\"打\"和\"仗\"这两个字在一个句子里可能分开甚至倒转:打胜仗,打了三年仗,仗打赢了,仗打了三年。可以说\"仗打了三年\"却不能说\"革改了三年\",这是各种单词的语法弹性不同,为了标识这种不同,把\"打仗\"称作\"离合词\"也不妨,但这不影响\"打仗\"和\"改革\"同为单词。  


    约定用法既然总有约定在内,所以这个词语多多少少都需要从新学习。但把约定用法连到一起,则是基本的说话能力,不需要每次说一个新词组时再学习什么。只要懂得\"经济\"也懂得\"新闻\",就会说\"经济新闻\"。懂得\"子\"也懂得\"夜\",要从新学习\"子夜\";懂得\"子夜\",则自然会说\"子夜之前\"。词是现成造好的,供我们使用,句子还等我们去造,所以我们说\"遣词造句\" 。  


    因此,我们只问约定用法的意思,不问自由词组和句子的意思。我会问\"’别墅’是什么意思\",我不会问\"’我昨天晚上到他的别墅去了’是什么意思\",除非\"别墅\"两个字下加了重音。一旦我懂了\"别墅\",我就知道\"大别墅\"、\"去了别墅\"这些自由词组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的?这等于问,我从来没有把自然数系列写到过100056,我是怎么知道100055后面跟的是这个数呢?知道100055后面是100056是\"知道自然数系列\"的应有之义,是对一种规则的掌握,知道\"大别墅\"、\"大耳朵\"、\"大窗户\"是基本的说话能力。依此类推是学习的基本机制。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会展开一个代数式,用这种方法学会交通规则。  


    一级约定、次级约定和自由词组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端是完全的约定,即没有什么道理和规则的纯粹约定,另一端是完全的自由表达。这三个阶梯之间不是界限分明的,我们很难断?quot;打尖\"是一级约定(元素词)还是次级约定(复合词),像\"大吵大闹\"这样的说法,算它固定词组还是自由词组都行。我们只求从原则上说明这些区别,明白什么是典型的约定用法,如\"自行车\"(其实你不蹬它就不走)或\"单车\",什么是典型的自由词组,如\"小红车\"、\"破车\"、\"新车\"、\"马拉的车\"。不过,一般说来,我倾向于把两难之间的语词视作约定用法。例如\"马车\",虽可解为马拉的车,但也可以是牛、骆驼、骡子拉着。\"火车\"可以解作靠火力发动的车,但电力发动的仍?quot;电气火车\",和\"电车\"有别。\"小车\"则有两种用法,有时是最典型的自由词组:小的车,有时专指小轿车或手推车。此类还有大车(大的车和牲拉的车)、快车(开快车和旅客列车的一种)。  


    一边是由句法照管的自由表达,另一边是纯粹约定,而渭对级ㄕ飧龅卮则是最富意趣的地带。包?quot;大\"这个语素的语词,\"大方\"、\"大员\"、\"博大\",大多数保留\"大\"的通常含义,这个叫\"大米\"而那个叫\"小米\",这个叫\"大老爷们儿\"而那个叫\"小媳妇儿\",道理相当明显。但也有些几乎没有规则可循,\"大粪\"是人的粪便,\"大车\"却是牲口拉的车。\"人排泄的\"、\"牲口拉的\",不包含在\"大\"的通常含义之中,我们学会什么叫\"大车\",毋须知道为什么叫它\"大车\"。但即使在这里,我们也不能断定毫无道理可言,牲口躯体大力气大,人的粪便肥力大。\"大\"不是一个由三五种固定意义合起来的语词,而是一个提供了某些可能用法的概念空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